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驢友遊記 >碧波流煙的空間

奧地利印象

2022-10-12 08:21:18 碧波流煙 閱讀:950 積分:2000


           現在的旅行,我開始做自己的主人了。從威尼斯出發,我知道我們的下一個目標是奧地利的兩個景區。事先看過歐洲地圖,知道奧地利是南歐的一個內陸國家,它的位置在義大利的東北邊。知道從威尼斯前往奧地利,除了要經過我感興趣的歐盟國家之間的國境線外,還要進入屬阿爾卑斯山脈的大山區的。對這樣一段山路,以及需要穿越眾多的山洞我有了思想準備。在旅途中,經過一家導遊熟悉的中國人開的餐館吃過晚餐后,我們的旅行大巴再次開動時,我已經調整了狀態,恢復了體力,因此又頻頻舉起了相機,首先看到的是這樣一幅圖像:

          照片上的當地時間是7月28日下午6點30分,也就是說,我們離開威尼斯已經2小時了。除去路上吃飯休息的半個小時,汽車在公路上已經跑了一個半小時。從地圖上看,從威尼斯到義大利北部邊境最近處的垂直距離僅150千米,因此這裡已經是義大利的東北部邊境了。遠處是層巒疊嶂的阿爾卑斯山眾多延綿起伏的山峰。圖的右側可見還在陽光照耀下的山坡溝壑縱橫,圖中間偏左側,隱隱約約的山澗和峰巒上像是有些積雪覆蓋。或許是虛無縹緲,或許是視覺差錯?但無論怎樣,即便是真有積雪也不奇怪,因為離我們較近的義大利與奧地利交界處的屬於阿爾卑斯山脈的德賴黑倫峰,海拔就有3499米,山頂上一些地方是積雪終年不化的。

          如果不是導遊講解,我怎麼也不會想到這就是義大利與奧地利接壤的國境線。因為一講到國境線,我馬上會聯想到在廣西友誼關看到的中越國境線,那樣的戒備森嚴,那樣的嚴格通關檢查。圖片左側那一排綠色屋頂的房子,以前就是用來辦理過境簽證手續的場所,如今這些房子成了擺設,或者說是成了一個國與國之間的分界標誌。我們的車過了這排房子,那邊就是奧地利了。司機只是因為我們這些旅客好奇才減慢了速度,要不然他可以駕駛大巴呼嘯而過的。我這時候才開始理解歐盟對於歐洲各國之間溝通和交流是多麼便利。在國內就是省與省之間過境,都要因為高速公路的收費問題而折騰好一陣子。我的鏡頭平時特別留意拍攝一些路牌標記,尤其是這國境線附近的標記。這裡一個醒目的「Villach」,我在地圖上找到了,它是奧地利的南部邊境小城菲拉赫。離義大利的東北角邊境小鎮塔爾維西奧不遠。找到了它,我也就找到了我們穿越意奧邊境線的公路,也很有一種幸福旅行回味的滿足感。照片上的時間顯示是當地的傍晚7點44分。過了邊境約半個小時,我們就到了預定安排在奧地利一個邊境小鎮的旅館。我不知道為什麼歐洲搞了夏時制,當天晚上都8點多了,天還沒有黑。奧地利從西到東全部由阿爾卑斯山脈貫穿,我們下榻的旅館坐落在一個典型的山區小鎮中,它的網路信號自然沒有義大利旅館的強。我與家人通話只得到大堂里去才行,因為只有大堂才有免費的Wifi信號。通過QQ電話與家人聯繫,可以說是免費的,我原先開通的國際長途幾乎沒起作用。    

          我真是能吃能睡,經過一夜休息,又精神抖擻地坐在旅遊大巴上。今天我們的目的地是奧地利的哈爾斯塔特小鎮和薩爾茨堡古城。這是我們來到歐洲的第四天的上午,我還在回憶難忘的義大利旅遊行程。腦海里還不時浮現那些高大教堂尖尖的屋頂,那些古老的風格迥異美輪美奐的建築,那些浪花飛濺中海天一色的怡人美景,還有貢多拉船夫那熟練的撐船技巧,還有就是威尼斯姑娘羞怯的微笑......一個車上的顛簸將我從甜蜜的思緒中震醒過來,我這才注意到車外面已經下著小雨。呵,窗外沿途的景色還是迷人喲!

         這張照片是我們從奧地利的屬於克恩滕州的一個邊境小鎮出發后不久拍攝的。這個70%屬山地的國家,讓我們看到的是沿途的風景如畫。

         小雨天,大巴在阿爾卑斯山的山間公路上不緊不慢的行駛,我的鏡頭透過車前擋風玻璃向前方拍攝。呀,真美 ! 效果意想不到的好。我回看照片時發現拍攝的普通山區低等級公路,在雨天更加嫵媚動人。可能是因為玻璃折射的原因,普通的雨點變成了綠色的棉花絮狀物,它們在白色建築物的映襯下,或在建築物的屋檐灰色陰影中看得格外清楚。真有童話劇舞台布景還達不到的效果。

         一會兒雨停了,窗外的日光增添了幾分明媚。遠山,低雲,草原、牧場,還有散落在坡地上的農舍,給人一種田園牧歌般的感覺。這時候,導遊在給我們的介紹奧地利共和國。它地處中歐的南部,是個內陸國家。南邊連接斯洛維尼亞和義大利,北邊與聯邦德國和捷克斯洛伐克相鄰,東邊與匈牙利接壤,西鄰列支敦斯登和瑞士。它的國土面積不大,僅83871平方千米,人口也不多,僅848萬人。主要是奧地利人,還有少數斯洛維尼亞人、克羅埃西亞人和匈牙利人。國民絕大多數信奉天主教。首都是我們這次行程沒有安排的維也納,其官方語言是德語。森林和水利資源豐富,森林的覆蓋率達39.8%。

         從克恩滕州我們的駐地旅館出發,路上經過2小時40分鐘旅程,窗外到處都是這樣的漂亮農舍以及與之相伴的周邊茂密的森林。

         導遊繼續介紹:奧地利在歷史上曾經是歐洲大國,曾經被幾個著名的家族統治,其邊境疆域也屢次經歷重大變遷,總的說是由強到弱,由大變小。古代的奧地利地區人類活動的遺迹可以追溯到舊石器時代的晚期,有這一時期出土的雕刻、工具和崖壁繪畫為證。線陶文化的居民在進入新石器時代后在奧地利地區生活。公元前800年~前400年期間,伊得里亞人在這一地區創造了較高水平的哈爾施塔特文化。公元前400年,克爾特人湧入,公元前2世紀建立了一個國土寬廣的包括東阿爾卑斯山廣大地區的諾里孔王國。這同時氏族社會解體,階級關係形成。公元前2世紀初,羅馬帝國四處擴張,公元前15年奧地利被羅馬帝國武裝佔領,被劃歸羅馬版圖。以後隨著羅馬帝國的繁榮,奧地利地區的經濟、文化得到迅速發展。當時在移民聚集地和羅馬帝國兵營駐地的基礎上,逐漸形成了維也納、林茨和薩爾茨堡等城市。公元300年後,基督教開始在境內傳播。在我的《歐洲六國旅行遊記之八威尼斯》里介紹過的我國北方的游牧民族匈奴人西遷,造成了整個歐洲的民族大遷徙。公元376年,西哥特人入侵奧地利只是這一大遷徙的縮影。隨後這一地區即成為了歐洲民族大遷徙的一個角逐場,很有一點你方唱罷我登場的味道。隨著公元476年西羅馬帝國的滅亡,包括匈奴人、日耳曼人、阿瓦爾人和馬扎爾人都曾經統治過這片土地。到8世紀末期,法蘭克王國的查理大帝擊敗阿瓦爾人,建立起邊疆伯爵領地,作為我們前述的矮子丕平所建立的加洛林王朝的東部轄區。公元996年,史書上第一次出現奧地利這個名詞。12世紀中期,在巴本貝格家族統治時期逐漸形成公國,成為一個獨立的國家。

           公元1273年的哈布斯堡家族成為這片土地的主人,並且將奧地利的領土版圖擴張。特別是哈布斯堡家族的查理五世,他1519年~1556年在位時,將奧地利帝國的領土擴張到了頂點,被稱為「日不落帝國」(查理五世的母系是西班牙的統治者,因此他繼承了西班牙在美洲的所有殖民地;他資助過麥哲倫的環球航行,對證明地球是一個圓球體他是有貢獻的;曾討論過對美洲的印地安人殘忍地使用武力是否有違道義,在相當於美國現在的卡羅來納州一帶建立過第一個歐洲人的殖民地;他曾反對宗教改革,發動過多次與法國和土耳其的戰爭。他曾統治整個德國、西班牙、奧地利、瑞士、法國東部、荷蘭、比利時、盧森堡、捷克以及匈牙利的西部,義大利的大部和波蘭的西部等廣大地區)。1740年查理六世的女兒瑪麗亞.特蕾西亞以及她的兒子約瑟夫二世曾經使奧地利的經濟和文化獲得巨大的進步。雖然經過1789年法國大革命的折騰,幾經周折,1814年奧地利還是恢復了其大國的地位。1848年,維也納爆發武裝起義,奧地利產生第一部憲法。1908年奧匈帝國宣布合併波斯尼亞-黑塞哥維那,引起塞爾維亞國內的強烈反抗。1914年奧皇儲弗蘭茨.斐迪南大公在薩拉熱窩乘坐馬車外出時遇刺,導致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

          1918年同盟國戰敗,曾經稱霸世界的奧匈帝國解體。匈牙利、捷克、南斯拉夫、羅馬尼亞以及波蘭等相繼脫離奧匈帝國而獨立。  同年11月12日,舉行的臨時國民大會上,宣布以德意志人為主的奧地利成立共和國(第一共和國)。第二天,查理皇帝被廢黜,封建帝制退出奧地利的歷史舞台。1932年3月12日,奧地利被納粹德國武裝吞併,第一共和國滅亡。奧地利成為納粹德國的東區,1942年改稱為「阿爾卑斯和多瑙行政區」,作為納粹德國的一部分參加第二次世界大戰。1945年5月,盟軍佔領奧地利。同年4月社會黨和人民黨共同成立以卡爾.倫訥為首的臨時政府,建立奧地利共和國,即第二共和國。1946年,共和國議會和內閣職權得到美、英、法、蘇四個佔領國當局的承認。1955年5月15日,四個佔領國同奧地利在維也納簽訂《重建獨立和民主的奧地利國家條約》,確認1938年的奧地利的邊境領土完整。同年10月佔領軍撒出,國家主權完全恢復。由於《聯邦憲法》是10月26日的國民議會通過的,對外宣布奧地利永久中立,因此這一天被定為國慶日。

         下面是一組到達哈爾斯塔特小鎮之前,在行進中的旅遊車上拍攝到的沿途風景照片:

          這是旋泰爾馬克州的一處普通村莊,看上去坡地修整,道路設置,房屋修建等安排得井井有條。

         這裡的鄉間的公路,草原牧場,森林覆蓋顯得整潔清爽。 

         一張車正在拐彎時的照片,圖中顯示奧地利哪怕就是到了最偏遠的山村,鄉間公路上也有人行橫道線。三角岔路口的路牌標識清晰,沒有衛星導航時行車也不會迷路。

         國家注意環境保護,生態平衡。這裡是一張車在下坡時拍攝的普通村莊照片,山岡和原野全部被披上綠色的新裝。看得出來,這可是一個富裕的村莊。

         森林資源保護,有章可循。圖中可見林區家庭砍伐樹木后,加工收藏擺放整整齊齊。

         第二共和國成立以後,政治局勢穩定,人民安居樂業。從1945年至1952年之間,在馬歇爾計劃和聯合國救濟署的援助下,奧地利的經濟很快得到恢復和發展。奧地利經歷了歷史上的滄桑巨變,深知和平環境來之不易。國家間注意睦鄰關係的友好,在外交上積极參与歐洲和國際事務。先後參加聯合國、歐洲理事會和歐洲自由貿易聯盟。 國家的現行政策,嚴守中立,對世界各國之間的紛爭,特別是對東西方國家在社會制度、宗教信仰、意識形態方面的矛盾,實行所謂」均衡外交「,杜絕雙重標準。國家注意將國民收入的絕大部分用於發展經濟,改善居住環境,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方面。奧地利1971年5月同我國建立外交關係,從那以後,兩國的友好合作,政府和民間的科學文化交流不斷深入發展。

          從邊境小鎮出發,路上行車包括中途休息,共用了2小時50分鐘。差不多快到中午12點,我們才到達奧地利的休閑聖地哈爾斯塔特鎮。其實最開始我對哈爾斯塔鎮的興趣,是從4年前《華盛頓郵報》的一則報道得來的。那是2011年6月17日的報道,稱中國五礦集團準備在廣東惠州照原樣複製建設一個哈爾斯塔特。以前我只知道手機、家電或其他什麼小件的知識產權物品有山寨版這一說,就沒有聽說過整個村鎮可以照樣複製的。如果真是這樣,那麼萬里之外的中國就有一個山寨版的哈爾斯塔特鎮了。據說五礦集團的負責人在接受美國媒體採訪時說,公司打算將這個複製品建設成一個所謂「低密度的高端的歐式風格住宅開發區」,它將面向高端群體,同時也面向居住在香港的歐洲人,供他們回味家鄉以解鄉愁。負責人同時表示這裡不存在知識產權的問題。2012年的6月,也是中奧建交41周年之際,嶺南古邑博羅縣迎接了奧地利哈爾斯塔特鎮鎮長亞歷山大.蘇爾茨率領的一個代表團,他們代表哈爾斯塔特鎮與博羅縣、五礦集團三方共同簽署了一個友好的建設小鎮的三方備忘錄,正式開啟了兩地三方文化交流的序幕。這位遠渡重洋的鎮長率領代表團還親臨五礦哈爾斯塔特項目的現場,客人們驚嘆中國建築藝術,並且為這座建設中的中國第一家奧地利風情小鎮送上祝福。噢,難怪武漢市的光谷廣場周邊近幾年來一下子建設了那麼多的風情街,什麼義大利風情街、西班牙風情街、還有德國風情街等。據我看,這些個風情街裡面,至少義大利風情街比真正的義大利街道還要像那麼回事一些。我坐在舒適的大巴座位上思索著,只聽得車上的孩子們大聲說:「到了,到了!」看窗外,啊,原版的哈爾斯塔特鎮真的到了,我得好好的欣賞一下。喲!可惜天公不作美,偏偏在我們有限參觀的一小時里下起小雨來。我可不願享受雨中遊覽小鎮的情趣,因為我有參觀和攝影的雙重任務呀!

          我們已經由遠而近地看到兩張哈爾斯塔特鎮的照片了,當地的居民的確是坐擁湖光山色。這湖就叫哈爾斯塔特湖,它是薩爾茨卡默古特地區14個湖泊中最具有靈性的一個。而小鎮就是這個「湖區」的中心地帶,它依山傍水,風景秀麗。小鎮的特色地標應該說是教堂尖尖的哥特式屋頂,湖的對岸還有一座教堂,但沒有超廣角鏡頭,難以將兩者收集在一起。哈爾斯塔特鎮1997年被列為世界遺產。如果說它是「世間最可愛的湖濱小鎮」,那還得說說這一盛譽的來由。它至少有三個來由,讓它出名:第一是經濟原因,第二是文化原因,第三才是它的自然風光原因。

          首先我們說說經濟原因:可以考察到公元前2000年,當地就發現鹽礦,而正是由於鹽礦的開採,才能夠使哈爾斯塔特鎮有人居住,因此小鎮也有「鹽礦寶地」之稱。這裡有世界上最古老的鹽坑,也曾經是皇家的領地。鹽礦曾為哈布斯堡家族對包括奧地利在內的廣袤的歐洲、美洲土地的統治提供了用之不竭的經費來源。古老的鹽礦現在還在作業,當然這隻不過是為了讓人們體驗一下當年採礦作業的辛苦,為吸引遊客還摻雜了不少娛樂成份。我們在小鎮總共遊覽1小時,不可能進行這種嘗試。

          其次我們說說文化原因:因為小鎮在羅馬帝國統治之前就成了遠近聞名的商業中心,這個地方史前考古的發掘物中,包括有多瑙河地區文化特色的青銅碟子,有德國北部出產的琥珀,還有義大利盛產的玻璃以及來自非洲的象牙等等。這些發掘物具有重要的歷史意義,現在人們一般將奧地利歷史中的公元前800年至公元前400年這一段時期稱之為「哈爾斯塔特文化時期」。

          第三我們說說它得天獨厚的自然風光原因:小鎮處於阿爾卑斯山和哈爾斯塔特湖之間的狹長地帶上。據說是當年經營鹽礦發了財的人在這裡建築了最早期的房屋。這些離鹽礦不遠的能夠選擇作為建築房屋的地方就只能是沿湖岸的狹長地帶和山坡,因此這就成了如今我們見到的哈爾斯塔特鎮的房屋依山傍水而建的風貌。世世代代勤勞的當地人見證了共和國的歷史變遷,不同情趣的統治者和建設者將這個小鎮打扮得像個側身躺卧的新娘。可這位漂亮新娘身上的穿戴可是五花八門各具特色,她苗條的身段上有哥特式的、文藝復興式的、巴洛克式的以及現代建築物式樣的各種風格建築的飾物,這些風格迥異的建築飾物讓她更加顯得雍容華貴、珠光寶氣、楚楚動人。

          差不多到了小鎮的盡頭,有一座建於16世紀的牧區教堂,它曾經見證和經歷過查理五世反對宗教改革的風風雨雨。別看它外形並不怎麼特別,它除了普通教堂一般的設施和功能之外,還是一座對一般人顯得有些陰森森氣息的接觸后還有點毛骨悚然的骸骨教堂。據說哈爾斯塔特這地方土地珍貴,又不允許火葬,墓地無法擴大。當地人按照古老的傳統,會把幾十年前的遺骨挖掘出來,清理乾淨,待其乾燥后,在其顱骨上描繪彩色的圖案,雕刻上逝者的姓名和生日、忌日,再與粗大的四肢骨整整齊齊地擺放好,放在骸骨館中。我在醫學院校讀書時,曾聽說我的解剖教師為了教學需要,就曾經做過類似的工作。只可惜我們在小鎮呆的時間不長,要不然我會去參觀這個教堂內的骸骨館的。聽參觀過教堂的朋友回來說,教堂的四周是墓地,雖然不是永久性墓地,但小鎮的人們為了讓逝者在離開人世后的幾十年內仍享受小鎮的美好風景,讓墓地佔據欣賞湖光山色極佳的位置。墓碑是木頭製作的,很像一個立體的「個」字形狀,上面的「人」字,實際上是兩塊對稱相依的小木板拼成,可以遮擋雨水。墓碑的前方是一個精心製作的2平方米大小的長方形小花園,盛開著各種花卉。一些精心雕刻的直徑約20cm大小的睡著了的小天使、寵物或其他飾品若隱若現地擺放在小花園的花叢中,顯得莊重、肅穆、風趣、寧謐且透著溫情,體現了晚輩或親友對逝者的感恩、尊重和懷念之情。我看過朋友用手機拍攝的墓地照片后,心裡傻傻地想,如果我死後能夠有一塊這樣的墓地,那我一定讓兒孫們在墓地的花叢中擺放一隻可愛的睡著了的小黑狗。我想在未來的天國里好好待它,因為在沅江當知青時我欠它的情份,在天國里我一定要加倍償還它。

           剛剛談到讓逝者安息,現在再來聊聊讓生者幸福的事。這個不到千人的小鎮,每年要接待80餘萬世界各地的遊客。它靠的是群山環抱的雲霧繚繞,靠的是平靜湖水的波光粼粼,靠的是陡峭山坡上錯落有致色彩斑斕花團錦簇的小木屋,靠的是當地厚重的文化底蘊養育的人們那些真誠待客的熱情笑臉。

          哈爾斯塔特湖中的天鵝啊,你可知道,我這個遊客有一種沒有看到鹽礦,沒有走進教堂,沒有在小鎮住宿,因而沒有感受這裡寧靜的夜色,沒有看到早晨湖面上一層層像神秘面紗般的薄霧,也沒有看到一葉扁舟從湖邊悄悄駛來的遺憾呢?這隻天鵝好像很懂得我的心情,它那矜持扭頭的姿勢像是在真誠地說:「是的,是的!」就這樣,我們離開了天堂般的奧地利小鎮,踏上了前往薩爾茨堡的征程。沿途的風景依然搶眼,令人神往。我這裡選幾張介紹給讀者。

           拍攝了上面這張照片,我們很快就到了薩爾茨堡。它是奧地利共和國薩爾茨堡州的首府,是繼維也納、格拉茨和林茨之後的奧地利第四大城市。如果將奧地利地圖看成是一個平躺著的大逗號,那薩爾茨堡正好是這個逗號的圓與下邊的細長小彎刀的內交界處;實際上它位於奧地利中部的薩爾茨堡州與德國的巴伐利亞州的交界處,可以說是阿爾卑斯山脈的門庭。往西150千米是德國的慕尼黑,往東300千米是奧地利的首都維也納。它的北邊地勢平緩,南邊卻是高山峻岭。從東南方向的哈爾斯塔特鎮來到薩爾茨堡的垂直距離不到60千米,我們除了午餐外,汽車還跑了近一個半小時。說明這段山路崎嶇,山道彎彎。我們下午1點出發,快3點才到達薩爾茨堡古城。說它是古城,因為羅馬時期它就是當時的貿易中心,以鹽業交易為主,薩爾茨堡有「鹽的城市」的含義。那時候它就是中國的絲綢、印度的香料、俄羅斯的毛皮以及德國的琥珀的交易場所,是遠近著名的重要商埠。薩爾茨堡也是歐洲綠化覆蓋率最高的城區,是一座典型的山城。城內的原始山丘,如要塞山、蒙西斯山、萊恩山和卡布金納山等,成了城市的重要景觀。在海拔542米的要塞山上,就建有薩爾茨堡要塞,它是這個城市典型的標誌性建築。這要塞長250米,最寬處150米,是目前中歐地區保存的一座較為完整的最大要塞。一條薩爾察赫河穿城而過,將城市分為兩半,城市的南邊是17世紀製造的皇家花園,城北面是經歷的近千風雨仍然巍峨峻峭的薩爾茨堡要塞。

          這張圖的河流即薩爾察赫河,我們能夠看到眾多哥特氏教堂和修道院的建築物矗立在河岸邊。圖片中央最高最遠處的山丘上巍然屹立的就是薩爾茨堡要塞。它建於1077年,由於歷屆總主教的逐步擴張建設而成,是一座較為典型的中歐城堡建築群。最開始作為防禦外敵入侵之用,隨著時代的變遷,要塞也成為了主教的官邸。它眾多的房間和厚厚堅固的牆壁,還兼有兵營和監獄的職能。再說說這墨綠色的靜靜流淌著的薩爾察赫河,我們每到一個城市,總是關心城市的河流,其川流不息的河水最後到底流向了何方。有一條跨越奧地利和德國的因河,它是多瑙河的支流。我們看到的這條薩爾察赫河就是因河水量最為充沛的支流。它沿著上奧地利州與德國的國境線向北流至邊境城市布勞瑙之前與因河匯合。因河流經布勞瑙后先向東北然後轉向北,在德國的邊境城市帕紹與多瑙河匯合。多瑙河這時再向東流經奧地利的北部地區,它還流經了7個歐洲國家,最後經烏克蘭南部注入黑海。

          剛才我們提到了這個離薩爾茨堡僅50千米的布勞瑙市,它可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元兇希特勒的出生地。這城市裡有一塊石碑,用德文刻寫著:「為了和平、自由與民主,法西斯永不再現,數百萬人的死亡提醒著我們。」我在查看薩爾茨堡市著名人物表時,除了音樂天才莫扎特外,還有兩個人的名字嚇了我一跳,一個是阿道夫.希特勒,一個是赫爾曼.戈林。戈林是德國的巴伐利亞州人,我們剛才提到的因河的德國一側就是巴伐利亞州。這兩個納粹黨頭子的出生地都離這裡不遠,編寫薩爾茨堡資料的人,可能因他們的出生地歷史上曾經歸屬薩爾茨堡管轄,因而將他們都列入薩爾茨堡出生的著名人物之列了。

          根據已經掌握的歷史資料記載,薩爾茨堡是目前奧地利管理的地域內歷史最為悠久的城市。剛才提到的莫扎特不到36年的短暫生命中,有一半的光陰是在這裡度過的。薩爾茨堡也是電影《音樂之聲》的拍攝地,也是世界著名的指揮家赫伯特.馮.卡拉揚的故鄉。1996年薩爾茨堡老城區被聯合國科教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名錄,這主要歸功於這個靠近德國邊境的城市眾多的巴洛克古建築群,老城區雖然面積不大,但一座座各具建築風格且歷史悠久的教堂和修道院,它們的洋蔥頭屋頂或哥特氏尖尖的屋頂,讓人們浮想聯翩,心存敬畏。至於城市隨處可見的雕塑,風格新穎的噴泉,綠樹成蔭的整潔街道,薩爾察赫河邊休閑的人群,還有連接城市兩岸的橋樑上數不清的象徵著堅貞愛情的連心鎖,都讓人們覺得這城市的魅力無限。

          薩爾茨堡在公元45年即獲得城市自治權。公元3世紀基督教傳入奧地利境內以後,不久的公元5世紀這裡就建成了第一座修道院,即聖彼得修道院。公元699年,巴伐利亞公爵塔西洛二世將薩爾茨堡這座古羅馬城池獻給在薩爾茨堡任首任主教的魯佩特,以便魯佩特主教方便在這片土地上傳教。還將新建的聖彼得修道院作為主教的住所,因而魯佩特也就成了聖彼得修道院的第一任院長。後來他也就成了薩爾茨堡這一大教區的主保聖人。附近盛產鹽,鹽的銷售為主教壟斷,成為教會開支的來源。公元774年薩爾茨堡大教堂首次落成。公元798年4月20日,教宗利奧三世給了法蘭克國王查理大帝一個面子,應後者的請求,將薩爾茨堡升格為大主教的駐地。管轄的範圍覆蓋了整個老巴伐利亞地區,包括上巴伐利亞、下巴伐利亞、上普法爾茨和現在的奧地利的大部地區。這以後薩爾茨堡的主人不斷變更,它先後曾被東法蘭克王國、神聖羅馬帝國以及15世紀后的德意志神聖羅馬帝國管轄。從這裡可以解釋,為什麼出生於德國巴伐利亞州的赫爾曼.戈林也算是出生於薩爾茨堡的人。

          1200年至1246年期間執政的大主教埃貝哈德二世是霍亨斯陶芬王朝鐵杆保皇派,他在薩爾茨堡的歷史發展進程中,起過舉足輕重的作用。他將封建貴族的統治權、司法權以及城市的管理權獨攬於一身,因此大主教成為薩爾茨堡的最高統治者,由於他出色的政績被尊稱為「薩爾茨堡之父」。1328年,薩爾茨堡逐漸成為神聖羅馬帝國內的一個獨立的國家。1348年薩爾茨堡遭受黑死病暴發遊行的災難性傳染,城市及管轄區的人口減少了三分之一。1524年德國農民戰爭爆發,波及奧地利。1525年,薩爾茨堡也爆發了農民和煤礦工人的起義。起義者圍攻薩爾茨堡要塞,要求廢除農奴制,爭取他們的基本權利。也就是這一年,薩爾茨堡的市民對馬丁.路德倡導的宗教改革的產物----新教持寬容態度。但在1590年以前,幾乎所有的薩爾茨堡的新教家庭被迫離開家園,新教家庭中不足15歲的孩子強制留下,交給天主教家庭領養。1731年大主教利奧波德.安東制訂「移民政策」,再次驅逐城市2萬名新教徒。同年深秋季節,又有4000名女奴和農場工人被驅逐。約有四分之一的人在放逐的路上被凍死餓死。由於驅逐新教徒,薩爾茨堡主教區的人口銳減,導致災難性的經濟危機。

          1617年薩爾茨堡開始建立了第一所中學,5年後,被升格改製成薩爾茨堡大學。最開始設立神學和哲學系。大學的建立也屬於大主教反對宗教改革的一項重要措施,客觀上也改善了牧師受教育的程度。1756年莫扎特出生於薩爾茨堡,1769年開始的12年間,他曾為大主教服務。這期間薩爾茨堡逐漸成為啟蒙運動的中心,吸引過許多學者和藝術家。1805年奧地利人在奧斯特里茨戰役中敗給了拿破崙,奧地利的帝羅爾州被割讓給巴伐利亞,而薩爾茨堡和貝希特斯加登卻劃歸奧地利版圖。1810年薩爾茨堡再次變成巴伐利亞的一部分。1816年的維也納會議決定薩爾茨堡重歸奧地利,而貝希特斯加登繼續由巴伐利亞管轄,這一局面一直維持到現在。1850年薩爾茨堡脫離林茨而取得自治權。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薩爾茨堡在納粹德國的血腥統治下,遭受包括焚書、損毀猶太教堂,逮捕猶太人及不同政見者等磨難。1942年納粹德國在薩爾茨堡建立戰犯集中營。1944年開始的一年間,美國空軍共對城市進行了15次空襲,46%的薩爾茨堡建築被毀。包括莫扎特的故居和薩爾茨堡大教堂穹窿頂在內的7600間大小房屋毀於空襲,導致萬餘民眾流離失所,550人死於非命。不幸中之大幸的是大部分巴洛克建築仍保存完好,這可能是美國轟炸機飛行員也知道這些洋蔥頭屋頂是需要保護的文物的原因吧?! 因此,薩爾茨堡是僅存的少數幾個仍然保留了原始的巴洛克建築風格的城市。 1945年5月4日美國軍隊來到薩爾茨堡外圍,納粹德國的陸軍上校漢斯.萊普爾丁格爾知大勢已去,沒作任何抵抗就交出了薩爾茨堡。美軍任命里夏德.希爾特曼為薩爾茨堡市市長。城市周邊躲避戰火的人們,包括失去家園的難民、被納粹德國剝奪了生存權猶太人、還有一些旅居國外的德國人得知薩爾茨堡解放,從四面八方湧向城內及城周邊地區。一項1946年12月的統計表明,有13200餘名難民從東歐、中歐彙集到薩爾茨堡。當時的薩爾茨堡共建8座難民營來安置這些可憐的人。1945年9月26日,薩爾茨堡成為奧地利共和國重建后第一個支持並承認維也納卡爾.倫訥政府的聯邦州。藉助馬歇爾計劃和佔領軍當局的經濟援助,薩爾茨堡很快恢復了正常秩序和工農業生產。

          這是我們從東南方向的哈爾斯塔特來到薩爾茨堡市區拍攝到的第一所教堂的圖片。

         在薩爾茨堡老城區,有條街道叫做糧食街,是老城最熱鬧的地方,也是一條有著中世紀歐洲風貌的老街。是老街就不會很寬,兩旁是又高又窄的店鋪,有人形容它是既古樸典雅,又繁華浪漫。因為街道僅3米寬,像中國的衚衕,國人來得多了,因此糧食街就叫糧食衚衕了。有人稱它為「奧地利最美的購物街」,各種商品琳琅滿目。每家商店都有一個用金屬打造的帶藝術風味的招牌,它們還保留著16世紀的風格。圖中面這座黃色的小樓,是糧食街9號,即莫扎特的故居,現在是莫扎特博物館的所在地。來薩爾茨堡的大多數人會在這裡拍照留影。

      這是從糧食衚衕出來所見到的新街區,街心雕塑的左側是糧食衚衕的出口。無論是糧食衚衕還是新街區,都有許多酒吧或餐廳供遊客或當地人用餐、休閑或聚會。我們的導遊一般不提倡我們在旅遊景點用餐。因為我們這個歐洲六國游,在路上花費了很多時間,導致每個景點實際參觀的時間較短,為了最大限度地利用有效的參觀時間,我們的用餐一般是安排在旅途中。這一來,一些曾經在糧食衚衕用過餐的朋友告訴我的美味,我沒有嘗到。遺憾多多,人們來到這個世界上,可能就是為了體驗遺憾這種情緒滋味的,沒有遺憾就沒有進步。如果還有下次,如果時間可以倒回,如果還有來生,那再遇到曾經為之遺憾的人或事物,就會很好的珍惜,就會潛心地思索,就會細心地改進,就會痛快地嘗試。說起遺憾,我們這次進入米哈貝爾花園沒有進入宮殿內參觀就是一個遺憾。我們進入薩爾茨堡后,首先參觀的景點是米哈貝爾花園。它位於薩爾察赫河的北岸,始建於1606年,是當時的大主教沃爾夫.迪特里希為其情人莎樂美而建造的。我們只在花園遊覽,不知道還可以進米哈貝爾宮內去參觀,據說這座晚期文藝復興風格的宮殿的最大特色是它的樓梯。1723年藝術家都納在樓梯的迴旋扶手上雕刻了22個能滑上滑下的裸體的調皮而快樂的小天使。樓梯通向一間大理石大廳,那地方可是現今世界上最莊重豪華的婚姻登記處。幾乎每天都有新人前來註冊結婚。據說大廳內到處可見可愛的小天使的雕塑,牆壁上則鑲嵌著各位希臘神祇的雕像。那些看上去像在雲端嬉戲的憨態可掬的小天使好像是在向新人祝福。   

          我雖然沒有見識這富麗堂皇的結婚註冊處內廳,但命運之神好像總要給我一點補償似的,不知從何處飛來了七位稚嫩活潑的雅利安少女,請我給她們拍集體照。她們大概初諳世事,知道這米哈貝爾宮的金屋藏嬌故事是怎麼一回事,因此一直在嬌羞的憨笑著。我想這七位水靈秀美的活仙女比宮殿內的木頭小天使一定不會差到哪裡去,她們的到來,足以彌補我沒有進宮殿的遺憾。她們先是用手機一人為其他六個人照相。當她們想七個人在一起拍照,好像又沒帶自拍神器。見我手持個大相機,正善意地微笑著關注她們時,一位膽子大些的姑娘越眾向前,將她的手機交給我,請我幫她們照合影,背景就是米哈貝爾宮。我先用她們的手機為她們拍照,拍攝完成交還手機時,幾位姑娘已經站起身來。我急了,趕緊用英語請她們再坐下來。她們好像聽不明白,見我著急的樣子,看我滑稽的手勢和拙笨的肢體語言,一邊用一串串銀鈴般的笑聲來回答我,一邊相互商量后按我的請求重新坐好。我知道這是得到她們允許了,她們讓我給她們再拍一張留在我相機里的合影。這機會真難得,這是我使出渾身解數爭取來的,我終於留下了這張珍貴的照片。看,七位少女極富青春活力,她們穿著梳妝樸實大方,除了一個姑娘好奇地塗上了指甲油外,完全是天生麗質,未施粉黛。她們中間有的落落大方,有的熱情奔放,有的心懷好奇,有的矜持含蓄;有的笑彎了腰,有的笑低了頭。一個個既有桃羞杏讓之容,又有燕妒鶯慚之貌。這照片如果反映少女天真無邪,開心浪漫的場景那是再好不過了。但作為一張留影,一張合照,則左邊數起第二位少女竊笑的動作幅度又太大了點。我在有限的時間裡怎麼示意,怎麼逗樂,她還是沒有抬起她的頭,只知道低著頭一個勁地竊笑、傻笑,真拿她沒辦法。這可能說明歐洲的小青年裡面,靦腆內向性格的少女也許大有人在。

          幫這些女孩拍照時,我沒有注意到我們團里有一位高中小男生正在旁邊望著我。他見我與一群既不通語言(不懂英語)、又不知國籍、不知來歷的美少女又說又笑又逗樂時,確實好驚奇,好羨慕。我瞧見團里這位小帥哥時,他還眼巴巴瞅著這群金頭碧眼的女孩子一個個離開。呀!我要早知道小男生在這裡就好了,那我會導演一幕七仙女下凡見董永的段子出來。我想這七位姑娘總不會拒絕跟一個中國小帥哥來張合影吧。唉! 我邊查看相機里的照片,口裡還在喃喃地連聲說「唉......唉!」直到她們走了很遠很遠,小男生才回過頭來對我說:「你真棒!你好猛呵!」

          我們是從米哈貝爾花園的側門進來的,一進門就感覺這個花園不同凡響,別具一格。水池、噴泉、雕塑、花壇以及宮殿都較為新穎別緻。既賞心悅目,又溫馨浪漫。我們離開花園時,卻是走的正門(大門)。

          透過這噴泉綠化帶,那邊就是米哈貝爾花園的大門了,從這張圖片可以看出,我站的這個位置正好是整個花園的中軸線,與對面山頂上的薩爾茨堡要塞的正面呈現垂線關係。說明當時建設花園是根據城市標誌性建築為依託而設計的。如今的米哈貝爾花園內的米哈貝爾宮大理石大廳主要用於會議、紀念活動和大型音樂會。每年的7月中旬到8月底是著名的薩爾茨堡藝術節舉辦時間。我們在薩爾茨堡的遊覽的日期是7月29日,正在藝術節舉辦的時間內。只可惜古典音樂界的世界頂級樂團和藝術家的表演在晚上開演,而我們是下午3點鐘到,5點半就要離開,因此也就只有望米哈貝爾宮興嘆的份了。

           這一路走過來,在米蘭就想看看米蘭教堂內部結構和AC米蘭足球隊的訓練;在前往佛羅倫薩的路上,就想看看比薩斜塔;在佛羅倫薩時就想看看烏菲茲美術館,想參觀被一塊巨大白色塑料布包裹著的正在維修中的洗禮堂;在威尼斯就想進總督宮裡參觀,想聽一聽貢多位船夫亘古悠揚的歌聲;在哈爾斯塔特就想住一宿,想進教堂的骸骨館參觀......人這一輩子失意時多,得意時少。沒有惆悵就不知道舒暢的滋味多麼美好;沒有遺憾就不知道慶幸的愉悅從何而來。如果我把自己書寫的遊記抄寫在一本精美的筆記本上,那以上這些參觀過程中因旅途日程安排原因造成的失意,惆悵和遺憾就像是一串串精美的花邊圖案,鑲嵌在筆記本的周邊,成為筆記本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賦於這筆記本一種殘缺的美感。

          我們現在來到了薩爾茨堡大教堂,它是一個較為典型的古代宮廷式且具有巴洛特風格的教堂。一大兩小三個綠色的洋蔥頭樣圓頂,無論從哪個方向看都非常醒目。外形富態偉岸氣派,內部莊重奢華精美。其雕塑和壁畫藝術功底,達到了出神入化的程度,怎麼讚賞也不會過分。整個教堂顯示出肅穆莊嚴,富麗堂皇的皇家風範。它是這個城市重要的地標,也是天主教的中心。在聖維吉爾時代的公元774年,大教堂就開始建造。1598年經歷過一場大火,1614年依照桑提諾.索拉力的設計開始重建,至1628年落成。1944年飛機空襲時毀損了教堂的穹窿頂和部分聖壇,經過重新修葺,經過1959年的擴建,成了大教堂今天我們見到的樣子。如今的門檻上的「774」、「1628」、「1959」三個數字是告訴人們在這三個年代里大教堂曾經獲得的三次新生。    

          前面幾個教堂沒有進去參觀,這次薩爾茨堡大教堂我好像想看個飽似的。穹窿頂上很多精美的壁畫,我想別人畫起來多麼費勁,我抬一下相機難道還叫累嗎?於是我堅持抬起胳膊,在教堂的多個穹頂以及天花板與牆壁的拐角處拍攝了許多珍貴的聖經故事圖畫。畢竟教堂內的光線不好,我用的是高感光度拍攝,ISO調到了2500,光圈都是2.8,速度基本在40分之一秒以內,別人看得不怎麼樣,我自己經過辛苦的勞動,還是有點豐收的喜悅。總的看來,教堂是一個藝術的殿堂,極其奢華,精工細琢,是典型的巴洛克風格,張揚了皇家氣派。門口的四尊巨型雕塑,手持鑰匙的是聖徒彼得,手持寶劍的是聖徒保羅,另外手持鹽瓶的是州守護神聖徒魯佩特和維吉爾。這個教堂的規模當然沒法與聖彼得大教堂相比,特別是教堂內包括圓雕、浮雕在內的所有雕塑藝術人像等比聖彼得大教堂少得多。很多雕塑藝術人像僅以壁畫周邊的飾物形式出現,沒有單獨成為一尊藝術作品。但是教堂的特點,就是它的圓形穹頂壁畫和穹頂周邊的壁畫,以及天花板與周邊牆壁之間的孤形牆角的壁畫,還有就是穹頂與立柱之間連接處的三角形壁畫。這些壁畫描述了大量聖經故事中的經典場面,幾百年過去了,壁畫的線條、顏色、花紋以及人物形象仍完好如初。所表達的場面,畫面布局,人物服飾、動作、姿態及表情仍栩栩如生。這一點聖彼得大教堂都難以與之媲美。

         參觀大教堂后我們就要離開薩爾茨堡這座美麗的城市了。我現在滿腦子裡都是參觀過的各個教堂精美的藝術作品,包括建築的設計,巨大的廣場、醒目的哥特式的尖尖的或富態的洋蔥頭式的圓圓的屋頂,但更多的是教堂內雕塑、壁畫所表達的藝術人物形象。我想人類文明的傳承,在很大程度上,表現在各種宗教經典教義的文字敘述,包括對多神教和一神教的聖人的頌揚,以及神話、宗教人物形象和故事情節的描述上。其具體表達方式體現在教堂、清真寺和廟宇的建築藝術以及宗教題材的繪畫、雕塑、詩歌、散文、戲劇等藝術形式方面。人類之所以花費那麼多功夫來塑造這些經典的故事情節以及典型的聖人形象,無非不過就是想要宣傳和平,減少紛爭,抑惡揚善。在人類心靈深處的善惡分水嶺的選擇上,克服人性弱點,儘可能消除妒嫉、仇恨、殘忍、兇惡等負面情緒,以促進人們之間的和善、友好、憐惜和關愛。人們都想要長生不老,死後升入天堂對人的誘惑力極大。基督教鼓勵人們行善,行善的義人死後靈魂升入天堂。怪不得信奉基督教的人那麼多,佔全世界的三分之一。伊斯蘭教的三大教義之一就是善行,古蘭經說真主至仁至慈,賞善罰惡;還宣布「為安拉之道而犧牲的人雖死猶生。」怪不得古代的奧斯曼帝國的士兵戰鬥時那麼勇敢。佛教則認為人的一生皆苦,更是鼓勵人們一心向善;佛教認為有生死輪迴,有死如出獄、死如喬遷、死如再生之說。

          當今世界,社會制度、意識形態、宗教信仰、領土資源已經不是或者至少暫時不是引起世界各國之間矛盾衝突的主要因素了。目前當務之急要解決的是恐怖主義的威脅。以上有關世界三大宗教基本的教義,都是鼓勵人們感恩、行善與積德。怎樣藉助覆蓋全世界的互聯網媒介,通過宣傳,通過教育,通過感化來防止仇恨、暴力、濫殺無辜等這些個蠻煙瘴雨污染世界和平的環境,是擺在各國政府要員面前的一個首要解決的問題。我這個雞毛蒜皮的退了休的老人在痴人說夢般的想著這些有關世界和平與人類安寧的大事,頗有點越俎代庖且自不量力。我就這樣想著,想著...... 在舒適的旅遊大巴的搖晃中漸漸地進入了夢鄉。就這樣我們離開了薩爾茨堡,離開了奧地利。

         等我醒來,窗外的景色依然迷人,本集圖片已經過多,只得忍痛割愛。


    微信訂閱:相約久久,贈送9000景點攻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