梅家鄉電子地圖
載入中,請稍候...新寧 普安 回龍 天師 永興 講治 甘棠 任市 廣福 沙壩場 長田 騎龍 新太 靈岩 梅家 寶石 靖安 新街 拔妙 長嶺 梅家簡介:梅家鄉古稱仁和場。1906年(清光緒三十二年),定名仁和鄉。1958年改名仁和公社;1981年12月,更名梅家公社;1984年4月,改名梅家鄉。 該鄉在縣城東北,離縣城23公里。幅員49.06平方公里。耕地844公頃。鄉人民政府駐仁義街中段。含梅家鄉社區居民委員會、3個居民小組和梅家壩、小方城、老山、茅坪寺、大堰塘、小溪溝、交易山、馬黃溝、雲龍橋等9個村,82個村民小組。2005年末,全鄉有4568戶、15646人,其中非農業1012人。少數民族有藏族、彝族、土家族各1人。2 主要特產該鄉在淺丘、深丘及山區相間地帶,海拔1200米以上,年均氣溫16.20℃,年降水量達1300毫米一1400毫米。主產水稻、小麥、玉米、薯類、花生等。養殖業有豬、牛、羊、兔、禽等。3 經濟發展1986年僅有街道1條。到2005年建有仁德、仁靈、仁義3條街。有自來水廠、供電所、郵電所、廣播電視站、移動通信網站、汽車站、農貿市場、垃圾堆放處理場等。全鄉安裝程式控制電話機736部,無線電話機80部,行動電話(手機)534部,有線(含光纖)電視用戶1468戶。 1986年境內只有路經該鄉的開梅路1條。到2005年先後投資358萬元,投勞7.90餘萬個,修建了鄉村公路12條計48公里,達到了村村通公路。全鄉有客車6輛,貨車10輛,兩輪摩托車200餘輛,交通運輸萬便,結束了人們勞作靠肩挑背磨的歷史。建起衛生井1500口,人畜飲用水池150口。有山平塘117口,改造中低產田土68公頃。農業產業化結構調整加快。到2005年建成生豬養殖場7個。全鄉年出欄生豬1.20萬頭。肉牛養殖場3個,養殖安格爾斯肉牛80餘頭,山羊2萬餘只。鄉內有酒廠、農副產品加工、水泥板預製廠、頁岩磚廠及個體工商戶128家,從業人員920人。全鄉國內生產總值4761萬元,其中第一產業3288萬元,第二產業322萬元,第三產業1151萬元。糧食總產量7146噸,肉類3700噸,水果130噸。農民人均純收入2203元。鄉農技站職工蔣家齊獲農業部授予「全國十大種糧標兵」稱號,並獲「紅旗」牌拖拉機1台。1986年鄉內有1975年創辦的梅家初級中學1所,中心小學1所,村小12所,在校學生2581人。1996年籌資77萬元,新建梅家鄉初級中學教學大樓一幢,建築1000平方米,教職工宿舍樓1200平方米。是年基本普及九年制義務教育。2000年8月,梅家鄉初級中學與梅家中心校合併為梅家綜合學校。到2005年鄉轄有綜合學校1所,小學11所,在校學生共1900人,教職工89人。北京市朝陽區李小龍先生捐資人民幣15萬元在梅家鄉原長沖村建「新世紀希望小學」;雲龍橋村在外務工人員李小鋒捐資16萬元,改建雲龍橋村小學。衛生醫療設施有鄉衛生院1個,村衛生站6個,個體診所2個,醫療技術人員31人。有電影院1個,鄉文化室1個。鄉內古建築仁德橋,為縣境建築時間最早、規模最大的獨拱大石橋,跨度內徑為30米,高15米,橋寬7.70米,共有石梯74級。已被列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