漁溝鎮衛星地圖 載入中,請您稍候...
請點擊下方地名展開
漁溝簡介:鎮情江蘇省淮安市淮陰區漁溝鎮是一個具有千年歷史(2000多年)的古鎮,因 江蘇省淮安市淮陰區漁溝鎮 。 為鎮里溝多,漁翁聚集而得名.她在淮陰區的最北面,淮泗路穿鎮而過,漁溝鎮以來就被人們稱為是邪(斜)地,只因為她有五個門,東門,西門,南門,大北門,小北門.所以你從哪個方向看她,她都不是很正. 漁溝,據說在唐朝羅成打的白玉關就是現在的漁溝鎮.漁溝,在古代她還叫甪城 ,她曾經很繁華. 古泗水到三汊口分兩支入淮,西支為汊流,叫做小清河,東支為主流,叫大清河,據古和古籍記載,漁溝正處於大清河的北岸。傳說當時大清河盛產魚蝦,並且味道鮮美,因 此 吸引了許多捕魚人來這裡定居,來的人多了,就形成了較大的村落。因為附近有不少由大清河沖刷而成的溝壑,所以這裡便被人們戲稱為漁子溝,這也許就是漁溝地名的由來吧。 古代的大清河北通濟水,南入淮河是溝通南北的一條主要水道,因此漁溝也就必然成為官商客旅的駐足之所,所以漁溝很早就興起了。秦代漁溝是南北交通的驛站,相傳秦將蒙恬 率10萬兵過漁溝時在漁溝鎮騾馬街上掘建過一口八角琉璃井,汲水飲兵,秦始皇封之為「御 井」。三國時袁術兵過漁溝受此井之益,曾樹井碑讚揚蒙恬掘井解三軍之渴的事情。從地下發掘看,晉代漁溝已成為有相當規模的集鎮,甚至建有城池,名「角城」是東南糧道的重要關口。唐代漁溝建有磚石城池,有5個城門,據說羅成等攻打的白玉關即是漁溝。南宋時 ,淮河在很長一段時期內是宋金的界河,因而漁溝也有過小小的爭奪,南宋的武翼大夫耿世安就戰死於此,漁溝之名也第一次見於正史。黃河全流奪淮之後,大清河終於在16世紀淤斷 了,漁溝一度喪失了水路交通要衝的地位,再加上黃淮連年決口,民不聊生,漁溝漸趨衰落。清乾隆間,開鑿疏浚了漁溝附近的包家河、民便河等可以通航的河道,雍乾間又對經臨漁 溝的御道進行了大規模的整修,不僅路面平坦,且寬達3丈6尺,成為名副其實的通京大道。《淮陰風土記》這樣記述,「值南北使節經臨,冠蓋絡繹,朝發王營,暮宿漁溝,上離桃源之古城驛恰為中站。」漁溝又一次成了連接南北的通途。咸豐中巡檢屠湘波因漁溝位置重要,將澗橋巡檢署遷於漁溝鎮,對漁溝的政治、經濟、文化的發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晚 清和民國初年漕運轉海,郵驛制度廢止,隴海、津浦鐵路通車,改變了漁溝的交通狀況,漁溝開始衰落。 漁溝鎮歷史悠久,人文薈萃,民風淳樸,文化底蘊深厚,在江蘇淮安市淮陰區西北部16公里處.現有18個村,一個居委會,5.6萬人,區域達97.53平方公里是淮陰區最大的鄉鎮。鎮區規劃4平方公里,常住1萬人,周邊27萬,勞動力資源極為豐富。325省道穿境而過,離市中心只有20分鐘路程,向東10分鐘上淮寧高速,20分鐘上京滬高速,向南8分鐘上鹽宿高速,交通極為便捷。2006年被江蘇省人民政府列為全省98個重點建設中心鎮之一.2 歷史傳說據說很早以前漁溝鎮很熱鬧,洪澤湖裡有一隻烏魚看中了這塊寶地。一天,大烏魚來到漁溝鎮,就地一滾,變成了一條烏泥街道。烏魚頭貼地就像一塊鋪路的青石巨板。過往的車 輛從上面碾,來去的行人在上面踩,結果才兩個來月,就把烏魚全身魚鱗踩了個精光。烏魚只要這樣受苦九九八十一天,就能夠修鍊成精,作怪害人。話說已過了六十多天,烏魚已初 具人形。每天晚上都出來變成一個老太婆,滿鎮瞎逛,碰巧還偷雞摸狗地飽吃一頓。這天,大烏魚又出來遊逛了。可巧,讓張果老給碰上了,張果老放眼一望,只見好端端的一個集鎮 ,讓一團瘴氣給攪了,再一細看,原來是一條就要成精的大烏魚在此作怪。當晚張果老就在漁溝鎮的一個客棧里住了下來。第二天,他推著自己的神驢變成的小車,在這條烏泥街上來 來回 回地走著。你說還未成精的烏魚哪能承受得了這神驢的重壓呢?因此,沒有幾天,烏魚頭上就被張果老的小車碾了一道深深的溝。不用說,烏魚給碾死了。從此以後,人們就稱這條街 為漁溝街,稱這個鎮為漁溝鎮。3 歷史遺迹鎮內有秦朝大將蒙恬在此挖鑿的八角琉璃井,水是鹹的,據說通東海;隋煬帝下江南住過的地方--騾馬街,據說這條街上到了夏天沒有蚊子,還有清朝的康熙皇帝也曾到過此街,而且專門為他建了個七拱橋(據當地人說這個橋是個不祥之地,經常鬧鬼,駕駛員開車到那的時候都要點根煙以防萬一,儘管如此那裡還是經常出事故不知道出過多少次車禍),鎮內還有一所三百多年的學院--漁溝中學(漁溝小學)其前身是臨川書院.4 漁溝教育漁溝的教育發端較早,《淮陰風土記》云:「漁溝自明代中葉,民間自為書院,子弟 興學,人物如林。」古代書院大多建在府州縣,只有一些交通經濟發達或風景秀麗的集鎮才建有書院。傳說漁溝明代就建有臨川書院了是永樂年間江西接川人吳少甫告老還鄉路經漁 溝時興建的。但據縣誌記載,漁溝有書院始於康熙三十二年是漁溝首富吳瀚出資在本縣縣令管鉅的幫助下建立的。書院名曰臨川是因為管鉅是臨川人,以「志不忘」。初建時有房屋22間,嘉、道時,書院經風雨剝蝕爛破不堪,吳氏子孫吳朝觀與其弟昌基、族子安 靜重建於三元宮之西。光緒三十二年西學興起,書院多改學堂,臨川書院亦停止課士,次年9月,吳鍾驥、吳涑、吳琳中、吳其就書院、向善堂、延壽庵三處房屋改建為私立漁溝小學堂,時有初等1班,高等2班,學生100多人,清未狀元實業家張謇題寫了校匾。有校舍70餘間,20年代改為1~6年級,時有校舍教室18間,辦公室3間,學生宿舍若干。佔地60多平 方米,設有足球場、兩個網球場、乒乓館、花園等。初小學生不到200人。30年代改為私立漁溝中學,后曾3次成為縣中,現在的淮州中學當時是其分校。5 工業經濟佔地2000畝的工業集中區已成為外地客商投資的樂園。該鎮注重招大商、招好商,引進大項目,著力提升工業集中區品位。到2006年底,園區配套基礎設施全部到位,進區項目13個,佔地300畝。其中投資6000萬元項目一個,5000萬元一個,4000萬元一個,2000萬元2個,1000萬元以上項目3個。工業總產值達48016萬元,銷售收入達2.4億元,入庫稅金1200萬元。6 農業生產漁溝鎮是農業大鎮,2006年實現農業總產值20205萬元。境內盛產的優質稻米、反季節蔬菜、食用菌等已成為種植業的半壁江山;生豬、雞、鴨、鴿、四季鵝、魚蝦養殖等在全市榜上有名;食用菌、櫻桃西紅柿等農產品熱銷蘇州、南京、淮安、宿遷等10多個大中城市。農業產業化的發展,不但提高了漁溝的知名度,增加了農民的收入,還激活了全鎮的經濟發展,加快了新農村建設的步伐。2006年投資622.26萬元的土地治理及投資162.26萬元的世行三期項目基本竣工,項目建成后,可徹底解決項目區內交通出行難問題及所有灌、排水問題,達到標準化農田的要求,從而對加快地方經濟快速發展產生深遠影響。7 基礎設施建設2006年投入680萬元,對小城鎮進行亮化、綠化、硬化改造,建成盧華、楊廟、董巷3個新農村集居區;新鋪水泥路4.8公里,擴大鎮區2.4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