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東11.11購物節,至高11111元等你領
最新驢友遊記 >碧波流煙的空間

威尼斯瀏覽的感慨

2022-10-01 00:22:59 碧波流煙 閱讀:1465 積分:2000


         來到歐洲的第三天中午,我們終於看到了美麗的威尼斯夢幻般婀娜多姿的身影。它是一個義大利東北部城市,也是亞德里亞海威尼斯灣西北岸最重要的港口,素有「水都」之稱。人們說它是建立在最不可能建造城市的地方,因為它是建在距離陸地約4000米的海邊淺水灘上。如果你稍微有點想象力,在看義大利地圖時,就會不由自主地將義大利比作是一位性感女郞的豪華長筒靴,而威尼斯正是鑲嵌在那長筒靴齊膝關節近腘窩處的一顆璀璨的明珠。

        威尼斯的四周均為海洋環繞,僅在其西北角上有一條長堤與大陸相連接。來之前,在我們團的大巴上,知識貯備豐富的袁導就跟我們講了有關威尼斯的來歷。我聽了袁導介紹,馬上想到我所下放的湖南省沅江縣,自東漢以來,當地人就開始以圍湖造田的方式,在洞庭湖區枯水季節,在地勢較高露出水面較多的一些地方,由附近的鄉紳合夥出資,請大批民工築起一個一個小垸子。這些小垸子在外湖漲水時有防範洪水的作用,因此又稱為蓄洪垸。每個小垸子是一個相對獨立的生存空間,這也就是當地村民的祖輩們遷徙到此,後來定居修養生息的地方。八百里洞庭因湖南的湘、資、沅、澧四條江水匯聚湖區時帶來大量的泥沙淤塞,導致湖面逐年縮小,湖水變淺,這就使洞庭湖周邊或中央的若干區域進行人工圍堤墾殖成為可能。1954年的一場百年不遇的大洪水,使當時的洞庭湖區共潰垸356個,潰漬災面積588萬畝,占當年洞庭湖區耕地總面積的87%,受災人口達162萬人。後來政府水利電力部門為了增強湖區人民和農田的抗洪澇災害能力,組織廣大農民兄弟將許多小垸子廢除,將數個甚至十數個小垸子合併成為一些功能齊全的大蓄洪垸。如今洞庭湖區共有重點蓄洪垸24個,基本解決了湖區人民防澇抗災問題。1968年底我們下放的這個大蓄洪垸屬於大通湖東垸。這個大垸集雨面積80.45萬畝,包括有6個鄉鎮、場,210個村民委員會,垸內人口33.58萬人,耕地面積41.87萬畝,有一線防洪大堤88.33公里。我們知青點的茅草屋就建設在廢棄的原小垸的舊堤上,它離我們居住的這個大垸的屬東洞庭湖的漉湖大堤不遠。宏偉的漉湖大堤海拔37米,大堤相對高度9米,大堤面寬10米。難怪我覺得它是那麼那麼大,那麼那麼高啊!我抬頭遠眺,這邊看不到堤岸的頭,那邊看不到堤岸的尾。如今這個大垸內共有電力排灌站216處,裝機381台,解決了豐水季節排澇,枯水季節抗旱問題。我不知道古時候那些小垸子在洞庭湖的豐水季節是如何排澇,在枯水季節又是如何引水的?但我想,至少公元1世紀就開始的東漢時期湖南人的圍湖堤墾殖與5世紀時的威尼斯人樹木打樁圍海堤墾殖的難度都不會小到哪裡去。世界歷史發展的進程中,先輩們都經歷了智慧的艱苦卓絕的創業勞動,為我們後代創造了如此美好的高度發達的世界文明。想到這些,我就為自己曾經有過的那些傲慢、自大、輕薄和懶惰而悔恨不已。

         威尼斯的歷史大概開始於公元453年,很多資料都是一個說法,即說當地的「農民和漁民為逃避酷嗜刀兵的游牧民族,轉而避往亞德里亞海中的這個小島」。這個所謂「酷嗜刀兵的游牧民族」主要是指在秦漢時期我國北方襲擾我北部邊境好幾個世紀的匈奴人。我國史學家班固筆下的匈奴人以游牧為生,他們飼養動物中以馬、牛和羊為主,他們經常遷徙,為的是尋找水源和牧草;因此,他們不可能耕種農田,也不建造房屋和城市。他們沒有文字語言,孩子們從小學習的項目就是騎馬、射箭和打獵。身體健壯的成年男子個個勇猛彪悍,均為騎射高手,都是各個部落的騎兵成員。生活較為困難的時候,他們會發動戰爭。與敵人距離較遠時,他們發揮射箭的特長;而與敵方短兵相接時,而改用刀和矛。他們在戰鬥中俘獲的男人或女人將成為他們的奴隸。他們喜歡設置陷井,迷惑包圍他們的敵人,如果誰將敵方士兵的屍體帶回來,他將繼承死者全部遺產。他們不知誠信為何物,口頭作出的承諾雖然有時也能兌現,但也會經常反悔。他們不那麼講究禮儀,最好的食物是讓給年輕強壯的人吃的;父親去世,兒子妻其後母,兄弟去世,弟弟妻其兄嫂。我國漢元帝時的王昭君為和親,出寨嫁給匈奴人中較為溫和豁達的呼韓邪單于,其夫逝世后,不得不忍受極大的屈辱,隨匈奴傳統又嫁給單于前妻所生的大兒子復株累單于雕陶莫皋,並又生兩女。這就是著名歷史學家斯塔夫里阿諾斯所說的「匈奴蠻人」。這位美國加州歷史學教授形容匈奴人的進攻,由於他們那些可怕的外貌,組織周密的恐怖政策讓羅馬人和日耳曼人聞風喪膽。羅馬的歷史學家阿米阿努斯.馬爾切利努斯更是將他們說成「幾乎粘在馬上」的人,說他們「體態奇形怪狀,相貌奇醜無比,不由使人認為他們是雙足野獸......」哦,原來主要是匈奴人,讓當地的農民和漁民不得不離開家園,來到亞德里亞海中這個小島上來墾荒。

        最初來到威尼斯這片海灘上的居民大概是看中了這裡沖積土質的肥沃,看中了離這裡不遠處的義大利北部茂密的森林,建造房子打地基時又考慮到可以海運過來的大而厚的伊斯特拉石頭。原來威尼斯這片小漁村的土地鬆軟,像一些沼澤地一樣,稀泥巴可以沒過膝蓋和大腿。為了在這片淤泥中求生存,最初的威尼斯人就砍伐大量原始森林中的大樹,將這些樹木加工成粗大的木樁插入威尼斯海灘這片鬆軟的淤泥中。在此基礎上,將從亞德里亞海運輸過來的防水性能極好的伊斯特拉石鋪在木樁上,再在這些石頭上砌上磚,建成一幢幢建築物。啊,真不容易!這比洞庭湖區人蓋我們知青點的茅草屋麻煩多了。如今,我們看到童話般的色彩斑斕且各具建築風格的威尼斯建築,感慨之餘,不得不對這裡勤勞勇敢的人們心存一份敬意。很多資料上都說「威尼斯城市上面是石頭,下面是森林。」真還像是那麼一回事。

          也有人說,為了建設威尼斯城,義大利北部的森林幾乎被折騰光了。威尼斯城沿海岸有近200棟宮殿和豪宅,還有七座教堂,它們大多建於14世紀到16世紀。我們的導遊就給我們介紹過威尼斯的房屋建築風格和顏色搭配。這裡的房屋建築有我們前面介紹過的巴洛克風格的,有像米蘭大教堂式樣的哥特風格的,還有獨特的拜占庭風格和威尼斯地方風格。最有特色的是這些建築物的地基都淹沒在水中,雖然我們剛聽導遊講過,但真正看到實情實景,還是驚嘆不已。離這座城市還有一段距離的海上,人們遠遠地望過去,它就像是海市蜃樓,又像是從海水平面冉冉升起的兒童最喜愛的迪斯尼樂園。這個不到8平方千米的城市,縱橫交錯地被177多條大小河道分割成了118座小島。島與島之間藉助401座各式各樣的橋樑連接。

          威尼斯運河中較大者,稱之為大運河。像一條喧鬧不已的大街,南來北往的各色船隻川流不息。與其看各具豪華氣派的動力船隻,倒還不如看威尼斯最具地方特色的貢多拉,因為它很像我視為第二故鄉的洞庭湖的小木船。洞庭湖眾多的蓄洪垸內,各個鄉鎮、各村組之間均有密密麻麻的水網(所謂水網,有點像貢多拉所到之處的小運河,湖區人叫它們「港子」)相通。

        特別是我們下放的那個年代,就與現在的威尼斯一樣,是看不到汽車的。所有的運輸,大的包括運送公糧、棉花、蘆葦和湖草,小的包括家庭的打米、趕集、逛街、接親訪友的等,全靠通行在蓄洪垸內四通八達的小水道上的小木船承擔。我們在湖區乘坐的小木船遠沒有在威尼斯看到的貢多拉漂亮,但用於運送公糧、蘆葦和湖草的木船較大,那是生產用船。我們知青乘坐的小木船就有點像貢多拉,有的甚至比貢多拉還要小,那是專門用來採蓮的。我最感興趣的當然是乘坐貢多拉在水城各個狹窄的小巷子里遊盪。但美中不足的是,我沒有聽到和感受過潘錫鳳等人所著的《玩透義大利》書中所介紹的「貢多拉船夫亘古悠揚的歌聲,穿梭回蕩在一條條迷宮般交錯的運河」。最初,我上得貢多拉小船,滿懷希望,時不時盯著船夫的臉看,看他會不會一下子來了情緒,引亢高歌起來。

         可惜,直到我們游完全程,上得岸邊,也只聽見他與他們的同伴打打招呼,絲毫沒有來一曲的意識。其實在貢多拉上遊覽行程剛開始不久,我好像就意識到聽「亘古悠揚」的義大利民歌是沒有指望了。因為那天下午那麼多的貢多拉船夫就沒有一個開了腔的。

        我注意到每個貢多拉船夫備有兩套划船工具。一根是純粹的竹桿,是淺水區撐船用的;另一種是木製的向下漸漸增寬的划船用的長漿。貢多拉船夫所站立位置的右側,豎立著一根彎曲且粗壯的像是向後張開圓嘴巴的魚頭狀搖擼用的小木樁。貢多拉在深水區需要較快速度行進時,船夫們即可用手中的長漿依託它而行使搖擼的功能。但我欣賞的還是他們那些個熟練的貢多拉上撐桿的動作,因為這熟悉的情景又會將我帶回到東洞庭湖,帶回到我青春的歲月里。

         什麼叫知青?有人說:「苦,但時不時還快樂著的城裡來的年青人就叫知青。」我們知青點有位經常穿著藍色燈芯絨夾克的帥氣小夥子叫林小康,他出生書香門弟,不但穿著時髦,舉止文雅,皮膚白凈,而且會唱很多中外民歌。每逢我們知青趕集,幫生產隊或幫自己買回來大量急需的生產生活用品並裝滿一條小船的時候,我們就會極力推薦林小康掌舵,因為他掌舵就有可能聽到他的歌聲。洞庭湖大垸內的小河溝比貢多拉經過的威尼斯小運河寬不了多少,但兩岸是供人拉縴行走的小道。我們十來個知青合用一條小船,運送我們從南大膳鎮採購的什物。十根纖繩十人拉,本來就說說笑笑如同散步樣,但這時候我們最能放鬆自己心情的是一邊拉縴一邊聽林小康唱歌。一年四季都有這樣的機會,林小康也會隨著氣候的變化唱著不同的歌。冬天他唱俄羅斯民歌《三套車》,歌詞中「今後苦難在等著它」額外叫人心情沉重;秋收時節他唱加拿大歌曲《曬稻草》,秋收的喜悅加上含蓄的愛情歌詞讓我們心花怒放;夏天他唱捷克民歌《牧童》「中午的太陽啊烤得慌,你為我把歌兒唱一唱」讓我們都覺得太陽也不那麼討厭;春天他唱電影《十字街頭》里的主題歌《春天裡》,因為春天也是當地村民和我們知青糧食比較緊張的時候,歌詞里「沒有錢也得吃碗飯,也得住間房,哪怕老闆娘做那怪模樣。」小康唱到這裡,他那活潑調皮的表情,讓我們忍俊不禁,我們常常是含著眼淚開懷大笑的啊! 最有趣的還是小康唱愛情歌曲的時候,那個年代愛情歌曲可是被禁止的喲。他無所謂,他知道自己嗓門好,咬字准,不跑調。因此,面對拉著纖繩蕩蕩悠悠的盡頭那些個頻頻回頭的男生女生,特別是那些對他含情脈脈女生,他處之泰然,表現得落落大方。 我還是第一次聽與我年齡相仿的男生,當著眾多女孩子的面放聲歌唱《敖包相會》這支熱辣辣的愛情歌曲。如果是現在,這不算什麼;但那可是文革期間,弄不好是要遭批鬥的喲。當時我就覺得小康他真夠哥們的! 還有就是那些女生頻頻拋出來的媚眼,連傻子都會看得懂的。我們有好幾個男生都心生妒忌了,因為他們暗戀的女生也對我們的歌手大送秋波,這讓幾個小夥子實在受不了。但小康卻總是裝糊塗,我就知道,我們小康的心早已經被我們村裡七嬸子的女兒鳳妹子勾走了。鳳妹子可是個善解人意、溫柔體貼、百里挑一的漂亮村姑呀!這可以解釋為什麼當年李春波先生創作的歌曲《小芳》能夠在我神洲大地不脛而走,看來小芳的原形真還是遍布全國的。雖然我沒有在知青期間遇上一個村裡的「小芳」,但林小康那圓潤的歌喉,他唱的眾多我感覺新鮮的民歌,以及那些寫進我心坎里的歌詞,還有那些讓人如醉如痴的九曲迴腸般的優美旋律,曾無數次撫慰著我那充滿著渴望的心田,扎紮實實的的確確幫我度過了那個年代。我乘坐在貢多拉上想起了往事,自然走神,連岸邊的休閑的威尼斯姑娘們好像都在笑我。當我有所察覺,將相機對準她們的時候,姑娘們的眼光似乎又在逃避。呵,這就是生活,剛剛我從夢裡水鄉美景中醒來,又彷彿被現實生活中的威尼斯水城人文美景所陶醉。啊,命運之神對我真還算是眷顧的!

        就這樣,我結束了愉快的貢多拉遊覽之旅。我那深藏著的酸楚的甜蜜回憶,我那飽含著幸福的青春聯想,還有威尼斯女孩那些羞怯的眼神,或多或少能夠彌補我沒能聽到貢多拉船夫亘古悠揚歌聲的遺憾。

        本來我們從威尼斯一上岸,首先到達的是威尼斯的聖馬可區,這個區以聖馬可廣場為中心,這裡從來就是威尼斯的政治和旅遊的中心地帶,也是遊客最多的地方。從汽船上下來,沿著聖馬可區海岸邊的步行街道向西走,不久即可見到著名的具有巴洛克風格的由石頭建造的嘆息橋。

         英國著名詩人拜倫於1809年至1811年間曾在葡萄牙、西班牙、希臘、阿爾巴尼亞和義大利等地旅行。這一時間段正是歐洲各國君主的神聖同盟迫害摧殘各國普通民眾的民族解放運動的時期。拜倫目睹各國人民所受到的專利政治的壓迫,以及他們不屈不撓,爭取解放的戰鬥精神。寫下了《恰爾德.哈洛爾德遊記》,其中的第四章寫到嘆息橋:「我正站在威尼斯的嘆息橋上;一邊是宮殿,一邊是牢房。舉目望去,許多建築從河上湧現,彷彿魔術師把魔杖一揮,出現了幻象。千年歲月圍抱我,用它陰暗的翅膀;垂死的榮譽向著久遠的過去微笑,記得當年,多少番邦遠遠仰望,插翅雄獅國的許多大理石城堡,威尼斯,就在那莊嚴地坐鎮著一百個海島!」看過拜倫的這首詩,我就不再向人們津津樂道地講述嘆息橋那些充滿著世俗市儈氣息的故事了。因為渡過嘆息橋的人,有些可能是無賴;但在那個時期,經過嘆息橋的人更可能是為爭取人民幸福美好生活而英勇鬥爭的勇士,對這些不幸的人是不應該諷刺和嘲笑的。因此,回過頭來,如果我再聽到這樣的經典故事,即「某判了死刑的犯人,透過嘆息橋的小窗戶,正好看到橋下一條小船上,他的情人正抱著一個男人在熱烈地擁吻,這位死刑犯深深地嘆了一口氣后,一頭撞到嘆息橋過道堅硬的石頭牆壁上,流出大量鮮血后死去...... 」就不會那麼惆悵了。我認為這故事的層次較低,除了作為談資笑料得到嘩眾取寵效果之外,沒有什麼實際意義。即便確有其事,那這個死者不是風月場上的紈絝子弟,就是個十足的混世魔王或無賴。因為無論是為堅持宗教信仰而殉教的信徒,還是為普通民眾謀福利而英勇獻身的革命者,都會從容地面對絞刑架。對於身邊曾經熱戀過的女人,他們應該有俄羅斯民歌《草原》里那位即將死去的馬車夫的胸襟,這位馬車夫請同伴埋葬他,他動情的說道:「轉告我愛人,不能再相見,這個定婚戒指,請你交還她。愛情我帶走,請她莫傷懷,重找知心人,結婚永相愛。」

        拜倫的詩里已經涉及到了威尼斯曾經有過的輝煌和它特殊的起伏跌宕的歷史,可以看成是這個海洋之邦三百年興衰的縮影。經過嘆息橋,我們很快來到熙熙攘攘的聖馬可廣場。義大利的廣場遠不能與我國的天安門廣場相比。但我們這次見到的聖馬可廣場據說已經是經過翻新擴大的了,原來的廣場中間還是有一條運河的。在12世紀,為了迎接教宗亞歷山大三世及皇帝菲特列一世,威尼斯人將運河填平,廣場擴大。到了威尼斯強盛的14至15世紀,當地人進一步改建了人們引以為驕傲的總督宮和聖馬可教堂,到16世紀還進行了更大規模的翻新計劃。我存放在電腦中的照片里,能夠用一張照片說明聖馬可廣場附近著名景點的,是我在汽艇上拍攝的這一張:

          照片的左側最高的像一支鉛筆樣的建築物就是建於9世紀,足有96米高,連德國大文豪哥德都建議要爬一爬的威尼斯鐘樓。聖馬可廣場位於鐘樓的那一邊,這裡暫時看不到。眼下我們看到的是聖馬可廣場旁邊靠近大運河的皮亞札塔廣場,仔細看它的前面靠近運河處有兩根粗大搶眼的巨形圓柱。左側的一根叫「托達洛(Todaro)」柱,其頂端人像是威尼斯的早期的守護神泰奧多雷,他腳踏著一隻像鱷魚狀的動物,代表他已經制服了惡龍[1];右側的一根叫「馬可」柱,它的頂端是帶有翅膀的聖馬可之獅,據說它是繼泰奧多雷之後的威尼斯守護神[2]。在威尼斯經商僅靠海運的古代,這兩根柱子之間既是出入口,也是處死犯人的地方。因此古代的威尼斯人認為通過兩柱子之間不吉利。照片右側離我們最近處即是總督宮,它佔據了照片的大部分。它的左後方是時鐘塔,它的右後方的陰影處就是嘆息橋。 這裡沒有聖馬可教堂的影子,因為它的位置在於時鐘樓與總督宮的拐角處。

          我仔細地尋找,在聖馬可教堂前面,始終沒有找到旅遊資料上講的威尼斯人在13世紀初從君士坦丁堡掠奪來的駟馬青銅雕塑。雖然這四尊青銅馬雕塑是用不那麼光彩的手段得到的,但它們足以見證威尼斯這個城邦國家曾經有過的那種顯赫的輝煌。公元828年,據說兩位威尼斯商人從亞歷山大取回了聖馬可的遺骨,並且宣稱聖馬可就是威尼斯的守護神。先前遺骨曾經存放在總督宮的一個禮拜堂里,公元10世紀,開始興建聖馬可大教堂。這以後的數百年,都是威尼斯國力強盛時期。教堂融合了東西方各種文化的特色,有大量拜占廷的文化的融入,整個教堂外形模仿了君士坦丁堡教堂的式樣。教堂內有威尼斯商人從東方帶來的大量裝飾品,除了青銅馬之外,還有大量十字軍東征時帶回的戰利品,有從海外搜羅來的大量寶貴的包括黃金在內的裝飾材料。教堂到處可見黃金裝飾,因此又稱黃金大教堂。

          亞德利亞海沒有直接侵蝕威尼斯的海岸,是因為威尼斯周邊有近百個小島嶼吸收緩衝了大海洶湧波濤的能量,保護了威尼斯人的產業和家園。威尼斯的早期祖先來到這片土地的那一天起,就從來沒有懈怠過。他們與大自然作鬥爭,他們向大海索取,他們精打細算,他們通過經商,終於在這片海灘上積累了巨額財富。別看它僅7.8平方千米的面積,卻曾經擁有全歐洲最有的人力、物力和權勢。

         公元687年,威尼斯產生了第一任總督,建立共和國。建國初期屬於東羅馬帝國的一個附屬城邦小國。公元9世紀時取得自治權。進入中世紀后,精明的威尼斯商人控制了歐洲與黎凡特的貿易線路,並向亞德利亞海擴張。由於它曾經協助拜占廷帝國擊退了諾曼人的進攻,在1082年獲准在拜占廷帝國境內建立免稅通商的商站,從那以後源源不斷地獲得豐厚的利潤。數次十字軍東征時間,威尼斯不但鞏固了其在東方和愛琴海沿岸的地位,還巧立名目地佔有了拜占廷的大片領土。包括我曾於2009年遊覽過的如今屬於希臘的克里特島和埃維亞島。威尼斯的貿易競爭對手是熱亞那共和國,經過1298年至1382年的四次海戰,威尼斯終於戰勝了對手,成為顯赫近三個世紀的稱霸地中海和黑海地區的海洋強國。

           我國的《增廣賢文》里有「國亂思良將,家貧思賢妻」的說法。威尼斯歷史上的一些故事,或多或少印證了這個說法。電子遊戲愛好者可能會知道《文明5》這部宣揚海洋霸權的策略遊戲,以及遊戲中的主角丹多洛的形象。遊戲里那位一頭銀髮、意志堅定、老謀深算、所向披靡的老人,歷史上還確有其人。他就是在85歲高齡,已經雙目失明還被威尼斯大議會選為總督的恩里科.丹多洛。在威尼斯曠日持久的貿易與領土的擴張中,貴族與商人先是相互掣肘,后是相互融合,終於成為強大的貴族階級,國家即為他們掌握。當時國家的最高立法和監察機關皆由480名議員組成的大議會掌控,掌握著國家行政權利的是元老院,元老院成員由大議會選出,國家首腦稱為總督。當丹多洛被選為總督時,一般威尼斯人對他並沒有抱太多的希望,認為他活不了多久,不可能有很大的作為,只是一個過渡人選罷了。誰知後來的事實證明,這位耄耋老頭就是威尼斯歷史上空前絕後的一位最有領導才能的總督。他執政期間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他規定總督的權利和職責,修改刑法,改革幣制,促進東方貿易;他先後與鄰近的城邦小國維羅納和特雷維索、與拜占廷帝國、與阿奎萊大主教、與亞美尼亞國王和神聖羅馬帝國皇帝訂立條約。最受爭議最遭人唾罵的就是在第4次十字軍東征期間,他依仗威尼斯雄厚的資金和強大的造船能力,向法國貴族施壓,讓十字軍幫助他佔領1183年因叛亂脫離威尼斯的亞德利亞海東岸城市扎拉。當時這座城市在教廷和匈牙利國王艾默里克的保護之下,是一個基督教港口城市。十字軍東征的目的,本來是要奪回被穆斯林佔領的聖城耶路撒冷;但這次東征甚至都沒有踏上穆斯林的領地一步,卻錯位地將應該揮向異教徒的冰冷的刀劍,砍殺得扎拉城裡基督教同胞血肉橫飛。後人評價說,對扎拉城的洗劫是歷史上最無恥但也是最有利可圖的一次洗劫。1182年君士坦丁堡曾經暴發過一場反歐洲人的暴動,許多歐洲人,尤其是威尼斯人成為攻擊的目標。這時的恩里科.丹多洛雖然已是85歲高齡,但仍血氣方剛,他決心在攻陷扎拉城后,繼續借十字軍的力量,一鼓作氣攻克東羅馬帝國的首都君士坦丁堡,以報他們20年前屠殺威尼斯公民的一箭之仇。1203年6月,第四次十字軍遠征已經抵達君士坦丁堡城下。經過打打停停,訛詐欺騙,宮廷內亂之後,這座當時世界上最豪華富裕的城市終於在1204年4月被攻克。城門洞開之後,十字軍大勢燒殺搶掠三天。繼承了文藝復興時期優良傳統的法國印象派畫家歐仁.德拉克羅瓦的一幅著名油畫作品《十字軍進入君士坦丁堡》[3]中就描繪過十字軍屠城的殘酷。

          實際上直到1204年,拜占廷帝國已經抵擋了穆斯林的多次進攻。就是說作為基督徒的君士坦丁堡城內的士兵和部分民眾是跟薩拉森人[4]打過交道的,他們甚至並不那麼反對穆斯林的軍隊入駐。在這些基督教徒的眼中,雖然穆斯林是一個無情的征服者,卻是一個比較溫和的統治者,因為他們允許基督徒繼續崇拜自己的神,只不過在他們的統治下,信奉伊斯蘭教不需要納稅,不信奉伊斯蘭教需要納稅而已。1204年的春天,由法蘭克人、威尼斯人、佛拉芒人和日耳曼人組成的第4次十字軍東征的軍隊連續三天貪婪而殘忍地洗劫這座城市的時候,飽受戰火煎熬生靈塗炭的君士坦丁堡人難怪不說「薩拉森人也比他們仁慈。」後人評說第4次十字軍東征,是一場由商人操縱的地地道道的洗劫之旅。基督教和伊斯蘭教都說耶路撒冷是他們的聖城,當時的耶路撒冷被穆斯林實際控制,為了奪回耶路撒冷,西方基督教國家才先後共發起八次十字軍東征,即所謂聖戰。但強悍的威尼斯總督恩里克.丹多洛實際控制了第4次十字軍的東征,為了給威尼斯復仇,這次東征完全錯位。而丹多洛本人在佔領了這座基督教的城池君士坦丁堡后,由他主持一切事務,他可是極力在維護威尼斯的國家利益。也有人對他說長道短,說他曾經把一些珍貴的大理石運回國內,令其兒子在威尼斯建造丹多洛宮。但他死後的確是埋葬在君士坦丁堡的索菲亞教堂,從這一點上說他謀私利似乎站不住腳。他作為一個威尼斯總督是出色的,但在基督教世界里,他這種敢冒天下之大不韙的行徑,招來了眾多的罵名。因為正是他這個瞎老頭將歐洲中世紀幾萬名戰士,當成了威尼斯共和國擴張勢力的工具。遭受他洗劫過後的拜占廷帝國從此元氣大傷。雖然後來的東羅馬帝國王庭重新回到君士坦丁堡,但再沒有恢復到原來的繁華和威武狀態;而且每況愈下,最終於1453年,被穆罕默德二世率領的奧斯曼土耳其軍隊攻陷。有千餘年歷史的東羅馬拜占廷帝國從此滅亡。所以斯塔夫里阿諾斯的《全球通史》記載:第4次東征最終的結果,卻是為伊斯蘭教統治整個中東鋪平了道路。

          我在這篇遊記的第一集曾經介紹過基督教的起源及其發展。這裡涉及到伊斯蘭教。我接觸的伊斯蘭教,還得從我們的中專時代說起。當時我們班有好幾位男生被宗教柔軟舒適的屏障輕輕地撞了一下腰。班裡有一位回族姑娘,她的皮膚特別白晰,眼睛特別閃爍,待人特別熱情,笑聲特別爽朗。她的笑容和略帶沙啞和柔和聲音能甜到你心底里去,以至於我班好幾位與她頻繁接觸的男生都認為她對自己有那麼個意思。誰知畢業后不久,就聽說她已經找了婆家,並且很快就結婚了。得知這個消息,我了解的那幾個男生,幾個星期都惆悵難過得說不出話來。其實這是我班同學對我國境內信仰伊斯蘭教的民族知之甚少,他們包括回族、維吾爾族、哈薩克族、東鄉族、柯爾克孜族、撒拉族、塔吉克族、烏孜別克族、保安族和塔塔爾族等10個少數民族,人口達2200多萬,統稱為中國穆斯林。中國穆斯林是中華民族重要的組成部分,有其獨具特色的「清真文化」,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和精神品質。穆斯林兄弟為我國的建設和發展作出過巨大的貢獻。伊斯蘭教的始祖穆罕默德原為阿拉伯商人,得到神的天啟后創立該教。有趣的是,穆斯林也承認耶穌和耶穌之前的先知們確實是先知,但是他們深信穆罕默德是世上最後一位先知,能夠指引大家走向唯一真神安拉的懷抱。前面說過,穆斯林對異教徒比較寬容,即便是穆罕默德二世這樣勇猛的悍將,在瘋狂地洗劫過君士坦丁堡后,仍然將其重建為奧斯曼帝國的首都,更名為伊斯坦布爾。在君士坦丁堡城內,作為基督教重要派別的東正教,完全是在他的恩賜下存活下來。他甚至還從威尼斯請來了當時最偉大的藝術家詹蒂利.貝利尼來為君士坦丁堡的基督教場所製作壁畫,君士但丁堡牧首的職位得以保留,其寬廣的心懷和對異教徒的包容可見一斑。

         1453年君士坦丁堡的陷落在改變世界格局的同時,也極大的隱匿的改變著威尼斯的國運。因為拜占廷帝國滅亡后,威尼斯就站在了基督教世界的最前線,威尼斯眾多的殖民地自然遲早會成為奧斯曼帝國的盤中餐。穆斯林的領袖們往往在處理一些複雜問題時,表現得非常睿智。比如他的阿拉伯士兵大多文化程度不高,奧斯曼蘇丹要求這些南征北討的阿拉伯蠻族向被他們征服的民族學習,這裡主要是指擁有高度文明的波斯人和被他們滅亡的拜占廷帝國的希臘人。歐洲在十二世紀就開始興辦大學,大學里用拉丁文講授的希臘學術泰斗亞里士多德的邏輯學,還講授古希臘大量的天文、數學和醫學方面的著作。這些著作首先由穆斯林的阿訇將希臘文翻譯為阿拉伯文,在西班牙,這些學術著作由阿拉伯文又翻譯為西班牙文,再由西班牙文翻譯為拉丁文。阿拉伯人允許歐洲北部的學者前來抄寫這些文獻。這麼說,阿拉伯人對世界文化遺產的挖掘、整理和傳播應該說是作出了貢獻的。

          有運籌帷幄的領袖,有中央集權的調度,有善於學習的人民,有紀律嚴明的軍隊,有作戰勇敢的士兵,這樣的民族自然是會強大起來的。當基督教國家內部紛繁複雜的矛盾不可調和,以至於刀兵相見,讓同一信仰的教徒自相殘殺的時候,正好給奧斯曼土耳其人建功立業的好機會。對於威尼斯的海洋霸權,穆斯林的高層領袖表現為極大的耐心。起初,他們根本就沒有實力與威尼斯在海洋上競爭,但威尼斯也不能阻止他們在陸地上一個個地蠶食基督教國家的城池以及威尼斯的一些偏遠殖民地。直到1423年,即丹多洛劫掠君士坦丁堡后的220年,奧斯曼帝國才開始在海上與威尼斯進行長達7年的爭奪愛琴海和亞德里亞海的海戰。1463年當戰火重燃時,威尼斯人想有個和平的環境經商,因此最終簽署了有利奧斯曼帝國的條約。到1480年,已經不懼怕威尼斯的奧斯曼帝國的艦隊圍攻了羅德島,並奪取了義大利東南部屬威尼斯殖民地的奧特朗托城。

          這是一張我站在鐘樓頂上拍攝的威尼斯城市一角的鳥瞰圖。我想象它就是十五世紀時的威尼斯共和國。也許當初塔樓沒有這麼多,房屋沒有這麼密。由於航海,國內聚焦了巨額的財富,「國清才子貴,家富小兒嬌」,威尼斯的子孫們從小嬌生慣養,不再像他們的祖先那樣有種生存的壓力和緊迫感。養尊處優的後代讓威尼斯國內歌舞昇平,再沒有像丹多洛時代那樣,70%的男人能夠駕駛航船出海經商。到了十五世紀以後,我們看到的這座城市裡能夠航海的人已經是鳳毛麟角,人們在內地購置土地,靠著收租過穩定的生活。但生存競爭的法則可能像逆水行舟,不進則退。十五世紀的威尼斯雖然還十分強大,但已經慢慢開始在走下坡路了。「國亂思良將,家貧思賢妻。」威尼斯在最需要有一名果敢領袖的時候,這片肥沃的土地,這個美麗的國家就出不了一個勇於擔當重任的統帥。好幾次戰鬥有絕佳的機會可以擊潰敵人,好幾次談判可以發狠話講硬話,但那以後的幾百年間,威尼斯就沒有出現一個能夠挺身而出的像丹多洛那樣果敢的總督。

        最明顯的例子就是1470年發生在愛琴海上內格羅蓬特島嶼的戰鬥,當時這個作為希臘門戶的島嶼是威尼斯的殖民地,也是君士坦丁堡陷落後威尼斯與穆斯林陣營對峙的最前線。穆罕默德二世御駕親征,志在必得。威尼斯的守將保羅.埃里佐苦苦支撐,等待援軍的到來。當奧斯曼皇帝看到地平線上威尼斯援軍艦隊眾多的桅杆時,曾經流下痛苦的眼淚,心想這一次戰役肯定要失敗了,這會讓他失去了奪取希臘門戶的最好機會。但是援軍的統帥害怕奧斯曼的大炮,在千鈞一髮之際優柔寡斷,停滯不前。穆罕默德二世抓住良機,一鼓作氣,攻陷內格羅蓬特,且將守軍屠殺殆盡。

        這邊說說基督教國家內部的紛爭,1508年威尼斯差一點遭受滅頂之災。當時威尼斯共和國的疆域寬泛,遭到周邊國家的妒嫉。那年由教皇朱麗葉二世領導,周邊國家結成了康布雷同盟。其目的是想通過戰爭,迫使威尼斯就範,從它廣袤肥沃的殖民地國土上分一杯羹。教皇想奪取羅馬納,西班牙想要阿普利亞海港,法國想要克雷莫納,匈牙利想要達爾馬提亞。大規模的對威尼斯的戰爭是由法國發動的,1509年威尼斯在安那迪勞戰役中遭受慘敗。但還算聰明的教皇想到,亞平寧半島上還只有威尼斯有能力與強大的法國和奧斯曼帝國相爭,於是所謂的同盟分裂,威尼斯總算保住了本土和他的大部分屬地。

         再說1570年奧斯曼帝國成功地入侵了威尼斯的殖民地塞普勒斯。不久,雖然包括大量威尼斯軍隊在內的由西班牙國王的弟弟唐胡安指揮的神聖聯盟海軍在勒班陀戰役中取得決定性的勝利,奧斯曼土耳其海軍遭至慘敗。但威尼斯人這時候大多安於現狀,有的甚至沉溺於聲色犬馬,遠沒有他們的祖先那樣的雄心鬥志。當確定失去塞普勒斯后還很快跟土耳其人議和,打了勝仗還主動賠款30萬杜卡特,真是卑躬屈膝到了令人髮指的程度。聽說擁有世界文壇聲譽的西班牙小說家,《堂吉訶德》的作者米格爾.德.塞萬提斯也參加了這場戰鬥,並且在戰鬥中失去了一隻左手。要知道海戰的結局是這樣,我想大作家也會用他那唯一健康的右手扼腕嘆息的。到了十七世紀,威尼斯經歷了1620年的經濟危機,1630年的大瘟疫,經過長期爭執的克里特島也失去了。就這樣,在基督教內部的打壓和奧斯曼帝國的威逼之下,威尼斯一點一點喪失了他在海外的大片殖民地。加之新大陸的發現,海洋貿易的中心由地中海逐漸轉移至大西洋沿岸,威尼斯漸漸失去了其海洋貿易大國的地位。到十八世紀,威尼斯的海軍逐漸衰弱了,他們的商船數量也銳減,僅剩下300條經常受到奧斯曼帝國層層盤剝的商船。等到拿破崙大軍的鐵蹄橫掃義大利(亞平寧)半島的時候,威尼斯已經無力自衛。當拿破崙發出了最後通牒,1797年5月12日,最後一任總督路德威科.瑪尼宣布無條件投降,大議會宣布共和國終結。當年的10月17日,法國和奧地利簽署《卡普福米奧條約》,兩國分割了古老的威尼斯共和國的全部領地。威尼斯的城市部分變成了奧地利的一個省,即威尼斯省。1861年3月17日,義大利王國成立,當時除了威尼斯和教皇領地之外,義大利統一。5年之後,義大利與普魯士結成聯盟,1866年6月普奧戰爭爆發,加里波第組織的志願軍在亞平寧山區取得勝利,奧地利在普奧戰爭中失敗。同年10月,奧地利與義大利簽署「維也納和約」,歸還威尼斯。威尼斯總算是回到了義大利的懷抱。

          啊,稱霸海洋三百年的威尼斯共和國就這樣劃上了一個句話。今日威尼斯的街道旁還聳立著當初成就「亞德里亞海女王」光榮的勇士及守護神的雕像。有人說民族一般是不會消亡的,即便是一個民族的領袖死亡了,可是作為這個民族的普通民眾仍然存在,可能因時間關係,這些普通的民眾慢慢地會被當地人同化。而國家有人說像是一件衣裳,舊了就會要脫掉的。一個國家如果不能夠保護他的人民,那麼人民可能就會選擇另外一個國家或另外一種類型的國家,這可能就是民族遷徙或王朝更迭的原因。以前強大的威尼斯共和國讓它的人民過著富裕的生活,享受著海上霸主的威風與特權,讓他的人民發財致富。而如今威尼斯共和國已經不復存在了,新的義大利將他們劃為一個省,讓威尼斯人在新的環境中繼續休養生息,讓他們發揮地域的優勢,以旅遊業為主來維持生計,也其樂融融。

          這裡有兩張總督宮的照片,一張是臨街的一面牆,一張是我站在鐘樓上拍攝的總督宮反C字形建築物的鳥瞰圖。據說這總督宮是自公元5世紀西羅馬帝國滅亡后,就一直是威尼斯的心臟,即威尼斯公共事務的管理中心。這一哥德式建築在歷屆總督的不斷改進和翻新下,逐年擴大。目前我們看到的這個大樓的外形大約奠基於13世紀末期。可惜我們整個在威尼斯的有效參觀時間僅僅半天,我們的駐地雖然離威尼斯不遠,但路上堵車耽擱了,到威尼斯的時候差不多快到了中午時分,沒有可能排隊進到總督宮內部參觀。聽說內部的裝飾體現了14、15世紀文藝復興時期的風采。

         總督宮的主體用粉紅色的大理石,還特別以白色的拱廊作為這座大廈的基座,以營造一種古人很久就想象的類似現代豪華游輪上層船體的結構,有一種可以隨波飄動的感覺。我幾位曾經進入過內廳參觀的朋友向我吹,他們看見了裝飾得富麗堂皇的黃金階梯、武器室、羅盤廳、大議會廳和元老廳等,甚至在各種會議廳的外面,還專門設置有等候召見的貴賓休息的區域,那裡有椅子,牆壁上有精美的圖畫。還說裡面充滿著提香、提耶波洛等威尼斯畫派的名家作品。這些估計都是威尼斯國力鼎盛時期的產物。

        總督的臨街正面有七個巨大的拱形窗,中間那拱形窗的上端有威尼斯守護標記聖馬可翼獅。這張鳥瞰圖也可以看到一個大概的輪廓。總督宮臨水的一面,在前面水上拍攝的圖裡我們已經見到了,只是通往嘆息橋去的那一面我們看不到。我們在這張鳥瞰圖裡僅見到了那一棟樓向陽的一面,即與有聖馬可翼獅的這棟樓平行的上面那一棟,它的近海一則有一個走廊通向窂房。

          這就是著名的聖馬可廣場的東北角,這張圖的左邊是柯瑞爾博物館,右邊即時鐘塔。這時鐘塔於1496年由柯度西設計,是威尼斯最重要的文藝復興時期的建築物之一。塔上除鑲嵌著巨大的時鐘外,還有大量的裝飾物品。有太陽、月亮和表示宗教色彩的一些圖案。時鐘的上方有聖母瑪莉亞和帶翼獅子的雕像,屋頂上的大鐘像是由兩個銅雕塑的人在控制,成為威尼斯赫赫有名的特色地標。我們到這裡來的日期是2015年7月,正是世界各地流行使用自拍神器的時候,圖片的右下方可以看見一對情侶在準備他倆的自拍。

         柯瑞爾博物館是為了紀念一位威尼斯士紳柯瑞爾而設,這位士紳1830年去世時將他本人的所有收藏品全部捐給市政府。據說館內有卡諾瓦雕刻作品,有比較完整的13-16世紀威尼斯派畫作,還有記錄貴族家庭請家教在家裡教授舞蹈的畫像等等。我只是來威尼斯之前在資料上看到的這些,但因時間和旅遊團安排等原因,這些藝術品我都沒有見到。在柯瑞爾博物館內,旅遊團倒是安排了一次我們參觀威尼斯手工業精品製造水晶玻璃花瓶的行程,這次參觀沒有什麼購買商品的壓力,而工藝製作表演的確讓我們大開眼界。

          工匠師傅當著我們的面,將燒紅的水晶玻璃材料吹成圓形花瓶主體。然後將尾部那一端拉長並將其彎曲為一個精美的花瓶把手。整個過程,除去在電爐中加熱的時間,總共才用了三分鐘。一個漂亮的水晶花瓶就製作成功了。開始我們一個個目不轉睛,隨著工藝品的成功製作,又看得我們一個個目瞪口呆。心底里讚歎威尼斯的子孫如今是靠手工藝在為旅遊業增添光彩。

        雖然在柯瑞爾博物館內我們沒有見到有關貴族請家教的畫作,但在廣場上,我卻意外地見到了讓人們會產生很多聯想的一幅青銅雕塑。因為廣場人多,我們登鐘樓要排隊,就在排隊的時候,我在逆光條件下,隨意拍攝了這張表現家教的雕塑照片。效果雖不理想,但歪打正著,貴婦人和孩子的臉等部位有剪影的效果。那隻作為威尼斯標誌的翼獅,似乎是代表家庭教師;受教育的顯然是個聰明的男孩子,胖胖的,十分活潑可愛,但又有點桀驁不馴;上課肯定不認真,學習效果肯定較差,受到母親訓斥后,又討好地央求母親原諒;但身段極其動人的貴婦人仍然十分生氣,當然她生氣的樣子,她那挪動轉向的腰身,不理男孩子的神態,讓雕塑極富感染力;她右手臂上有一根象徵著懲罰小孩用的雞毛撣子,更增加了雕塑的想象空間和魅力。他讓我想到了我國三字經里的「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這一孟母三遷的故事來。

        如果是在更深層次看這尊雕塑,可以認為這是一幅凝固的威尼斯興衰解說圖。代表威尼斯標誌的帶翼雄獅,它正苦口婆心地將已經匯聚成冊的威尼斯祖先艱苦奮鬥的優良傳統,祖輩們開拓疆土的雄心壯志和父輩們精明練達的經商本領教給他們的子孫。可惜他們的子孫生活條件太過優越,因而沒有很好地學習,就不可能很好地繼承,因此也就難以承襲昔日威尼斯共和國的輝煌。他們的母親生氣也於事無補。    

         可惜我們是7月份到的威尼斯,如果是2月份,就可以見到光彩照人的「面具節」,即舉世聞名的威尼斯嘉年華。我在威尼斯的大街上,在各種膚色各種風度和散發著各種氣味的人群中匆匆忙忙地趕路,因為集合的時間快到了。在某一刻猛地抬頭,欻然見到一隻在空中飄蕩的面具,精美的形象逼真的面具,讓我的眼神發生了在外人看來可能是從嚇了一跳的驚愕到由衷欣賞的驚嘆的一次極其迅速的靈變。    

         在商店的櫥窗里,我看到了更多各式各樣的面具。據說面具節時,街道上的人們都會戴著威尼斯的傳統面具,臉上還塗滿各色油彩,插著各式羽毛,都像是去參加化妝舞會一樣。

          這些圖說明從聖馬可廣場看鐘樓,以及從鐘樓頂上看聖馬可廣場及其它美景。是我的學生一家人邀請我登上威尼斯的鐘樓的,威尼斯本來就像是人間仙境,到鐘樓頂上,更像是自己已經飄然成仙了。那些美景,真讓人賞心悅目流連忘返。

          我首先從高處,向正南方向眺望,可以看到了地上難以看清楚的皮亞札塔廣場兩個巨大圓柱的頂端。還有對岸俏麗的聖喬治教堂,它也有鐘樓,它的鐘樓是俯瞰威尼斯的最佳視角。它建築於公元8世紀,它真像是從海底下升起來的瓊台樓閣......

         從鐘樓頂看聖馬可廣場以及這一方向的威尼斯城西一大片區域:

        從鐘樓高處看聖馬可教堂的洋蔥頭屋頂以及這一方向的威尼斯城東北一大片區域:    

        從鐘樓上看聖馬可廣場東北角的時鐘塔以及這一方向的威尼斯城北一大區域:

         這是正在維修中的里奧托(Rialto)橋。初建於1180年,開始是一座木橋,1444年的一次慶典活動,它不堪重負,橋面折斷。1592年改建為石橋。據說它是第一座跨越大運河的橋樑。是一座跨徑28.8米石拱橋。橋的拱矢高6.4米,橋面寬22.9米,橋的兩側用了12000根插入水中的木樁支撐。白色的大理石為建築橋身材料,橋中央有廳閣,橋的兩側商店較多,出售的小宗商品具有威尼斯特色,如金銀飾品、面具和水晶玻璃製品等。因它是城市的商業中心,大文豪莎士比亞的《威尼斯商人》這部大作,其故事情節就取材於這裡。幾百年來,後人不斷以電影、電視、歌劇和話劇等多種藝術形式,不斷將其展現於觀眾面前。因故事裡的反面人物是猶太人,因此有人認為這部作品還有那麼一點點傾向性,猶太人對它很不以為然。

         這座橋叫Scalzi橋,是一座比較輕巧的混凝土拱橋,也是跨越大運河的第三座橋,在一個叫Santa Lucia火車站的前面。其右岸是聖西蒙匹卡羅教堂,左岸則是赤腳修士教堂。因此這座橋又叫「赤足橋」。1934年由義大利工程師Eugenio Miozzi設計建成。

         我看資料威尼斯還有一個叫Accademia的橋,被稱為是「學院畫廊」,在大運河的南端,一邊是聖馬可廣場,另一端是學院美術博物館。我們乘坐的快艇可能沒有經過那裡,或者經過那裡了,我正在為同船的朋友照相而耽擱了拍它,所以我的相機里沒有找到這座橋,有點遺憾。但備受人們關注的威尼斯第四橋,我可沒有放過它,拍攝了好幾張它雄偉壯觀的圖片。在修建第四橋之前,連接大運河的僅有以上說的三座橋。而建設一座連接Santa Lucia火車站和Roma廣場的計劃早就提出來了。要想建設威尼斯大運河上的第四橋,這可是一件大事情;因為威尼斯是一個國際化的旅遊城市,名氣太大。那三座已經建成的橋也太出名了,有這麼厚重的文化底蘊,如果第四橋建得差勁,那設計師會背上罵名的。所以,一般的橋樑專家都不敢輕易接受這麼一個艱巨的任務。2001年的公開招投標,西班牙的橋樑專家聖地亞哥.卡拉特拉瓦的鋼拱橋設計方案終於得到認可。

          我們現在看到的威尼斯第四橋是2008年建成的,它是一座人行橋樑,坡度很小,適宜殘疾人士通行。它的橋面板採用安全的回火玻璃和天然的伊斯特拉大理石,加上輕質的鋼材,讓它的造價高達每平方米2萬歐元。總造價為940萬歐元。

         我們從第四橋的底下過,見到它特殊的拱肋結構。此橋總長為94米,它採用極其平坦的矢跨比(1/16),這讓它與其它那三座跨越大運河的陡拱結構舊式橋樑形成明顯的反差。顯示出它人性化和現代化的特徵。

         這是著名的土耳其貨倉。威尼斯共和國由盛而衰,很大程度上是受到土耳其奧斯曼帝國的掠奪和打壓。作為一個亞德里亞海和地中海的海洋貿易大國,居然也有一座土耳其的貨倉,說明建設貨倉之時,共和國已經是國運不濟了。  

        這張照片里我們看到的是聳立在大運河河口的安康聖母教堂,她曾被人們比喻為「站在沙龍門口的淑女」。難忘的1630年,威尼斯爆發烈性傳染病鼠疫,有95000人命喪黃泉,占當時威尼斯的三分之一的人口。參議院決定,如果威尼斯能夠從這場災難中倖免,就要蓋一座新的教堂獻給聖母。這就是我們眼下見到的這座教堂的來歷。奉獻給聖母的教堂自然要求規模宏大,教堂建築足足用了半個多世紀的時間,著名的建築師隆蓋納接受這項任務時26歲,待教堂建成后僅一年他就去世了。每年的11月21日,這裡會雲集成千上萬的信徒,他們是來感謝聖母挽救了威尼斯的先人的。同時他們也來為自己和家人的健康祈禱。想象力豐富的人們甚至將寬廣的底層大廳堂看成是聖母孕育生命的子宮,教堂的大圓頂就象徵著聖母的冠冕。

        接下來,我請我親愛的讀者隨著我乘坐的快艇和我的相機去逛水城威尼斯。百聞不如一見,我寫多了,大家認為我在吹牛,讓美麗的水城威尼斯自己用她多彩嬌媚的身段說話吧。


         最後兩張圖我們看到的是威尼斯的火車站,以及與火車站和汽車站相連的鐵路橋和公路橋。我們現在遠遠地見到的白色鋸齒狀的威尼斯的鐵路橋,建於1846年,它長約4公里,與大陸相連接。據說,當年的茜茜公主曾乘坐火車,沿著這條鐵路橋進入威尼斯。如今,這裡仍然是世界上最豪華的旅行列車,東方快車的始發站。最後一張圖的更遠處一條長長的深色橋樑,即1932年建成的威尼斯本島與外界聯繫的公路橋。

         威尼斯有「因水而生,因水而美,因水而興」的傳奇浪漫經歷,同時享有「水城」、「水上都市」、「亞德里亞海的女王」和「橋城」等美譽。2001年1月1日清晨,威尼斯城響徹讓人心驚肉跳的警報聲,它提醒人們洪水即將到來。威尼斯人又要面臨一場與水的鬥爭。其實在這場鬥爭中,威尼斯人已經處於下風了,洪水正在無情地吞噬著威尼斯柔美的軀體。1900年起,聖馬可廣場每年被洪水淹沒10次,現在,每年被淹沒60次。如果任其發展,或許在本世紀末,美麗的威尼斯就會沉入水底。

         面對這樣一個嚴峻的問題,義大利和威尼斯地方政府想了很多辦法,但都各有各的弊端。還是《荀子.修身》里的一句話「道雖邇,不行不至,事雖小,不為不成。」當然,這可是關係到威尼斯將來生死存亡的一件大事。但不能總是議而不決,要付諸實際行動才行。聽說有一項防洪閘門建設工程已經於2009年10月動工,耗資達30億美元。但如果不控制溫室氣體排放的量,全球氣候逐漸變暖引起海平面升高過快,還會導致工程失敗的。

         「千年歲月圍抱我,用它陰暗的翅膀;垂死的榮譽向著久遠的過去微笑」。過去的事情就讓它過去,要緊的是要展望未來。威尼斯人將要接受新的生存競爭的考驗。這個競爭者不是歷史上的奧斯曼帝國,不是世界海洋貿易中心的轉移,而是溫室氣體排放效應,是全球性的海平面的上升和威尼斯地面的不斷下沉。

        威尼斯離我們漸漸地遠了,她就像一個風姿卓約的婦人,雖仍有出水芙蓉的驚世魅力,但她的未來註定充滿坎坷,還將面臨巨大的生存風險。



    註釋

    1、「托達洛(Todaro)」柱,其頂端人像是威尼斯的早期的守護神泰奧多雷,他腳踏著一隻像鱷魚狀的動物,代表他已經制服了惡龍。

    2、「馬可」柱,它的頂端是帶有翅膀的聖馬可之獅,據說它是繼泰奧多雷之後的威尼斯守護神。

     3、法國印象派畫家歐仁.德拉克羅瓦的一幅著名油畫作品《十字軍進入君士坦丁堡》。這幅名畫是直接從《有畫網 www.youhuaaa,com》下載的。不是本人原攝。

    4、薩拉森人    薩拉森人(Saracen)最原始的含義,系指從今天的敘利亞到沙烏地阿拉伯之間的適應沙漠邊緣生活的游牧民族。後來泛指中古時代所有的阿拉伯人。可以說,薩拉森人就是阿拉伯人。還有一種理解,薩拉森人僅僅指中世紀時期存在地中海的阿拉伯人海盜。


    微信訂閱:相約久久,贈送9000景點攻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