宮裡鎮衛星地圖 載入中,請您稍候...
請點擊下方地名展開
宮裡簡介:鄉鎮宮裡鎮在富平縣(富平縣在陝西省中部,關中平原和陝北高原的過渡地帶,屬渭北黃土高原溝壑區)城北約宮裡鎮 10公里處的鳳凰山南麓,境內山、原、川並錯,青石、飼料資源豐富。全鎮轄17個村、126個村民小組,3.62萬人,耕地6.6萬畝,約73平方公里,有兩個農村小集鎮,建設已初具規模。富雷、舊曹、到庄3條縣級公路縱橫交錯,穿境而過,交通方便。新建35KV變電站1所,電力充足,地下水深約20米左右,水資源豐富。沿山栽植花椒2萬多畝,奶牛存欄5000多頭,個體石刻石材廠50餘家。有北周文章成陵,唐中宗定陵及唐太子李重俊等10多座陪葬墓,文化遺產豐富,可謂「人傑地靈」。2 行政區劃橋北村、橋南村、大樊村、仇石村、齊村、董村、北陵村、南陵村、三鳳村、鳳西村、澗頭村、雷村、黨溝村、溝北村、庄科村、前進村、風口村3 主導產業多年來,歷屆黨委、政府在縣委、縣政府的領導下,依託資源發揮優勢,突出特色,加快發展,現已初步形成了以「兩帶一圈」為布局的三大支柱產業,(兩帶一圈,以富雷路,東陵路為軸心的石材建材加工產業帶;以到庄路為中心的畜草產業帶;以雷村為中心的花椒柿子產業圈)。三大支柱產業是:以奶牛為重點的畜牧業,以石刻為龍頭的建材業,以花椒為主的林果業。 (一)久負盛名的宮裡石刻 宮裡鎮北部,有延綿東西的喬山山脈,蘊藏著豐富的青石資源,尤以鳳凰山為最。鳳凰山之石,結構緊密,層厚塊大,耐風化,抗腐蝕,經仔細打磨,烏黑髮亮,其宮裡鎮 光澤可照人,故稱「墨玉」,敲之響聲朗朗,餘音似罄,又曰「罄石」是石刻石雕的上乘原料。豐富的自然資源,孕育了傳統的民間石刻藝術,「鐵筆」大師、石刻高手、人才輩出,代有人傳。據史料載:宮裡石刻始於秦盛於唐,已有數千年的歷史,省內外諸多名寺古剎,帝王陵墓、文博景點,到處都有宮裡藝人用當地「墨玉」雕刻的精世珍品。解放后,宮裡的石刻藝人們又先後為張思德、劉志丹、杜斌丞等烈士雕刻紀念碑,為韓城司馬遷祠、華山玉泉院、臨潼華清池等文博單位雕刻和複製石獅等藝術品,深受人們讚譽。改革開放,使石刻這古老的藝術奇葩煥發出更加絢麗的色彩,石獅漂洋過海運往澳大利亞,精雕柱鼎石銷往日本。隨著社會的發展,科技的進步,石刻藝術發生了三大轉變:一是由傳統的手工操作向機械化轉變;二是由粗糙向精細轉變;三是由零散向規模化經營轉變。去年我們又引進雲南大明石材有限公司在該鎮投資850萬元建起的石材加工廠,現已建成投產。目前,全鎮已有大小石刻、石材廠50多個,從事採石、運石、雕刻、石材加工、經營銷售的人數達3000多人,宮裡已成為聞名省內外的「石刻之鄉」。 (二)色味俱佳的花椒 宮裡鎮以東乾渠為界,可劃分為北部山區和南部原區,渠北八村海拔高,光照足、溫差大,群眾素有栽植花椒的習慣,品種以「齊椒」為主,色濃味香,麻辣爽口,深受廣大消費者青睞。近幾年來,鎮黨委、政府結合實際,因地制宜,調整結構,退耕還林,花椒已突宮裡鎮 破[font]2萬畝,年產花椒約200多萬斤,並已在雷村街道建成花椒交易市場,加強管理,提供服務。每逢花椒收穫季節,市場內晝夜人來人往,運椒車輛川流不息。宮裡鎮的雷村、黨溝、溝北、庄科,前進等村以及周邊白廟、曹村、莊裡等鄉鎮的椒農也都趕來,交易旺盛,市場活躍。 (三)富北最大的奶牛基地 宮裡鎮自1987年起開始實施「黃牛奶改」工程,成功培育出了「丹秦」改良奶牛,「三元」改良牛,解決了責任制后養耕牛吃閑飯的問題,群眾養奶牛的積極性高漲,特別是縣政府2000年《關於加快奶業產業化的決定》下發后,鎮黨委政府提出了「調整結構,種草興牧,發展奶牛,富民強鎮」的發展思路,奶牛養殖快速發展,現已形成董村、齊村、仇石、大樊等四個重點村,飼養奶牛三頭以上的重點戶達130多戶,奶牛總存宮裡鎮 欄超過5000頭,建成機械化擠奶站5處,奶牛養殖技術培訓服務中心一處,畜病防治、配種改良、諮詢培訓、鮮奶收購、飼草飼料加工等服務網點遍布全鎮。上海光明、維維、銀橋、正利等幾大乳品企業在宮裡收購鮮奶,鮮奶收購引入了市場競爭機制,奶業生產已成為當地群眾致富的一項主導產業。4 人文歷史在古代,這裡曾經算是風水寶地,所以現在宮裡鎮多王侯將相的陵墓,多為盛唐時期,這裡民間有句口頭禪叫"十里一冢",其古代陵墓多少可見一斑。唐中宗李顯的定陵就在宮裡鎮北側的鳳凰山之上,據歷史資料記載,定陵石刻曾是世界上著名的石刻群,從山頭到山腳,綿延10多里,兩旁都是石刻的文武官員,石人石馬,栩栩如生,惟妙惟肖。其上的無字碑據史料記載是最大最高的,可惜在文化大革命中全部被破快殆盡。唐中宗李顯定陵陪葬墓之一,在陝西富平縣宮裡鎮南陵村西北200米處。曾經被盜多次,後於20世界90年代後期由國家對其發掘,墓中出土了大量的各類彩繪陶俑、三彩俑和模型明器,及其他質地的隨葬品等珍貴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