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驢友遊記 >大宇的空間

無棣古城

2024-01-07 11:42:12 大宇 閱讀:16778 積分:2541
    相關景區的詳細攻略:


    無棣古城

    無棣古城位於濱州市無棣縣,無棣古城原貌全無,現為新建仿古建築。現無棣古城規劃總面積3.1平方公里,以旅遊承載文化,以文化促進旅遊,遵循「存古、復古、建古」三個原則,突出「古」、「水」、「綠」三個特點,採用「四心四軸四區」的功能結構,將古城開發分為歷史文化旅遊區、景觀風貌休閑區、生態園林居住區和綜合商貿服務區四個功能區。景區內荷花灣水利風景區、吳式芬故居、馮安邦將軍府、縣衙、角樓、四城門及四城門橋、無棣印象、麴院風荷等十八處景觀節點。現還正在建設中,西門、城牆以及城內部分設施還沒建。特別是內部軟體建設還沒完善,現不收門票。

    無棣古城形成於商周,發展於隋唐,繁榮於明清,東西寬240米,南北長480米,佔地11.5萬平方米,城牆夯土築成,四向建有城門、角置炮台和鐘鼓樓,城內商肆旅社齊全,城外有護城河、荷花灣等水系環繞相聯。始建於唐代的大覺寺與海豐塔(國家AAA級旅遊景區),明清時期官宦府第吳式芬故居(國家AAA級旅遊景區)和明清縣衙等人文歷史遺迹眾多,彙集了魯北地區多元的建築風格,融合了齊文化、燕文化、河文化、海文化等多種文化及宗教文化和民俗風情。無棣古城人才薈萃,在歷史上湧現了1個相國、7個翰林、9個尚書、10個侍郎、55個進士、167個舉人,394個貢生,有被譽為「進士世家」、「尚書門第」、「九世朝臣」之稱,享有「四省承宣三掌節鉞,九封光祿兩列史晟」之美譽的清代吳氏家族、有宋代詞人李之儀、明代詩人楊巍等文鳴千載的文化巨擘。無棣古城,以人文鼎盛稱著齊魯。

    古城南門(迎恩門)

    濱州無棣古城 @大宇

    南門橋
    濱州無棣古城 @大宇

    古城街景
    濱州無棣古城 @大宇

    濱州無棣古城 @大宇


    濱州無棣古城 @大宇

    牌坊
    濱州無棣古城 @大宇


    濱州無棣古城 @大宇

    大戲樓

    濱州無棣古城 @大宇

    縣衙

    濱州無棣古城 @大宇


    濱州無棣古城 @大宇

    文廟
    濱州無棣古城 @大宇


    濱州無棣古城 @大宇


    濱州無棣古城 @大宇

    古城護城河

    濱州無棣古城 @大宇

    濱州無棣古城 @大宇


    濱州無棣古城 @大宇


    古城北門(鎮海門)
    濱州無棣古城 @大宇

    北門橋

    濱州無棣古城 @大宇

    古城東門(宜春門)

    濱州無棣古城 @大宇

    東門橋

    濱州無棣古城 @大宇

    麴院風荷

    濱州無棣古城 @大宇


    濱州無棣古城 @大宇


    濱州無棣古城 @大宇


    濱州無棣古城 @大宇

    吳式芬故居


    濱州無棣古城 @大宇

    吳式芬故居市級文物保護單位,位於無棣縣古城南門裡,故居建築格局上既具有明清時代官宦府第的宏偉氣勢,又有宦居園林建築藝術情趣之美,實是明清官宦府第古建築藝術中的典型代表。有吳式芬紀念館、寶硯堂、尚書第、陶嘉書屋、雙虞壺齋、聽雨軒等建築。清代吳氏家族,以人文鼎盛稱著齊魯,有「進士世家」、「尚書門第」、「九世朝臣」之稱,享有「四省承宣三掌節鉞,九封光祿兩列史晟」之美譽,其文化底蘊,社會影響廣泛,被視為清朝三百年歷史的縮影。清代內閣學士吳式芬是近代著名的金石學家,著有《捃古錄》、《捃古錄金文》、《封泥考略》等多部巨著。吳式芬以其金石學的百卷名著,填補封泥研究空白的豐碩成果,成為吳氏家族傑出代表。

    吳公亭

    濱州無棣古城 @大宇

    大門
    濱州無棣古城 @大宇

    宅坻
    濱州無棣古城 @大宇

    十間房
    濱州無棣古城 @大宇

    家廟
    濱州無棣古城 @大宇

    寶硯堂:吳式芬祖父吳之勷出守黃州時得蘇軾「雪堂寶硯」,此屋以藏「寶硯」而命名,后此屋專藏文房四寶、文人書畫,吳式芬及後人翰墨會友在此屋。
    濱州無棣古城 @大宇

    雙虞壺齋
    濱州無棣古城 @大宇

    濱州無棣古城 @大宇


    濱州無棣古城 @大宇


    濱州無棣古城 @大宇


    濱州無棣古城 @大宇


    濱州無棣古城 @大宇


    濱州無棣古城 @大宇


    尚書第
    濱州無棣古城 @大宇

    後花園

    濱州無棣古城 @大宇


    濱州無棣古城 @大宇

    吳家灣

    濱州無棣古城 @大宇

    張映漢故居

    濱州無棣古城 @大宇

    張映漢故居位於無棣縣舊城區海豐路南端東側,整個故居坐東向西,西鄰清代金石學家吳式芬故居,西北為抗日愛國將領馮安邦故居,故居東側為荷花灣、鐘鼓樓,東南為清大覺寺,故居始建於康熙年間(具體時間不詳),佔地8000多平方米。據說:「完整的張映漢故居分為南院和北院。南院有舍房、倉房、家廟、住房;北院有進士第、書齋、魁星樓、舍房、寢舍、戲樓、過年家廟,大部分建築是木架結構,獨具特色。」


    在剩下的幾間古建築中,進士第房頂和牆體的磚石為灰白色,屋檐上一些雕飾早已被風化,看不出原來的模樣,木製的大門,室內頂梁和房柱全都為木頭,進士第房內的梁架為抬梁式木架結構,裡面暫存了一些展台等雜物。

    張映漢故居是提督學政張為仁的老宅院,在張為仁時期進行了擴建,後來張為仁家族再也沒出過有才學的人,便逐步開始沒落。


    據資料記載,張映漢所處的張氏家族在明朝從河北遷安縣遷來無棣,無棣當時稱為海豐縣,先祖落戶在東鄉鄧王莊,到第六代上的張思桂,聰明好學,考中舉人後被任命為知縣,便到縣城內購置房屋。張映漢家族開始崛起。到第十世,張可舉做到知縣,其子張鎮雖然沒有考中什麼功名但體貌端正,辦事幹練,有膽有識,先後出任解州直隸州知州、浙江嘉興知府河南布政史等職,誥授「奉政大夫」。張鎮擴建房屋,便買了張映漢故居,張映漢故居從此又開啟了它的另一段歷史。


    張映漢家族發展到十二世達到了鼎盛時期。不僅有張鎮的次子三任布政使,在外任職20多年,以「勤慎」揚名,世人評價頗佳,誥授「中議大夫」。還出了個湖廣總督張映漢。到了第十四世,張衍重,道光九年(1829)中進士,任翰林院庶吉士、檢討等職,后調任福建汀州、江西饒州知府。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張衍重在外另建宅院居住。


    到第十七世,張映漢家族逐步走向沒落。老大名字叫張實,在這一代里,僅出過一名後補知縣,一名陸軍第77團團長,一名山西憲兵營的軍需官。


    張映漢所在的張氏家族在明清兩朝中考取秀才以上者200多人,舉人32人,進士11人。七品以上者有90多人,可謂是官宦世家,成為與對門吳氏家族並駕齊驅的大宅戶。

    張映漢故居在張為仁時期擴建后,有建築100多間,但是目前僅存下下三間古建築。其它所有建築為新建。


    通過文物局了解到,到了戰亂年代,故居遭到了極大的破壞,很多建築被戰火給燒毀了,解放后,故居充給了縣百貨公司,百貨公司利用張映漢故居的設施,設置了宿舍、伙房、倉庫、廁所等,雖然經歷了戰火以及後來的文革的破壞,但對於張映漢故居來說,都不是致命的。計劃經濟時代,縣百貨公司生意紅火,拆除了舊的建築,蓋起了紅磚大瓦房,故居的古建築就在一排排紅磚大瓦房建起的時候永遠消失了。現又把原紅磚瓦房扒掉,新建五個仿古院落,保留了原三間一個舊院落。

    濱州無棣古城 @大宇


    濱州無棣古城 @大宇


    濱州無棣古城 @大宇


    濱州無棣古城 @大宇

    保存下的三間舊房
    濱州無棣古城 @大宇


    濱州無棣古城 @大宇

    馮安邦紀念館

    濱州無棣古城 @大宇

    馮安邦紀念館位於海豐吳氏故居北鄰,佔地6000多平方米,分前後兩院,馮安邦紀念館在南宅院。為紀念馮將軍抗日殉國68周年和建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無棣縣人民政府決定在馮安邦故居(無棣縣海豐路27號)建立馮安邦紀念館

    將軍半身漢白玉雕像為漢白玉石質,碑座為二級台階和碑身組成,將軍像高1米,碑通高2.8米,像厚0.8米。

    濱州無棣古城 @大宇

    馮安邦(1884 -1938.11.3)又名景樹,字化民,號恩善。生於山東省無棣縣 張辛店。中央軍校高等教育班第二期。民國 抗日將領。自幼資質敦厚,性格豪爽,見義勇為 。清末投軍,民國元年後隸屬馮玉祥第十六混成旅。由騎兵排長依次晉陞工兵連長、營長、團長,西北軍 第四十八旅、第三混成旅旅長 ,第二十八師、第二十三師師長兼代寧夏省主席,國民革命軍第二十六路軍第二十七師師長等職。追隨馮玉祥 ,先後參加了討伐張勳復辟 、討伐陝西軍閥陳樹藩 之役,及「首都革命 」、「五原誓師 」、平定甘肅「河湟事變 」、中原大戰 等重大歷史事件。後任國民革命軍 第四十二軍中將軍長兼第二十七師師長。

    1938年11月3日,奉命扼守大別山的戰役中,與敵人血戰五十餘日,殲滅大量敵人後在轉進襄樊 的途中,遭日機轟炸,重傷陣亡,壯烈殉國 。終年54歲。

    1940年9月25日,國民政府 發布褒獎令,表彰馮安邦「奮跡戎行,戰必先驅」的抗日 功勛,並追授其為陸軍上將 。建國后,馮安邦先後入注《中華英烈大辭典》《無棣縣革命烈士陵園英名冊》。

    2014年9月1日,被列入民政部 公布的第一批3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體名錄 。

    楊公祠

    濱州無棣古城 @大宇

    楊巍(1516—1608),山東無棣縣人,是明代中期的一位重臣,官曆嘉靖、隆慶、萬曆三朝。《周禮》「六官」中有「天官」一職,其職務類後世的禮部、吏部,所以後世的禮部尚書、吏部尚書也稱之為「天官」,楊巍在明代擔任過吏部尚書,故鄉人習稱為「楊天官」。 據《明史·楊巍傳》記載:楊巍,字伯謙,號二山,又號夢山,明海豐縣尚義里 (今無棣縣無棣鎮 楊三里村)人。17歲考取縣學生員,明嘉靖二十二年(1543年) 中舉,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進士及第。

    楊巍中進士后先在戶部見習,后授常州府 武進縣 任知縣。三年任滿,考績最佳,經巡撫連章舉薦,內調兵科給事中。多次奏疏被嘉靖皇帝(1522—1566年在位)採納,為此,首輔嚴嵩 對他十分忌恨,遂援例將他調出,任山西按察使司驛傳道僉事,轉代理雁門 兵備道,鎮守平型關;升口北道 參議官,駐防宣府西路的左衛。秋防期至,他與副將 馬芳計議,利用敵軍麻痹心理,設伏洗馬林堡,先發制人。果然有400餘騎越境入侵。明軍伏弩齊發,射殺敵首領2名,斬首53級, 奪獲馬匹200餘,明軍聲威大震。楊魏因此受到皇帝的嘉獎。敵軍大舉侵犯蔚州 時,楊巍 被派協助籌措軍餉,經巡撫批准,他親自攜帶白銀3000兩到渡口堡 犒師,保證了邊防的安全,再次受世宗皇帝嘉獎。任期屆滿,考績又最佳,遂晉陞為山西按察司 副使,防守陽和縣。

    楊巍在陽和,精選士卒,申明號令,修葺城堡,整修戰具,嚴加防守。有一次敵軍萬餘騎從柳溝 入侵,見陽和境內無隙可乘,隨即退去。由於他屢建大功,嘉靖皇帝特發內旨,提升他為右僉都御史 ,巡撫宣府。在宣府 ,他以守為戰,竭力鞏固京師的西北邊防。蒙古兵由古北口入犯,京師戒嚴。楊巍接獲警報,立即與宣大總督 統兵入衛,兵至南口,奉旨回本鎮抄襲敵人後路。於是提兵出擊,直搗敵軍老巢,斬首100餘級,進犯京師之敵不戰而退。楊巍以直搗敵巢功,進俸兩級。他從此成為明政府倚重的右臂長城。老母年外多病,懇求回鄉贍養。

    嘉靖四十五年 (1566年),楊巍奉召回京,以右僉都御史 巡撫陝西。履任之初,他先把花馬池戰役中損失的6000名戍卒補充齊備,又募兵3000人屯墾黃河北岸,以增強那裡的防禦能力。是年10 月,瓦刺酋長俺答率兵入侵,攻陷石州 ,三晉告急。廷議非楊巍不能解救危機。於是晉陞他為右副都御史 ,巡撫山西。楊巍抵山西,輕裝簡從,巡視邊防,修築長城及邊境城堡,築墩台,派守軍,使敵軍不敢犯邊,再次得到隆慶皇帝(1567—1572年在位)的獎賞。撫晉期間,他體察晉民疾苦,以節省開支、恢復民力為急務,裁減驛傳銀6萬兩,歲發鹽引銀1萬兩,奏革民兵銀3萬兩,共計減輕晉民負擔銀10萬兩,使三晉民力逐步復甦。又諭令寧鄉大盜李九經遣散,使山西境內更加安定。期滿考核政績為督撫之冠。由於母親年近九旬,他再次申請回歸鄉里。

    萬曆皇帝即位 (1573年),召楊巍回京,升授兵部右侍郎。翌年轉吏部,不久升任左職。此時朝內發生了江南少年王大辰闖入宮禁的事件,案件交楊巍審理。宰輔張居正 授意以刺客罪中傷大學士高拱 。楊巍不從,經審理以盜竊內府財物罪判處王大辰死刑,既保全了國家顏面,又避免了株連無辜。事後他第三次上疏,請返故里。

    楊巍回故里后,移居桃花嶺,辟小園,植花木,每逢佳節良辰,就請母親乘車觀賞,子孫羅拜敬酒,使老母歡欣稱意,母年逾百歲去世。

    萬曆十年 (1582年),楊巍第三次奉召入京,出任南京戶部尚書 。翌年晉京朝見皇帝,被授資政大夫 銜。三個月之後改任北京工部尚書 。任內成功地阻止了神宗皇帝修造離宮的計劃,並參與萬曆皇帝(1573—1619年在位)的玄宮(「定陵」)的選址,不久被調至戶部,又轉吏部,均任尚書,在職7年,兩次考核,均以公正寬恕見稱。當時權歸內閣,六部無權,,楊巍又已年老,遇事多聽從宰輔申時行 指揮,聲譽漸損。萬曆十七年 (1589 年) 后,萬曆皇帝倦於聽政,他率群臣多次勸諫無效,於是毅然連上奏章懇求退休,萬曆二十一年(1593年)獲准,時年74歲。「詔乘傳、給廩隸如故事」。

    楊巍90歲時,萬曆皇帝特派員慰問。萬曆三十六年 (1608年)病逝於故里,享年92歲,追贈少保。《明史》卷二二五有傳,稱「巍素厲清操,性長厚,有時望」「揚歷中外,甚有聲」。楊巍工詩,著有《夢山存家詩稿》8卷,被錄入《四庫全書》。楊巍不僅仕途通達,其理學、文學均有很深的造詣。「論學主明明德,論治主六經,論時政則主大學衍義」,是知名的學者。傳世作品分別輯為《存家詩稿》《續存家詩稿》,共三冊十卷近千首。

    濱州無棣古城 @大宇


    濱州無棣古城 @大宇


    濱州無棣古城 @大宇

    大覺寺

    濱州無棣古城 @大宇

    大覺寺,原是位於古無棣縣城東南的一處佛教寺院。明楊魏《海豐縣重修寶塔記》記載:「大覺寺,在縣城東南隅外,中有浮屠,巍然薄雲霄,而殿宇佛像亦壯麗可觀。」寺內「浮屠」即海豐塔。 大覺寺本名普照寺,始建於唐朝貞觀13年(公元639年)。明朝洪武元年更名為大覺寺。明朝萬曆4年重建正殿。明朝崇禎12年建南大廳為天王殿,后又改為觀音殿。清朝康熙5年又改建前殿。1300多年來,大覺寺與海豐塔,默默見證了唐、宋、元、明、清的盛衰巨變。

    大覺寺,面積不大,歷史悠久,可上追到唐朝。其中的最著名的古迹海豐塔,更是無棣燦爛文化的象徵,有關她的傳說頗多。 相傳,文殊菩薩路過古邑棣城,有感山傑水秀,隨之取捨利子將埋入地下。唐朝貞觀年間,佛教盛傳,文殊菩薩「無棣歇腳藏舍利」的說法傳到京都長安,唐太宗親派人在無棣修建唐塔。有民諺曰「滄州獅子,海豐塔,東光縣的鐵菩薩」,此亦被譽為冀魯三勝。

    有很多佛像,有海豐塔,海豐塔有11層,11層上面很清爽。能看到整個無棣市。由於塔身出現裂縫,鎖門不讓登頂。

    原塔為八角密檐式磚石結構,青磚到頂,飛檐挑角,角系銅鈴,塔身13級,第一級南北各一門,其上每一級一南門,頂有相輪,全塔高約36米。

    明代維修時,吏部尚書 楊巍 撰有《重修大覺寺寶塔》,並刻石豎碑。

    濱州無棣古城 @大宇

    清康熙 七年(公元1668年)元月地震,大覺寺 塔裂;光緒十四年(公元1888年)五月地震,塔圯其半,1957年,因塔 身破損嚴重,有倒塌之虞,報省批准,將地表以上塔身拆毀。

    1991年6月,濱州市 無棣縣委、縣政府決定重建海豐塔,同年7月12日破土動工,1992年9月竣工。

    新建海豐塔,位置在唐塔 舊址以北50米處。新塔為八角樓 閣式,共13級,高42米。

    塔身為框架式結構,中心及八個角共9根水泥柱,外表砌大青磚,既古樸典雅又堅固耐久,既保持了唐塔的風貌,又在建築結構上有所創新。

    濱州無棣古城 @大宇

    中國書法家協會副主席李鐸 先生為海豐塔親自寫下對聯「海裕無雙邑,豐余第一州」;中國佛教協會 主席 趙朴初 先生欣然揮毫題寫了「海豐塔」塔匾。

    地方雖小,近臨古城、荷花池有古意且不象別的景區一樣要門票!還不錯!

    老塔塔基

    濱州無棣古城 @大宇

    老塔簡介
    濱州無棣古城 @大宇

    大雄寶殿
    濱州無棣古城 @大宇


    微信訂閱:相約久久,贈送9000景點攻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