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城鎮衛星地圖 載入中,請您稍候...
請點擊下方地名展開
青城簡介:青城鎮在高青縣西部,鎮政府駐地離縣城13公里。東西最大橫離10公里,南北最大縱離8公里,78平方公里。 青城鎮歷史悠久,唐朝時為青平鎮,1233年(金天興二年)始置青城縣,為縣治。1333年(元元統元年)築城池。1595年(明萬曆二十三年)增設瓮城。1736年(清乾隆元年)在城中建文昌閣。1950年四門被拆除,城牆被附近群眾取土拆除。1950~1952年為高青縣委、縣政府駐地。著名歷史人物有明代工部尚書楊夢袞、監察御史於華袞(又名於二堂),早期傑出的工人運動領袖史文彬等。 1956年為齊東縣青城區。含15個鄉。1958年9月,為青城人民公社,同年11月析入鄒平縣。1961年為高青縣青城區。含青城、木李、楊坊、碼頭、杜集、成家庵、徐霞、新徐、鄭廟、義和10個公社。1963年將鄭廟、義和公社劃歸田鎮區。1978年為青城公社。含青城、成庵、杜集、木李、楊坊、碼頭、徐霞、新徐8個管理區,217個村,65214人。1984年7月,撤青城公社,設立青城鎮。含成庵、徐霞、青城3個管理區,75個村。1987年2月,原楊坊鄉的碼頭管區劃歸青城鎮。含4個管區,111個村。2004年轄城中、城西、成庵、徐霞、大孫、碼頭6個管區,111個村,33401人,耕地4124公頃。 1978年青城公社有耕地1.1萬公頃,主要作物有小麥、玉米等,植桑養蠶是當地的主要副業。1984年馬扎子引黃閘實施改造,提高了農田的灌溉能力,同時,調整種植結構,棉花、花生、瓜菜、麻類等經濟作物的種植大幅度提高。1988年實施第一期黃淮海平原農業綜合開發,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明顯提高。1997年以瓜菜基地建設、養殖小區建設、食用菌栽培為龍頭優化農業生產結構,由單一的種植業向有特色的效益農業轉軌。2002年有冬暖式大棚60個,春秋棚300個,瓜菜達1000公頃。該鎮的「青苑」牌西瓜、「魯峰」牌麵粉、「雙贏」牌金針菇等綠色無公害品牌打入北京、天津市場。至2004年全鎮有冬暖式大棚150個,春秋棚100公頃;發展速生豐產林52公頃;奶牛存欄量1800頭,肉牛1.1萬頭。2 歷史遺址著名歷史人物有明代工部尚書楊夢袞、監察御史於華袞等。 文昌閣在青城鎮十字大街中心。始建於清乾隆元年(1736年)。文昌閣樓基為磚石結構,四面拱圈門,東西南北兩條大道在樓底垂直交叉通過,樓基以上主體為木結構,塔式,三重檐,基座為正方形,高7米,邊長10.8米,基座下為寬4米,高5.3米的十字形卷拱門洞。第一層以直徑30厘米的圓柱支撐飛檐,二層為暗層,中間以磚砌四壁直達三層,樓頂綠瓦珠頂,樓通高20米,四個高高翹在空中的檐角,皆系有銅鈴,微風吹動,「叮咚」悅耳。造型雄偉,工藝精湛。1992年被確定為山東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文昌閣是古青城八景之一,名曰「高閣晴霞」。漫步於雲霞無邊的蒼穹之下,凌駕於綠樹掩映的高閣之上,宛如群山中突兀的高峰,叢林中拔地而起的高松,挺拔瑰麗,氣勢非凡。風清日麗時,憑欄遠眺,東可觀高青縣城美景,往南可望鄒平之黃山,北望九曲黃河滔滔東逝,品茗觀景,心曠神怡。 。 青城文昌閣歷300載,雖飽受兵戎相催,風雨相虐,但仍然巍然聳立,安然無恙,保持著原有的風貌。登文昌高閣,沐魁星靈光,攬黃河洶湧之勢,臨聖賢鴻儒風姿,讓人留戀忘返,樂不思鄉。3 經濟發展2012鎮域經濟實力實現穩步提升,發展後勁進一步增強。全鎮現有規模以上企業14家。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實現12.7億元,同比增長16%;規模以上工業銷售收入實現11.6億元,同比增長14.8%;規模以上工業利稅總額實現1.1億元,同比增長13.9%;完成固定資產投資3.007億元,同比增長65%。地方財政收入在2011年1309萬元的基礎上,2012年再次實現大幅增長,達到1946萬元,比我們去年人代會上確定的目標多了446萬元,同比增長48.82%,增幅名列全縣前茅。廣泛搭建各類招商平台,借勢借力發展,招商引資工作成效顯著。引進投資5.77億元、年產380萬平方米曲平面太陽能光熱玻璃項目,及玲斐礦石、威揚石化、千渡蟲草、升泰紡織等10多個項目,全鎮協議引進外資超過7億元。 ——「省級示範鎮」建設實現良好開局。2012年8月份,我鎮被省政府確定為「省級示範鎮」,縣委、縣政府提出了「舉全縣之力支持青城示範鎮建設」的重大舉措,縣政府成立了由縣長任組長、各副縣長為副組長、相關部門主要負責人為成員的示範鎮建設領導小組。全縣60多個部門與我鎮研究制定了幫扶方案,並進行對接。我鎮及時成立了示範鎮建設辦公室,制定了實施方案和年度計劃。一是高標準完成規劃編製和部分城鎮基礎設施項目。投資200餘萬元,會同有關部門,聘請山東大學三力設計院編製完成總體發展規劃及城鎮關鍵部位的城市設計,聘請高層次專家編製完成小城鎮排水專項規劃、產業規劃、環境規劃、市場路和文昌路商業街規劃、文昌社區二期規劃、遊園社區規劃等各類專項規劃。為進一步增強小城鎮綜合承載力,完善城鎮基礎和服務設施,投資3165萬元完成市場路建設及兩側雨污分流、文昌路西段及其排水管道建設、文昌社區一期工程的污水處理項目、省道慶淄路兩側人行道建設和支六排襯砌主體工程8個基礎設施項目。新建成大型垃圾中轉站1處、混凝土垃圾池4處,並投入使用。順利完成省道廣青路拓寬改造項目的遷占工作。二是加快「兩區三村」改造。投資3400萬元完成文昌社區一期工程,西北街拆遷戶和吉家村全體村民已全部入住。截至2012年底,又新增11個村實施「兩區三村」改造。三是積極改善民生,投資60餘萬元完成大孫、碼頭教學點校舍改造項目,新建校舍12間,並投入使用。投資60萬元完成中心小學幼兒園建設項目,新購進教具、玩具等設備,完成房屋修繕工作。投資25萬元完成初中高標準水沖式廁所建設項目。投資120萬元、806平方米的初中餐廳建設項目,已完成主體工程的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