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陽鎮衛星地圖 載入中,請您稍候...
請點擊下方地名展開
昆陽簡介:區域河南省平頂山市葉縣昆陽鎮在縣城是葉縣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9平方公里,耕地1342畝。含7個居委會,34個村民組,2000年45204人。2 數據(第五次普查數據)葉縣昆陽鎮政府辦公樓 45204男22864女22340家庭戶戶數13268家庭戶44010家庭戶男22095家庭戶女219150-14歲(總)100520-14歲男54130-14歲女463915-64歲(總)3243215-64歲男1618315-64歲女1624965歲及以上(總)272065歲及以上男126865歲及以上女1452戶口本地住本地379213 人文歷史昆陽鎮是一座歷史名鎮。昆陽是葉縣的古稱,文明史可上溯到石器時代。古為豫州地,周為應侯國,春秋時期屬楚,至今已有兩三千年的歷史。公元前350年魏國在此設昆陽邑,后屬秦,置昆陽縣,西漢因之。這裡是葉姓始祖沈諸梁的封地,海內外2300萬葉氏後裔的祖地,歷史上著名的以少勝多戰役昆陽之戰就發生於此。孔子、黃庭堅、李白等諸多歷史文化名人,或為官於此,或遊歷於此,留下了廣為傳頌的不朽佳話和歷久彌香的精美詩篇。葉縣縣城昆陽鎮是「河南十大古城」之一、省級園林縣城、省級衛生縣城。悠久的歷史積澱了深厚的文化遺產,有仰韶文化遺址、秦漢古城遺址、昆陽古戰場遺址等歷史遺迹30多處,有明代縣衙、葉邑古城2處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4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50多處市、縣文物保護單位和2100件彌足珍貴的館藏文物。葉公廟、明縣衙、縣衙一條街、大成殿、憤樂亭、北武當廟、黃庭堅所書《幽蘭斌》碑等如一顆顆璀璨明珠,使昆陽鎮光彩四射,聞名遐邇。4 區位優勢葉縣昆陽鎮四季分明、氣候宜人、山水秀美、資源豐富。該鎮緊鄰平頂山市區,區位優勢明顯,交通十分便利,近鄰鄭州、洛陽、南陽三大民航機場,日(照)南(陽)、南(京)洛(陽)兩條高速在該鎮附近交匯,有高速公路出入口,311國道、豫01線、平桐路、平舞鐵路、平舞高速公路、登阜鐵路葉縣段和鹽業鐵路專用線過境。5 文明建設2000年來,昆陽鎮兩個文明建設日新月異,曾先後榮獲「河南鄉鎮之星」、「河南省科技示範鎮」、「省級衛生先進單位」、「平頂山市文明單位」、「平頂山市治安模範鎮」、「平頂山市發展鄉鎮企業先進鎮」等榮譽稱號。鎮黨委先後榮獲「平頂山『六好』黨委」、「平頂山先進基層黨組織」等榮譽,2001年全鎮經濟綜合實力名列全省100強第56名,2002年名列全市前20強第3名。在2005、2006年平頂山市鄉鎮綜合實力評價中,該鎮連續兩年位居全市93個鄉鎮之首。6 農業經濟「白色工程」和畜牧園區建設成績斐然。該鎮大力發展高效無公害蔬菜,以畜牧園區建設為重點,截至2003年已發展高效農業示範園2個,全鎮蔬菜年產值876.34萬元。新建畜牧園區2個,畜牧業年產值867.10萬元。7 城鎮建設城鎮建設突飛猛進。昆陽鎮黨委、政府積極推進小城鎮建設步伐,突出新城區建設,兼顧老城區改造,把昆陽鎮建設成一個集農、工、商貿,融旅遊觀光為一體的綜合城區,形成以鎮政府為龍頭、居委會為龍身、居民商戶為龍尾的市場建設模式。2000年來,全鎮共投資860餘萬元,融資2000餘萬元,先後建成了昆陽商城、瓜果市場、九龍市場、四眼井市場、東菜園商業一條街等市場,規劃整修了昆西路、健康路等10多條街道。為進一步弘揚昆陽悠久的歷史文化,縣委、縣政府投巨資恢復我國僅存7所的葉縣明代縣衙,建設明代縣衙一條街。葉縣明代縣衙一條街有較高的歷史和藝術價值。 2006年葉縣昆陽鎮服從葉縣城區統一規劃和建設,先後完成了閘北西路、工廠街、東西馬道、商業一條街、永安路、明亮街、前進西街、自由路等十餘條街道的美化亮化工作。8 非公有制經濟非公有制經濟健康發展。2000年來,昆陽鎮黨委、政府堅持以發展個體私營經濟統攬工作全局,做好私營經濟發展這篇文章。該鎮充分利用有利的位置,採取外出招商、以商招商、項目招商等多種形式,鼓勵外資投資公用設施、道路、市場開發及文教衛生等公共事業領域,努力發展地方經濟。截止2003年該鎮已發展各類企業2005家,其中劉家皮鞋、萬通三輪車廠、南關塑料制線廠等產品遠銷全國各地,經濟效益顯著。2002年全鎮鄉鎮企業總產值達29600萬元,入庫稅金650萬元。 2006年該鎮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再掀非公有制經濟建設新高潮,累計完成鄉鎮企業總產值29.6億元,占目標任務的150.7%。全鎮新上30萬元以上項目68個,占計劃的400%,其中百萬元以上項目20個;非公有制經濟企業個數發展到4448家,同2005年相比凈增554家,從業人員發展到17223人,凈增安置人員1500人;非公有制經濟入庫稅金2596萬元,占年度目標任務的118%;實現財政收入1079萬元,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達到5423元。9 文教事業2003年該鎮有初中2所,小學8所,幼兒園18所,衛生院7個,在校學生11448人,教師617人,適齡兒童入學率達1005。7個文化大院,13個文明小區,縣級文明單位13個,市級文明單位5個,卓有成效的精神文明建設為經濟發展提供了良好的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