嫦娥四號影像

載入中,請稍候...
返回地球提示:單指移動、雙指放縮圖像,詳細介紹↓
太陽系 >月球 >嫦娥四號
月面地形第谷坑 哥白尼坑 雨海 虹灣 豐富海
嫦娥工程嫦娥一號 嫦娥二號 嫦娥三號嫦娥四號嫦娥五號
阿波羅計劃阿波羅11號 阿波羅12號 阿波羅13號 阿波羅14號 阿波羅15號 阿波羅16號 阿波羅17號
我們的太陽系月球火星 地球 地球之夜 太陽 水星 金星 木星 土星 天王星 海王星 冥王星 鬩神星
宇宙奇觀銀河星系 風車星系 船底座星雲 雙天線狀星體 哈勃展示 超星團 星系邊緣 五星額定重力透鏡 小麥哲倫中的疏散星團 小麥哲倫中的星團 壯麗的星暴星系 附近的塵雲 風車形星系 大獵戶星雲 蟹狀星雲 恆星爆炸的餘暉 超深空 回飛棒星雲 眾多星系 超新星遺迹星欄 天鷹座星雲中的恆星尖塔 渦狀星系 宇宙星際塵埃 年輕恆星的強大外流
嫦娥四號介紹:
嫦娥四號-月球高清圖片嫦娥四號
  嫦娥四號是世界首顆在月球背面軟著陸和巡視探測的航天器,其主要任務是著陸月球表面,繼續更深層次更加全面地科學探測月球地質、資源等方面的信息,完善月球的檔案資料。月球正面和背面的電磁環境非常不同,月球背面電磁環境非常乾淨,是天文學家夢寐以求開展低頻射電研究的場所。此前,2018年5月21日嫦娥四號中繼星」鵲橋號」成功發射,運行在地月引力平衡點L2點,為嫦娥四號探測器提供地月中繼通信支持。隨後,2018年12月8日2時23分,中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征三號乙運載火箭成功發射嫦娥四號探測器,開啟了月球探測的新旅程,並有望填補射電天文領域在低頻觀測段的空白。2019年1月3日上午10點26分,經過26天的「長途跋涉」並「養精蓄銳」之後,嫦娥四號成功著陸月球背面南極-艾特肯盆地內的馮卡門撞擊坑內。
  嫦娥四號登月探測器,簡稱「四號星」,是嫦娥三號的備份星。其著巡組合體著陸區位於月球背面的艾特肯盆地,搭載荷蘭低射頻電探測儀、德國月表中子與輻射劑量探測儀、瑞典中性原子探測儀和沙特月球小型光學成像探測儀4台國際合作科學載荷。嫦娥四號的科學任務主要是開展月球背面低頻射電天文觀測與研究;開展月球背面巡視區形貌、礦物組份及月表淺層結構探測與研究;試驗性開展月球背面中子輻射劑量、中性原子等月球環境探測研究。
嫦娥四號著陸器
嫦娥四號著陸器  2018年12月8日2時23分,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征三號乙運載火箭成功發射嫦娥四號探測器,開啟了月球探測的新旅程。嫦娥四號探測器後續將經歷地月轉移、近月制動、環月飛行,最終實現人類首次月球背面軟著陸,開展月球背面就位探測及巡視探測,並通過已在使命軌道運行的「鵲橋」中繼星,實現月球背面與地球之間的中繼通信。嫦娥四號的科學任務主要是開展月球背面低頻射電天文觀測與研究;開展月球背面巡視區形貌、礦物組份及月表淺層結構探測與研究;試驗性開展月球背面中子輻射劑量、中性原子等月球環境探測研究。
月球車
月球車  月球背面獨特的電磁場環境和地質特徵,非常適合開展低頻射電探測等空間天文學研究和月球物質成分探測等科學研究。由於屏蔽作用,在地面上無法開展低頻射電的觀測。而月球背面的磁環境非常乾淨,到月球背面開展低頻射電天文觀測,這一目標應該說是天文學家夢寐以求的,可以填補射電天文領域在低頻觀測段的空白。
中繼星
中繼星  「鵲橋」中繼星於2018年5月21日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升空,進入預定地月轉移軌道;5月25日,經過四天的飛行,「鵲橋」成功實施近月制動,順利進入月球至地月L2點的轉移軌道。在該點上,能夠同時看到地球和月球背面,因此就可以一直與落在月球背面的嫦娥四號著陸器和巡視器保持通訊聯繫,同時和地面站建立聯繫,實現所需要的中繼通訊。同時,在地月平動點附近,地球和月球間的引力相對平衡,當中繼星在這裡飛行時,能夠更容易保持相對穩定的運行狀態,為後續的長期工作提供了有利的條件支持。
  中繼衛星質量425千克,預期壽命5年以上。本體為長方體構型,頂部安裝大口徑的傘狀拋物面天線,將承擔對月雙向中繼的重任。像一把傘一樣,發射時,它會收起,進入太空后,它將適時打開。中繼衛星位於地月L2點處,繞著L2點進行飛行,周期大約為14天。地球和月球的引力之和使得中繼星與月球同步繞地球運行,因此中繼星能夠連續對地球和對月球背面同時可見,提供全時段中繼服務。
軌道
軌道  在軌道上,嫦娥四號需要經過不斷地調整飛行速度等運行參數,使嫦娥四號不斷地接近月球,直到降低到合適高度,調整好參數后,在合適的時機啟動軟著陸程序。
  由於月球基本無大氣層,所以嫦娥四號採用了垂直動力軟著陸。與嫦娥三號不同的是,嫦娥四號的著陸路線是近乎垂直落下的。可以分為著陸準備階段→主減速段→快速調整段→接近段→懸停段→避障段→緩速下降段,其中在著陸準備階段會有如下操作:動力下降開始5 分鐘,降落相機開機。以及在快速調整段會有:姿態快速調整,中增益天線逐步指向中繼星,建立返向數傳鏈路,同時回傳降落相機抽幀數據。
嫦娥四號月背著陸
嫦娥四號月背著陸  2019年1月3日上午10點15分,行至月球背面人類「目力不及之地」的「嫦娥四號」開始自主執行我國第一座深空測控站——佳木斯站為它「精心準備」的預定指令,著陸器上7500N空間變推力發動機開機,以大約每秒鐘1.7公里速度環月飛行的「嫦娥四號」在月球背面離月表15km高處的近月點開始實施動力下降。5分鐘后,著陸器上的降落相機開機,此時,「嫦娥四號」已經可以看見他即將踏足的那片人類未至之地了。10點26分,「嫦娥四號」的著陸腿穩穩地「站」上月球背面南極-艾特肯盆地內的馮卡門撞擊坑內,「嫦娥四號」成功著陸!中國的「嫦娥四號」成為了人類歷史上第一個在月球背面成功實施軟著陸的人類探測器。
玉兔2號全身照
玉兔2號全身照  這是嫦娥四號著陸器監視相機C拍攝的著陸點南側月球背面圖像,巡視器將朝此方向駛向月球表面。來自我國自主研發的嫦娥四號登月探測器上的月球巡視探測器---玉兔二號全身照成功傳回地球,這是第一張玉兔二號在月球上的全身照,全世界為之動容。
馮卡門撞擊坑
馮卡門撞擊坑  馮卡門撞擊坑是月球背面南半部一座巨大的古撞擊坑,約形成於45.5-39.2億年前的前酒海紀,其名稱取自匈牙利裔美籍工程師暨物理學家「西奧多·馮·卡門」(1881年-1963年),1970年被國際天文學聯合會批准接受。西奧多·馮·卡門是中國太空計劃創始人錢學森的博士導師,這也使得嫦娥四號的登陸具有紀念的象徵性意義。2019年2月4日,國際天文學聯合會批准嫦娥四號陸點所在馮·卡門坑內的中央峰命名為「泰山」。
微信訂閱:相約久久,贈送9000景點攻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