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陽鎮衛星地圖 載入中,請您稍候...
請點擊下方地名展開
朝陽簡介:朝陽鎮位居山西省壽陽縣腹地,為壽陽縣委、政府駐地是全縣政治、經 。 濟、文化中心和交通樞紐。2001年由原城關鄉、七里河鄉、城關鎮兩鄉一鎮撤併而成,東臨尹靈芝鎮、丹鳳城區,西接南燕竹鎮,南與馬首鄉近鄰,北和溫家莊鄉、宗艾鎮相接。 國土136平方公里,耕地71355畝。含15個村、55個村民小組,6個社區居委會。常住35029戶,86712人。建有74個基層黨支部(農村55個,社區6個,機關13 個)1541名黨員。共有農村幹部144人(村支書、主任22人,支書、主任一人兼村8個。支委幹部79人,村委65人)社區幹部36人。鎮政府機關幹部職工155人【老幹部28人、在職66人、公益性崗位17人、臨用人員14人(農村會計服務中心5人、拆遷辦公室5人)、大學生村官30名(農村13名、社區17名)】。其中非農業12604戶,31161人,擁有各類企業1460個,從業人員1.2萬人,其中集體企業28個;私營企業227個;個體企業1205個。為該縣第一大鎮。2 歷史文化在壽陽縣城東,矗立著一座巍峨的建築,因「日出即照」,故名朝陽閣。朝陽閣初建於公園1517年(明正德十二年),以石為基,高約百尺的三層木結構主樓建於基上,角柱斗拱,構造奇特,規模壯百代之觀,俗有「錦州獅子應州塔,不敵壽陽朝陽閣」之說。長期以來,朝陽閣作為壽陽縣的象徵,承載著許多美好的神話與傳說,成為壽陽縣歷史精神、人文標誌和精神家園的文化圖騰。朝陽鎮因朝陽閣而得名。這裡是「帝師故里」、「壽星之鄉」——壽陽縣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山靈水秀、人傑地靈,向來風調雨順、百業興盛是難得的載福之地。3 風土人情作為民俗四大類之一的「文藝民俗」是一個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側面,也是一個民族傳統文化的源泉。壽陽的民俗文藝源遠流長、豐富燦爛,社火習俗就是其中最為奪目的一朵奇葩。 社火,實際上就是壽陽人俗稱的紅火。古老的壽川大地,久傳著一句民諺,那就是「老百姓,要快活,趕會唱戲弄紅火。」當然,民間的風俗,由於受到地域、歷史、經濟、交通的影響,有著「十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的特色。比如有的地方叫:「莊戶人,要得樂,唱大戲,耍紅火。」有的地方說:「唱大戲,耍紅火,窮苦人盼的就是這。」也有的地方卻是:「耍紅火,弄紅火,婆姨娃娃全家樂。」但是,綜觀其實質,原本是一個:紅火,在勞動人民心目中,有著極其重要的地位,它是人們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集中表現是人們對幸福的真摯追求。所以,紅火有著旺盛的生命力,乃至於在千百年來,日趨豐富,日趨充實,日趨完美。 壽陽的紅火規模大、形式多、內容廣,生活氣氛濃烈,地方特色別具一格。大致說來可分為日間紅火和夜間紅火兩大類,但是,這兩大類紅火併不能截然分割,很多的紅火可以在日、夜之間交叉進行,重複進行。而同是一個形式,同是一個內容,僅僅由於時間的差異,卻產生出迥異的奇特效果。把這些紅火的名稱羅列出來,主要的有鑼鼓、秧歌、獅子龍燈、高蹺旱船、背棍、鐵棍、二鬼摔跤、劉三推車、大頭娃娃、跑場秧歌……在這其中,高家坡巾幗鑼鼓隊、東河擔燈隊、九龍軍樂隊等因其精湛的演出技藝,深受群眾喜愛,多次受到上級嘉獎,鑼鼓,實際上是指流行於壽陽民間,經常散見於農村、工廠演奏的那種「流水」,七種鑼鼓曲牌套路的總稱。相傳,它始於公元 947年後漢高祖劉知遠的妹妹所居住的太原南郊古寨村。據說,當年皇姑一出動,使用鑼鼓迎送,演奏的曲調,就是傳自今日的「流水」。意取「福如東海長流水」之意。4 名優特產油柿子 是壽陽縣具有獨特風味的名吃。相傳,壽陽縣是「老壽星」的誕生地,據說「老壽星」剛生下時,十分羸弱,到12歲才會說話、走步,家裡人很疼他。 那時,壽陽漫山遍野都是柿子樹。柿子成熟之際,吃上一口,如吮蜜吸糖一般清涼爽心「老壽星」從小嗜柿如命,直把柿子當飯吃。每年冬初「老壽星」爹媽就把柿子摘下,用繩子串起,掛在窯里,供「老壽星」吃,一直吃到來年柿子下樹,日子久,"老壽星"因吃柿子身體意強壯起來,最後成了長壽不老的「壽星」。「老壽星」得道成仙,飛升天界,使極少回壽陽老家。而鄉親們想他盼他,逢年過節,便拿串質好的柿子供他。後來,壽陽漸漸成了"春晚無花秋早霜"的高寒地帶,柿樹也紛紛遷居盂縣、平山。壽陽百姓沒有柿子來供奉"老壽星",一"小壽星"就教大伙兒用紅糖稀把面和起來,捏成柿狀,用油炸熟,拿繩串起來,供獻"老壽星"。從此,"油柿子"便成了祭掃的高檔供品,壽陽人稱"大供"。此後,油柿子便成了祭祀的供品,壽陽人稱為「大供」,同時也成為當地名吃,也許是常食「油柿子」之故,壽陽的長壽者漸漸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