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豐鄉衛星地圖 載入中,請您稍候...
請點擊下方地名展開
康豐簡介:康樂縣在甘肅省中部。1361平方公里。24萬人(2004年)。 縣人民政府駐附城鎮,郵編:731500。代碼:622922。區號:0930。拼音:Kangle Xian。 行政區劃 康樂縣轄5個鎮、10個鄉:附城鎮、蘇集鎮、胭脂鎮、景古鎮、蓮麓鎮、康豐鄉、虎關鄉、流川鄉、白王鄉、八松鄉、鳴鹿鄉、八丹鄉、上灣鄉、草灘鄉、五戶鄉。2 歷史沿革1933年由臨洮縣析置康樂設治局,1940年改為康樂縣,取民康樂業之意。 2000年康樂縣轄1個鎮、15個鄉:附城鎮、康豐鄉、虎關鄉、流川鄉、白王鄉、蘇集鄉、八松鄉、鳴鹿鄉、八丹鄉、上灣鄉、胭脂鄉、普巴鄉、草灘鄉、五戶鄉、景古鄉、蓮麓鄉。根據第五次普查數據:全縣231721人,其中各鄉鎮(人):附城鎮 25345 康豐鄉 14934 虎關鄉 2069流川鄉 13753 白王鄉 11790 蘇集鄉 19856 八松鄉 12429 鳴鹿鄉 12818 八丹鄉 8754 上灣鄉 16033 胭脂鄉 19917 普巴鄉 8147 草灘鄉 10024 五戶鄉 11270 景古鄉 14979 蓮麓鄉 10981。 2004年康樂縣轄5個鎮、11個鄉:附城鎮、蘇集鎮、胭脂鎮、景古鎮、 。 蓮麓鎮、康豐鄉、虎關鄉、流川鄉、白王鄉、八松鄉、鳴鹿鄉、八丹鄉、上灣鄉、普巴鄉、草灘鄉、五戶鄉。3 社會發展以蓮花山聞名於世的康樂縣在甘肅省中南部,臨夏回族自治州南端。在黃土高原向青藏高原過渡地帶,平均海拔為2000米,地勢平緩,1093平方公里,耕地34萬畝。康樂歷史悠久,自古以來就是回、漢、藏「茶馬互市」,古絲綢之路經廣河、通河州的要塞,也是西北地區各族人民經濟交流的門戶。現轄16個鄉(鎮),有回、漢、東鄉等9個民族,23萬多人,其中漢族、回族分別佔43.7%、52.8%。 康樂資源豐富,發展前景廣闊。歷史上素有「胭脂三川米糧川」之美稱。肉牛羊育肥、蠶豆生產、林果、油菜、藥材種植已在農村中成為支柱產業。除當歸、党參外野生中藥已達300多種,年採集100多萬公斤以上,沙棘有7萬多畝,年產鮮果1100多噸,蕨菜年產200多噸,以蕨菜、卧龍頭、苦薺菜、鹿角菜等為主的野菜,已加工成綠色食品,暢銷各地。 康樂境內樹種繁多。有松、柏、楊、柳、樺等200多種,動物有金錢豹、猞猁、鹿、麝等近百種。珍禽有蘭馬雞、鷹、雁等60多種。1975年和1984年兩次被國務院評為全國植樹造林先進縣。近年來,康樂搶抓西部大開發歷史機遇,採取退耕還林(草)、荒山造林等措施,綠化荒山,美化家園,再造秀美新康樂。目前,森林覆蓋率已達24.6%,高於全省乃至全國平均水平。康樂縣相繼被列為全國退耕還林(草)試點縣、國家級生態綜合治理縣、天保工程實施縣。 改革開放以來,在黨的富民政策指引下,康樂全縣經濟和社會各項事業取得了長足發展。尤其是近年來,該縣立足優勢,著眼特色,落腳市場,圍繞「林畜葯菜富民,科教工貿興縣,開發兩業三川(兩業:旅遊業、綠色產業;三川:胭脂三川),建設綠色經濟強縣」的思路,不斷調整產業結構,不斷強化基礎設施建設,壯大二、三產業,使全縣經濟社會有了一定發展。到2003年底,全縣農業總產值達到2.51億元,比2000年增長了46.6%,年均遞增11.65%;財政收入由2000年的979萬元增加到1577萬元,增長62.1%,年均增長15.5%。城鄉集市貿易成交額達3499.6萬元,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8909萬元,比2000年增長64.9%。全縣存款餘額達2.52億元,貸款總額達3.16億元。分別比2000年增長69.1%和80.4%。 西部大開發戰略實施后,康樂制定措施,出台優惠政策,爭創全省草畜強縣、林業大縣、旅遊大縣、沙棘種植大縣,先後在蘭交會、天洽會、鄉企會簽約招商引資項目30多個。2001年該縣被確定為國家對外開放縣。2002—2003年連續兩年被省委、省政府授予「全省國土綠色先進縣」榮譽稱號。目前,康樂街道全部硬化拓寬,交通、通訊、服務體系比較完善是投資發展的理想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