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關街道衛星地圖 載入中,請您稍候...
請點擊下方地名展開
東關簡介:東關街道在秦州區中心城區。東起東橋頭,西至南坑體育場,南起藉河北岸,北至羅玉河畔。區域1.54平方公里,包含尚義巷、十方堂、忠武巷、盛源、仁和里五個社區居委會。區域內有建設路、合作路、泰山東路、環城東路、新華東路等主次幹道是政治、經濟、文化、教育、金融、房地產開發、醫療衛生等多業並舉、共同發展的繁華街區。區域有常住8876戶,26803人;駐區域單位62個,街道黨工委下設1個總支,13個黨支部。現有黨員355名,其中男225名,女130名;在職黨員51名,離退休180名,下崗待業90名,純居民黨員34名;流動黨員22名。 天水東關街道 。 近年來,東關街道被省、市先後評為"省級文明街道"、"全市關心下一代工作先進集體"、"全國普查先進集體"、雙擁模範先進街道", "天水市社區第八套廣播體操比賽一等獎"、" "天水市2002年春節文藝調演優秀組織獎"、 "天水市迎新春強體魄建小康"公路自行車活動"優秀組織獎"、"衛生先進單位";尚義巷社區被共青團甘肅省委評為"五四先進團支部"、被市委、市政府評為"安全文明社區"、中央文明辦、國家民政部、新聞出版總署、國家廣電總局評為"全國百佳學習型社區";同時,東關街道選送的《俏花旦》節目, 天水東關街道 參加了中央文明辦和文化部在江蘇楊州市召開的全國文化進社區表彰及經驗交流會,並同時榮獲全國第四屆四進社區文藝展演獲得民間藝術文藝展銅獎,選送的《太極劍》、《唱著號子奔小康》兩個節目被市委宣傳部、市文明辦、市文化文物出版局分別評為一等獎、二等獎。 東關街道在區委、區政府的正確領導下,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以落實科學發展觀為統領,以黨建工作為龍頭,以構建和諧東關為目標,團結和帶領廣大幹部群眾,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六屆四中、五中、六中全會精神,使"三個文明"建設都取得了長足發展。 ---街道黨建工作進一步加強。東關街道以開展保持共產黨員先進性教育活動和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為重點,以"星級社區"創建工作為抓手,從強組織、抓規範、求創新入手,建立健全了黨員教育管理長效機制,組建了街道"四個中心"(黨員教育管理中心、事務中心、服務中心和文化中心)和社區"三站一中心"(社區黨員教育管理站、社區工作站、社區服務站和社區文化中心)。按照"一街一特色"的思路,街道黨工委倡議開展了"愛心黨費"活動,救助了因病、因子女上學、因下崗失業而致生活困難的黨員群眾和弱勢群體。 ---精神文明建設成效明顯。東關街道緊緊圍繞"共育'四有新人',共建文明社區"的工作思路,以開展社會主義榮辱觀教育為重點,以創建活動為載體,廣泛而深入地開展了文明市民、文明家庭的評選和"文明單位"、"文明社區"、"綠色單位"等系列創建活動。截止目前,已建成國家級文明單位1個,省級文明單位4個,市級文明單位16個,市級文明社區1個,區級文明單位25個,辦事處級單位9個,各級文明單位總數占區域單位的88.7%;目前,還建成綠色單位2個,綠色社區2個。通過持之以恆的創建活動,全面提升了廣大幹部群眾的文明素質和文明形象。同時,東關街道以"雙四好"活動為載體,每年"八一"節期間為駐地部隊送去價值上萬元的慰問品。目前,在區域上下,已形成了軍地軍民互相關心,互相愛護,互相支持,親如一家的良好局面,譜寫了新時期雙擁工作的新篇章。 ---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工作穩步推進。東關街道圍繞"黨委領導,警民結合,群防群治,紮根社區"的工作思路,調整充實了綜治工作隊伍,建立健全了城市安全防範體系,形成了群防群治的工作格局。這幾年他們一手抓法制宣傳教育,引導廣大居民群眾學法、知法、守法,樹立良好的社會風氣;一手抓社會治安綜合治理,積極創新工作思路和方法,變上訪為下訪,做到重點苗頭提前預防,及時化解社會矛盾,全力維護社會穩定。同時,積極開展"平安街道"、"平安社區"的創建活動,目前已有2個社區創建為"平安社區",22個單位創建為"平安單位"。自2000年以來,全區域未發生重大惡性案件和較大群體事件,一般刑事案件逐年下降,從而維護了區域的穩定,為構建和諧區域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民政及社會勞動保障工作邁出新步伐。東關街道廣開就業門路,千方百計解決居民就業問題,實現保障擴容。一是充分發揮街道、社區、企業單位的各自優勢,免費對剩餘勞動力、和下崗失業人員尤其是"4050"人員進行勞動技能培訓,在街道社區建立了社區服務中心,積極拓寬服務領域,想方設法增加就業崗位。二是完善低保保障機制。按照"公開、公正、公平,屬地動態管理"的原則,對符合低保政策的人員,落實了應保盡保的政策。三是給抗美援朝退伍軍人發放慰問款,及時落實發放"三紅"、"三屬"人員撫恤費。四是組織區域文明單位與特困戶結成長期幫扶對子,開展了以"幫思想、幫工作、幫生活"為主要內容的幫扶工作,並組織區域各級黨組織與貧困黨員結成幫扶對子,較好地解決了區域困難群眾的生產生活問題,也促進了區域的穩定和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