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龍鄉衛星地圖 載入中,請您稍候...
請點擊下方地名展開
回龍簡介:位置境域與建置沿革回龍鄉在交口縣東南部,東南部和靈石縣梁家焉鄉隔嶺相連,東部與雙池鎮為鄰,西部和西南部與石口鄉、康城鎮相接,北部與桃紅坡鎮毗連。地勢起伏較大,49'-36。56'。18-'111。28'之間,114.8平方公里,其中耕地3.45萬畝。鄉政府駐回龍村,集鎮4平方公里。新中國成立初期,回龍為隰縣第七區駐地,1953年6月,第七區劃歸靈石縣管轄。1954年9月,第七區與第五區(雙池)並為靈石縣第二區。1958年9月實行人民公社化,雙池、回龍兩鄉併入雙池紅旗人民公社。1961年5月回龍鄉從紅旗公社劃出。1971年4月,回龍公社從靈石縣划入交口縣。1984年5月,改設為回龍鄉,包含回龍、山頭、茶坊、田莊、窯上、陶上、劉外、均庄、王潤共9個村。1997年8月,回龍鄉包含回龍、山頭、茶坊、田莊、窯上、陶上、劉外、均庄、張家嶺、王潤共10個村,含53個自然村。2 環境資源自然環境與資源 回龍鄉屬大陸性季風氣候。其特徵是冬季漫長、寒冷乾燥;夏季較短、炎熱乾旱多風,氣溫回升快;秋季涼爽、降雨強度較弱。年均氣溫9.8℃,無霜期130-155天左右,年均降水量500mm。年均風速1.7米每秒,風向變化帶有明顯的季節性,春季多東風,夏季多南風,秋季多西風,冬季多北風。全鄉農作物播種2萬畝,發展農業具有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素有「糧倉」的美譽。鄉域內地形特徵西部和東南部山勢高聳,中部為回龍河谷,寶岩河自石口鄉入境,至秦王嶺匯入回龍河。境內礦產資源豐富,主要有煤、硫鐵礦、鋁土礦、高鋁粘土、鐵礬石、石膏、白雲岩、石灰岩、高嶺土、石英、砂岩等。3 交口縣107461人,其中 回龍鄉 11042(根據第五次普查數據;單位:人)。 2011年末,全鄉有2808戶,11765口人。其中非農業728人,占的5.54%,全鄉密度為每平方公里約90人。4 交通回龍鄉位置優越,交通便利,S224省道(桃臨線)穿境而過,縣道紅回線直達縣城。離三(彎口)雙(池)一級路僅5公里。離大運高速靈石入口僅55公里,離青銀高速汾陽入口僅58公里,離陽泉曲鐵路貨運站僅29公里。5 經濟發展 2011年全鄉實現工業總產值5.12億元,較上年增長582%。全鄉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4184元,比上年增長18.6%。第一產業 回龍鄉傳統的種植業以玉米、大豆、穀子為主。耕地3.45萬畝。人均耕地2畝。糧食總產量500萬公斤。切實加強核桃林建設。全鄉形成北山萬畝核桃經濟林帶,核桃收入已成為當地群眾的主要收入來源。第二產業 回龍鄉鄉鎮企業起步早,發展快,煤礦、鐵礦、硫礦開採和鑄造業早已形成一定規模。特別是近年來產業機構調整力度不斷加大,引進全國大型民營企業山東信發集團,上馬了240萬噸氧化鋁及配套工程項目。在鎂工業開發上,引進山西茂華鎂業有限公司6萬噸/年鎂合金綜合利用項目,規劃年產金屬鎂6萬噸、鎂合金2.4萬噸的生產能力。天馬能源公司5萬噸鑄造項目投產達效。省級地質災害治理和交口縣雙池河流域以工代賑生態綜合治理工程兩個項目,住戶住房搬遷、土地整理、飲水、道路等工程已開工建設。呂梁欣鑫源科工貿有限公司番茄醬、胡蘿蔔加工項目落戶回龍。盛凱煤業兼并重組有序進行。太原錦華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廢棄礦物污染治理與再生利用項目批准立項。第三產業 隨著軟、硬環境的改善,第三產業迅速發展。按照「小城鎮、大戰略」的方針,緊緊抓住其在集鎮中心的集聚與輻射效應,致力創優鎮域中心環境,打造全鄉商業、文化中心區。以回龍村、山頭村為代表的運輸業、餐飲業和物流信息業均顯出強勁的發展勢頭。成為全鄉經濟社會最具發展潛力的陽光產業。6 社會狀況集鎮建設 2003年以來回龍鄉狠抓村鎮建設,回龍移民新區「三橫五縱」主街道及底商住宅建設移民樓、居民區主體工程完工,完成了配套的下水道、排洪渠配套工程。2007年完成了回龍鄉卧龍大街全長1公里的道路鋪油,完成街道鋪油兩幅,分上下6車道,總寬21.5米,長1000米,切築平,立路沿磚8條,3500米,修築隔離帶1條,750米,架設平板橋兩座,配支下水道42條420米,安裝雙燈頭路燈32盞,人行道全部鋪磚,人行道栽植國槐335株。回龍小城鎮建設改善了回龍鄉的人居環境,提升了回龍鄉小城鎮建設的品位,提高了對外開入的整體形象,推動了當地經濟的又好又快發展。教育 有回龍中學、回龍小學、明德小學及中心小學14所。有寄宿制初中1所、小學3所,普通小學10所。2007年9月回龍小學被呂梁市教育局授予「呂梁名校」榮譽稱號。2006年被授予「寄宿制師範學校」和「山西省德育示範學校」。衛生醫療 鄉內有衛生院1所,醫護人員34名,病床30張,設有急診、內科、外科、婦產、兒科、化驗室、放射科、骨科、公共衛生科,能開展骨科、普外、婦科、兒科的常規手術以及開展防疫、婦幼保健、合作醫療等公共衛生項目。全鄉建成新農村衛生所10個,並已全部驗收合格,投入使用。全鄉共有醫護人員44餘名,形成了較為健全的醫療預防保健網路。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覆蓋率達到100%。計劃免疫兒童衛生保健普及率達90%。文化體育 近年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