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廳鎮衛星地圖 載入中,請您稍候...

請點擊下方地名展開
官廳簡介:官廳鎮在紅河中游北岸,建水縣西南部,離建水縣城45公里,東接陳官廳鎮 官鎮、坡頭鄉,南與元陽、紅河兩縣隔河相望,西與石屏縣牛街鄉相接,北與青龍鎮近鄰是全縣的高寒山區鄉鎮之一。地域在。含官廳、板井、謝租、車家、龍潭、烏梅、 建水縣官廳鎮 。 牛滾塘、蒼台、團腦、磨依蚌、磨玉、乍拉12個村民委員會,98個自然村,122個村民小組,鎮政府駐所設在官廳村民委員會。2003年末,全鎮32810人,其中農業32011人,占的97.6%。境內居住著彝、傣、哈尼等少數民族,為16079人,占的49%。最低海拔270米,最高海拔2278米,為深切割的中低山地形,南北高,東部、東北部和中部為沖溝小平壩,具有典型的立體氣候特徵。年平均氣溫18.5℃,年平均降雨量815毫米,無霜期307天。2 沿革早在唐宋之際,這裡的納樓部就是東爨三十七部之一。元時為納樓茶甸千戶,明代為滇南臨安府屬9土司之首的納樓茶甸副長官司駐地。該長官司曾與貴州水西土司、武定鳳氏土司合稱西南3大彝族土司。舊志記載:「其地東至黑江交趾界六百里,南至元江直隸州界四百里,西到石屏州雲台界一百里,北至府城南關紙房鋪八十里,幅員廣矣!」「官廳近郡治,地頗平衍,稱膏腴。建土誠,高丈余,立三門,設司治焉。」光緒九年納樓司分為4個土舍,總的仍稱納樓司署。民國5年(1916),設立官廳行政委員;次年撤銷行政委員,改派建水縣官廳縣佐分理;后官廳縣佐移駐江外新街,官廳改為建水縣第八區。民國28年(1939),改為復盛鄉。1950年為建水縣第二區,1959年設官廳公社,1984年改區,1987年改鄉。1997年361平方公里,3.1萬,漢族佔52%,彝族佔41.2%,鄉政府駐官廳村。含官廳、車家、磨玉、謝租、龍潭、板井、磨依蚌、團腦、烏梅、牛滾塘、蒼台11個村。?年撤鄉設鎮。2003年末,全鎮361.78平方公里。含12個村,98個自然村,122個村民小組,32810人,其中農業32011人,佔97.6%;少數民族16079人,佔49%。 。 3 官廳鎮在雲南省建水縣西南部,紅河中游北岸,東經102°37′00″-102°52′00″、。東接陳官鎮、坡頭鄉,南與元陽、紅河兩縣隔河相望,西與石屏縣牛街鄉相接,北與青龍鎮近鄰。396.85平方公里,3.42萬人(2006年),有漢、彝、傣等民族。含官廳、板井、謝租、龍潭、車家、烏梅、牛滾塘、蒼台、團堖、磨依蚌、磨玉、乍拉12個村。鎮政府駐官廳村,離縣城45公里。在山區,西北部和南部高,東北部和中部低。最低海拔270米,最高海拔2278米是全縣的高寒山區鄉鎮之一。紅河流經鄉境南界,壩頭河、葫蘆口河、瑪琅河流經境內。礦藏有鉛鋅礦、石膏等。有縣鄉公路連接晉(寧)思(茅)公路。名勝古迹有朝陰寺。4 經濟與社會發展解放以前,官廳鎮為納樓茶甸土司統治,社會經濟發展緩慢,農田水利、交通、教育、衛生等基礎設施十分薄弱,人民群眾的生活水平十分低下。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八五」、「九五」期間,歷屆黨委、政府結合鎮情,切實加大基礎設施建設和產業結構調整力度,大力發展個私企業,加快培植烤煙、甜橙、油菜、草果、花椒、黑桃、板栗、甜龍竹等後續產業,社會、經濟和各項事業實現了持續快速健康發展。2003年全鎮完成農村經濟總收入11415萬元,工農業總產值19174.5萬元,其中工業總產值13783萬元,農業總產值5391.5萬元;全鎮地方財政收入571萬元,農民人均有糧450千克,農民人均純收入1638元。鎮域內有豐富的石膏、鉛、鋅、金等礦產資源,已探明石膏礦儲量8500萬噸,鉛鋅礦儲量90萬噸,主要分佈在團腦、蒼台、牛滾塘、烏梅四個村委會,現以開採團腦村委會荒田礦區為主。有鎮辦、村辦、聯營、私營等礦山企業和個體工商戶共620個,從業人員6342人。2003年全鎮鄉鎮企業生產鉛鋅原礦308658噸、石膏34300噸、鋅精礦13500噸、鉛精礦1242噸、石料1440m3、取沙65萬官廳鎮 m3、水泥空心磚44萬塊,實現鄉鎮企業營業收入31347萬元,現價總產值13815萬元,增加值9409萬元。官廳鎮歷史悠久,境內古迹薈萃,現存納樓土司老衙門、新衙門、普氏宗祠、玉皇閣、文星閣、朝陰寺、乍拉曼法古渡口遺址等文物古迹和眾多的彝族土掌房;有過山號、鎖鑼舞、彝族土司樂、煙盒舞、獅子舞等豐富的民族民間舞樂;有原始森林、紅河峽谷等優美的自然風光。教育事業穩步發展,教學條件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