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義鎮衛星地圖 載入中,請您稍候...
請點擊下方地名展開
孝義簡介:孝義鎮在文水縣南部,離縣城6公里,南與汾陽市交接,全鎮38.8公里,耕地31000餘畝。含12個村,8034戶,28121人,307國道、太汾高速、太中銀鐵路穿鎮而過,具有獨特的交通優勢是文水縣境內最大的交通樞紐中心。該鎮範圍內環境優美、土地肥沃、人傑地靈、歷史古迹眾多是遠近聞名的歷史文化名鎮。2 地理孝義鎮西部為黃土丘陵區,海拔800---1000米。東部為沖積平原區。年平均溫度10.6℃,降水量490毫米左右,無霜期165天左右。水田渠、戰備退水渠分別自北向南縱貫鎮之東、西境,地下水資源豐富。3 交通孝義鎮政府駐地孝義村,南至旅遊景點杏花村公園12公里,東至平遙古城32公里,離祁縣34公里,離武則天廟10公里,離劉胡蘭紀念館15公里,離太原80公里,離太汾高速路口3公里。 孝義鎮交通便利,往來經商者很多,除在本地經營外,不斷有人外出經商,在明清時代外出經商者就涉足北京、天津、上海、河北、內蒙、漢口、湖南、四川、山東、黑龍江等地,在外人員達800餘人,僅在北京經商的就有400多人。據清嘉慶十八年碑文記載:幕化布施的字型大小近四百家,涉及糧棧、茶莊、錢莊、綢緞鋪、布店、當鋪、磚窯、鹽店、酒坊等。4 歷史遵父遺言謂「孝」,兄弟相愛謂「義」,這大約就是孝義鎮的來歷。孝義鎮人又稱「好禮村」,與此有異曲同工之處。據當地高姓祖輩傳言,大禹治水后,有人從河東遷入定居,生息繁衍。東周時,孔子弟子子夏遊歷山川,選址 在此立堂講學,設書院,成為大陵學子云集之處。子夏退老西河,後人為之立「河東公」祠(元初建),即子夏廟。 北魏太武帝太延二年丙子三月丙辰吉日大興土木,修築孝義堡牆,歷時三年零六個月,耗銀一萬六千兩,黃金百兩。 據現存張姓家譜序載:「張氏,陝西米脂人也,始祖張少卿,遷於山右大陵縣隱泉鄉居焉,后易縣為文邑,易鄉曰孝義鎮。」天啟五年縣誌記載:「自宋元以來,地貫七鄉,曰隱泉,曰維賢,曰仁里,曰神交,……」隱泉貫其首。嘉慶十八年碑文記載:「文邑名鎮有三,孝義冠其首,列肆拾有一,孝義居其、最是鎮也。」道光十八年記載:「孝義為文邑巨鎮,商民聚處,人頗繁雜,又為汾晉通途。」如上所述,孝義鎮自古以來就是大鎮、名鎮、文化古鎮。 孝義鎮上賢村人稱「仙村」是上等仙人居住之地。明萬曆三年在該鎮駐地孝義村中心修築市樓一座,高十八米五,磚木結構,造型獨特,雄偉壯觀,經嘉慶十八年重修,迄今巍然屹立於村中心。 天下第一無根基塔就在上賢村中心地段,經省文物專家多年考證,證明此塔是唐朝高宗顯慶年間(656——661),唐隆政府衛士李信為了祭祀母親創建此塔。此塔又稱梵安寺塔,也是現存的上賢塔。該塔為閣樓式磚塔,平面八角,塔身通體由青磚砌築,其磚塔內發現有大量的唐朝繩紋青磚,塔高45米,下部對角直徑16.6米,頂部對角直徑8.3米,塔底發現有地宮、隧道、塔身七層,各層有磚拱門洞,各層塔檐置雙層仿木結構磚雕斗拱,塔內有台階可供攀緣,造型別緻、氣勢恢弘、雄偉壯觀。更奇特的是這座雄偉的建築物沒有根基,只在一處地勢高於村民居住地12——15米高的土地上,寶塔歷史悠久離今有1500多年多年來吸引了各個地方的遊人來觀光,來此觀光的德國人、日本人、韓國人無不稱讚此塔的奇特與壯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