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星影像

載入中,請稍候...
返回地球提示:單指移動、雙指放縮圖像,詳細介紹↓
太陽系 >火星機遇號 勇氣號 天問一號
我們的太陽系 月球火星地球 地球之夜 太陽 水星 金星 木星 土星 天王星 海王星 冥王星 鬩神星
宇宙奇觀銀河星系 風車星系 船底座星雲 雙天線狀星體 哈勃展示 超星團 星系邊緣 五星額定重力透鏡 小麥哲倫中的疏散星團 小麥哲倫中的星團 壯麗的星暴星系 附近的塵雲 風車形星系 大獵戶星雲 蟹狀星雲 恆星爆炸的餘暉 超深空 回飛棒星雲 眾多星系 超新星遺迹星欄 天鷹座星雲中的恆星尖塔 渦狀星系 宇宙星際塵埃 年輕恆星的強大外流
火星介紹:
火星-火星高清圖片火星
  火星(Mars)是太陽系八大行星之一,是太陽系由內往外數的第四顆行星,屬於類地行星,直徑約為地球的53%,質量為地球的11%。自轉軸傾角、自轉周期均與地球相近,公轉一周約為地球公轉時間的兩倍。在地球,火星肉眼可見,最高亮度可達-2.9等,八大行星中比木星、金星暗。我國古書上將火星稱為「熒惑星」,西方古代(古羅馬)稱為「戰神瑪爾斯星」。二氧化碳為主的大氣既稀薄又寒冷,沙塵懸浮其中,每年常有塵暴發生。2015年9月28日,美國航天局宣布火星存在流動水。2018年7月25日,法新社消息稱,火星上發現了第一個液態水湖。
  火星基本上是沙漠行星,地表沙丘、礫石遍布,兩極皆有水冰與乾冰組成的極冠會隨著季節消長,橘紅色外表是地表的赤鐵礦(氧化鐵)。與地球相比,火星地質活動較不活躍,地表地貌大部份於遠古較活躍的時期形成,有密布的隕石坑、火山與峽谷,包括太陽系最高的山:奧林帕斯山和最大的峽谷:水手號峽谷。另一個獨特的地形特徵是南北半球的明顯差別:南方是古老、充滿隕石坑的高地,北方則是較年輕的平原。火星有兩個天然衛星:火衛一和火衛二,形狀不規則,可能是捕獲的小行星。
地表
地表  火星基本上是沙漠行星,地表沙丘、礫石遍布,沒有穩定的液態水體。二氧化碳為主的大氣既稀薄又寒冷,沙塵懸浮其中,每年常有塵暴發生。與地球相比,地質活動不活躍。火星地表地貌大部分於遠古較活躍的時期形成,充滿撞擊坑,有密布的隕石坑、火山與峽谷,包括太陽系最高的山:奧林帕斯山和最大的峽谷:水手號峽谷。另一個獨特的特徵是南北半球的明顯差別:南方是古老、充滿隕石坑的高地,北方則是較年輕的平原,兩極皆有主要以水冰組成的極冠,而上覆的乾冰會隨季節消長。
水源
水源  火星地表遍布著流水的遺迹,有些是洪水刻畫而成,有些則是降雨或地下水流動而形成,但多半年代久遠。火星南北極有明顯的極冠,曾被認為是由乾冰組成,但實際上絕大部分為水冰,只有表面一層為乾冰。另外一個關於火星上曾存在液態水的證據,就是發現特定礦物,如赤鐵礦和針鐵礦,而這兩者都需在有水環境才能形成。對於於火星上有冰存在的直接證據在2008年6月20日被鳳凰號發現,鳳凰號在火星上挖掘發現了八粒白色的物體,四天後這些白粒就憑空消失,因此這些白粒一定升華了,鹽不會有這種現象。2008年7月31日,美國航空航天局科學家宣布,鳳凰號火星探測器在火星上加熱土壤樣本時鑒別出有水蒸氣產生,從而最終確認火星上有水存在。2013年9月26日,美國航空航天局科學家報告,火星探測器好奇號發現火星土壤含有豐富水分,大約為1.5至 3重量百分比,顯示火星有足夠的水資源供給未來移民使用。2015年9月28日,美國航空航天局宣布,在火星上發現液態的鹽水。2018年7月25日,據義大利媒體報道,該國科學家在火星上首度發現一個地下液態水湖。
地形
地形  火星和地球一樣擁有多樣的地形,有高山、平原和峽谷。南北半球的地形有著強烈的對比:北方是被熔岩填平的低原,南方則是充滿撞擊坑的古老高地,而兩者之間以明顯的斜坡分隔;火山地形穿插其中,眾多峽谷分佈各地,南北極有以水冰與乾冰組成的極冠,而風成沙丘廣布整個星球。隨著衛星拍攝的越來越多,更發現很多耐人尋味的地形景觀。
沙塵暴
沙塵暴  現今火星風成地形遍布,如吹蝕、磨蝕等風蝕作用,和沙塵遇地形阻礙而填積、侵積等風積作用。前者形成如廣泛分佈於梅杜莎槽溝層的風蝕脊,後者則如大瑟提斯高原上撞擊坑下風處的沙塵堆積,和撞擊坑中常見的沙丘。
火衛一
火衛一  火衛一又稱為「福波斯」,是火星的兩顆自然衛星中,距離火星較近且較大的一顆,平均半徑為11.1km,是另一顆衛星火衛二的7.24倍。火衛一是一個形狀不規則的小天體。圍繞火星運動,軌道距火星中心約9400km,也就是距離火星表面6000km。火衛一到其母星的距離,比其他已知行星的衛星都要近。火衛一是太陽系中反射率最低的天體之一。火衛一上有一個巨大的撞擊坑,叫斯蒂克尼撞擊坑。由於軌道離火星很近,火衛一的轉動快於火星的自轉。因此,從火星表面看,火衛一從西邊升起,在4小時15分鐘或更短的時間內劃過天空,在東邊落山。由於軌道周期短以及潮汐力的作用,火衛一的軌道半徑會逐漸變小,最終它將撞到火星表面,或者破碎形成火星環。
火衛二
火衛二  火衛二又稱為「得摩斯」,是火星最小的一顆衛星,平均半徑為6.2千米(3.9英里),與火星的距離是23,460千米(14,580英里),以30.3小時的周期環繞火星,軌道速度為每秒1.35公里。火衛二的組成是富含碳的岩石,與C-型小行星和碳質球粒隕石非常相似。它有坑穴,但是表面因為風化和表岩屑的部分填充而比火衛一平滑。這些表岩屑是有大量的氣孔,使用雷達估計的密度只有1.1公克/立方公分。兩個最大的坑,斯威夫特和伏爾泰,的直徑大約都是3公里。
火星生命
火星生命  2000年,美國科學家在南極洲發現了一塊火星隕石。這是一塊碳酸鹽隕石,后被編號為ALH84001。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聲稱在這塊隕石上發現了一些類似微體化石的結構,有人認為這可能是火星生命存在的證據,但也有人認為這只是自然生成的礦物晶體。直到2004年,爭論的雙方仍然沒有任何一方佔據上風。2018年6月6日,美國太空總署宣布,好奇號探測車在火星的古老湖床的岩石里,發現有機物質。這可能對尋找生命給出重要線索。
機遇號路線圖
機遇號路線圖  機遇號自登陸之後,成功的研究了土壤和岩石樣本並在登陸地點照下了全景照片。在2004年的6月到12月間機遇號跨越火星地表去調查另一個地點-忍耐撞擊坑(Endurance crater);在2005年10月到2006年3月之間,機遇號朝向了南方的維多利亞撞擊坑前進,途中經過了一個大而淺且部分受到覆蓋的隕石坑-"黑暗撞擊坑"(Erebus crater); 在2006年9月底,機遇號抵達了維多利亞撞擊坑並順時鐘沿著坑的邊緣探索。2007年6月,機遇號返回了撞擊坑最初抵達的地點"鴨子灣"(Duck Bay);同年9月,它進入了撞擊坑開始進行詳細的研究。2008年8月,機遇號離開了維多利亞撞擊坑並抵達"努力撞擊坑"(Endeavour crater)西邊的「Perseverance Valley」。截止至2018年5月15日(sols 5086),機遇號的里程數是45.16公里(28.06哩),也打破了NASA在地球外的無人探測車移動記錄。
勇氣號路線圖
勇氣號路線圖  「勇氣號」於在2004年1月4日成功地降落在康涅狄格州大小的古謝夫隕坑。降落傘為「勇氣號」減速,24個氣囊減輕著陸時的衝擊力。自從登陸火星后,「勇氣號」在跋涉2英里後到達哥倫比亞群山。這裡共有7座小山,大約270英尺高。「勇氣號」在此對斜坡、岩石和山丘等進行了勘察,以了解這一地區的地質歷史,時間長達一年多。
微信訂閱:相約久久,贈送9000景點攻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