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波羅12號影像
載入中,請稍候...返回地球提示:單指移動、雙指放縮圖像,詳細介紹↓
太陽系 >月球 >阿波羅12號
月面地形第谷坑 哥白尼坑 雨海 虹灣 豐富海
嫦娥工程嫦娥一號 嫦娥二號 嫦娥三號 嫦娥四號 嫦娥五號
阿波羅計劃阿波羅11號阿波羅12號阿波羅13號 阿波羅14號 阿波羅15號 阿波羅16號 阿波羅17號
月面地形第谷坑 哥白尼坑 雨海 虹灣 豐富海
嫦娥工程嫦娥一號 嫦娥二號 嫦娥三號 嫦娥四號 嫦娥五號
阿波羅計劃阿波羅11號阿波羅12號阿波羅13號 阿波羅14號 阿波羅15號 阿波羅16號 阿波羅17號
宇宙奇觀銀河星系 風車星系 船底座星雲 雙天線狀星體 哈勃展示 超星團 星系邊緣 五星額定重力透鏡 小麥哲倫中的疏散星團 小麥哲倫中的星團 壯麗的星暴星系 附近的塵雲 風車形星系 大獵戶星雲 蟹狀星雲 恆星爆炸的餘暉 超深空 回飛棒星雲 眾多星系 超新星遺迹星欄 天鷹座星雲中的恆星尖塔 渦狀星系 宇宙星際塵埃 年輕恆星的強大外流
阿波羅12號介紹:
阿波羅12號阿波羅12號指令/服務艙稱為洋基快艇號,登月艙稱為無畏號,任務以「精準」出名。發射過程中飛船在20秒里兩次被閃電擊中,在確定沒有問題后,飛船降落在月球「風暴洋」的巨大玄武岩溢流平原。在第一次出艙活動中,康拉德和賓安裝了「阿波羅月表實驗包」(ALSEP),這個科學裝置在之後的7年間不斷向地球發回數據。次日,他們二人又走向「Head」、「Bench」、「Sharp」等三個隕石坑,採集了岩石樣本,沿途還拍了照片。11月24日返回地球時,宇航員們回收了無人駕駛「勘測員3號」的部分零部件,以便美宇航局工程師可以研究科學設備長期暴露於月球環境下受到的影響。
宇航員
宇航員 指令艙駕駛員是理查德·戈登於1963年參加NASA,在那之前在海軍擔任飛行員,期間曾經創造過美國海軍飛行速度和飛行里程的記錄。加入航天員隊伍后,喜歡破紀錄的「德性」依舊不改:1966年,他和康拉德搭檔執行「雙子星11號」任務期間,創造了飛行第一圈便完成空間對接,以及當時宇宙飛船飛行高度的記錄(距離地面853公里)。「阿波羅12號」是他第二次,也是最後一次太空飛行。而至於登月艙的駕駛員阿蘭·比恩,很巧合的是,在成為宇航員之前,他曾經是康拉德在海軍擔任飛行教官時的學員。當NASA詢問康拉德最希望誰與他搭檔執行任務時,他毫不猶豫說出了比恩的名字。「阿波羅12號」的升空過程令人捏一把汗:這枚「土星五號」火箭在升空時被閃電擊中了兩次。儘管雷擊的確導致了飛船內儀錶參數的短暫干擾,但幸運的是火箭無恙,最終成功將飛船送入預定軌道。
登月艙
登月艙 按照計劃,戈登留在指令艙內,而比恩和康拉德則搭乘「無畏」號降落到月球表面。最終,「無畏」號登月艙實現了非常精準的降落,他們著陸的位置就在「勘測者3號」的近旁,這艘無人著陸器大約兩年前降落到月球表面。儘管「阿波羅12號」的登月艙降落處距離「勘測者3號」還有200多米的距離,但康拉德走到近旁才發現,這個著陸器表面已經被「無畏號」降落時吹起的塵埃覆蓋,可見當時反推引擎氣流的猛烈程度。
出艙活動
出艙活動 著陸數小時后,康拉德準備走下舷梯,踏上月球表面。4個月前,阿姆斯特朗在這時候說了一句後來廣為流傳的名言:「這是我的一小步,卻是人類的一大步。」而此刻,康拉德也說了一句話,順便調侃了一下自己捉急的身高——阿姆斯特朗身高一米八,而康拉德卻只有一米七不到。他說:「好吧,對於尼爾來說,這也許是一小步,但對我來說,可是一大步!」結束月面上的工作后,比恩和康拉德回到登月艙內休息。第二天,他們再次出發,去採集地質樣本。他們兩人大體上沿著一個大圓圈走了一遍,在不同地點逗留並採集樣本。他們還走到了「勘測者3號」著陸器旁並卸下了它的電視攝像機部件,並最終將其帶回了地球。
返回地球
返回地球 完成所有任務之後,登月艙上升段從月球表面起飛,並在月球軌道上與指令艙/服務艙會合,開始踏上歸途。最終,11月24日,三位宇航員安全降落到太平洋海面上,整個旅程持續244小時36分25秒,只比理論計劃長了62秒,簡直不可思議。很多人會將「阿波羅12號」稱作是一次「精準任務」(Pinpoint Mission)——不管是位置還是時間,都精準異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