芙蓉鎮衛星地圖 載入中,請您稍候...

芙蓉鎮衛星地圖-浙江省溫州市瑞安市潘岱街道、村地圖瀏覽
請點擊下方地名展開
中國 >浙江 >溫州 >瑞安 > 芙蓉鎮太陽系
樂成 城東 城南 鹽盆 翁垟 白石 石帆 天成 柳市 北白象 虹橋 淡溪 清江芙蓉大荊 仙溪 雁盪
芙蓉簡介:芙蓉鎮,在樂清市境東北部,三面環山,一面臨海,屬半山區。其地形由西北向東南傾斜,白龍山脈橫亘於前,雁盪山支脈諸山雜陳於後,有長短七條溪流經過,其中芙蓉、黃金兩溪貫穿中部,東流注入清江。據明永樂《樂清縣誌·敘山》載:芙蓉山「去縣東六十里,在山門鄉,其山西南上三峰,有岩石,並高三、四尺,森然如美蓉,紅赤相映,因以名村。」 芙蓉有著較為悠久的歷史,早在景平元年(423),永嘉太守謝靈運就曾經水路而上,到了筋竹澗口,留下了<從斤竹澗越嶺溪行)的詩篇,並在他的<游名山記)中,記述了芙蓉峰。明洪武十四年(1381),芙蓉分屬山門鄉的十七都第三圖和十八都第一圖。隆慶年間(1567—1572)設守 備署。清初,稱大芙蓉汛,民國十六年(1927)稱鎮,民國三十六年(1947)后稱鄉。 芙蓉自古以來就是溫(州)、台(州)和永(嘉)、樂(清)的交通要道。北宋年間(960~1127)就為溫(州)、台(州)驛道的重要驛站之—是南北交通的必經之地,至清道光、咸豐年間(1820—1850),在長達七百多年的漫長歷史中,溫(州)、台(州)驛道雖時有變遷,但芙蓉驛作為該驛道交通「咽喉」的地位卻—直未予改變。 明代倭患頻仍,在交通要道的芙蓉於明嘉靖二十三年(1544)、三十七年(1554)和三十三年(1558)先後三次受到倭寇的侵擾搶掠。芙蓉人民奮起反抗,在樂清抗倭史上寫下了光榮的一筆。 隨著生產力的不斷發展,加上交通的便利,芙蓉的集市貿易也較為發達。清康熙年間(1662--1722),就形成了以農曆的旬之二、七為集市日,成為樂清東部地區的山、海貨交易重要集散地,名聞鄰近各縣。二、七集市一直延續至今。 芙蓉的教育事業也發展較早,南宋咸諄年間(1265--1274)就已有「教塾」出現。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設立了「造因兩等學堂」。民國七年(1918)后,各村陸續創辦了初等小學校。如今,芙蓉擁有從幼兒園、小學到初中、高中的教育系統。 芙蓉歷史上人傑地靈,人才輩出。南宋時,蔡敏學中省元,清時林良斛祖孫三代被封為「三吐驍騎將軍」,現代出過蔡旅平等名土。蔡旅平與孫利、馬寅初、黃炎培等人均有交往,擅三弦,曾到杭州演奏過。 芙蓉名美景更美,域內山清水秀,被譽為雁盪「十八古剎」之一的本覺禪寺,已有一千二百餘年的歷史, 「芙蓉夕照」、龍潭坑、筋竹澗諸景點名聞遐邇;芙蓉溪的溪水,冬日裡煙霧瀰漫,溫暖如湯,夏日裡清涼愜意;溪流兩岸,林木蒼翠,花卉叢生,使人神曠心怡。芙蓉物產豐富,尤以芋頭、紅蘿蔔、香魚、麥餅、麥油煎最為著名,其中的麥油煎,皮薄香軟,最為馳名。相傳在很早很早以前,芙蓉村裡住著王、張兩戶大戶人家,兩家的兒女青梅竹馬,兩小無猜,且又門當戶對,從小便訂下了婚事。不多久,張家因遭火災,一貧如洗。張家的兒子就到王家投親。誰料王家因欺貧愛富,想趕走張家的兒子,又怕敗壞自家名聲。於是,假意留張家的兒子在家讀書,暗中讓奴僕把他禁閉起來,不給飯吃,想活活將他餓死。誰知王家的女兒是個有情有義的入,她得知此事後,又氣又急,急中生智,把麥粉煎成紙樣薄的大餅,把大蒜做成毛筆一樣,以送「紙」、「筆」為名,瞞過守門的奴僕,遞到了張家兒子的手上,張家的兒子聞到這「紙」、「筆」的香味,拿起來就咬,只覺柔軟好吃——就這樣,芙蓉麥油煎很快地在四鄰八鄉傳丌了。 改革開放后,芙蓉舊貌換新顏,—個新型的山老區集鎮正在迅速崛起。 一個最明顯的改變是,芙蓉鎮有了自己的工業。白一九八O年鑽頭產業的興起以來,至今已有股份制及個體鑽頭廠二十餘家,職工上千人,鑽頭產業全年總產值佔全鎮年工業總產值的百分之八十,產品遍布國內外市場,在國際上都享有一定的聲譽,枝稱之為「鑽頭之鄉」。現在,全鎮已形成了鑽頭、電瓷、陶器、機械、橡膠製造、磚瓦、電鍍、服裝加工、木器、鐵器、首飾和水果加工等工業行業十餘種,一百餘家,年生產總值達三干余萬元,佔全鎮工農業總產值的百分之八十強。 方江嶼圍墾大壩截流后,由大芙港、小芙港、山外浦、西門浦、前橫浦、筋竹港組成的芙蓉湖,為五點三四平方公里。湖內港浦相通,環境優美是避暑消夏的好去處,被稱為雁盪山下的「西湖」。 芙蓉花開更輝煌。願芙蓉鎮在新世紀里創造新的業績,奔向更加美好燦爛的明天。

芙蓉周邊景點排行榜(圖文攻略)

微信訂閱:相約久久,贈送9000景點攻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