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遇號影像
載入中,請稍候...返回地球提示:單指移動、雙指放縮圖像,詳細介紹↓
宇宙奇觀銀河星系 風車星系 船底座星雲 雙天線狀星體 哈勃展示 超星團 星系邊緣 五星額定重力透鏡 小麥哲倫中的疏散星團 小麥哲倫中的星團 壯麗的星暴星系 附近的塵雲 風車形星系 大獵戶星雲 蟹狀星雲 恆星爆炸的餘暉 超深空 回飛棒星雲 眾多星系 超新星遺迹星欄 天鷹座星雲中的恆星尖塔 渦狀星系 宇宙星際塵埃 年輕恆星的強大外流
機遇號介紹:
機遇號
「機遇號」火星探測器是美國宇航局在火星上執行勘測任務的兩個探測器之一,目標是在岩石和土壤中搜尋水活動的線索。截至2018年1月25日,「機遇號」火星漫遊車已在火星漫遊14年多,取得了很大的成績:完成90個火星日的任務,發現了火星上的第一個隕石、防熱護盾岩(Heat Shield Rock)(在子午線高原),以及超過兩年的時間研究維多利亞撞擊坑。2007年7月的第四次擴充任務中,火星塵暴威脅到火星車太陽能電池接受日照的能力,工程師們認為2個火星車可能就此永久失效,但塵暴消散后火星車又恢復了功能,並獲得了大量科學信息。2018年6月,火星上颳起了巨大的、遮天蔽日的沙塵暴,導致美國宇航局與「機遇號」失去聯繫。2018年10月31日,NASA近日表示,「機遇號」火星漫遊車或將永久失聯。「機遇號」於2003年7月7日發射,2004年1月25日安全著陸火星表面,目前位於火星「奮鬥撞擊坑」(Endeavour Crater)邊緣。機遇號是一個六輪、太陽能動力車,最高車速是50公釐/每秒(2英吋/每秒),高1.5米、寬2.3米以及長1.6米、180公斤重。六個輪子上有鋸齒狀的凸出紋路(rocker-bogie)來適應地形,每個輪子都有自己的馬達,車體本車裝載於前後端來讓本身能夠在30度的傾斜範圍保持安全。太陽能板陣列能夠在每個火星日產生約140瓦的電力讓可充電式的鋰離子電池儲存電力並在晚上使用將近4個小時。機遇號的車體上的電腦使用了一個20MHZ的RAD6000中央處理器、128MB的DRAM、3MB的EEPROM以及256MB的快閃記憶體。它的車體作業溫度介於−40 °C到40 °C,一個黃金薄膜和一層二氧化硅氣凝膠進行隔熱,車上由電熱器在必要時能支援的放射性同位素熱電機也提供了基本的溫度控制。機遇號和地球之間的通訊以一架低增益天線以低傳輸速度進行溝通,也有一架高增益天線也進行通訊。低增益天線也用來向環繞火星的軌道器傳輸資料。
發射升空
發射升空 「機遇」號火星探測器原定於2003年6月25日發射,但是由於技術故障和惡劣天氣,發射工作被連續推遲了5次。「機遇」號火星探測器於美國東部時間2003年7月7日23時18分15秒(北京時間8日11時18分15秒)由「德爾塔 2」7925H9.5火箭從佛羅里達州卡納維拉爾角空軍基地17-B發射台發射升空,飛往火星,這是「德爾塔」系列運載火箭第299次飛行。「機遇」號火星探測器追隨先行一步的「勇氣」號火星探測器,踏上了前往火星找尋水和生命存在的痕迹的旅程。
相機
相機 全景相機-用以調查當地岩層的結構、顏色、礦物學和組織。導航相機-視野較大但是解析度低且是黑白的,用以導航和行走。微熱放射光譜儀(Mini-TES)-近距離分辨可能的岩石和土壤並決定作用形成的原因。危險迴避相機(Hazcams)-兩台具有120度視野的B&W相機,提供車上額外的資料顯示周遭環境。
太陽能板
太陽能板 火星上有大量的塵土,NASA預計塵土會聚積在機遇號的太陽能電池板上,最終導致機遇號無法接收太陽能,因此機遇號的設計壽命只有90天。然而火星的地表環境狀況反而對機遇號有所幫助,每隔一段時間,旋轉的氣柱,或稱「塵捲風」,就會刮過機遇號,將太陽能電池板上的塵土一掃而光,且NASA對機遇號進行了幾次創造性的軟體升級,這使得機遇號運轉到了2018年。然而,火星上經常有沙塵暴,2007年機遇號逃過一劫,但受到火星2018年6月至8月間發生全球性沙塵暴阻隔陽光的影響,機遇號自該年6月12日起中斷和地球的通訊,進入低電量休眠狀態。控制中心在此後長達115個火星日間(逾三個月)無從得知機遇號的行蹤與狀態,直到該年9月20日才經由環繞火星軌道的火星偵察軌道衛星所傳回的影像確認機遇號的位置。不過機遇號迄今仍處於休眠模式,截至2018年10月止,NASA尚未與機遇號恢復聯繫。
防熱罩
防熱罩 機遇號於2004年1月25日5:05(UTC)降落在比原計劃亨利撞擊坑偏東25 km的老鷹撞擊坑。在第325個火星日時,機遇號拍攝到自己的防熱罩和防熱罩撞擊痕迹。
維多利亞撞擊坑
維多利亞撞擊坑 維多利亞撞擊坑是一個距離登陸地點約7公里的衝擊坑。它的直徑比"忍耐撞擊坑"還要大六倍。科學家相信維多利亞撞擊坑坑壁上的裸露岩石可以產生更多有關火星地質歷史的資訊,倘若漫遊車能夠存活夠久去進行調查的話。在第951個任務日(2006年9月26日),機遇號到達了維多利亞撞擊坑的邊緣並傳送了第一張維多利亞撞擊坑的真實照片,其中包括坑底的沙丘。火星偵查軌道器也照下了機遇號位於坑邊的照片。
奮鬥撞擊坑
奮鬥撞擊坑 2009年3月7日(第1820太陽日),奮鬥撞擊坑的環首度進入機遇號攝影機的視野。奮鬥撞擊坑是一個位於火星子午線高原的撞擊坑,直徑約22公里。資料顯示在奮鬥撞擊坑的撞擊坑環部分偵測到了頁硅酸鹽礦物。這些礦物可能是在火星早期歷史中形成於弱酸性潮濕環境。撞擊坑環在北側、東側和西南側較高。而環已經受到侵蝕並且退化,並且正遭遇和維多利亞撞擊坑類似受到平原物質填充撞擊坑底部的過程。和周圍的平原做比較,撞擊坑底的光譜有強烈的玄武岩和赤鐵礦特徵。撞擊坑內包含兩組沙丘地。2008年開始拍攝的影像顯示了一些關於沙丘地的地形變化,這可能是在這二到三年間火星上的風仍持續侵蝕的證據。在撞擊坑環周邊的平原則有聚水合硫酸鹽的證據。
路線圖
路線圖 機遇號自登陸之後,成功的研究了土壤和岩石樣本並在登陸地點照下了全景照片。在2004年的6月到12月間機遇號跨越火星地表去調查另一個地點-忍耐撞擊坑(Endurance crater);在2005年10月到2006年3月之間,機遇號朝向了南方的維多利亞撞擊坑前進,途中經過了一個大而淺且部分受到覆蓋的隕石坑-"黑暗撞擊坑"(Erebus crater); 在2006年9月底,機遇號抵達了維多利亞撞擊坑並順時鐘沿著坑的邊緣探索。2007年6月,機遇號返回了撞擊坑最初抵達的地點"鴨子灣"(Duck Bay);同年9月,它進入了撞擊坑開始進行詳細的研究。2008年8月,機遇號離開了維多利亞撞擊坑並抵達"努力撞擊坑"(Endeavour crater)西邊的「Perseverance Valley」。截止至2018年5月15日(sols 5086),機遇號的里程數是45.16公里(28.06哩),也打破了NASA在地球外的無人探測車移動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