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城回族鎮衛星地圖 載入中,請您稍候...

繁城回族鎮衛星地圖-河南省安陽市漯河市臨潁縣新城街道、村地圖瀏覽
請點擊下方地名展開
中國 >河南 >安陽 >漯河 >臨潁 > 繁城回族鎮太陽系
城關繁城杜曲 王崗 台陳 巨陵 瓦店 三家店 窩城 大郭 皇帝廟 固廂 石橋 陳庄 王孟
繁城簡介:繁城在臨穎、許昌、襄城三縣交接處,東離107國道10公里,北離許昌市區15公里,京廣鐵路穿越鎮域,省道許泌路縱貫鎮區,在鎮域南部與省道逍襄路形成十字交叉。鎮域65平方公里。含32個村,82個自然村,5.9萬人。其中鎮區常住1.8萬人,含有漢、回、拉古族、藏、壯、滿、維吾爾、朝鮮八個兄弟民族。繁城於1984年經河南省人民政府批准恢復回族鎮建制,現今是內陸漯河市唯一的民族鄉鎮。2007年4月被省政府定為河南省歷史文化名鎮。 繁城不僅是中原地區素享盛名的歷史文化名鎮,同時也是豫中地區聞名遐邇的人流物流中心,商貿業繁華歷史可以追塑到明嘉靖以前。五里長街貫通南北,寬敞整潔的街道,櫛次鱗比的臨街店鋪,方圓五百里內無以倫比。這裡買賣興旺,商賈雲集,曾吸引十三省和外國的生意人光顧經營,燈光瀾千,徹夜不息,堪稱藏龍卧虎之地,素有「小上海」之稱。煙葉生產收購工作連續十年名列全市榜首,連續3年奪得市鄉鎮企業發展杯銀杯,連續4年奪得漯河市小城鎮建設金杯。2000年被列為河南省小城鎮建設百強重點鎮,2001年被漯河市列為十個小城鎮建設重點發展鎮之首。2 歷史沿革繁城歷史文化悠久,人文底蘊豐厚,有文字可考的歷史可以上溯到近4000年以前。春秋時稱「狼淵」,漢為繁陽亭。東漢建安25年(公元220年),魏王曹丕在這裡受禪代漢。鎮區內現存的國家重點保護文物《公卿將軍上尊號奏》碑《受禪表》碑(俗稱「三絕碑」)和受禪台就是記載和親歷漢魏交替過程的最好的歷史見證。千百年來有無數的達官顯貴,文人墨客慕名到繁城來訪古尋幽,瞻仰三絕碑的墨寶。繁城也早已成為三國文化旅遊熱線上的重要景點。 1958年建繁城公社,1961年改區,1984年改鄉,同年11月從繁城鄉分出鎮內五街為繁城回族鎮,1987年撤鄉合併為繁城回族鎮。恢復回族鎮建制二十多年來,在黨的改革開放政策指引下,歷屆鎮黨委、政府團結帶領全鎮廣大人民群眾排難除險,拼博進取,求實創新,以敢為天下先的英勇氣概不斷創造著新的歷史輝煌。大力加強城鎮化建設、經濟建設、新農村建設,使古老的繁城煥發出新的青春和活力。2006年國民生產總值達10. 152億元,居民人均純收入3583元。3 行政繁城鎮行政代碼為:411122101。含32個村,分別為營王、大楊、米灣、杜庄、孫朱、鍋永口、夏庄、尼庄、灣宋、徐庄、司馬、扁擔楊、雙路姚、靳庄、辛庄、吳劉、馬井、大杜、大韋、前楊、賈劉、付楊、麵坊、木掀楊、韋寺、關廟、羅庄、南街、獻街、清街、西街、東街,共計82個自然村。 各村代碼分別為:~201營王村 ~202大楊村 ~203米灣村 ~204杜庄村~205孫朱村 ~206鍋永口村 ~207夏庄村 ~208尼庄村 ~209灣宋村~210徐庄村 ~211司馬村 ~212扁擔楊村 ~213雙路姚村 ~214靳庄村~215辛庄村 ~216吳劉村 ~217馬井村 ~218大杜村 ~219大韋村~220前楊村 ~221賈劉村 ~222付楊村 ~223麵坊村 ~224木掀楊村~225韋寺村 ~226關廟村 ~227羅庄村 ~228南街村 ~229獻街村~230清街村 ~231西街村 ~232東街村。4 歷史遺迹尼庄古文化遺址 在鎮區東南2公里處的尼庄村境內,系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60年代發現,曾出土多種文物,經專家鑒定分別為新石器時代和戰國時代。被縣列為具級文物保護單位。 宋庄古文化遺址 在鎮區西南7公里處的韋寺村宋庄自然村,60年代發現,曾出土多種文物,經專家鑒定為新石器時代,現被列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春秋烽火台 在鎮區東2公里處的尼庄村境內,為一座大型土丘,佔地約700平方米,經考證系戰國時被囚的楚懷王期設置的用千傳遞戰爭信息的烽火台。楚懷王 楚懷王墓 在鎮區西3公里處的馬井村境內,為大土丘。 戰國時期,群雄割據,秦國最強,形成吞併六國之勢,楚懷王為討好秦國,親自到秦國進貢,被秦幽禁,鬱憤而死。後秦國為安定楚國民心,送還楚懷王屍骨,葬於此地。此墓曾多次被盜掘,僅留土丘一座,現被列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漢魏受禪碑 漢魏受禪碑又稱「三絕碑」,共兩通。一曰《受禪表》碑,一曰《公卿將軍上尊號奏》碑。 《公卿將軍上尊號奏》碑,高3.33米,寬1. 1米,厚0.32米,圭形碑額,無華飾,碑額中間有直徑0.20米的穿孔,為漢碑的明顯標誌。篆額碑頭為《公卿將軍上尊號奏》,此碑的內容是四十六位公卿將軍聯名勸說曹丕當皇帝的奏章。碑文共32行,陽面22行,碑陰10行,每行49字,共1359個字。 《受禪表》碑與《公卿將軍上尊號奏》碑基本一致,碑高2.98米,寬1.1米,厚0.28米,圭型碑額,篆額碑頭 三國受禪(5張) 「受禪表」,碑頭中間有穿孔,直徑0.19米,無華飾。記載了漢魏政權交替過程、受禪時間(維黃初元年冬十月辛末)、立碑原因(書契所錄帝王遺事)、受禪地點(隧於繁昌築靈台,設遺宮)和對曹丕的稱讚譽美之辭。 兩碑從唐代稱之為「三絕碑」由劉禹錫起。《劉賓客佳話》中說:「繁城受禪碑為王朗文、梁鵠書,鍾繇攜刻,堪稱三絕。」故稱「三絕碑」。兩碑均為五彩石石質,即俗稱的魚籽石,透明石質,極難得到,故也有把石質稱為一絕的。 漢魏受禪台 受禪台是漢魏政權交替的歷史見證,在繁城鎮區東南寨河內側南街村境內,東接省道許泌路是為曹丕受禪而築的靈壇。土質為與繁城當地完全不同的粘土。史料和傳說都稱,築此台是取自離繁城鎮鎮區西南5公裡外孫寨東北角的飲馬坑之土,由數萬名將士肩扛背負而來。 靈壇建成時,台高十丈,佔地10餘畝,高大雄偉。設三層台階共81級,由青石鋪成,圍以白玉雕欄,寓「九九歸一」之意。經過歷史車輪的滾動碾壓,再加上人為取土燒窯,現台高僅有9.5米,約為5280平方米,且原有建築蕩然無存。 漢獻帝廟 獻帝廟原是為漢獻帝受禪曹丕而設的遺宮。在鎮區許泌路西側100米,獻街村境內,現為回族小學所在,廟漢獻帝廟 內存有國家重點保護文物「三絕碑」。 獻帝廟原殿七間,配房5間。大殿為宮殿式建築,明5暗7,飛檐抖拱,氣勢輝宏,大殿正中為獻帝塑像,兩側分列著文武眾臣。配房內牆壁上有三國故事彩繪。原廟建於「三絕碑」北面與之緊鄰的數丈高的「讓王台上」,毀於文革期間。「讓王台」則於1988年回族學校校建期間被平為操場,現僅存60公分高地。 蟠龍寨(火神台) 蟠龍寨在繁城鎮區東南許泌路東南街村境內,與受禪台相離500米遙遙相對,公元210年至公元220年間, 曹操的長子魏王曹丕逼漢獻帝劉協讓位,先後築起二台(即蟠龍寨、受禪台),因當時漢獻帝劉協與曹丕先後在此台居住,故名蟠龍寨,原台佔地13333平方米,上有建築3335平方米,后因曹丕駐軍軍糧火焚於此台,後人置廟宇,設殿堂,塑有火神像,故又稱「火神台」,台高5丈余,台階96級,花木陪襯,蒼松翠柏,鬱鬱蔥蔥、蔚為壯觀。 繁城人到每年正月初七到台上為火神過生日的習俗,屆時,無論貧富,家家中午吃撈麵,爭相到台上燒香,扒燒焦的麥粒(據說可以治病辟邪),蟠龍寨一直完好存留在一九七二年。后因破「四舊」和學大寨,此台的土徹底拉光。不過,當時在毀台的過程中,從裡面挖出了大量被燒焦的麥粒,為曹丕糧倉一說提供了實物佐證。 繁城清真寺 繁城清真寺繁城清真寺,在臨潁縣城西北15公里,在鎮區中部的清街村境內,坊上有回民2300人,主要以丁、白、馬、張、杜、洪、李等姓氏居多。是當時穆斯林朝拜安拉,舉行宗教活動的重要場所。繁城清真寺 明嘉靖五年(1526年)由白門出資建造,清嘉慶五年((1798年)翻新,佔地7850平方米,建築1524平方米,由大門、大殿、二殿、講經樓、望月樓等主要建築,其形制與明初南京凈覺寺建築風格相同,其大殿比開封東大寺略勝一籌是河南省首屈一指的伊斯蘭教寺院。 由於該寺歷經淪桑,年久失修,於1998年拆舊建新,新建的繁城清真寺失去了原有的建築風格,同時也失去了它的歷史與文物價值。現有阿訇4名,滿拉10名,學董及鄉老10名。藏阿文《古蘭經》、《聖訓》數十卷。清真寺匾額有「天方國學」、「護國佑民」等。

繁城周邊景點排行榜(圖文攻略)

微信訂閱:相約久久,贈送9000景點攻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