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集鄉衛星地圖 載入中,請您稍候...
請點擊下方地名展開
張集簡介:張集鄉行政區 。 「中國羽毛之鄉」張集鄉在潢川縣東南部,潢、固、商三縣交接處,交通便利,有寧西鐵路和滬陝高速公路穿境而過。全鄉轄張集村、樊崗村、檀樹村、朝坊村、龔瓦房村、霸王台村、高寨村、馮崗村、吳集村、平樓村、吳樓村、楊集村、曾寨村、李寨村、新橋村15個村,252個村民組,628個自然村,3.46萬人,區域96.1平方公里。張集曾是一個農業大鄉,有耕地6.0萬畝,水域9400多畝,盛產優質水稻及水產品被譽為豫東南「魚米之鄉」。通過發展現代農業、生態農業,逐步推出了張集精米、張集湯圓粉、胡寺天然花鰱、銀鯽等農產品品牌。2 歷史沿革1949年置張集鄉,1958年改公社,1983年復改鄉。1997年66.9平方公里,3萬。含張集、趙山、胡巷、戈祠、黃疃、蔡灣、薛集、新華、李崗、上份、民兵、張夏、官陳、南袁、楊崗、香灣、陳大戶、四房、下王、合意、大徐、張東、王大清、河灣、劉崗、薛橋26個村委會。3 品牌產業從上世紀八十年代以來,隨著羽毛工藝加工產業的不斷發展壯大,現已成為全鄉的支柱產業,全鄉羽毛加工羽毛 等民營企業總數達到30個,從業人員1.6萬人,人均年從業收入6000元以上,非公經濟總值達到2億元,出口創匯達到680萬美元,並輻射帶動周邊4個縣36個鄉鎮發展羽毛加工產業,張集鄉現成為全國最大的羽毛工藝加工基地之一,按照「創辦特色民企、壯大特色產業、建設特色鄉鎮」的發展思路,通過育龍頭、建基地、抓服務、引項目、謀發展,成功走出一條「公司+基地+農戶」的產業化經營之路。目前,全鄉有羽毛工藝加工企業26家,初步形成了10個羽毛加工專業村,3000多個羽毛加工專業戶,從業人員1.2萬人,年人均加工收入都在4500元以上。2006年全鄉羽毛產業年產值1.2億多元,出口創匯600多萬美元。在羽毛產業的帶動下,2006年全鄉農民人均收入達3680元,創歷史最高。4 歷史發展張集精米 有保存完好的省級保護文物—— 「霸王台」、「龍王台」遺址,出土文物有青銅劍、石磨盤等。1928春,在中共豫東南特委領導下,在這裡發動了著名的「大荒坡」武裝暴動。2007年被省文化廳命名為「河南省特色文化產業鄉鎮」,進一步叫響了「中國羽毛工藝之鄉」。此外,木材加工、糧油加工、建築建材、客貨運輸、商貿旅遊、餐飲娛樂等行業蓬勃發展。 行政區劃歸河南省信陽市潢川縣管屬,1975年設張集公社,1983年改鄉。1997年42平方公里,3.1萬。桃雙公路穿境。含張集、新橋、樊崗、樹術、曹坊、龔瓦房、霸王台、高寨、平樓、吳樓、吳集、馮崗、楊集、曾寨、李寨15個村。其中「霸王台」在紅旗村,現在更名為霸王台村民組,「龍王台」在沈染坊村民組。「霸王台」遺址為西楚霸王項羽所築,「龍王台」為劉邦所築,相傳其時為二者征戰所用的兵營。兩個地點大概相離3公里遠,東西對立。5 農業狀況張集曾是一個農業大鄉,有耕地約6.0萬畝,水域約9400多畝,盛產優質水稻及水產品,被譽為豫東南的「魚米之鄉」。通過發展現代農業、生態農業,逐步推出了張集精米、張集湯圓粉、胡寺天然花鰱、銀鯽等農產品品牌,並利用鄉域資源優勢建造了「釣魚山莊」等休閑旅遊景點,進一步提升了鄉域品味。 此外,木材加工、糧油加工、建築建材、客貨運輸、商貿旅遊、餐飲娛樂等行業蓬勃發展。2007年全鄉國民生產總值完成30345.8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4919元,張集鄉正向著構建「潢(川)、固(始)、商(城)三縣交接邊貿重鎮」、打造「中國羽毛工藝之鄉」的目標闊步邁進。6 教育狀況張集中學,全鄉唯一一所初級中等學校。在歷任校長的努力、教職員工的辛勞、學生的堅忍拼搏下,張集中學的教學質量、校園管理、升學率等都在穩中求進中發展。 所屬學段:初中 地址:潢川縣張集鎮張集街 郵編:46512 中心小學:張集村、樊崗村、檀樹村、朝坊村、龔瓦房村、霸王台村、高寨村、馮崗村、吳集村、平樓村、吳樓村、楊集村、曾寨村、李寨村、新橋村15個村中各有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