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興鎮衛星地圖 載入中,請您稍候...

請點擊下方地名展開
永興簡介:永興鎮在浦城縣西部,俗稱西鄉。東靠蓮塘鎮,東南接臨江鎮,南連山下鄉,西界楓溪鄉及武夷山市,北接古樓鄉。東西寬19公里,南北長20公里,209.58公里。武夷山脈從西入境。西南縱列公里山峰4座,北部橫踞公里山峰6座。棉山自北而南延伸至東,構成西南、西北、東面高峰環峙,中南部為丘陵和河谷盆地,全境形成東北向東南方向傾斜的地勢。最高海拔1234米,最低海拔250米。河谷盆地較大的有4塊,共15318.75畝,其中永平畈6292.50畝為最大。縣內第三大溪流永興溪(又稱西溪)為幹流,由西北往東南流入臨江境,平均流量20.45立方米每秒。境內屬低海拔中亞熱帶風濕氣候區,多年平均氣溫17℃,最高氣溫39℃,最低氣溫零下8℃,無霜期約250天,年均降水量1794毫米。鎮駐地永興原名西鄉街,民國33年(1944)取境內永平里和新興里各一字,改名永興,海拔265米,離縣城42公里。2 歷史沿革永興鎮歷史悠久,境內已發現商代至西周遺址18處。宋至清為永平里、通德里、上相里、招賢里、新興里屬地。民國期間設有區署。民國27年春,閩北蘇區領導人王文波在境內肖家村尾成立第一個中共浦城縣委。解放后,1950年10月在永興設第六區,包含11個鄉。1958年9月中旬成立上遊人民公社,12月改稱永興人民公社,1961年設永興工委,包含永興、洋溪、古樓公社,1964年3月取消工委建制。經調整,永興公社包含14個大隊。當年普查共14576人,1982年普查達22622人。1984年9月改公社為鄉建制。1990年普查22836人,其中畲族169人,其餘為漢族。1993年8月撤鄉建鎮。2000年11月1日普查時17281人。年末,包含20個村委會:前墩村、岩嶺村、銀場村、虹垂村、冠山村、大元村、永平村、爐鋪村、永興村、庵后村、下墩村、竹山村、連源村、珠山村、沿州村、龍下村、后洋村、廉溪村、凹頭村、肖家村。 、228個村民小組,總戶數6284戶,23392人,其中男性12301人,非農業1137人。2005年據縣公安局提供資料,永興鎮6637戶,23734人,其中男性12466人。3 自然資源境內水電資源豐富,1支幹流及5支支流多年平均總徑流量8億立方米,幹流河道比降為3.95‰,水電有較大開發價值,西溪可能開發水能資源4950千瓦,已開發水電裝機總容量1040千瓦,還有廉溪1處未開發利用。地下水資源豐富,1992年鄉政府在永興村牛尾壟地鑽探75米深井2口,日產水可達700噸,水質優良,經省級衛生防疫、環衛監督監測部門檢驗證明達到礦泉水標準。硫鐵、銀、鉛鋅礦藏豐富,地名爐鋪、銀場即分別為古代煉鐵和采銀(鉛、鋅)場所。解放后硫鐵礦、鉛鋅礦最高年產量分別為7萬噸和2萬噸。此外礦藏還有花崗石、螢石礦、石英等。特別是花崗石資源極其豐富,經省地質部門勘探,儲量在4000萬立方米以上,主要品種有牡丹紅、一品紅、芝麻黑,且具岩體結構條件好、質量優、成材率高等特點。土地資源共有山地237471畝,其中林地165236畝,林木蓄積量38.95萬立方米,毛竹3.50萬畝,森林覆蓋率達57.3%,農業耕地4.41萬畝,經濟作物近4萬畝是縣農業大鎮,經濟作物以虹垂所產的荸薺為著,230畝,為全縣各鄉(鎮)之冠。 2005年據浦城統計局提供資料,該鎮農作物總播種91150畝,其中糧食作物播種55400畝,總產量19789噸;經濟作物中油料播種3250畝,總產量243噸,蔬菜瓜、果類播種19700畝,總產量14480噸;營林生產中幼林撫育出材量1641立方,全部木材量18039立方;畜牧業中當年出欄豬16000頭,家禽180000隻;茶葉採摘292畝,總產量5噸 ,園林水果採摘4375畝,總產量590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