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了步行邊境橋就到了瑞士
離開列支敦斯登,我們即將進入瑞士的國土。我們下一個目的地是瑞士的盧塞恩湖(琉森湖)。但小國家自強不息,勇追世界潮流,抓住機遇創造奇迹的故事仍讓我心情難以平靜。心情不怎麼平靜,汽車這時也不怎麼平穩,它左右搖晃了幾下,讓我將注意力轉移到了窗外,我當時看到的是這麼一番景象:
這是一座古老的列支敦斯登與瑞士之間界河的步行邊境橋。我拍攝這張照片時還在列支敦斯登這一邊,這界河就是著名的萊茵河。萊因河是歐洲僅次於伏爾加河和多瑙河的第三大河流,它起源於瑞士格勞賓登洲阿爾卑斯山的北山坡,流經列支敦斯登,奧地利、法國、德國以及荷蘭,最後在鹿特丹旁註入北海,它1232千米的流程中,有867千米在德國境內,故它又稱為德國的搖籃。不過我們現在看到的萊茵河是它的上游,它剛剛從南邊的瑞士城市庫爾流過來。在庫爾上方的賴懈瑙,前萊茵河也剛剛與來自南邊的后萊茵河匯合,匯合后大約緩緩流淌了約20千米就流到了這裡。
在行進的旅遊大巴上,這張照片是緊接著上張照片拍攝的,說明我們現在還在列支敦斯登一側。萊茵河的上游,除了這簡易的人行木橋之外,看上去沒有什麼特殊的地方;這個季節的河道很窄,河水也很淺,中間還露出了由碎石組成的長長的沙灘,這些都增加不了它的任何看點;但它卻是萊茵河一切秀麗景色、傳奇神話,浪漫情懷的源頭。2009年6月我曾經來過一次瑞士。那次從蘇黎世機場下來,乘坐火車經瑞士西部的納沙泰爾湖和萊芒湖到西南角的日內瓦,然後乘坐汽車到奧林匹克總部的洛桑,再到因特拉肯,再到少女峰,就因為沒有見到萊茵河而遺憾。如今,我終於見到了萊茵河,不免有些激動。想起童年時母親教我識譜唱歌,青年時代拿起一本《外國名歌200首》,見C調八六拍子的講述萊茵河愛情悲劇的《洛列萊》就能唱,就能在鍵盤樂器上彈奏。從那時候起,我就對遙遠的萊茵河充滿著憧憬和嚮往。洛列萊有人傳說她是女妖,沒有誰比她漂亮,她邊梳妝邊歌唱,能夠打動所有那一段萊茵河上的小舟水手,並讓他們都忘記猙獰的岩石而葬身魚腹。又有人說她是平民家的女孩,愛上了富家子弟,終因門弟懸殊而被拆散;因失戀而精神恍惚,坐在山頭唱歌,朦朧中見到自己的心上人來到河邊,縱身跳下懸崖,鹿死不擇音地選擇了萊茵河為她香消玉殞身體的去處。有關女妖的傳說,來自於德國境內的萊茵河谷。有人曾經從德國的美因茲至波恩這屬於萊茵河中游的一段河谷專門作過一次萊茵文學探幽之旅,收集了包括洛列萊在內的系列民間故事並整理成《魔術號角》詩集。而洛列萊的傳說被德國浪漫主義詩人海湼挖掘,他與德國作曲家西爾歇共同完成了德國古典歌曲《洛列萊》。如今,洛列萊故事發生地的聖哥阿斯豪森市附近的河床早已經過清理,巨大猙獰的岩石被炸掉,但高高的險峻的洛列萊山崖是不可能炸掉的,多彎的河道和湍急的河流也沒有必要搬家,為了向後人訴說萊茵河的浪漫,河道旁還樹立起披著長發的洛列萊的雕像。就是如今,在河道水位下降的枯水期,人們還依稀可見危險的由鐵石心腸美女變成的七少女暗礁。「金杯的美酒,愛情啊,我喝我喝過你的一滴,只有這一滴,就比那純的蜜糖所釀成的大海還要更加甜蜜。金杯的美酒,愛情啊,我喝我喝過你的一滴,只有這一滴,就比那純的毒藥所釀成的大海還要更加危險!」匈牙利詩人斐多菲.山陀爾1823年元旦出生於阿伏德平原上多瑙河畔的一個匈牙利小鎮。他應該與「200年萊茵浪漫」的那些德國詩人藝術家是同時代人。他是不是聽說或考察過洛列萊懸崖的故事而寫下了這不朽詩篇的呢?我這麼想著。
我的發散型思維還是趕不上旅遊大巴的車輪快,有關少女暗礁的遐想還沒有結束,大巴就在向南行駛時轉彎了。它開上了一座離木橋不遠且與木橋平行的公路橋,我知道,我們即將進入瑞士的國境。按照這次的行程安排,這不起眼的萊茵河的源頭,就要跟我們告別了。我還真有點莫明其妙的暗自神傷,而且突然羨慕起河道里這些來自阿爾卑斯山的雪水來啦! 因為我覺得自己是不自由的,我只能隨著旅行大巴固定的線路行走。而它們,這些領略了雪山迷人風景的雪水,會遊覽下游的康斯坦茨湖,它們會自由自在地不斷往下流去。它們會流經溫特塞狹長的通道,流經向著巴塞爾所形成的瑞士與德國的界河。再轉向北,它又會流經德國與法國的界河。再往北,這些雪水會與阿勒河等支流彙集來的河水混合在一起,它們會遊覽讓200多年前德國詩人和思想家都為其魅力傾倒的萊茵河谷風光。她們會見到那麼多像洛列萊岩那樣的懸崖峭壁,那麼多各式各樣的河岸城堡和宮殿的遺址,那麼多風景旖旎的沿岸浪漫山花和翠綠陡坡、那麼多萬丈霞光映襯下的村戶炊煙。雪水啊雪水,我真想托你們嘗一嘗那一種叫「洛列萊眼淚」的葡萄酒,想托妳們將鼠塔的圖片發進我夢的微信里......有關鼠塔的故事我早有所聞,說的是德國賓根城的萊茵河心有個萊茵島,它是公元前8年羅馬元帥德路威斯建造的一座關稅塔。公元十世紀,美因茨倒霉的主教哈托二世因性情殘暴,為人吝嗇,不管民眾死活,大量囤積糧食於塔內,被忍無可忍的當地百姓禁錮於塔中,這位腦殼進了水的大壞蛋主教遭到報應,最終他自己成為了大群老鼠的美餐。於是關稅塔變成了鼠塔,鼠塔也成為關稅塔的戲稱而流傳至今。如今的鼠塔已經改建成了指導來往船隻的信號塔。
過河的汽車又拐彎了,萊茵河也離我們越來越遠了,在這片瑞士鄉村的原野上,那些與萊茵河有關的女妖、鼠塔、城堡、紀念碑和葡萄園的故事,那些對阿爾卑斯山雪水的羨慕和妒嫉的情感在我腦海里漸漸變得模糊起來。只有因為想起《洛列萊》這首歌,進而想起母親,不知什麼時候眼角的外眥部位有幾滴正在乾涸的眼淚讓局部痒痒的,這才讓我感覺分明。過去的事情就讓它過去吧,關鍵是要向前看,不能讓陰鬱的心情籠罩自己太久呀! 不是說:「眼淚會使玉石更白,痛苦可使意志更堅嗎?」雖然窗外是陰鬱的天,但陰天能讓視野更加開闊,讓遠處的景物更加清晰。我此刻後悔沒有帶我的14-24的廣角鏡頭了,如果有了它,可以將更加廣闊的原野收集在一張照片里。
這不知是不是一張雙語路牌?我們離開瓦杜茲往南開車才一刻鐘,就到了這個叉路口。我們的司機將車往右打方向盤,按路牌的指示,我們是往西邊的薩爾甘斯行進,再往前就是盧塞恩市了。如果我們不轉彎,筆直走,就會繼續往南進入巴特拉加茨市,那可不是我們的目的地。
薩爾甘斯大概是一個交通樞紐,鐵路、公路和空港都有。這是它的市郊鐵路公路相交的狀況。一個行程總會有得有失,儘管薩爾甘斯市內有一處很有名的城堡,城堡內還設有薩爾甘斯博物館,介紹了當地採礦煉鐵的歷史,也展示和介紹了這個在阿爾卑斯山下的城市生產的大量工藝品和豐富的生活信息,但我們只能眼睜睜望著它擦肩而過。
前面的路牌顯示這裡離盧塞恩市112千米,離較近的格拉魯斯市還有44千米。這是一條位於瑞士東北部的高速公路,這條公路一直通往盧塞恩市。估計我們這次在路上不會花蠻多時間,因為我注意到我們的汽車行駛的速度一直保持在每小時100千米左右
我當過幾年知青,也算是當過農民吧,真還特別注意瑞士的農民是個什麼樣。這裡迅速后移的當地人使用農業機械的影子被我拍攝下來,雖然很遠,雖然很不清楚,但這也是很難得見到的景象。瑞士的農作物以小麥、大麥和燕麥為主。汽車開得快,平時幾種麥子作物擺放在我眼前都難以分辨,這一晃而過的作物影子實難辨別它們到底是不是小麥。按照季節,這可是春小麥收穫的季節。按圖片上看,這一大片麥田有剛開始收割的跡象。
瑞士屬於歐洲南部的內陸國家,地形以山地和高原為主,冰川地貌分佈廣泛,素有「歐洲屋脊」的稱號。阿爾卑斯山脈延綿在國土的東部、中部和南部,占國土面積的60%。我們的旅行車正行進在瑞士的東部山區,高速公路的前方像是要擋住我們去路的高聳入雲的大山,就是阿爾卑斯山,這一處的山頂正被白雲籠罩。
除阿爾卑斯山外,瑞士境內的湖泊也比較多。前面提到我乘坐從蘇黎世到日內瓦的火車上見過的萊芒湖面積最大,這張圖片上看到的湖泊是面積較小的瓦倫湖。沿著湖邊相對平緩的坡地,一般是居民聚集居住區。生活在這裡的人們長年享受著這千岩競秀,萬壑爭流的美景。
瑞士國土面積為41284平方千米,人口796萬人。主要是瑞士人,外籍人約點23%。信奉天主教的佔總人口的39%,信奉基督教新教的佔31%,信奉其他宗教的點10%,還有20%不信教。我在這本遊記的第一章就介紹過有關天主教與基督教新教的區別了。由馬丁.路德創立的新教其教堂的外貌都不大講究,比較樸實簡單,有的就像一般的倉庫或禮堂。內部除了做禮拜的排凳(座椅)之外,還會有講台,有的會有祭台,牆上有十字架等。天主教的教堂一般比較注重華麗的裝飾,建築風格有羅馬式、哥特式和巴洛克式,教堂的外牆上有雕像,頂部是鐘樓。教堂的內部結構多顯得莊重肅穆,除了排凳外,還有專門供人跪的跪凳;有講台祭台外,還有聖體盒,長明燈,前台的頂上一般會有壁畫或雕塑,前台上有十字架,上面是耶穌受難像,兩邊牆壁上會有聖經故事裡的經典畫面。前面提到的聖彼得大教堂和薩爾茨堡大教堂都是巴洛克風格的天主教堂。如此說來,我們眼下見到的這張圖片右側的尖頂教堂,應該是坐落在瑞士山村裡的一座哥特式風格的天主教小教堂。
山地國家的高速公路是會經常遇到隧道的。西南歐一些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的隧道修建得比較漂亮,內部的通風設備、照明設備以及整個隧道的裝飾都比較講究。瑞士的聖哥達隧道為目前世界上最長的汽車專用隧道,全長有16.32千米,它穿越了蘇黎世東南側的阿爾卑斯山脈的聖哥達峰。
目前,國內新建的隧道也逐漸趕上了國際先進水平。秦嶺的終南山公路隧道是世界上最長的雙洞單向公路隧道,北起自西安市長安區的青岔,南達商洛市所轄的柞水縣的營盤鎮,全長有18.02千米。秦嶺是我國南北地理氣候的分水嶺,這條國人引以為自豪的隧道設計時速為80千米/小時,就是說,人們駕駛汽車15分鐘即可穿越秦嶺,穿越這一將祖國分為南北氣候的地理分界線。圖片上是一條簡易的瑞士山地隧道,從這裡看上去,還沒有見到裡面燈光的影子。
對面山坡上散落的民居、樹林、草地與懸崖及崖下的湖泊以及湖面上的船隻在我眼中,似乎縮小而構成了一幅精緻的耐人尋味的盆景。這也許是瑞士這個多山又多湖泊國家的地形地貌特徵。眾多的湖泊和河流讓它獲得了「歐洲水塔」的美譽。拍攝這張圖片是2015年7月30日的下午2點10分,這以後我可能在車上又休息了一個多小時,醒來時已經到了盧塞恩市區。
這是到了盧塞恩市區拍攝的第一張照片,除了那面瑞士國旗之外,還有就是別的國內團包租的旅行車的影子, 因為這個地方是讓外地的旅遊團隊停車的地方。這張照片僅有時間地點上的意義。盧塞恩市是我們這次歐洲旅行進入瑞士境內后所參觀的第一個城市。像我這樣的一介平民,能夠到歐洲來的機會不是很多,因此一般都不願意去一個曾經去過的國家。但我並不後悔第二次來到瑞士,因為處於盧塞恩市的琉森湖西岸可以說是瑞士的發祥地。上次來瑞士沒有很好地梳理一下旅遊的經歷,更沒有想到去考察旅遊地的風土人情和歷史淵源。其實我對瑞士的中立國地位探詢的興趣,是從上個世紀六十年代拍攝成功的一部法國喜劇片《虎口脫險》開始的。電影講述二戰時期,一架英國轟炸機執行任務時被德軍擊中,飛行員跳傘后在法國抵抗組織的營救下逃生的故事。那是法國電影界編劇導演和喜劇明星的成功,更是我國老一輩配音演員幕後無私奉獻的功勞。如今已經很難聽到如此精妙絕倫的譯製片配音了。一位叫Willing@子宜的網友在評價這部電影的配音時說:「很懷念那些優秀的電影配音藝術家們,他們不知為我童年的電影夢想注入了多少曼妙的音符,激越的詩行。幼小的心靈被這些聲音灌溉而飽滿潤澤,那是記憶中最珍貴的收藏......」是的,老一輩著名配音演員童自榮、邱岳峰、喬榛和丁建華等人,同樣也是中國電影藝術史上的奇葩。電影的最後,以幾位英國飛行員在法國嬤嬤的幫助下,乘坐滑翔機逃到了瑞士而結束。那些個青面獠牙的德國士兵的瘋狂追捕,怎麼就因滑翔機一旦到了中立國瑞士,就那麼守規矩似的不得不終止呢?要想讓當時希特勒的納粹黨徒的鐵蹄停止追捕的腳步可真不容易,但中立國的領土怎麼會起到這麼大的作用呢?《虎口脫險》我欣賞過多次,每次看完都有同樣的想法和問題。人這一輩子真是奇怪,有些問題,明明可以搞清楚的,但就是捨不得花時間和精力去鑽研,去弄明白。如果不是到了盧塞恩,如果不是寫這篇遊記,我可能一輩子也不會去弄明白瑞士這個神秘的國度,它怎麼能躲過兩次世界大戰,保持它完好的和平環境,它的中立國地位是如何被世界各列強國家接受的這些個問題。
從本章開始的所有插圖,除已經到達的盧塞恩市的這張外,我們看到的大山或是小山丘,都屬於阿爾卑斯山脈。因為我們從瑞士的東邊進入,現在已經到達的盧塞恩市屬於瑞士的中部。瑞士位於西歐的中部,它的地理環境,讓四周的列強垂涎了好多個世紀。它的北面是德國,西邊是法國,東邊與我們剛去過的列支敦斯登和奧地利接壤,南邊是讓我們流連忘返的義大利,如果要穿越阿爾卑斯山,必須經過瑞士。如果要說起瑞士的歷史,在很長一段時期內,它與整個歐洲的歷史分不開。我們在前面的遊記里與讀者交待過的威尼斯歷史、義大利歷史和奧地利歷史,都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繫。澳大利亞的歷史學家、歐洲史專家約翰.赫斯特認為「歐洲,是個混合體。」
歐洲現代文明的源頭還是古希臘,希臘是一個城邦制國家,隨著人口的增加,希臘向地中海以及其它地區拓展殖民地。如今的土耳其和北非沿岸,還有西班牙、法國和義大利的南部,都能找到希臘人安家落戶的遺迹。隨著時間的推移,希臘人曾經在與波斯帝國的兩次波希戰爭中取得過勝利,但雅典城在這期間曾遭受過波斯人的洗劫,生靈塗炭,斯文掃地。幾經周折后,雅典仍成為希臘的霸主。當時有一股以斯巴達為首的勢力結成了伯羅奔尼撒同盟,他們不滿雅典的霸權,與希臘有過數次激烈的小規模爭鬥。希臘視斯巴達為眼中釘。前415年,雅典發動了對西西里島斯巴達的盟邦敘拉古的大規模遠征,結果落得一敗塗地。前405年希臘的海軍被伯羅奔尼撒同盟殲滅,第二年,雅典不得不向斯巴達投降,這樣斯巴達就成了希臘的新霸主。但新霸主的地位不穩,希臘各城邦之間混戰不斷,混戰的結果大多是兩敗俱傷。這時,在希臘北部有一個被他們邊緣化且視為蠻族的小國馬其頓,其軍事力量逐漸強大起來。特別是前395年,該國的國王菲利普二世執政后,馬其頓已經威震整個巴爾幹半島。希臘雖然建立了以雅典為首的反馬其頓同盟,但在前338年的喀羅尼亞,馬其頓與希臘聯軍的戰鬥中大獲全勝,從而取得了對整個希臘的統治。前336年,20歲的世界古代史上著名的軍事家和政治家亞歷山大繼承了馬其頓的王位,經歷13年的東征西討,終於建立了橫跨歐亞大陸,西起巴爾幹半島(包括希臘、馬其頓),東至印度河流域,南達尼羅河第一瀑布,北臨葯殺水(即中亞位於鹹海的錫爾河)的以巴比倫為首都的龐大帝國。年輕的亞歷山大大帝短暫的生命時光里,創造了前無古人的驚世偉績。客觀上也促進了當時東西方文化的交流與發展,對整個人類社會的進步與發展,產生過不可小覷的影響。要不是一場惡性瘧疾奪去了這位曠世奇才僅33歲的生命,或許世界歷史都需要重新改寫。
我一生大多數時間從事醫學生物化學的教學工作,但我服務的單位是中醫藥高等專科學校,耳濡目染,接受過中醫藥文化的熏陶。不過對祖國醫學的了解卻還只是一鱗半爪,略知皮毛。我國戰國(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時期就有一些彙集於《黃帝內經》的醫學文獻,列出了「瘧論篇」,對瘧疾的癥狀和發病原因作過較為詳細的描述。我國古代神醫扁鵲的生卒年限雖還有待考證,但從他公元前309年為秦國的秦武王看過病這一事實看來,他應該與亞歷山大大帝差不多屬於同時代人。我又痴痴地想,如果亞歷山大當時能夠遇到像扁鵲這樣的神醫,也可能會撿回一條命。或許不至於讓他的部下在他的棺材兩旁挖兩個洞,將他的手伸出來召示後人,說他一生征戰,到頭來還是兩手空空而去。我這話不是完全憑空想像,因為隨後幾百年的晉代醫家葛洪就在其所著的《肘後備急方》中,記載了治療瘧疾的方法:「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漬,絞取汁,盡服之。」這是我國中醫也是世界醫學史上用青蒿治療瘧疾的最早記載。以屠呦呦為首的我國科學家從中藥青蒿中分離出青蒿素,應用於瘧疾治療,挽救了數百萬人的生命,屠本人因而獲得2015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祖國醫學傳承的歷史源遠流長,從戰國秦漢時代起就有對瘧疾的有關論述和治療方法的介紹來看,如果亞歷山大大帝的高熱不退遇上我國的神醫,就不見得治不了。
就像是匈奴人的首領阿提拉在新婚之夜突然死亡,威震四方的匈奴帝國很快滅亡一樣,強大的地域遼闊而不可一世的亞歷山大帝國,由於前323年其國王的暴病歸天,也很快被他的四個部將瓜分,內部爭鬥,相互削弱了戰鬥力。這種同室操戈的直接後果,是在公元前3世紀上半葉,逐步形成了數個各領風騷各具特色的希臘化國家。主要有以埃及為中心的托勒密王國,以巴比倫為中心的塞琉西王國和以馬其頓為中心的馬其頓王國等。這一時期地中海東部地區畢竟停止了戰爭,各地區人民得到休養生息,人們賴以生存的農業、手工業和商業得到發展。一系列城市出現,城市和地區之間的商路逐步建立,流通領域裡的貨幣也大量增加,商品經濟迅速發展。加之前段時間戰爭遺留下的大量戰俘淪為奴隸,使得社會生產力在一定的時間內有所提高。這一時期各民族之間的文化交流不斷,相互影響,使當時的數學、物理學、天文學等都有較為轟動的創造發明和驚人的發現。這一時期的古希臘數學家歐幾里得所著述的《幾何原理》,是科學史上將學術與普及完美結合的典範;號稱「給我一個支點,我要撬起整個地球」的古希臘哲學家、數學家阿基米德發現浮力定律,熱忱於機械製造,發明了許多實用機械;還有古希臘的天文學家托勒密,是「地心學」集大成者,他的《天文學大成》雖然核心內容荒謬,但統治了西方天文學界一千多年;再還有人類歷史上有記載的首位提倡日心說的偉大天文學家,數學家阿里斯塔克斯也是這個時代的人,雖然他的宇宙觀和傑出的智慧被當時的權威亞里士多德和托勒密的光芒所掩蓋,直到1760年的哥白尼才完善了他的理論。
亞歷山大死後,當時的亞歷山大大帝的副將托勒密,佔有了埃及這塊富庶之地,他在當了18年的總督之後,忍不住自立為國王,建立了托勒密王朝。雖然是武力開國,但他卻附庸風雅,對科技文化事業頗有興趣。他在埃及的亞歷山大里亞古城建立了世界上最早和規模最大的博物館和圖書館,使該城取代雅典,成為享有希臘學術中心聲譽的城市。博物館以優厚的待遇,較高的社會地位,便利的科研條件吸引各地的學者,包括歐幾里得、阿基米德和托勒密在內的這些學者利用希臘和東方的最新優秀文化成果,在數學、天文學、地理學、物理學、動植物學、文學和史學的研究上都取得了豐碩的成就,對這些學科後世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綜上所述,這一時代雖然希臘的城邦制統治者易人,但亞歷山大大帝征服的廣袤大地上,由於東西方文化交流盛行,創作的溫床得到統治者保護,因而促使古希臘人出色的才智仍在這一時期大放異彩。所以,後來的史學界將亞力山大逝世至公元前30年羅馬征服托勒密王朝統治下的埃及這一特殊的時期稱為希臘化時代。
在義大利的羅馬人慧眼識珍珠,很早就開始向希臘人學習。早在公元前509年,羅馬建立羅馬共和國。從公元前229年開始,羅馬不斷向地中海東部地區擴展勢力範圍。羅馬人巧妙地利用希臘化各國之間的矛盾,製造混亂,挑起事端,讓這些國家之間衝突頻繁,其結果往往是兩虎相爭玉石俱焚;羅馬人一箭雙鵰,坐收漁人之利。到了公元前2世紀,羅馬已經成為地中海的霸主。羅馬軍隊的鐵蹄差不多踏遍了昔日威風八面的亞歷山大大帝征服的廣大領土,它的勝利讓亞歷山大的子孫們蒙羞。它先後於公元前169年,前64年和前30年,逐個剿滅了馬其頓王國、塞琉西王國和托勒密王國,讓各希臘化國家和地區逐步併入羅馬共和國的版圖。羅馬共和制度同時受到挑戰,公元前49年,雄才大略的軍事將領凱撒奪取了政權。公元前27年,我們前面提到過的屋大維經過一上午的滔滔雄辯,讓羅馬的元老院和國民心悅誠服地接受了他們國家這位自己創立的元首的獨裁統治。羅馬正式進入了羅馬帝國時代。羅馬帝國的擴張使它超出了原來希臘似的一個個城邦的概念,成為了一個疆域廣大的實實在在的帝國,全盛時期是圖拉真皇帝在位的公元117年,帝國當時控制著約590萬平方千米的土地,成為世界古代史上最大的國家之一。
在公元前1世紀,就有凱爾特人的一支海爾維弟人,因受日爾曼人的襲擾,被迫遷徙至瑞士中部,包括我們正在遊覽的琉森湖這些地區居住。凱爾特人其實分佈很廣,他們大多生活在中歐地區,有共同的語言,文化和宗教信仰,但他們一直處於一種零散的部落聯盟狀態,沒有形成一個國家。有資料認為他們公元前1000年就在瑞士的西部北部地區居住。而瑞士東部那些屬於格勞賓登山谷的一些地區,一直是雷蒂亞人的居住地。
羅馬人將當時居住在如今的法國、比利時、瑞士和義大利一帶的凱爾特人和雷蒂亞人稱為高盧人。這些地區就被稱為高盧。公元前51年的克拉蘇之後,羅馬共和國的愷撒指揮他的大軍征服高盧,使這一廣大地區成為羅馬共和國的一部分。具體對瑞士這個地區軍事佔領的時間是公元15年,羅馬帝國對這片土地的佔領長達400多年。這一時期羅馬人對瑞士這片土地進行了大力開發和利用,包括傳播羅馬文化,振興經濟,開挖運河、修築道路以及建立最早的城市等。像蘇黎世、日內瓦、洛桑和溫特圖爾等城市都始建於那個年代。這些年,羅馬人與瑞士當地的凱爾特人及東部居住的雷蒂亞人和諧相處。羅馬人帶領當地的土著居民改進水供應,在鄉村建立起一種名為維拉斯(Villas)的設防類型的農場,在城市修築搭建起競技場和戲院等娛樂場所,主觀上為的是擴張帝國的勢力,客觀上也改善當地居民生產、生活的條件。
到了公元3世紀,羅馬帝國已經呈現尾大不掉,逐漸衰落之勢。公元259年,已經羅馬化的凱爾特人的土地被日爾曼部族中的勃艮地人和阿勒曼尼人侵佔。這可以算得上是瑞士土地上的首次野蠻人入侵。蠻族入侵的結局有多種,首先說勃艮地人,雖然他們佔領當時瑞士西部的領土,但他們人數少,且與自己老家失去了聯繫,雖然能夠維持政治掌控,但通過數代兒女與當地的羅馬凱爾特人通婚,在語言、文字和生活習慣等方面逐步被同化。如今瑞士的法語區,可以說就是公元5世紀后勃艮地人定居和掌控的那片土地。再說說阿勒曼尼人,隨著時間的推移,到了公元4世紀至6世紀,從亞洲來的一支匈奴人橫掃了大半個歐洲,這就是我在本遊記威尼斯一章介紹過的能征善戰的粘在馬背上的人。歐洲人,無論是自由民還是奴隸,貴族還是蠻族都懼怕他們。匈奴人雖然個子相對矮小,但他們的精準的箭術及快馬彎刀,他們的紀律嚴明、多變戰術及勇敢彪悍,讓大個子金髮碧眼的日爾曼人喪魂落魄、心驚膽戰。為了躲避匈奴人,整個歐洲開始了規模空前的民族大遷徙。原居住在德國南部的阿勒曼尼人大批侵入到瑞士的北部和東部,他們的人數多,與老家不斷聯繫,基本保持了本民族的風俗習慣,並形成德語區。還有一種結局,就是在瑞士土地上生活了多年的羅馬人和羅馬化的一部分日爾曼人在提契諾和格勞賓登的南部定居,他們後來逐漸形成了瑞士的義大利語區。再說那些居住在格勞賓登地區的雷蒂亞人已經被羅馬化,逐漸變成了雷蒂亞羅馬人,他們使用羅曼什語。就這樣,為現在的瑞士四個語區的形成構建了原始的雛形。儘管如此,這些地區尚未形成一個統一集權的國家。
法蘭克人是日耳曼民族中一支彪悍且智慧的人群,他們於公元3世紀時向南遷移至今天的法國南部(系高盧的東北部),定居在萊茵河下游的一些地區,當時尚處於原始氏族部落社會的階段。公元481年,法蘭克人中誕生了一位出色的酋長克洛維,他統一了法蘭克各部落,並開始向外擴張。公元486年克洛維率軍清剿並擊潰了西羅馬在高盧地區的殘餘勢力,佔領整個高盧,並以巴黎為首都建立了墨洛溫王朝。公元751年,宮相丕平三世篡奪王位,建立我們前面多次提到的加洛林王朝。公元754年,教皇認可加洛林王朝的主人就是法蘭克王國的國王。就是這個獻給教皇土地的教皇國的創立者矮子丕平,他培養了一個比他自己擴張的決心更大的兒子查理。查理在行政管理、司法審案、軍事指揮以及經濟生產等方面都表現他獨特的才能,他還引入包括古希臘文明在內的歐洲文明,發展文化教育事業,後人尊稱其為「歐洲之父」。公元800年12月25日,在羅馬由教皇利奧三世正式加冕查理(查理一世)為皇帝。這樣,法蘭克王國即成為了查理曼帝國。查理大帝經過變本加厲地擴張后,所統治的帝國疆土遼闊,包括相當於今天的法國、瑞士、比利時、荷蘭、盧森堡、奧地利、德國、義大利、捷克、克羅埃西亞、波西米亞以及西班牙的加泰羅尼亞地區和匈牙利的大部分地區。
查理大帝統治帝國46年後於公元814年去世。按照日爾曼人的傳統,查理原計劃將帝國分給他的三個兒子,可是有兩個兒子在他之前去世,僅路易繼承了皇位。路易不想帝國被瓜分,於817年立了一項法令想維護帝國的統一。這項法令雖然得到教會的支持,但從829年開始,路易與他的幾個兒子之間發生了戰事,最終被他的幾個兒子強行奪權。路易死於840年。雖然他的長子洛泰爾短期成了統治者,但843年後,路易的三個兒子還是根據凡爾登條約將帝國分割為東、中、西三個法蘭克王國。瑞士也跟著分裂,分別屬於中法蘭克王國和東法蘭克王國。經過855年的普呂姆分割、870年墨爾森條約和880年利貝蒙條約的調整細分,查理大帝建立的泱泱大國被他的三個孫子分割后再沒有統一過。分割的帝國各部分各自獨立發展,逐漸分化演繹出不同的民俗、民風以及語言和文字,成為各自獨立的國家。如西法蘭克王國發展為後來的法蘭西,東法蘭克王國發展為後來的德意志,中法蘭克王國幾經周折,發展為後來的義大利。這也就顯現了後來的法國、德國和義大利的雛形。
只有西部的法蘭西使用法蘭克這個名稱最久,東部的法蘭克帝國經過德意志帝國階段,後來演變成德意志民族神聖羅馬帝國。到了1033年,分裂的瑞士的東部、西部和北部這時又統一同屬於神聖羅馬帝國。公元962年建立的神聖羅馬帝國只是一個鬆散的邦聯,瑞士這一片誰都難以長期統治的國土,在這一時期,曾先後被扎林根(Zahringen)、沙維斯(Savoys)、基布斯(Kyburgs)、哈布斯堡(Habsburgs)等四個顯要的家族統治,直到拿破倫佔領瑞士才結束。
德意志國王魯道夫是歐洲歷史上統治地域最廣的哈布斯堡家族的成員,這個家族的成員查理五世,我在前面的奧地利歷史中曾經詳細介紹過,他曾統治了一個「日不落帝國」。這個家族早期的子孫中師哥靚女可能很多,通過政治聯姻,有效地擴大了家族的統治地盤。其家族成員曾出任神聖羅馬帝國的皇帝、奧地利皇帝、匈牙利國王、西班牙國王、葡萄牙國王、波希米亞國王、墨西哥皇帝和義大利數個公國的公爵等。這個家族到18世紀時,突然衰落,可能與家族內部的亂倫和近親結婚有關。家族內眾多出任國王的人中間,魯道夫算是一位比較開明的君主。他在統治瑞士期間,給予地方政權比較大的自由和自治權利。他於公元1291年7月15日去世。1291年8月1日,來自瑞士的烏里、施維茨和下瓦爾登等三個州的精英階層,在琉森湖西岸的塞利斯貝格山坡的牧場上秘密聚會。他們當心新的統治者會收回魯道夫給予瑞士地方政府的自由和權利而結成聯盟,著名的《呂特利誓約》和《聯邦憲章》就產生於這一時期。這實際上是瑞士建國之初,最先的三個州在反對哈布斯堡王朝統治的鬥爭中的秘密結盟。因此,8月1日定為瑞士的國慶節。
德國文學家劇作家席勒根據瑞士歷史資料,於1804年寫出了劇本《威廉.退爾》,1829年8月3日,義大利音樂家羅西尼根據席勒的原著改編成同名歌劇,首次在巴黎歌劇院公演即獲得成功,並讓這位瑞士歷史上的民族英雄聞名遐邇。我是個音樂愛好者,曾給學生講授音樂欣賞課。當介紹《威廉退爾序曲》並在教室播放時,它那雄渾激越的旋律,扣人心弦的節奏,鼓舞人心的氣勢,每每能夠讓我激動得不能自已。我不知道我的學生是否與我一樣對這部作品產生過如此強烈的共鳴,但我自己肯定是在課堂上首先被它感動了。威廉.退爾是否確有其人,一些學者還有爭論。但根據他的名字與《呂特利誓約》的發生有密切關係這一說法看來,我寧可信其有。我看過一部法國電影《佐羅》,講的是西班牙人在南美洲殖民統治時代,前總督殘酷壓榨當地百姓,新委派的總督米格爾上任途中即被殺害,他死前將官印託付給好友唐迭戈,要求他繼承遺志,改善管理,讓當地居民休養生息的故事。佐羅即是「歐洲第一劍士」唐迭戈,期間有許多打鬥和搞笑的場面,讓電影達到了驚險又令人捧腹的喜劇效果。如此看來,佐羅很可能是一個虛構的人物。但這電影劇本從側面反映了一個問題,即哈布斯堡家族的根基在奧地利,也統治過西班牙,家族統治的地域太大,他們只能委派信任的人擔任總督才能達到管理遼闊領土的目的。殊不知這些總督因山高皇帝遠,我行我素,日久天長,就變成了像電影《佐羅》里前總督那樣的殘暴統治者。據說威廉.退爾是瑞士烏里州的一個農民,遇上哈布斯堡家族新上任的剛愎自用的總督葛斯勒,這位總督別出心裁地在小城的中央廣場豎立一根柱子,柱子頂端掛著一頂奧地利皇家的帽子,荒唐地規定市民經過時必須向帽子敬禮,違者將遭到懲罰。威廉.退爾因沒有向帽子敬禮而被捕,葛斯勒逼迫退爾要射中其兒子頭上的蘋果才釋放他們,不然父子倆都要遭罰。結果退爾射中了兒子頭上的蘋果。按下來就有幾種不一樣的說法,讓這個故事不那麼顯得真實了。一說總督出爾反爾,說話不算數,反悔了,還是囚禁了退爾;一說第二箭退爾瞄準總督葛斯勒,但退爾射偏了;還有一種說法,就是退爾直接對總督,「如果我射中兒子,那麼第二箭就會射中總督你的心臟」,總督當然會怒不可遏......。無論哪種說法,反正威廉.退爾父子被總督囚禁起來。當押送父子倆的船隻經過琉森湖時,湖面突然掀起驚濤駭浪,船上人人自危,退爾乘機奪取士兵的弓箭,射殺總督后逃出虎口。寫到這裡時,我自己也感覺故事太過蹊蹺,但既然我已經見到美麗的琉森湖,有關它的故事引用一下也無妨。
脫險后的威廉.退爾乘勢舉起反抗奧地利統治的大旗,由於民眾極力擁護,星星之火很快形成燎原之勢。奧地利的哈布斯堡家族出兵鎮壓,最終還是被起義者擊潰。無論傳說是否真實,但當時的瑞士本土居民反抗外族暴政統治,爭取民族解放的鬥爭精神確實存在。到了14世紀初期,哈布斯堡家族企圖奪取羅伊斯河谷和聖哥達山口的實際控制權,在1315年的莫加頓戰役中,聯邦軍隊的一支小分隊就擊潰了奧地利軍隊。當時的戰鬥目的只是為了阻止哈布斯堡王朝進一步對聯邦要害地區的蠶食,由於這次勝利建立了信心,他們後來的目標是要推翻封建王朝對聯邦區域內的統治,這一爭取聯邦獨立的鬥爭時斷時續地進行了約150年之久。
莫加頓戰役的勝利再次證明了1291年結盟的重要意義,這以後的40年間,聯邦逐漸擴大。琉森1332年加入聯邦,蘇黎世1351年加入聯邦。還有格拉魯斯和伯爾尼分別於1352年和1353年加入聯邦。1370年訂立《牧師憲章》並已經形成了中央政權。說起來,哈布斯堡王朝統治的帝國中也還存在其他地域的聯盟,但瑞士的聯邦比較特殊,它是將城鎮和農村結合在一起的聯盟。這些聯盟在一定程度上通過削弱貴族的統治,通過小規模戰役中的相互支援,有效地擴大了聯邦的勢力,並從帝國的各類聯盟中嶄露頭角。除了前述的莫加頓戰役外,還有1386年在琉森附近的森帕赫戰役,以及1388年在格拉魯斯附近的奈菲爾斯戰役,自這兩個戰役后,哈布斯堡家族的軍隊再也沒有像原來那樣神氣,而聯邦的軍隊卻建立了勝利的信心。這以後的1個多世紀,雖然沒有新的地域加入聯邦,但聯盟的疆域卻在擴大。1415年,聯邦佔領了原屬於奧地利的阿爾高地區,它的大部分土地被蘇黎世、伯爾尼和琉森瓜分,其餘部分划作公共領地管理。1460年奧地利的圖爾高地區被聯邦的7個成員聯合佔領,以後這些地區由地方長官管理。
從14世紀到15世紀,勃艮第公爵的領地在不到1個世紀的時間裡得到迅速發展,已經成為歐洲西部最強大且最具擴張野心的一股勢力。特別是「勇士查理」公爵1467年執政后,試圖將它們位於瑞士西部直到荷蘭的廣大地域連成一大片。聯邦內的伯爾尼人明顯感覺到對自身的威脅。從1476年開始的兩年三次戰役(格朗松戰役、穆爾藤戰役和南錫戰役)中,伯爾尼人在聯邦其他成員的支持與幫助下,終於擊敗了勃艮第軍隊。勇士查理本人也在與聯邦的南錫戰役中戰死,他曾說過:任何落入他手中的聯邦成員都將與他並肩作戰,從而永遠消滅這一野蠻民族。這句大話雖然不能跟他一起埋進墳墓,卻成了日後的笑柄。與曾經所向披靡的勇士查理為首的勃艮弟人交戰所獲得的勃艮弟戰爭的全面勝利,為瑞士雇傭兵贏得了舉世矚目的榮譽。也就是從那個時代起,具有鮮明特色的可歌可泣的雇傭軍服務,成為舊聯邦經濟中重要的支柱。
瑞士聯邦軍隊戰勝勃艮弟人後,成為德意志南部的主要精銳力量。哈布斯堡家族為首的土瓦本貴族組織了1468年的瓦爾茨胡特戰爭和1499年的土瓦本戰爭,但這兩次戰爭都未能阻止聯邦在歐洲中部地區的擴張。作為王朝試圖戰勝聯邦的最後一次努力,就這樣以失敗而告終。在後來簽署《巴塞爾和平協議》時,德意志國王馬克西米利安一世很不情願地承認,在神聖羅馬帝國內的聯邦已經取得了事實上的獨立。由於有和平協議的約束,土瓦本戰爭同時也標誌著聯邦停止了向北擴張,瑞士中部聯邦成員的興趣開始轉向南方。
土瓦本戰爭之後,聯邦轉入義大利北部各繁華城市之間的義大利戰爭。初期聯邦還支持法蘭西,後來轉而支持教皇,並於1512年在米蘭趕走了法國人,初戰告捷,信心滿滿。聯邦軍隊似乎找到了繼續向倫巴弟擴張的理由。但在兩年後的馬里尼亞諾戰役中,命運之神不再向聯邦軍隊的這些瑞士長矛兵微笑了。雖然在這次戰役的初期,聯邦軍人戰鬥十分勇敢。法軍的大炮每一炮就可以轟倒數十名聯邦戰士,導致數十人死傷,即便這樣,長矛兵的銳氣好像仍未被絲毫撼動。戰鬥中,好幾次法軍差一點抵擋不住聯邦長矛兵凌厲的攻勢,其戰線即將面臨崩潰。但當時法軍的同盟者威尼斯軍仍然十分強大,當聯邦戰士發現大批的威尼斯軍隊從背後殺來時,他們的士氣一下子跌到谷底。撤退中,400名蘇黎世長矛兵掩護大部隊撤出戰場,結果全部戰死。這一戰,瑞士聯邦軍陣亡和被俘11000人,法軍傷亡6000人。經過馬里尼亞諾會戰,有人說瑞士人的榮譽喪失殆盡。但長矛兵這是一個特殊山地環境、特殊民族在特定條件下的產物,即便是在冷兵器時代,他們的格鬥方法也不是最優秀的,何況遇上了威力十分強大的法軍大炮。戰役開始的幾個回合中,聯邦長矛兵表現十分英勇;掩護主力突圍的蘇黎世人更是可圈可點,勇猛異常。應該說瑞士聯邦士兵在這場戰役中雖敗猶榮。
但是,一朝被蛇咬三年怕井繩,在1522年的比克卡戰役中,長矛兵沒有利用好最後一次給他們的作為主力進攻的機會,他們在泥濘的道路和野戰工事的阻擋之下一蹶不振終至土崩瓦解。如果說這次又是客觀原因導致的失敗,那麼3年後的帕維亞戰役中出現幾千名瑞士長矛兵集體大潰逃,兵敗如山倒的場面,就只能說瑞士歷史上長矛兵橫掃千軍的時代已經結束了。歷史學家認為,馬里尼亞諾戰役是瑞士歷史上一個重要的轉折點,從那以後聯邦的領袖們已經充分認識到長矛兵的神話已不復存在,因而永遠結束了他們的軍事擴張。通過總結數次戰役的經驗和教訓,戰爭的殘酷,戰友的鮮血,戰死軍人的白骨以及老少婦孺的眼淚,讓聯邦的當家人痛定思痛,下決心要尋找另一條讓瑞士聯邦人生存得安寧又幸福的道路,這就是瑞士走中立道路的思想萌芽。
懷著敬畏的心情仰望著天主教堂莊嚴神聖的十字架的東方人很難理解16世紀西方的宗教改革運動。這場運動使基督教分裂為兩大陣營。本文前面簡單地介紹過天主教與基督教新教的區別。瑞士的歷史上出現過兩位著名的新教領袖,一位叫烏爾里希.茨溫利(公元1484-1531年),出生於瑞士東部的吐根堡,家庭富有,接受過良好的教育,頗有語言天賦,可以閱讀希臘文和希伯來文的《聖經》。他經歷過馬里尼亞諾戰役和瘟疫的磨難,視《聖經》為宗教事務中最重要的權威。1519年在蘇黎世創立改革宗教會。他反對聖物和聖徒的肖像崇拜。反對禁慾和聖餐。他試圖在整個瑞士推行他的宗教改革主張。1528年他甚至推動了蘇黎世與法德聯手對抗哈布斯堡王朝和教皇。但他的改革主張遭到強大的阻力,瑞士聯邦中信奉天主教的盧塞恩、翁特瓦爾登、旋維茨、烏里和楚格等5個邦組成聯盟,共同阻撓蘇黎世邦在共管領地上傳播新教。1529年6月8日爆發的卡佩爾戰爭即是蘇黎世邦對這個5邦聯盟進行的清剿和討伐。交戰僅18天時間,就在卡佩爾修道院達成停火協定。協定規定信奉天主教各邦承認共管領地有信教自由。但協定簽署不久,5邦聯盟即發現蘇黎世邦在共管領地的圖爾高邦強制推行新教,這一次他們先發制人,於1531年10月突然向蘇黎世邦發動第二次卡佩爾戰爭,這次他們在卡佩爾打敗了蘇黎世邦的軍隊,新教領袖茨溫利在此戰役中喪生。
另一位新教領袖是約翰.加爾文。作為法國人的他與羅馬天主教分道揚鑣后,於1536年來到還不是聯邦成員的日內瓦。他成功地遊說政府官員接受他的理念,他主張努力工作,他認為人們獲得的財富是上帝的獎賞。他提倡人們在科學和藝術方面要接受良好的教育,還努力促進手工藝和貿易的發展。他的這些理念和主張有利於新興資本主義的發展,的確讓日內瓦很快成為一座崛起的城市。新教也分很多派別,加爾文與馬丁.路德不同的是他主張教會應積極干預社會生活,以保證消滅各種異端學說。讓日內瓦蓬勃發展的還有一個因素,即當時的歐洲各國對新教徒的迫害日益加劇,法國、荷蘭、義大利和英國的難民大量湧入日內瓦。這些新教徒難民中有很多教師、鐘錶匠、出版商、畫家、銀行家及其他專業技術人才,他們對新教的傳播和日內瓦的發展作出了巨大的貢獻。加爾文的主張在法國也得到廣泛傳播,它的擁護者被稱為胡格諾派。在整個法國不斷發展壯大的胡格諾派教徒和人數眾多的天主教教徒之間形成了尖銳的對立。終於1562年爆發「胡格諾戰爭」。1572年的聖巴托羅繆節(8月23日)之夜,在王室的支持下,天主教徒殘酷屠殺了3000名胡格諾教徒,整個法國有20 000人死於這場兩派教徒之間的生死決鬥。
在瑞士,看上去宗教改革在聯邦人口最多,最強大的邦取得了成功,但天主教也在步步為營地進行反擊。卡爾迪納爾.卡洛.博羅梅奧( 公元1538年-1584年)是瑞士天主教的守護神和復興的頂樑柱。1579年他在米蘭創建了海爾維第大學,培訓瑞士天主教的執事和神父。在第二卡佩爾戰爭勝利后,一些聯邦的公共領地重新信奉天主教。1567年伯爾尼將沙布萊和熱克斯地區交還薩瓦,這兩個地區又重新信奉天主教。雖然經過艱苦的努力,有些邦(州)仍然十分動搖;有些邦(州)從一邊倒的信奉新教,改變為人們可以自由選擇自己的信仰;還有一個叫阿彭茦爾的邦(州),1597年分裂為信奉天主教的內半州和信奉新教的外半州。可見當時基督教內部兩派鬥爭的激烈。那些年社會上出現騷亂、暴動和破壞是常有的事,這從另一個側面反映了人們對社會變革的渴望。
接下來是一場聯邦沒有直接參与,卻有一個扭轉乾坤意義且給聯邦帶來巨大益處的戰爭。這就是歐洲歷史上有名的17世紀30年戰爭(1618-1648年)。交戰的一方是由哈布斯堡王朝統領的奧地利、西班牙和德意志天主教聯盟,他們得到羅馬教皇和波蘭的支持;另一方則是反哈布斯堡王朝的法國、瑞典、荷蘭、丹麥和德意志新教聯盟,他們得到英國和俄國的支持。戰爭的導火線是兩名捷克國王斐迪南的欽差,被憤怒的新教群眾按古老的捷克習俗從20多米高的窗口扔了出去的「扔出窗外事件」;這是捷克民眾反對哈布斯堡王朝任命殘酷迫害新教的斐邊南國王的民族起義信號,也是30年戰爭的開端。當時的哈布斯堡家族既統治著神聖羅馬帝國,還統治著西班牙,這讓歐洲另一個大國法蘭西很不爽。他們迫切希望看到神聖羅馬帝國的衰敗,為此,他們不惜與新教聯合起來,與哈布斯堡王朝作鬥爭。戰爭的前三個階段,法國因為自己是天主教國家,只能借用新教的力量與王朝抗爭,結果丹麥、瑞典和神聖羅馬帝國的新教聯盟均未能斗過王朝。戰爭的最後階段,法國自己出兵,聯合瑞典軍,終於在1645年3月和8月,分別在波希米亞和納林根地區大敗王朝軍隊。這時大部分德意志的領土慘遭蹂躪或被佔領。1648年法瑞聯軍再接再厲,在楚斯馬斯豪森會戰和蘭斯會戰中擊敗哈布斯堡王朝統領的神聖羅馬帝國軍隊。同年10月,由於雙方都元氣大傷急需休整,遂達成和解,締結了《奧斯納布呂克條約》和《明斯特和約》,合稱《威斯特伐利亞和約》。到此為止,30年戰爭結束。對瑞士來說,30年戰爭是聯邦歷史上一個重要的轉折點,通過350年的不懈鬥爭和艱苦努力,瑞士聯邦人終於擺脫了神聖羅馬帝國的統治,允許他們從帝國中獨立出來的條文寫在《威斯特伐利亞和約》上。瑞士聯邦對外宣布獨立並開始執行特殊的中立政策,他們的獨立和中立政策在當時那個特殊的年代里,竟然得到歐洲各列強的承認。不過還留有一點尾巴,就是瑞士聯邦與法國的雇傭同盟,因此這種中立能達到一個什麼程度還是有些爭議的。自1515年起,聯邦各成員都在持續輸出雇傭兵,直到1895年才徹底終止;世界上僅教皇仍選擇瑞士人充當他們的衛兵(我的遊記第三章梵帝岡見聞及遐想中有瑞士人充當教皇衛兵的圖片)
30年戰爭期間,聯邦內部農民因反對城市邦的苛捐雜稅而時有起義,隨著矛盾的升級,1653年2月達到白熱化程度。琉森和伯爾尼地區農民的暴動傳播到巴塞爾和索洛圖恩地區。儘管起義很快被當地政府血腥鎮壓,但這場農民戰爭仍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直到拿破崙到來的1798年前,政府不再敢貿然向農民徵稅。一直延續到20世紀的瑞士民兵制度,據說就是因為稅收來源減少而被逼出來的一種行之有效的軍事管理制度。
30年戰爭期間,除因地理位置關係而被拖入戰爭的格勞賓登州外,聯邦的各州基本上沒有介入戰爭。這主要原因是各邦(州)都清楚,他們這些矛盾層層的鬆散聯盟一旦混入戰爭,聯邦將徹底解體。但沒有捲入戰爭並不是說聯邦內部的宗教衝突問題已經解決了。1656年爆發的第一次維爾梅根戰爭,關鍵的問題就是因蘇黎世希望在天主教統治區域內提高新教的地位,這次努力沒有成功。1712年爆發的第二次維爾梅根戰爭,是吐根堡一些改革派的居民與聖加侖修道院就修建一條連接中部天主教各州的公路而發生的衝突,由於有伯爾尼和蘇黎世的支持,這次新教一方取得勝利。這以後簽署的和約從根本上改變了瑞士天主教與新教在各聯邦州的平衡,兩大教派平分秋色,不存在誰佔主導地位的現象,實現了宗教和平。
18世紀末期,拿破崙猛烈的炮火和胸甲騎兵隊列橫掃著整個歐洲大陸,瑞士也未能倖免。1798年拿破崙一世佔領整個瑞士聯邦,廢除所有聯邦政府機構,對瑞士的領土進行了徹底的重組,並將其改變為中央集權的海爾維弟共和國。瑞士的改革派有了法國這個大靠山,為共和國起草了一部憲法,於1798年4月生效。聯邦內以前各個相對獨立的小國家(州)均降級為行政管理單位,參照法國行政區劃的邊界重新劃定,首都開始設在阿勞。各州、臣服領地和公共領地之間已經沒有差別,原來的聯邦議會被執行政府職能的5人理事會和間接選舉的兩院制議會所取代。法國大革命時期宣揚的自由、平等和博愛等新思想在聯邦的許多地方頗受歡迎,這些新思想使聯邦進一步朝著自由、平等和克服教派意識的方向發展。這也就促成了包容教派差異以及逐漸形成跨州的瑞士概念的思想萌芽。
瑞士當時畢竟是被拿破崙一世侵吞了,拿破崙本人受18世紀啟蒙思想家(伏爾泰、狄德羅和盧梭等)的影響,但是,共和國當時的運作必須服從法國的最高利益。因此,共和國的運作具有兩重性,一方面它打破權力集中在少數人的舊統治體系,以三權分立為基礎,看上去非常民主;另一方面,它必須允許法國軍隊駐紮並為其提供後勤保障,還需要允許法國軍隊自由使用瑞士的交通運輸線。特別令瑞士人屈辱的是他們被迫與法國簽署結盟條約,這打破了他們傳統的中立原則。後來的情況越來越糟糕,法國佔領軍將瑞士徹底變成了附庸國,瑞士的領土變成了法國人與其敵人交戰的戰場,大量外國軍隊的出現只能讓這個國家不堪重負,民不聊生。共和國面臨內外交困,內部矛盾日益激化的局面,到1803年已經陷入無政府狀態中。關鍵時候,拿破崙不得不以海爾維弟調停人的身份再次干預瑞士國事。同年3月《調停法令》通過,舊的州體制恢復,原來的臣服領地獲得正式州的地位。總共是13個州重建,加上聖加侖、格勞賓登、阿爾高、圖爾高、提契諾和沃州等6個新州的加入,新組成的海爾維弟聯邦共由19個州組成。頒布的新憲法雖然重申了瑞士的中立性,但他們還是被迫需要向法國提供軍事人員。前面遊記章節里提到過拿破崙從莫斯科撤退,在一個叫貝爾齊納河的戰役中,1300名瑞士軍人在整整一天的時間裡,硬是阻擊了4萬名強悍的俄羅斯大鬍子兵的強攻,讓拿破崙的大部隊順利通過浮橋渡河,躲過了被全殲的厄運,但大部分瑞士士兵卻英勇地倒在冰冷潮濕的河灘淤泥里再也沒有起來。
1815年10月16日,拿破崙被送往南大西洋的達聖赫勒拿島囚禁,他的帝國瓦解。歐洲各國在打敗拿破崙后,要處理戰後諸多問題,要消除法國大革命的影響,要瓜分拿破崙帝國的遺產,要恢復舊的封建統治秩序,這種背景下,在奧地利首都維也納召開了長達半年多時間的維也納會議。參加會議的各國簽署文件,承認瑞士聯邦的領土完整。這時有瓦萊、納沙泰爾和日內瓦等3個州加盟,聯邦擴大到25個州(1979年調整為26個州)。1815年11月20日,承認瑞士永久中立的文件在巴黎簽署,英國、俄羅斯、奧地利、葡萄牙、普魯士和法國的代表參加了簽字儀式。
為了結束聯邦內各州之間的矛盾和對抗,統一規劃經濟發展藍圖,1848年瑞士聯邦公布第三部憲法《1848年聯邦憲法》。形成了更集權的政體,新設立的聯邦委員會,是聯邦各項事務的最高執行機構,首都定在伯爾尼。一個統一的聯邦制國家就這樣誕生了。在這之前,每個州都有自己的法律、貨幣、度量衡、郵政和軍隊,內部鬥爭是瑞士各州之間經常發生的事。經過僅持續25天的1847年獨立聯盟戰爭之後,最終奠定了現代瑞士的基礎。由於各州在各個時期的發展不平衡,新舊政治體制的更替讓許多瑞士人感覺19世紀日子過得十分艱難;失業、貧窮、工作環境差等原因,加之美洲地廣人稀,人力資源奇缺的誘惑,讓部分瑞士人捲入移民潮移居南北美洲,但這畢竟不是主流。1848年是近代瑞士歷史上一個重要的轉折點,從此潛伏在地域、種族和宗教這幾方面的矛盾危機解除了,國家政治穩定,人民有更多的時間和精力投入到發展工業、農業和交通運輸業方面。從這以後,聯邦總體上還是呈現一種欣欣向榮的局面。
第一次世界大戰(1914-1918年)期間,瑞士保持中立。1914年10月,成立了總部設在日內瓦的難民機構總部,招募1200名志願者,他們與國際紅十字會(1863年10月創建,總部設在日內瓦,現全稱為國際紅十字會與紅新月會國際聯合會)一道救助傷員,安置難民,其人道主義工作得到國際社會認可。國際紅十字會於1917年獲得諾貝爾和平獎。還開創了溫特圖爾失蹤人員調查服務的工作,瑞士聯邦與德國、英國、法國、奧匈帝國以及比利時等國達成協議,從1916年到戰爭結束,為交戰雙方的68000名受傷或生病的士兵提供醫療及康復服務。有這麼一個中立國家,對飽受戰爭創傷的世界各參戰國來說的確是一個幸運的避難所。
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和大戰中,瑞士極力保持其獨立性,不參加戰爭。但是當時情況緊急,1939年春,預備役軍人接到進入與德國接壤的邊境的通知。聯邦各州號召民眾儲存食物,並進行了簡單的空襲應對訓練。聯邦政府號召開展所謂「種植大戰」運動,即將每寸可耕種的土地充分利用,種植馬鈴薯,以確保戰時糧食的供應。瑞士平時軍官最高軍銜都在將軍以下,二戰前,漢瑞.古桑被任命為軍隊最高指揮官並獲得將軍軍銜。1938年德國吞併了東邊的奧地利,1940年6月德國佔領了西邊的法國,北邊就是德國本土,東南面是德國的盟友義大利,就是說,在第二次世界大期間,瑞士完全被納粹德國及盟國包圍,戰爭的威脅及危險無時無刻不存在。瑞士的大部分報紙都支持同盟國,宗教和其他團體都儘力救助來自納粹德國和一些其他被佔領國家來的難民,但是難民並沒有受到太熱烈的歡迎,因為戰爭經濟不景氣,許多瑞士人對湧入眾多的工人感到壓力。猶太人應該感謝聖加侖州的警察總監保羅.格倫尼格,他當時允許大約3000名猶太難民進入瑞士,這位著名的救助者蒙受不白之冤而被捕,直到1995年他去世多年後才恢複名譽。1933年進入瑞士的德國猶太人格爾哈特.凌格納是提醒國際社會警惕納粹滅絕猶太人罪惡計劃最早的人。儘管如此,瑞士政府應該接受批評的是,他們還是拒絕了很多猶太難民入境,還購買納粹通過各種卑劣手段竊取了猶太人的黃金,還拒絕退還戰爭期間可憐的死亡投資者曾經存放在瑞士銀行的財寶。根據1907年的《海牙公約》規定,中立國可與所有交戰各國自由貿易,甚至包括出口武器。瑞士通過向德國出口戰爭物質直接導致戰爭時間延長。了解這些歷史背景,我們就明白了為什麼《虎口脫險》里的德國士兵追捕法國飛行員時,一旦滑翔機飛過了邊境進入瑞士境內,他們就不敢再瘋狂的原因。
因為在1515年的馬里尼亞諾戰役中,法國人與威尼斯人聯合擊敗了瑞士聯邦的長矛兵,隨後締結的合約對聯邦來說也還算體面。法國人戰場上雖然取得了勝利,但他們也深知瑞士人戰鬥時英勇頑強又忠誠使命,由此與瑞士締結了雇傭同盟。這以後瑞士的很多州都為法蘭西國王提供雇傭兵。還是那句老話「不打不相識」,自16世紀以來,法國與瑞士關係密切。1792年8月發生的法國巴黎杜伊勒里宮暴動事件中,786名瑞士雇傭兵面對著憤怒的巴黎起義市民,盡職盡責地保衛王宮,保衛法王路易十六及王后,結果全部戰死。據當時瑞士軍官J.B.古德寫給家人的信中說:杜伊勒里宮外的廣場聚集大批人群,人們要衝進王宮,被瑞士衛兵阻攔。衝突中衛兵向暴動的民眾開火,戰鬥打響。接下來是國王的宮殿燃起熊熊大火。他妻子從市場回來,看見人們正拖著殘缺不全的瑞士人的屍體在遊街。街頭一些人見到被殘殺的瑞士士兵的屍體,就大叫:「哈哈,幹得好,幹得好!」...... 這次屠殺令瑞士舉國震驚,聯邦內各州民眾在為這些恪盡職守的優秀子弟兵灑一鞠同情之淚的同時,決定在琉森為這些客死他鄉的士兵修建一座紀念碑,這就是這座雕塑著瀕死的獅子的紀念碑的來歷。雕塑技藝精湛,極富喧染力;石獅背脊上深深地插進一把讓它足以致命的僅露出劍柄的劍,獅子的前爪仍然護著代表旁波王朝的金百合花徽章,表示他們是為保衛法國國王一家而英勇戰鬥過。它的處境極其悲慘,它正在喘息,正在呻吟,正在痛苦地死去。見到這副雕塑的人無不動容。路易十六的王后就是奧地利國王的妹妹,王后曾多次邀請哥哥出兵,進入法國鎮壓革命。這些來往的秘密通信被發現,成立於1792年9月21日的法蘭西共和國,以路易十六勾結外敵和逃亡貴族而將其逮捕,1793年1月18日,國民公會以叛國罪判處其死刑。3天以後,在巴黎的協和廣場,路易十六被他自己改進設計的斷頭台鍘斷了腦袋。在法國慶祝革命200周年的慶典大會上,法國總統密特朗說:「路易十六是個好人,把他處死是件悲劇,但也是不可避免的。」還說他性格軟弱,不敢採取強有力的措施,只是不會統治國家,說他是暴君是不合適的。對於當年巴黎的起義民眾來說,瑞士的雇傭兵是封建王朝的衛道士,是站在與人民為敵的立場上的。而對於當年的瑞士來說,他們失去了忠於祖國又忠於僱主的優秀戰士,對於那些可憐的雇傭兵的家屬來說,他們失去了日夜想念且骨肉相連的兒子,失去了家庭的頂樑柱,的確像是天塌下來了一樣。這是一次法國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所付出的代價。毛主席說過:「革命不是請客吃飯,不是做文章,不是繪畫繡花,不能那樣雅緻,那樣從容不迫,文質彬彬,那樣溫良恭儉讓。革命是暴動,是一個階級推斷一個階級的暴烈的行動。」看到旅遊景點這雕塑,讓我對以往難以領會的導師語錄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但是,從近年來我國中學的語文教科書里很難見到魯迅的雜文這一事實看,可能是魯迅先生的雜文已經時過境遷,不適合當前的中國國情。縱觀世界歷史,多少王朝的興衰榮辱,差不多是靠實力打出來的。是靠革命,靠暴動奪權贏得成功的。人類文明進步到今天,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豐富的程度,已經不適宜用歷史上那種用拳頭說話的方式了,因為那樣,其後果已經不是兩敗俱傷的問題,而是同歸於盡的結局了。如今的世界格局和我國的建設發展環境,都需要和平,需要協調,需要通過談判來解決爭端,這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緊要。因為人類的智力已經發展到這樣一個程度,即人類製造出來的戰爭武器能夠將地球毀滅幾十回甚至上百回。很多地區爭端,達到了如果擦槍走火,就很可能會引致給人類帶來滅頂之災的核戰爭危險的邊緣。每每想到這裡,我就不寒而慄。矛盾是永久存在的,爭端和衝突在各個國家和各個地區之間也是永久存在的。如果這些地區、這些政黨或這些國家的領導人,遇到不可避免的衝突之時,能夠淡定一些,能夠理智一些,通過與對方談判協商解決爭端,就能夠避免廣大民眾的流血犧牲。避免因核戰爭帶來的毀滅性災難,即便是最輕的局部核戰爭后的污染,也會引發幾代人的遺傳變異性疾病給人們帶來的無盡痛苦。我參觀過瑞士日內瓦的聯合國總部和紐約聯合國總部的一些部門,作為參觀者旁聽過聯合國幾個重要會議。這些龐大豪華的國際組織的辦公和會議機構的工作效力有待進一步挖掘提高。能夠以理性回歸的方式,說服和感動包括世界所有國家、地區、各宗教團體,各派政治勢力的領導者,坐到談判桌上來,和平地解決爭端,避免戰火硝煙,造福人類,該有多麼美好啊!
碧波流煙的遊記:
- 1 俄羅斯遊覽(中)
- 2 俄羅斯遊覽(上)
- 3 探訪里釣島老家
- 4 杭州徑山寺遊記
- 5 尼羅河的斜陽及遊艇晚會
- 6 回顧埃及
- 7 草根遊記(二)
- 8 草根遊記(一)
- 9 塞外風光
- 10 雅典回眸
- 11 日內瓦湖畔及市區
- 12 梵帝岡見聞及遐想
- 13 賽納河、聖心教堂和鐵塔的觀感
- 14 巴黎鐵塔遊記
- 15 走向巴黎
- 16 風雪瀰漫少女峰
- 17 少女峰與因特拉肯小鎮
- 18 琉森湖畔的琴聲
- 19. 過了步行邊境橋就到了瑞士
- 20 列支敦斯登印象
- 21 奧地利印象
- 22 羅馬三景
- 23 萬神殿
- 24 納沃納廣場的聯想
- 25 納沃納廣場的四河噴泉
- 26 解讀佛羅倫薩
- 27 威尼斯瀏覽的感慨
- 28 瀏覽洛杉磯環球影城
- 29 丹麥城
- 30 對斯特恩碼頭的記憶
- 31 從米蘭大教堂的故事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