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胡店鎮衛星地圖 載入中,請您稍候...

柴胡店鎮衛星地圖-山東省聊城市柴胡店鎮、村地圖瀏覽
請點擊下方地名展開
中國 >山東 >聊城 > 柴胡店鎮太陽系
寧城 津城柴胡店長官 杜集 保店 大柳 大曹 相衙 時集 張大庄 劉營伍
柴胡店簡介:鄉鎮柴胡店鎮在寧津縣城東10公里處,因史有柴、胡二姓在此合夥開店,故名柴胡店。曾為柴胡店鄉,1984年改為柴胡店鎮。全鎮113.11平方公里。含132個村,耕地10萬畝,56000人,314省道穿境而過,該鎮為"全市明星鄉鎮"、"全市小城鎮建設中心鎮"、"經濟工作先進鄉鎮"、"精神文明建設示範鎮"、"全市蔬菜生產定點專業鎮"。 鎮政府駐柴胡店西街。柴胡店自古手工業發達,小百貨銷往全國各地,知名度很高,有「知道柴胡店,不知寧津縣」之說。現柴胡店鎮百業俱興,地毯、機械加工等民營經濟發達;東部的中國寧津東崔蔬菜批發市場是國家農業部確定的全國50家大型農產品批發市場之一,年交易額過5億元;柴胡店是蟋蟀著名產地,所產蟋蟀驍勇善斗,聞名全國及海外。 歷史 東漢末年形成小鎮,後有柴、胡二姓合夥開店,故名柴胡店。1906年曾在此設區,1945年在此設鎮。1958年稱紅麗公社,1984年改為柴胡店鎮。2000年孟集、尤集兩鄉併入柴胡店仍稱柴胡店鎮。 舊時柴胡店素稱「小天津衛」,以手工業聞名全國。手工棉織業、針織業非常發達。民國時期,建有隆興、同義、振興等工廠和聯合社,紡織作坊達70餘家,加工點遍布全鎮各村農戶,所產布匹、毛巾、帶子、絛子、襪子等織品遠銷長城內外。當地有「只知道柴胡店不知道寧津縣」之說。抗日戰爭時期,柴胡店曾為渤海軍區趕做上萬套冬裝和40萬條裹腿布,受軍區嘉獎。柴胡店鎮手工紡織業為後來寧津縣的輕紡工業奠定了基礎。 併入柴胡店的孟集鄉前系孟集人民公社,1984年3月改為孟集鄉。漢光武帝遺留空城遺址在本鄉境內,寧津新河橫貫鄉境東西。全鄉33.17平方公里,1987年底全鄉有居民14664人。鄉政府駐孟集村,離寧津縣城15公里。2000年6月15日,寧津縣撤銷孟集鄉,將其行政區域併入柴胡店鎮。 併入柴胡店的尤集鄉在縣境東南邊境,東南與樂陵為鄰,西部與陵縣相接,北與柴胡店鎮、孟集鄉毗連。全鄉34.9平方公里。1987年底有居民17562人。鄉政府駐尢集村,離寧津縣城16公里。2000年6月15日,寧津縣撤銷尤集鄉,將其行政區域併入柴胡店鎮。2 經濟發展該鎮工農業發展迅速,全鎮共有企業240家,個體工商戶2854戶,農業資源豐富,產小麥、玉米、棉花。該鎮突出抓蔬菜、桑蠶等特色產業基地建設,第三產業發展迅速,東崔蔬菜批發市場、孟集黃瓜市場、蓋家香菜市場、尤集蟋蟀市場,年成交額4000萬元,精神文明建設成績顯著,以"三個代表"為內容進行黨性黨風教育,基層組織建設進一步加強,鎮黨委、政府被評為縣級文明單位。3 名優特產該鎮是黃瓜、韭菜、蠶繭的生產基地。黃瓜、韭菜生產產量佔全縣首位,黃瓜大棚6500個,小拱棚8000畝,韭菜15000畝,黃金梨、中華壽桃優質果品4000畝,桑園5000畝。4 特色產業柴胡店鎮蟋蟀市場全國馳名,享譽港澳。據有關資料記載,香港斗蟀市場 上,打遍世界無敵手的冠軍斗蟀,就產於寧津縣柴胡店鎮尤集陳庄一帶。現每年一度的蟋蟀節和繁鬧的蟋蟀市場,吸引了全國及港澳諸多蟋蟀名師及玩家到來,年成交額達1.2億元。5 專業村莊東崔村是以種植韭菜為主的專業村,周圍村也有種植蔬菜的傳統,常年蔬菜在3萬畝以上。為解決農民賣菜難問題,1995年東崔村委會投資20萬元,建起了一處佔地20畝的蔬菜專業批發市場。為適應市場交易量增加的需要,在縣、鄉黨委、政府的積極引導下,1998年11月,東崔蔬菜批發市場按股份合作形式進行改制,本著自願原則,鼓勵本村種菜大戶入股,按每股5000元交納資格股金,共吸收社員108戶,社員股金54萬元。按照「公平、公開、公正」的原則,在社員內部民主選舉產生了理事會和監事會,市場由合作社自主經營,村委會從市場的管理中完全脫離出來。1999年1月,寧津縣柴胡店鎮東崔蔬菜產銷合作社在寧津縣工商局登記成立。2000年10月,為滿足發展需要,合作社又擴股190股。目前,合作社擁有社員144戶,總股數達到了298股,社員股金總額達到149萬元。 合作社成立以後,先後投資310多萬元,對市場進行了三次擴建,目前,合作社所屬的蔬菜批發市場,已發展成為佔地8萬平方米,有交易大棚4000平方米,固定資產380萬元的經濟實體。市場日上市車輛2100多輛,日均銷售蔬菜60萬公斤,日均交易額50萬元,客戶遍及晉、冀、魯、豫、遼、吉、黑、蒙、京、津等20多個省、市和地區,成為魯西北較大的蔬菜批發市場。經過幾年的發展,東崔蔬菜產銷合作社依託市場優勢,走出了一條以股份合作建市場,以標準化生產推動蔬菜市場發展的良性發展之路。

柴胡店周邊景點排行榜(圖文攻略)

微信訂閱:相約久久,贈送9000景點攻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