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水鎮衛星地圖 載入中,請您稍候...
請點擊下方地名展開
熱水簡介:歷史沿革熱水鎮 從西漢至唐,熱水全境屬健為郡存馬縣,上隸健為、建寧、麻州等郡。兩宋屬東爨烏蠻磨彌殿部。元至元13年(1726年),屬雲南中書行省曲靖路(府)沾益州瓮歹營、二官營。清朝屬宣威州加惠里,包含10甲。中華民國元年(1912年),屬五大區之一的保宣區。保宣區轄20保,含今落水和熱水。宣德、宣慰、宣撫、宣勤4保為下4保,宣慎、宣揚、宣明、宣武為上4保,各設一分團;宣布、宣教兩保合設一分團。宣德保即今落水鎮黃路村。含4甲、6村、632戶、1682丁、1710;宣慰保即今落水鎮落水村,四甲、7村、468戶、1217丁、1175口;宣勤保含今花魚、陡溝、格依,7甲、7村、592戶、1592丁、1630口;宣慎保含今阿浪、吉科、色卡,4甲、8村、397戶、996丁、930口;宣揚保含今建新、熱水、營溝、關營、秧草,4甲、14村,628戶、2518丁、1711口;宣明保含今得德、干海、海得、黎山,5甲、22村、498戶、1620丁、1606口;宣武保即今沾益菱角,6甲、23村、605戶、1744丁、1685口;宣布保,即今務德鎮的卜嘎等地,5甲、16村、114戶、1392丁、418戶;宣教保,即今沾益德澤,4甲、7村、304戶、760丁、806口。民國7年(1918年),屬宣威縣12個區之一西南區。含民國元年的10保。民國21年(1932年),屬宣威縣12個區之一的第八區。民國30年(1941年)屬宣威縣23個擴大鄉中迤述鄉和熱水鄉。1949年後,區域變化較大。1949年4月,為全縣6大行政區第四區(區域熱水、落水、板橋)。1950年6月,屬宣威縣第十二區,從西澤划入上述迤一片,改名為中村。含關營、熱水、建新、得德、岱海、黎山、秧草、卜嘎、新華、茨嘎、響宗、述迤、柏木、窯上、格依、花魚、色卡17個鄉。1951年劃出西南部的塊所、菱角二鄉歸沾益縣管轄。1953年為宣威縣第八區。1956年劃出牛欄江邊太陽鄉歸會澤縣。1958年為熱水公社。1961年為熱水區。含28個小公社。1970年為熱水公社。含中村、樂迤、述迤、柏木、響宗、格依、窯上、陡溝、花魚、綠水、色卡、吉科、阿浪、黎山、海德、岱海、干海、得德、秧草、關營、熱水、營溝、建興、茨嘎、上坪、卜嘎、新華、糯嘎28個大隊。1984年為熱水區,劃出小江以西5個大隊(茨嘎、上坪、卜嘎、新華、糯嘎)並為4個小鄉歸宣威市務德鎮。1987年為熱水鄉。2003年改為熱水鎮。含中村、樂迤、述迤、柏木、響宗、格依、窯上、陡溝、花魚、色卡、吉科、阿浪、黎山、海德、岱海、干海、得德、秧草、關營、熱水、營溝、建新22個村民委員會,190個村民小組,154個自然村。 。 2 基礎設施 截止2007年底,通過三期電網改造、三期基本煙(農)田、衛星轉星調整、國債人飲等工程的建設,該鎮22個村基本實現水、電、路、電視、電話五通,人民群眾生產生活條件持續改善。 該鎮有長38.7公里的黑岱線、長50公里的虹熱線兩條經濟主幹道,累計投入資金3700餘萬元,全線油化黑岱線,油化虹熱線12公里。境內縣鄉公路、鄉村公路、村間道路縱橫交錯,縱貫全境,通車總里程419公里,交通網路相對健全,鄉村公路、村間道路通行能力一般。 通過基本煙(農)田建設、土地整理和農業綜合開發等項目的實施,全鎮農業基礎設施進一步健全,耕地有效灌溉增至72600畝,水利化程度由不足5%提升至43%,建成高穩產農田地52549畝,人均佔有0.71畝。深入貫徹「小城鎮大戰略」方針,按照曲靖市級重點小城鎮建設要求,進一步完善集鎮修編,紮實開展控制性詳規工作,部分啟動或即將啟動關營到山腳、關營村間主幹道、熱水至營溝通村道路建設,初步形成了以關營為中心,外聯山腳、熱水、營溝的集鎮規模。集鎮綠化、亮化、硬化、美化工程成效明顯,截止2007年底,綠化關營集鎮2450平方米,安裝街燈21盞,硬化街道72640平方米,建排水系統3274米,建公廁1個,集鎮功能逐步健全。圍繞打造集鎮亮點,提高集鎮品位,增強集鎮帶動、輻射、吸納功能目標,啟動了集鎮活動廣場建設工程。到2007年底,全鎮建有沼氣池農戶2062戶;裝有太陽能農戶346戶;建有小水窖8980口;已完成「一池三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