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營鎮衛星地圖 載入中,請您稍候...
請點擊下方地名展開
中國 >江蘇 >泰州 >興化 > 大營鎮太陽系
戴窯 合陳 永豐 新垛 安豐 海南 釣魚 大鄒 沙溝 中堡 李中 西郊 臨城 垛田 竹泓 沈倫 大垛 荻垛 陶庄 昌榮 茅山 周庄 陳堡 戴南 張郭 昭陽大營下圩 城東 老圩 周奮 缸顧 西鮑 林湖
戴窯 合陳 永豐 新垛 安豐 海南 釣魚 大鄒 沙溝 中堡 李中 西郊 臨城 垛田 竹泓 沈倫 大垛 荻垛 陶庄 昌榮 茅山 周庄 陳堡 戴南 張郭 昭陽大營下圩 城東 老圩 周奮 缸顧 西鮑 林湖
大營簡介:鎮情北宋時期,大營乃楊家將屯兵紮營地,營盤甚大,故名 "大營"。處江蘇省興化市東北部,南瀕海溝河,東接大豐市白駒鎮,北接大豐市劉庄鎮,332省道橫貫東西,直通204國道和鹽通、寧靖鹽高速,新長鐵路穿境而過,通村公路三縱三橫循環互通。境內河港縱橫,水鄉特色鮮明。全鎮土地56平方公里。含11個村,一個社區居委會,85個村民小組,2.78萬人。2 歷史沿革興化市轄鄉。1956年建大營鄉,1959年改公社,1983年復置鄉。在市境東北部,離市府60公里,離鹽城機場50公里。81平方公里,3萬人。3 行政區劃轄大營、張金、王營、陳高、金翟、金高、潘家、北園、南園、北陳、朱王、陸楊、張官、鄧家、東營、殷唐、孫庄、崔庄、三張、董庄、殷顧、智陳、南陳、北東、陳王、葛姚、沈庄、卞楊、聯合、南束、戴王、施童、水產33個村委會。4 經濟發展興(化)白(駒)公路過境。龍溝河、洋子港河在境內成十字相交。農業以種植三麥、水稻、棉花、油菜為主,養豬、羊、兔、雞、鴨、鵝及蠶。水產品主要有魚蟹、鱉等。 2007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5960萬元,比上年增長11.8%是2001年的1.6倍,年遞增8%。其中:第一產業(農業)增加值7180萬元,第二產業(工業、建築業)增加值3650萬元,第三產業增加值5130萬元,分別比上年增長3.4%、16%、10.5%是2001年的1倍、2.4倍、3.1倍,年遞增4%、14%、12%;實現財政收入250萬元,其中:一般預算收入178萬元,剔除農業稅減免因素,年遞增12%。農業和農村經濟穩定發展。科學指揮,統籌調度,戰勝三次洪澇災害,盡最大努力把損失減少到最低限度。加快農業結構調整,大力發展現代高效農業,優質稻米、脫水蔬菜、畜禽養殖加工等優勢品種不斷壯大,龍頭企業帶動作用不斷凸現。進一步加大農業和農村的投入,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明顯提高,全面實現糧食持續增產、農業持續增效、農民持續增收。工業經濟提速增效。2007年預計完成工業產值27310萬元,銷售收入24670萬元,利稅總額1400萬元,利潤890萬元,技改投入2830萬元,分別年遞增16%、15%、13%、11%和14%;工業用電量達780萬度,比2001年增長50%;預計工商稅收達250萬元,比2001年增長118%。工業技改累計投入5800萬元,鑄鋼、塑機、色紡、玩具等特色規模企業進一步發揮支撐作用。建築業鞏固發展。多頭多路拓市場,提高資質上水平,2007年建築業產值預計達8000萬元,比2001年增長17%。服務業發展勢頭強勁。跨縣鄰邊和人氣旺盛的商貿優勢進一步體現,物流配送、超市、客運服務等成為新的增長點,服務業產值預計達10500萬元,比2001年增長127%。 強力推進招商引資。確立「立足本鎮現狀,謀求產業特色,拓展招商領域,實行錯位競爭」的招商思路,從大營主導產業和比較優勢出發,主動融入發展潮流,接收經濟輻射,積極對接產業轉移,大力發展地方特色經濟,帶動整體水平提高;進一步加大領導力度,認真研究落實招商引資責任制,制定考核獎懲辦法,有效的激發全鎮招商引資熱情;進一步著力改善投資環境,優化服務,營造親商、安商、富商的良好氛圍,努力形成以商引商,滾動招商的良好局面。六年累計成功引進項目18個,引資總額9200萬元。全力組織勞務輸出。不斷提高勞動力轉移的組織程度,把勞務輸出當作產業來抓,當作項目來做,當作實事來辦,著力做大做強勞務經濟、「打工經濟」。積極整合資源,建立勞動力培訓轉移基地,大力加強勞動力的職業技能培訓,有效地提高勞務收入和質量。努力銜接市、鎮、村三級勞動保障和勞務輸出網路,最大限度地利用勞動力轉移供求信息,提高勞務輸出的實效性。至目前,全鎮已累計成功轉移勞動力9860人,佔全鎮總勞動力的67%。大力實施全民創業。引導全鎮上下牢固確立全民創業、全面創業的意識,進一步弘揚創業精神,激發創業熱情,鼓勵千家萬戶想創業、敢創業、會創業。組織引導千家萬戶行動起來,不拘形式,不拘規模,宜工則工,宜商則商搞創業。協調全鎮所有單位和部門,凡是能放寬的政策一律放寬,能降底的門檻一律降低,一切為創業服務,一切為創業讓路。六年全鎮新增私營企業35家,個體工商戶350戶,新增私營個體註冊資本2500萬元。積極推進各項改革。農村稅費改革全面推進,衛生院「兩權分離」改革得到深化,教育人事分配製度的改革取得突破,農村「三大合作」全面啟動。 六年累計開發建成商住樓18900平方米,順利完成了鎮政府的遷址和中心福利院的建設,進一步完善了鎮區供電、排水、環衛等基礎設施,增強集聚效應,提升大營形象;注重依託集鎮集散功能,廣泛吸納更多的生產要素向集鎮集中,積極扶持培育各類市場和連鎖超市,把集鎮打造成聚集民資的磁場,全民創業的平台;同時,積極探索規範管理的新路子,努力打造鎮區特色,創建最佳人居環境。基礎設施配套水平進一步提高。大力實施農村「5+1」和新「5+1」實事。六年實施完成全程50餘公里,總投入1000萬元的通村公路硬質化工程;建成串場河大橋、南寺大橋和董庄大橋,實現了全鎮公路「三縱三橫」循環相連、四通八達的目標;進一步加快道路連接、橋樑配套工程,建成「村通村、村延伸」硬質化公路8.5公里。積極推進農田節水灌溉、生產河拓浚、農橋建設等基礎設施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