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墩鎮衛星地圖 載入中,請您稍候...
請點擊下方地名展開
黃墩簡介:鎮情黃墩鎮在嵐山西北部山區,處於日照市和臨沂市的兩區兩縣交接地帶。全鎮轄54個村,約6萬人,153平方公里,其中耕地7.1萬畝,山場河灘7.6萬畝。 近年來,該鎮堅持以黨的十七大和十七屆三中全會精神為指導,以科學發展觀統領全局,以建設高效生態農業示範鎮為目標,按照速度爭第一、總量求突破、縱向上台階、橫向進位次的發展思路,突出現代農業、鎮村建設、項目推進、生態旅遊四個重點,努力維護社會穩定,加快構建和諧社會,全面實現經濟和社會事業的跨越發展。2008年全鎮實現國內生產總值5.76億元,財政總收入477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5976元,比2007年分別增長12%、41.5%和26.4%。 黃墩鎮歷史悠久。據考,明朝洪武年間(1368-1398年)初始建村,因村北有古狼煙墩,土呈黃色,慣稱黃墩。解放前稱蘆山區,解放后改稱十六區、黃墩區、黃墩鄉。因著名的甲子山戰役,1958年更名為甲子山人民公社,1963年後先後幾次改稱黃墩區、黃墩公社等,所區域域有所變化。1985年正式改稱黃墩鎮,2004年9月黃墩鎮正式劃歸日照市嵐山區。黃墩鎮自然風光秀麗。鎮內有大小山頭220多座,其中的甲子山海拔480米,山峰陡峭、怪石嶙峋,一年四季鬱郁郁蔥蔥,滿山遍野奼紫嫣紅。山上有孫臏洞、情人石、定山石等景觀。甲子山是著名的甲子山戰役紀念地。1942年8月、1942年10月、1942年11月,由羅榮桓、羅炳輝、張仁初、舒同等指揮八路軍在此組織了三次反頑戰役,歷時116天,打死打傷頑匪1000餘人,摧毀國民黨三次盤踞圍剿,為沂蒙山區和濱海著名戰役之一,現在此處尚存有部分戰爭遺迹。另外,鎮內還有浮棚山古銀杏樹等五處縣級文物保護點,現仍保存完好。 黃墩鎮文化底蘊豐厚。鎮內的草澗村是清朝名相劉統勛、劉墉的祖居地。據該村現存《劉氏族譜》及民國十三年碑刻記載:草澗村原名喜鵲窩。明洪武三年劉氏始祖劉思源由江南徐州府碭山縣(今屬安徽)大劉庄遷住此地,繁衍生息,先後生下福、祿、壽、禧、詩、書、忠、厚八子,后因家庭變故,除四子劉禧留守故裡外,其餘七子紛紛遷往外地。其中長子劉福和三子劉恆遷居逄戈庄后,經幾代人創業,家境逐年變好,其後代有多人在朝廷為官,其中第十代劉墉官至東閣大學士。劉墉外嫻經史、內通掌故、博通經史,其勵精圖治、正直清廉的故事廣為傳誦。劉墉後人出資在草澗村修建了劉氏祠堂,並供奉於半朝鸞駕等貢品。祠堂於文革期間被毀,但該村尚存有許多相關文物。 黃墩鎮位置優越,交通條件便捷。北接335省道,東依222省道,離日東高速公路10公里,離日照港40公里,境內油路總里程28公里,鋪設水泥硬化路149.2公里,全部村實現了道路村村通。近年新修成的百里環山路總里程100餘華里,把全鎮九大流域、5.2萬畝經濟園林串成串,連成線,搭起了綠色長廊。 黃墩鎮生態環境優良,氣候條件宜人。全鎮森林覆蓋率達45%,被全國綠化委命名為全國造林綠化百佳鄉鎮,被省政府命名為生態示範鄉鎮,被省環境保護局命名為省級環境優美鄉鎮。黃墩鎮雖在沿海,但海拔地勢較高,屬黃淮水系,系淮河源頭,鎮內河流均自東向西流淌,自成一體。鎮內有大小水庫、塘壩320多座,水質良好,有效灌溉5.2萬多畝,鎮內大氣質量常年保持一級。境內群山連綿,山峰如列,綠草綠陰,溪水潺漣,三季花香,萬壑鳥鳴是名副其實的生態鎮。 為改進生產條件、改良生態環境,該鎮連年連續實施山區農業綜合開發。從1996年開始,該鎮與韓國黎明通商株式會社簽訂萬畝日本栗基地建設合同,成為全國首家引資上山的外資項目。經過連年連續的開發,目前全鎮已完成陳家溝、孔家溝、黃墩北山、辛庄等十大流域的開發治理,共治理水土流失55平方公里,整理土地3000餘畝,建設各類水利工程820餘項,發展各類經濟園林6.8萬畝。 立足環境、資源兩大優勢,著眼國際、國內兩個市場。該鎮重點發展以日本栗生產為主導的生態農業,現擁有中國最大的優質日本栗生產基地,3.5萬畝。該鎮所產日本栗味美、品質好、色澤鮮艷、營養價值高,可加工成暢銷多國市場的精美系列食品。在逐步擴大的同時,該鎮又向標準化生產要效益,計劃利用三年時間,圍繞孔家溝、陳家溝規範化基地,建設2000畝管理科學、生產規範、集中連片、輻射整個示範區的國家級綠色食品板栗生產標準化示範基地。面對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該鎮積極引導農民大力發展黃煙生產,黃煙年年穩步增長,2008年被省煙草專賣局(公司)表彰為全省煙葉生產先進鄉鎮,2009年力爭打造煙葉生產萬畝鎮。全鎮還有桑園4000畝、藥材3000畝、花生地瓜1萬畝、茶園2000畝、冬棗等名優干雜果3000畝。 黃墩鎮民風淳樸,社會穩定,擁有經濟發展的肥沃土壤。全鎮現有規模以上企業1家,年實現產值1000萬元,其中的曉明農產品有限公司於2004年8月份正式投產,年可加工日本栗2000噸,生產泡菜2000噸,調味品100噸,產品全部出口日本市場。鎮內現有個體私營企業、個體工商戶2450家,年產值1.8億元,創利稅1200萬元。該鎮通過改善投資環境,創造招商優勢,完善招商引資機制,在全鎮營造出親商、安商、重商的濃厚氛圍,招商引資工作不斷實現新的突破。2007年該鎮圍繞加工業、旅遊業和特色農業三個主攻方向,確定了一擴二招三盤活的招商思路,經過努力,已引進7個項目。其中千頭肉牛養殖、盛美織布和博美服裝加工3個項目已經投產;鳳凰嶺旅遊開發規劃通過了專家組評審,規模養豬場正在建設;雲霧山開發和新威鑄造兩個簽約項目正在規劃。項目總投資1.2億元,目前已到位資金800萬元。爭引國家日本栗基地建設資金100萬元,引進省、市各類無償建設資金363萬元。 近年來,依託優良的生態環境和豐厚的人文資源,該鎮大力實施旅遊開發,積極發展旅遊經濟。現劉墉祖居地旅遊區已由省旅遊局完成規劃設計,佔地6.7平方公里,共分生態農業觀光園等六大功能區,規劃設計人工湖、思源墓、宰相府、劉氏祠堂、竹園寺、劉墉文化研究所、青少年圍棋培訓基地等景點,擬建成集民俗、觀光、休閑、文化娛樂為一體的旅遊風景區。該旅遊區已與日照市榮安集團、日照市青少年圍棋俱樂部等達成投資意向,並由客商投資動工開始了配套基礎設施建設,宰相府主體工程已基本完成。同時,該鎮已與日照市海林公司簽訂開發合同,實施甲子山雲霧山莊開發,初步拉起了全鎮生態旅遊開發的整體框架。2 概述黃墩鎮在嵐山區西北部山區,北緯35.4度、東經119度,離市區31公里。153平方公里,5.6萬人。地勢較高,屬黃淮水系。甲子山海拔480米是著名的甲子山戰役紀念地,山上有孫臏洞、情人石、定山石等景觀。日(照)十(字路)、黃(墩)中(樓)公路縱橫境內,北接335省道,東依222省道,離日東高速公路10公里,離日照港40公里。 。 3 沿革據考,明朝洪武年間(1368-1398年)初始建村,因村北有古狼煙墩,土呈黃色,慣稱黃墩。1912年置鎮,1931年改區,1945年復鎮。解放前稱蘆山區,解放后先後稱十六區、黃墩區、黃墩鄉。因著名的甲子山戰役,1958年改甲子山公社。1963年後先後幾次改稱黃墩區、黃墩公社等,所區域域有所變化。1985年設黃墩鎮。1997年153平方公里,5.6萬。含黃墩一、黃墩二、黃墩三、黃墩四、高家、小邵家溝、南塔嶺、凌家灘井、趙家灘井、秦家灘井、崔家溝、單家溝、張家溝、辛庄、后崖、北塔嶺、小劉家溝、姚家溝、陳家官莊、檯子地、上河、蘆澗、后大坡、南陳家溝、侯家溝、糧山一、糧山二、糧山三、姜家溝、小朱洲、大朱洲、南庄、葛疃、田家溝、下雙疃、上雙疃、孫家蒲汪、張家蒲汪、辛家蒲汪、黑家溝、李家官莊、草澗、田家董旺庄、任家董旺庄、寺后、紅衛、孔家溝、孔家莊子、謝家溝、上大峪、下大峪、東石山、西石山、孔家口子54個村。2004年9月黃墩鎮正式劃歸嵐山區管轄。4 所轄村代碼371103105(54村):~201黃墩一村 ~202黃墩二村 ~203黃墩三村 ~204黃墩四村 ~205高家村 ~206小邵家溝村 ~207南塔嶺村 ~208凌家灘井村 ~209趙家灘井村 ~210秦家灘井村 ~211崔家溝村 ~212單家溝村 ~213張家溝村 ~214辛庄村 ~215后崖村 ~216北塔嶺村 ~217小劉家溝村 ~218姚家溝村 ~219陳家官莊村 ~220檯子地村 ~221上河村 ~222蘆澗村 ~223后大坡村 ~224南陳家溝村 ~225侯家溝村 ~226糧山口一村 ~227糧山口二村 ~228糧山口三村 ~229姜家溝村 ~230小朱洲村 ~231大朱洲村 ~232南庄村 ~233葛疃村 ~234田家溝村 ~235上雙疃村 ~236下雙疃村 ~237孫蒲汪村 ~238張蒲汪村 ~239辛蒲汪村 ~240黑家溝村 ~241李家官莊村 ~242草澗村 ~243田家董旺庄村~244任家董旺庄村 ~245寺后村 ~246紅衛村 ~247孔家溝村 ~248孔家莊子村 ~249謝家溝村 ~250上大峪村 ~251下大峪村 ~252東石山村 ~253西石山村 ~254孔家口子村5 行政區域該鎮轄54個村、75個自然村: 黃墩(分4個村,包括楊家溝、黃墩北山、黃墩四村南山)、上大峪(包括西河)、草澗(草澗子,包括西山)、謝家溝、下大峪、西石山、東石山(包括南后崖)、寺后、紅衛村(斜屋)、孔家溝、孔家口子、孔家莊子、張家溝、侯家溝(包括北山)、南庄(包括西北溝)、任家董旺庄(任家董旺,包括尖子山前)、田家董旺庄(田家董旺,包括張家董旺庄)、高家、小邵家溝(邵家溝)、北塔嶺、辛庄、小劉家溝(劉家溝)、大朱洲、小朱洲、糧山口(分3個村,糧山口、西山、車嶺)、凌家灘井、趙家灘井、秦家灘井、南塔嶺(包括蔣家山)、姚家溝、后崖、上河、姜家溝(糧山四村)、下雙疃、上雙疃、田家溝(包括扁墩、鷹山前)、崔家溝、后大坡(大坡)、檯子地(包括大坡溝)、陳家官莊(包括唐子頂)、蘆澗、葛疃(包括山家村)、辛蒲汪、單家溝(包括廟前溝)、南陳家溝(陳家溝,包括相家溝、陳家溝東山、柿樹溝、西口子后、大窪)、孫蒲汪、張蒲汪(包括南山)、黑家溝、李家官莊(包括五家子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