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平鎮衛星地圖 載入中,請您稍候...
請點擊下方地名展開
臨平簡介:浙江省杭州市餘杭市臨平鎮(縣城)2001年餘杭市撤銷,設立杭州市餘杭區,同時撤銷臨平鎮,原區域由余杭區政府直轄,並分設臨平街道、東湖街道、南苑街道。 臨平鎮,東漢已見諸史冊,晉時已形成集市。北宋端拱元年(988年)始建鎮。水陸交通便利,位置重要是出入杭州的東大門,也是拱衛杭州的軍事要地。滬杭鐵路、杭申公路,穿越鎮境南北,杭州公共汽車分兩路達鎮,每日有汽車班車通縣內23個鄉鎮和杭州、嘉興、義烏等地。上塘河橫貫鎮中,西通杭州,東至海寧,並經和睦港與錢塘江相聯,經禾豐港與大運河溝通。1985年全鎮有絲綢、針織、服裝、食品、釀造、機械、化工、製藥、建築、電子等行業的工廠125家。近年鎮村工業發展較快,1985年末,有鎮村企業36家,職工2105人,年產值1017萬元。有各類商店360家,個體商業298戶。有百貨大樓、迎賓樓、二輕展銷樓等綜合商場,農貿市場和小商品市場購銷興旺。文化體育設施有文化館、圖書館、電影院、劇院、新華書店、電視台、廣播站、青少年活動中心、老幹部活動室、游泳池、田徑運動場等。學校有中學2所、小學2所,在校學生3528人;幼兒園10所,入園幼兒738人。還有縣委黨校、教師進修學校、電視大學、老年大學等學校。醫療衛生設施有縣第一人民醫院、縣婦幼保健站、縣地方病防治站、縣防疫站、鎮衛生院等。有病床206張,醫務人員463人。臨平勝跡甚多,鎮東桂芳橋,建於宋末,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鎮西有安平泉、安隱寺,現井泉尚存。鎮北有被歷代名人學者推崇題詠的臨平山,山東部新辟臨平公園,佔地164畝。2 臨平商業臨平在杭州城區東北20公里,上塘河與下塘河匯合於此,元末以前為東出杭州水道第一大碼頭是一個有上千年歷史的老市鎮。根據當代考古,漢時臨平已有磚窯之設,唐代時以產鹽著稱,乾元間(758-761年)已為「浙江十監」之一。 北宋端拱元年(988年)置臨平鎮,為「仁和四鎮」之一。天禧初年(1017年)設官酒庫於臨平,「一時人民物貨迨」。(《嘉靖仁和縣誌》卷1)南宋紹興年間,朝廷設行在瞻軍激賞酒庫於臨平鎮,「商賈買賣者十倍於昔,往來輻按非他郡比也。」 元明時期臨平湖逐漸淤塞,「沮洲廣鹵,化為桑麻之區」,成為全省著名的蠶絲、棉麻、油菜籽等商品集散地,「海寧、仁和、上塘蠶絲於臨平貿易最多。」 (《成化杭州府志》) 入明,臨平設稅課局、河泊所,以征榷往來之商稅。永樂十年橫塘臨平稅課局課程鈔5142錠2貫990文,臨平河泊所課稅鈔4812錠3貫380文(《萬曆杭州府志》),足見當時商業之繁華。但京杭大運河改道下塘后,臨平鎮作為宋元時代的大鎮,其貿易集散的地位被迅速繁榮的塘棲鎮所取代。 清代,臨平四鄉手工繅絲鼎盛,幾乎家家置有絲車,繭之細白者繅絲,次者成綿。至雍正時(1723—1735年),臨平有輕綢機不下二三百張(《北新關志》)。乾隆年間,詩人翟灝《臨平雜詠》,有:「兩槳迎來販客多」的寫實。(《無不宜齋未定稿》卷一)道光十三年(1833年)以後,出現資本主義經濟萌芽,徽杭大賈,竟相貿絲、設坊、開典。實力較厚、僱工較多的「方泳隆南貨店」、「廣興當」以及「利亨坊」「元升油坊」相繼開張。來臨平出售土絲者,除四鄉農民外,遠至海寧西部及桐鄉、德清等縣,再於此銷往上海、福建、江西和杭州等地。 「光緒甲午以後,工廠之創建、商會之成立、蠶絲之改良,鄉鎮風氣因而升通。」(《杭縣誌稿》卷13)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商辦蘇杭鐵路杭州至長安段建成,在臨平設站,民國以後杭塘公路道經臨平鎮,又成了陸上交通之樞紐,鎮南一帶商店隨之大增,客商往來,頗為熱鬧。民國初年始有近代工業。1924年興記電廠開業,商業也日漸繁盛。全鎮已有大小商號200餘家。 抗日戰爭爆發,臨平遭受日軍飛機轟炸,損失慘重。淪陷期間,日軍毀臨平上塘河南岸石坎、拆永康橋石階,壘其軍營。街市凋蔽,里弄蒼涼,經濟蕭條,每況愈下,唯米市獨旺。其貨源,水路從廣德、泗安運來安徽米;陸路從鐵路運來江西米,日流動量達千餘石(每石150市斤)。其銷路多數運往杭州,部份在當地供應。米行從原有3家,驟增至12家。 早在抗戰爆發前,日商掠奪我經濟資源的勢力已滲入臨平,臨平四鄉因盛產絡麻,戰前相當數量由上海的日商「仁和洋行」委託臨平買辦李宏良收購,以船運經大運河運至上海,再轉往日本。臨平淪陷以後,日商引入高產絡麻品種,廣泛種植,產量逐年上升。原為糧麻商的漢奸區長陳農蓀(兼臨平維持會會長)為代理人總攬其事,在杭州設立「吉田洋行」,在臨平設立「日華麻業株式會社」, 由它統一低價收購,還專設「日通」公司負責陸上包運,「利濟」公司負責水路包運,不許私運,否則予以嚴懲。導致土麻布的編織停頓,麻布行紛紛倒閉。據統計,淪陷期間臨平每年損失絲16000擔,生薑25000擔,麻布4170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