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橋鎮衛星地圖 載入中,請您稍候...
請點擊下方地名展開
高橋簡介:高橋鎮在山東省沂水縣縣城北20公里,東與善疃鄉為鄰,西與諸葛鎮相連,南與道托鄉相接,北至沭河南岸與馬站、沙溝兩鎮相望。120平方公里,耕地5268公頃。含60個村,18193戶,6.07萬人。 。 2 沿革高橋鎮政府駐地高橋村。相傳高橋南宋末期建村,因村北一長7米、高4米的石拱橋而得名。1942年前為沂水縣第二區所轄地。1949年8月沂北縣與莒沂邊合併后,為莒沂縣高橋區。1958年9月成立高橋公社。1985年9月,改稱高橋鎮。3 遺址東鄆故城遺址 在徐家榮仁村,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春秋時期,魯國有二鄆邑。一在今沂水縣北,公元前616年,季孫行父所築。魯、莒屢次爭奪,稱「東鄆」。一在今鄆城縣東,公元前588年魯成公所築,稱「西鄆」。1965年前後,此地曾出土一批鹿角、馬鐙、石刀、硯台、罈子、盤子、碗等文物。經考證,古城遺址東西400米,南北500米。傳說齊、楚兩國為爭奪城池,此處曾發生一場激戰。 團山漢墓群遺址 在高橋鎮團山村南和西南兩處。村南500米處有南北並排3座墓葬,當地群眾稱為「三崮墩」。西南嶺上7座墓葬,「文革」中有6座被挖去封土,僅存1座封土高6米,周長150米,群眾稱為「王墳」。已被列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劉家山宋村漢代文化遺址 鎮內劉家山宋村,有很多圓形古墓,曾出土了寶劍、銅鏡、瓦罐等文物。經考證,此處曾經是漢朝的一個大村落。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沭水街村 在沭河南岸,西接南北通渠青沂大道,據載大道始建於金天會五年(1127年)。沭水街四面靠山,周遭環水。南有梨山,西有母住山,北有硯台山、筆架山,東有九頭山;北接沭河,西有鴨子汪,十二蓮汪連成一片,汪內都有水桶粗的噴泉,水花四濺,蓮荷相映,鵝鴨戲水,一派水鄉景象。西南向來水,經南門奔東門流去;東南方來水,徑直奔向東門。兩股水都流經雙龍橋下的沭河水道,自然形成了一圈護村河。 沭水街村西有古驛站,附近有「官店林」。其中一座大墓內有鐵纜吊著的兩口棺木,墓地兩側有紅、綠兩株芙蓉樹,樹榦一人合抱,花開時節,紅綠相配,霞光映射下,紫氣衝天,一片祥瑞景象。沭水街有四大門,都是大塊青石地基,青磚門洞,門樓檐下掛3個瓮大的宮燈,夜來燈燃,幾十裡外都能看到。門樓垛口或牆頂上架著大炮12門。沭水街今存有宋朝、清朝石碑百餘通,僅觀音堂就有幾十通。村南有4座石獅,村北官鋪汪處有兩面石鼓。據老人傳說,在元朝時官方在此設一「小四衙」,管理沭水街一方事務,以後此地成了官家的草料場。 沭水街雙龍橋 馳名大江南北,曾被著成評書《響馬傳》,民間廣為流傳。其中一節說羅成打破龍泉寺,鴨子江搬兵路過雙龍橋,大戰三天三夜等。雙龍橋上原有一塊靈石,上面刻有兩條烏龍,因此得名雙龍橋。傳說通過觀察烏龍表面顏色變化,可以預測天氣。雙龍橋東百米處有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所建牌坊一座。牌坊實為一塊碑,碑分兩塊,高3米。頂部刻有二龍戲珠,微妙逼真;中間有「聖旨」二字;下部書寫「巾幗貽徽」四字,遒勁有力。碑身左邊書:欽命翰林院侍講編修提督山東學政。 名泉 九頭山西坡有清泉名為馬蹄泉;東坡半山腰間一清泉名龍泉,泉眼如碗口,泉水噴涌而出。傳說一小白龍因犯天條被綁在南天門外候斬,被太白金星所救,貶在此泉,故名。龍泉附近建一道觀,原名「碧霞觀」,觀內供奉碧霞仙子,香火極盛,有道士十多人。洪武年間,一游僧至此,改名「龍泉寺」,成為佛教場所。后經擴建,佔地十多畝,四面紅牆、綠瓦,古樹參天。 觀音堂廟宇雄偉,堂內菩薩面北背南,稱倒坐觀音。觀音堂大殿前有一方石,石上畫有棋盤。傳說能記載東海水平數據,老人們稱為海志子。沭水街龍泉寺、觀音堂兩處廟宇的泥塑文物極為罕見,具有極高藝術的價值。舊時,沭水街一年兩次山會,各地商家雲集。貨品有蘇杭綢緞,江浙木梳、水粉,黑龍江山參、鹿茸,青海、四川、新疆各地藥材。 孟母廟 在龍泉寺東南,今存一株傘狀的奇松。相傳孟母擇鄰而處,曾來此教子養性,在山前種下一棵葫蘆。葫蘆根深葉茂,秧爬滿山。沂山百丈崖古洞內一修鍊者,夜晚打坐時,見東南下紫氣衝天,知有寶物出現,來到孟母處,見是葫蘆放光,用手一掐,不到成熟期,即返回沂山。幾日後鐵拐李從此路過,見葫蘆寶氣衝天,住足一摸正好成熟,順手摘下,掛在腰間,飄然而去。4 特色戲曲 從清朝到1950年代前,沭水街都是重要的物資集散地,南來北往的客商雲集,東西兩街商家字型大小達幾十家。商家們以唱戲來聚集人氣,促銷貨品,也發展繁榮了戲曲文化。大年過後,正月初五唱到正月十六,此後每逢節令必唱。其中僅沭水街戲班就能演唱京劇60出。《白蛇傳》《梁祝》《打魚殺家》《美人計》《杜十娘》《監江驛》《鳳還巢》《蘇三起解》《三堂會審》《拾玉鐲》等。呂劇有《小姑賢》《王定寶借當》《牆頭記》等。 沭水手綉 是傳統的手工藝品,最早發源於鎮駐地北3.5公里沭水南嶺村。多年來,當地女紅好的姑娘、媳婦們,在田間地頭小憩時,即掏出針線,縫製一些繡球、荷花、燕子、鯉魚、蜈蚣等傳統小玩具。每逢年節喜慶,拿來饋贈親友。下至幼女,上至老嫗,都能飛針走線。當地孩子是在手綉作品陪伴下長大的。出生時,街坊好友即送來虎頭枕道賀,男孩兒用紅線,女孩兒用綠線。孩子們喜愛的布娃娃,都是自己媽媽、嬸嬸們做的。近年來,婦女們用布頭、彩錢綉制的飾品已走向市場。農家婦女加入到手綉隊伍,手綉品種越來越多,質量越來越好。1991年高橋鎮從事手繡的婦女達到2000多人。每年農曆四月初八和十月初八高橋山會,成為手綉工藝品的展銷會。如今,高橋手綉工藝已形成祺榴、龍、鳳、虎、荷包、牡丹、桃、燕子、蝴蝶、羊、兔、花籃、中國結等20大類、180多個品種,年產量達120萬件。全鎮手綉加工戶發展到27個村,從業8000餘人。產品遠銷日本、韓國、新加坡、馬來西亞、俄羅斯、美國等國家及國內部分省市。在2003年3月福州「中國民間藝術之鄉命名暨經驗交流大會」上,高橋鎮被文化部命名為「中國民間藝術(手綉)之鄉」。2007年高橋手綉被市政府公布為臨沂市首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5 經濟發展2011年全鎮實現生產總值15.8億元,比2010年同期增長31.6%,比2006年增長203%;地方財政收入持續增長,實現地方財政收入2046.9萬元,首次突破兩千萬元,五年增長663%;農民人均收入由2006年的4200元增加到2011年的7900元,比2010年增長14%,五年增長90.8%。這五年是改革開放以來經濟發展最好、年均增長最快、指標增幅最大的五年。 ——這五年是經濟發展方式加快轉變,工業經濟強勢突破的五年。五年來,全鎮緊抓招商引資、工業技改不放鬆,共引進鎮外投資項目43個,合同利用外資24.18億元,到位資金20.1億元,其中過億元項目5個,過5000元項目8個,過3000萬元項目12個。這五年全鎮工業經濟高位增長,工業項目實現由小到大,從弱到強,從量到質的轉變,培植起了威普斯橡膠、申海煤業、精和製版等一批大項目好項目,本地龍頭企業魯南漆業、綠森塑木、泓泰木業等也進一步成長壯大。通過招商引資,全鎮工業企業不斷發展,產業布局更加合理,逐步形成了以板材、化工、食品、礦產資源等產業集群。確立了板材產業重鎮的地位。經過五年的努力,全鎮66個村,已有板材加工村39個,木材購銷戶540戶,形成木材專業批發市場一處,年購銷木材180萬方,木材加工企業達到了1253家,其中膠合板加工企業122家,年產板材360萬立方,從業人員12000人。產品檔次不斷提高,產業鏈條不斷拉長,配套服務不斷完善。 ——這五年是基礎設施建設不斷完善,城鎮形象顯著提升的五年。五年來,全鎮不斷加大鎮村基礎設施建設力度,加快小城鎮建設步伐,先後啟動了高河路商貿開發、硬化拓寬、曹高路修築工程,提高了小城鎮容量,擴大城鎮建設規模,提升小城鎮建設檔次。不斷深化鄉村環境綜合整治,在全鎮開展鄉村環境綜合整治活動,加大「五化」建設力度,並配備了垃圾車等各種工具,在主要交通線路上確定了60名保潔員,對主要道路和地區進行全天候的保潔,完成道路硬化34.08萬平,栽植各類綠化苗25萬株,綠化13.29萬平方米,安裝路燈196盞。共計投資2839萬元,全面改善了村容村貌,居民生活環境發生了重大變化。 ——這五年是農業結構不斷調整,現代農業顯著發展的五年。五年來,全鎮發展楊樹豐產林3.8畝,落實烤煙生產2200畝,精品果園7400畝,組建林下食用菌、果蔬、養殖等各類專業合作經濟組織52個,逐步形成了楊樹豐產林、優質農產品與品牌建設、精品果園、畜牧養殖幾大發展思路,重點打造了四大優質農產品基地,申報了三大有機農業品牌。同時把山、林、水、田、路作為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的重點,大力爭取項目資金投入,五年來共投入資金650餘萬元,新修2座小Ⅰ型、7座小Ⅱ型水庫、17處塘壩、5000多米水渠進行全面的整修和硬化,實現16個村通自來水工程。加強了交通、通訊設施建設,加快村級道路通暢工程建設,對全鎮60個村進村道路全面進行了整修,實現了村村通水泥路。 ——這五年是社會事業全面進步,人民群眾幸福度越來越高的五年。五年來,全鎮致力於健全長效惠民機制,農民群眾的幸福感和滿意度不斷提高。農村社會保障體系不斷完善,積極推行農村養老保險、平安保險、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全鎮41217農業加入新農保,為9917名60歲以上老人免費辦理新農保,繳納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資金319萬元,參合率99%。按時足額發放優撫金、優待金、救濟款、城市低保、農村低保、老年人長壽補貼等專項資金,五年來共發放低保金550萬元,發放自然災害救濟金60萬元,優撫金500萬元,五保戶生活補貼30萬元,免費為2500名殘疾人辦理了二代殘疾人證,為重度肢體殘疾人捐助輪椅25輛,為12戶殘疾人家庭進行了危房改造,免費為123名白內障患者實施了復明手術。認真落實各項惠農政策,五年共發放糧食直補1075.1萬元,良種補貼88.8萬元,能繁母豬補貼85萬元,家電汽車下鄉資金525萬元。優先發展教育事業。先後投入1200萬元對中心初中、中心小學和鎮幼兒園進行了改建和擴建,學校辦學條件、教學水平有了大幅度提高,教學質量明顯改善,升學率特別是初中考取率在全縣鄉鎮中學名列前茅,素質教育進一步得到了加強,同時不斷加大校園安全投入力度。積極開展了「基層基礎規範化建設年活動」,全面落實與計劃生育工作責任制,加大計劃生育經費投入,加強了流動的管理及計劃生育工作隊伍建設。五年來,全鎮計劃生育率一直控制在95%以上,出生率控制在6.3‰以下,自然增長率控制在2.2‰以下。林業、武裝、動物防疫工作取得了明顯成效,林權制度改革全面完成;第六次普工作順利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