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驢友遊記 >碧波流煙的空間

俄羅斯遊覽(上)

2023-10-03 13:23:11 碧波流煙 閱讀:236 積分:2000

          2016年7月21日,已經是中午12點,我們搭乘的俄羅斯航空公司的國際航班在北京首都國際機場滑行。我佔據了一個臨窗的位置,拍下了飛機騰空而起前後瞬間經過的機場跑道及腳下方的一些景物。下面的照片說明我們經過了「北京飛機維修工程有限公司」在機場的廠房,還有我們即將離開機場時,地面正在迅速遠離並縮小的場景。隔著舷窗拍攝的照片一般不大清晰,但這兩張還勉強可用,其中一張遠遠地看上去像一枚放大了的晶元。                  

          由於我國在上世紀五十年代前期,與前蘇聯有很好的合作關係,因此,從小我們就受到俄羅斯文化與藝術的熏陶。小學一年級的音樂課,老師就教我們唱俄羅斯民歌「故鄉」。如今還記得部分歌詞「看那高山,看那平地,無邊草原和牧場,俄羅斯的遼闊地方,這是我的故鄉。」唱這支歌的時候,我彷彿置身於幸福的童年生活里。在洞庭湖當知青時,冬天回家鄉看父母,總忍不住要唱一首俄羅斯民歌「三套車」,將自己比作是那匹將要被主人賣掉的老馬,來抒發一下當年知青在冰天雪地里傷感的情懷。懂事以後我所讀過的長篇小說里,有前蘇聯奧斯特洛夫斯基的《鋼鐵是怎樣煉成的》,有俄國文豪列夫·托爾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有屠格涅夫的《貴族之家》,還有車爾尼雪夫斯基的《怎麼辦》等,這些小說里的人物,在那個年代時常活躍在我心靈深處或甜蜜的夢中,他們或者是我的偶像,或者也是我的朋友。俄羅斯不光文學作品扣人心弦,它的音樂舞蹈也讓我如醉如痴。除了浪漫樂派作曲家柴可夫斯基的《天鵝湖》是我國觀眾所熟悉的外,1864年從聖彼得堡音樂學院畢業,出身於第比利斯的前蘇聯作曲家哈恰圖良的《馬刀舞曲》也實實在在能夠讓人們著迷。這支首演於1942年,描寫庫爾德族人出征前的戰鬥舞曲後來改寫成鋼琴曲、小提琴曲、木琴曲和手風琴曲。特別是它的手風琴曲,讓我這個手風琴愛好者每欣賞一回就激動一回,可以說是百聽不厭。如今,我退休生活在武漢,乘坐的公交車、私家車時常從武漢長江大橋上經過。聽說這座大橋是蘇聯人設計的,鋼材也是從他們國內運來,施工方案、工藝、質量管控等諸環節也由他們負責,我國主要是提供大量的勞動力和部分基層技術管理人員及技術工人。60多年來,長江上有數次萬噸巨輪撞擊該大橋的事故,但大橋安然無恙。怪不得人們的印象中,蘇聯人建造的房屋和橋樑都比較經久耐用。總之,俄羅斯藝術的建築、音樂、舞蹈、文學等各種門類,由於物質媒介及創作方式不同而各領風騷,但它們都在一定程度上受著俄羅斯傳統文化和民眾欣賞氛圍的影響。這也是我為什麼對俄羅斯那麼好奇和向望的原因。

          國際航班一般是在雲上飛,從地圖上看,我們是在向西方飛行,也就是說,一直是在追著太陽跑。按照莫斯科時間比北京時間慢5個小時計,我在舷窗拍攝的這張照片是莫斯科時間下午2點29分。當時我肯定不只拍攝這一張照片,但限於篇幅我只能選一張作代表。久久盼望的俄羅斯國土就在腳下,多年來的願望就要實現了,心中難免有些激動呀!

          也可能是受到了航班到站要拿行李排隊下飛機,準備辦入境簽證,還要注意聽導遊的吩咐與安排等這些鎖事的干擾,而多少沖淡了我那份難以抑制的激情。我們在北京登機前吃的中餐,現在經過7個多小時的飛行,如果是按北京已經是晚上7點半了,好在飛機上用過簡易的晚餐,如果按俄羅斯的時間,飛機上用過的應該是中餐。經過團隊辦過境手續等瑣事,花去了一個半小時的時間,等我爬上俄羅斯的旅行大巴,舉起相機拍攝窗外第一張俄羅斯風光照片時,已經是當地時間下午3點57分。這數碼相機時間記錄功能對我回憶旅行經過是再好不過了,它能夠準確地顯示我經過的那麼多景點的時間軸,從而幫助我回憶起當時的感覺和心情。

          我從資料上了解到俄羅斯遼闊的國土到處可見亭亭玉立的白樺樹,一登上往莫斯科市郊的汽車,我就注意到路邊幾乎全是白樺樹。2011年 2月4日,俄羅斯國立模範小白樺舞蹈藝術團曾在北京的國家大劇院演出,獲得巨大成功。舞蹈《白樺樹》擁有一種獨門絕技:雲步。即通過長裙下的小碎步快速走動,女性舞者步履輕盈得像在雲端飄移。有時候觀眾覺得演員沒動,是整個舞台在旋轉。人們好像看到了活潑可愛的擬人化樹木精靈,舞台上的白樺樹林在沁人心脾的音樂中詼諧地光怪陸離地變幻著,寄託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渴望,也演繹著人世間各種複雜的情感。難怪俄羅斯人將白樺樹看成是他們民族精神的象徵。

          我們從莫斯科的三個機場之一的多莫傑多沃國際機場乘旅遊大巴向著我們的第一個景點莫斯科伊茲梅洛沃文化休閑公園行駛,用了大約90分鐘時間。從地圖上看,這個休閑公園在莫斯科市中心的西側,離紅場垂直距離約12公里。

          我們來俄羅斯之前,只在電視或畫報里見到過莫斯科紅場旁的聖母升天大教堂,以螺旋型彩色圓尖頂為中心的東正教特色教堂豪華屋頂。沒想到這個文化休閑中心的眾多屋頂同樣漂亮,光彩照人。公園規模不小,我們當天到達的時候已經接近黃昏,因此僅參觀了一半,就需要集體就餐,分配房間,準備倒時差休息了。天黑之前我們還到了以下這些地方。

          我曾經在以前出版的遊記里提到,東正教屬於基督教的一個較大的分支。基督教發源於公元1世紀巴勒斯坦地區的猶太團體。公元313年君士坦丁皇帝讓基督教在羅馬取得合法地位,公元380年,羅馬皇帝狄奧多西將基督教確定為國教。也是這位皇帝臨終前將羅馬帝國以亞得里亞海為界,分為東西兩個帝國,分別讓他的兩個兒子繼承。東羅馬帝國以君士坦丁堡為首都,西羅馬帝國以羅馬為首都。基督教也隨著羅馬帝國的分裂而形成兩大教派。一派是東羅馬帝國的東正教,一派是西羅馬帝國的天主教。因為在教義和學說傳統的不同詮釋乃至政治訴求等方面都存在分歧,東西兩大教會的矛盾也日益尖銳。但根本原因還在於爭奪教會的領導權。這種矛盾經過數百年的不斷發酵,終於在1054年7月釀成公開決裂。

          因為在此之前,俄羅斯上層去過君士坦丁堡,瞻仰了聖索菲亞大教堂,教堂的宏大精美,富麗堂皇和精湛粉飾讓他們感覺像是遭雷劈一樣震驚。還在988 年,弗拉基米爾大公將東正教定為俄羅斯國教,這是在史稱「羅斯受洗」之後不久的事。才能卓著的東正教神學教授弗洛羅夫斯基說: 「羅斯受洗是俄羅斯精神的覺醒——是召喚她從『富有詩意的`幻想走向精神清醒和深思熟慮。而與此同時,古羅斯通過基督教同所有周邊文化世界產生了創造性的和活躍的相互影響。」1453年,在東羅馬帝國滅亡后,俄羅斯教區逐漸取代了君士坦丁堡教區,成了東正教的中心。當時的俄羅斯人認為世界上有三個羅馬,第一個在義大利,第二個在君士坦丁堡,第三個即在莫斯科。他們認為自己才是羅馬正統的繼承人。直到如今,俄羅斯教區牧首也是唯一一個真正有能力與君士坦丁堡教區的普世牧首叫板的人。而當我們面臨伊茲梅洛沃文化休閑公園內眾多的具有東正教建築特色的漂亮塔樓時,那些已經遠去了的基督教派之間數百年恩怨爭鬥的謾罵聲,那些君士坦丁堡可憐的東正教信徒被奧斯蔓帝國士兵殺戮的哀嚎聲,還有那些因第四次十字軍東征荒唐的教派間自相殘殺的刀光劍影,彷彿都已經在昔陽照耀下的金色圓頂的餘輝中消散了。剩下來的只是我一個對東正教一知半解的中國遊客在這些莫斯科城內的建築物面前發獃。

          第二天我們的旅程是參觀紅場和克里姆林宮,紅場南端的聖瓦西里升天教堂將我對東正教建築特色的理解更強化了,它可能至少在外表上是世界上最漂亮的東正教教堂。這裡的照片中還有一張是在紅牆上聳立著連通克里姆林宮與紅場的斯巴斯基鐘樓。每當新舊交替之時,這鐘樓上都會敲響洪亮的鐘聲,宣告新的一年的來臨。聽說在沙皇時代,無論官員平民通過鐘樓時都必須摘掉帽子或頭盔,在胸前畫十字,並下馬步行通過鐘樓過道,以此表示對鐘樓上的耶穌畫像的尊敬。民間還傳說,這座塔樓有一股神奇的力量能保護克里姆林宮。當年不可一世的拿破崙率領61萬大軍,浩浩蕩蕩開進俄羅斯的大草原,雖然出師不利,損兵折將,但他還是短暫地佔領過當時一座燃起熊熊大火的莫斯科空城。聽說他通過塔樓時沒有下馬,他的坐騎竟然受驚嘶叫起來,將這位法國皇帝嚇了一跳,那頂標誌性雙角帽也從他的頭上掉落在地。俄羅斯人對斯巴斯基鐘樓的崇敬之情或許是從東正教的聖像掛在塔樓上開始的,而拿破崙經過時的尷尬和他後來的一敗塗地、落荒而逃,更鞏固了它在俄羅斯人心中的崇高地位,讓它名符其實地成了俄羅斯的象徵。

          作為一個中國遊客,一個成長在紅旗下的退休教師,知道列寧對於新中國成立的深厚含義。可以說中國*真正了解馬克思列寧主義,並以它作為自己的理論基礎和指導思想,應該是從1917年俄國十月革命開始的。這裡是列寧的墓,是瞻仰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導師的好地方。它在紅場西側中央的紅牆下方,看上去是由深紅色、黑色大理石和花崗岩等珍貴的石料建成,整體上顯得莊嚴肅穆。1994年,這列寧墓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確認為「世界歷史文化遺產」。與之毗鄰的是著名的無名烈士墓。此墓是專門為紀念在蘇聯衛國戰爭中犧牲的那些無名戰士們建造的。在長明的聖火前的大理石地面上刻著兩行金字——你的名字無人知曉,你的功勛永垂不朽...我看過那麼多前蘇聯的經典電影,《列寧在1918》、《莫斯科保衛戰》、《列寧格勒》、《這裡的黎明靜悄悄》、《斯大林格勒保衛戰》等影片中那些硝煙瀰漫的戰鬥場面,那一次又一次的衝鋒,那一排又一排倒下的英烈,彷彿在這無名烈士墓的聖火上空重現。瞻仰紅場是我多年的夙願,我覺得自己在職時公費出國考察的幾個項目,都沒有這次退休后自費來莫斯科紅場得到的收穫和受到的教育深刻。一般人都認為不能在陵墓前拍照,因此我在遠處慌慌張張地拍了幾張,質量都不高,只能是湊合著用了。

          再看看紅場聖瓦西里大教堂隔著大廣場的正對面,是俄羅斯國立歷史博物館,可能是由於時間的原因,旅行團沒有安排我們參觀。我來俄羅斯之前,閱讀過這個博物館的資料,它是1872年由亞歷山大二世下令建造,直到1883年亞歷山大三世加冕時正式開館的。它向世人介紹俄羅斯從原始時代開始各個時期的歷史,聽說館內的藏品有450萬件之多,有貴金屬、裝飾品和武器等多樣展品。這座俄羅斯風味十足的硃紅色建築物,總體上是一個對稱結構的塔樓,如果忽略兩側高聳的對稱塔樓,整個建築像是一個大品字形,其裝飾性的尖塔,三角檐及圓拱型窗戶,讓人們對它依依不捨。我們差不多圍繞它轉了一圈,在其後方見到了大名鼎鼎的朱可夫元帥騎馬雄姿雕像。 

          朱可夫將軍是我國人民最喜歡的前蘇聯將軍。他出身貧寒,經過努力奮鬥逐漸成為一代名將。無論是在列寧格勒戰役、莫斯科保衛戰,還是在斯大林格勒戰役、庫爾斯克戰役、第聶伯河戰役中,都表現出他戰略家的膽魄和非凡的軍事指揮才能,他為前蘇聯贏得二戰時期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立下了汗馬功勞,建立了不朽的功勛。1946年或者是因為功高震主,被人陷害而進入人生低谷。我想任何自認為懷才不遇,受到不公正待遇的人,如果想到朱可夫元帥晚年的遭遇,就可能心理釋然進而看得開一些。讓我感興趣的是這座青銅雕像是1995年前蘇聯解體后建造的。這說明俄羅斯聯邦政府對前蘇聯的著名人物,包括列寧墓與紅牆之間的集體墓群里的斯維爾德洛夫、伏龍芝、捷爾任斯基、加里寧、日丹諾夫、斯大林、伏羅希洛夫、布瓊尼、蘇斯洛夫、勃列日涅夫、安德羅波夫和契爾年科等十二位英雄都是認可的。要不然已經到2016年的今天,我們怎麼還能如此神情凝重地瞻仰列寧墓、十二名人墓和朱可夫雕像咧!

          克里姆林宮的參觀讓人們非常期待,我從照片的時間記錄看,我們在克里姆林宮參觀僅2小時。這一批建築群被譽為「世界第八奇觀」,最早建於14世紀,曾經是俄國沙皇的皇宮,現在是俄羅斯總統府和國家領導人的辦公地點。之前人們所說的可能會遇到普京的噱頭多少會提高人們參觀時的興趣。首先映入我們眼帘的是宮內教堂廣場四周圍繞的四座教堂,十二使徒教堂、聖母升天教堂、天使報喜教堂及聖彌額爾教堂。其中聖母升天教堂是莫斯科大公國的母堂,是當年舉行沙皇加冕典禮的地方,俄羅斯東正教會大部分牧首和莫斯科都主教都安葬於此。大教堂的白石上有《亞歷山大·馬其頓升天》石刻畫,還有獅頭及婦女像的浮雕,寓意基督的永生,顯示教堂對聖母的崇拜。聖經的傳統題材《最後的審判》水彩壁畫的一部分在教堂的西部牆壁上保存下來。聖母升天大教堂以12世紀流行的無色人工寶石建築結構而聞名於世,即便是在前蘇聯時期,唯有這座教堂仍然為廣大信教民眾敞開大門,受到東正教的推崇。它的西南面是伊凡大帝鐘樓,這座81米高的鐘樓是克里姆林宮中最高的建築,它是古代的信號台和瞭望台,可以俯瞰周圍32公里範圍的地方。鐘樓的左側是重達40噸的直徑為89厘米的「炮王」,1586年由安德烈·喬赫夫設計建造,這尊重40噸,直徑為0.92米,炮架上可見精美浮雕及沙皇奧多爾像的大炮實在是太重了,包括旁邊每個重1噸圓形炮彈,從未使用過。

          那天下著小雨,我們團隊的人們打著傘,影響了視線。據說伊凡大帝鐘樓的右側有號稱世界第一大鐘的鐘王,它高5.87米,直徑5.9米,重200噸,可能是太過注重塑像和圖飾了,鑄成后敲第一下就驚現裂痕。被《美國百科全書》稱之為世界上重未被敲響過的鐘,也是我這次沒有親眼見到過的鐘。近在咫尺的克里姆林宮辦公大樓莊嚴神聖,我們這些遊人只能好奇地遠觀而不敢越雷池一步。遠遠見到的一排排轎車,會讓人們滋生或許能夠見到俄羅斯大人物的遐想。那些教堂或鐘樓金光燦爛的圓頂,突顯出克里姆林宮內古典與現代建築的融合。不過那濃濃的東正教建築風貌,仍會深深地留存在人們的腦海里。

          當天下午3點鐘,我們就結束了克里姆林宮的參觀。旅遊大巴帶著我們和我們的行李在莫斯科城內遊覽,在城裡的中餐館用餐,休整。然後去了莫斯科的列寧格勒火車站(俄國火車站名往往以目的地為站名)。準備從這裡乘10小時的夜班車,前往聖彼得堡(原名列寧格勒)旅遊。我隨著旅行團的隊伍,拖著我的箱包被動地走進莫斯科這最古老的俄羅斯火車站。它於1849年竣工,經過無數次擴建與改造,拓寬了現代火車站必需的各種場所,如中轉旅客候車廳、醫務室、上層下層售票廳,與地下通道及地鐵站相連等。這些建築設施與我們國內的大火車站相比,沒有什麼特色。我心裡只想著這火車站與聖彼得堡、彼得羅扎活茨克、摩爾曼斯克等城市相連。想著它在莫斯科與聖彼得堡之間來回運行的《紅箭號》、《阿弗洛爾號》和《俄羅斯的三套車號》列車。我真希望我們當晚乘坐的是最後那個有「三套車」名稱的列車呀,因為我對「三套車」這首俄羅斯民歌有太多的喜愛和懷念之情了。我看著車站上熙熙攘攘的人群,跟隨著我們旅遊團隊伍走進候車室,邁步進入月台,上了卧鋪車廂,安頓了行李的鋪位,我下意識地完成了這些瑣事,但腦子裡還一直在想著我們即將到達的這座英雄的城市的一些故事。

          聖彼得堡原名列寧格勒,是俄羅斯的第二大城市。說起這座城市,與一位俄羅斯偉人關係密切,他就是1672年出生的俄羅斯羅曼諾夫王朝第五位沙皇彼得大帝。為了向西方學習先進的技術,他曾組織一個龐大的考察團,自己化名為彼得·米哈伊洛夫下士隨團出國訪問學習。他到過荷蘭的薩爾丹、阿姆斯特丹及英國的倫敦等地方,學習國外先進的造船和航海技術,還聘請了大量的當時歐洲先進國家的科技人員到俄羅斯工作。回國后他全面推行歐化改革,將一個落後的農奴制國家,一躍而成為能夠改變世界格局的亞歐強國。他要建立一支海軍,卻極其缺乏經費。因此他在經濟方面,一直鼓勵發展工場手工業,想振興國內外貿易。他深感當時一個內陸國家對俄羅斯的發展和進步是十分不利的。為了擴大出口,開拓商埠,他眼盯著波羅的海荷蘭灣岸邊那一片沼澤地,包括芬蘭灣一帶,被稱之為英格爾曼蘭的地方,當時屬於北方強國瑞典王國所有。為了爭奪這個面向西歐的出海口,彼得與瑞典經歷了21年的北方戰爭,最終,彼得一世硬是從瑞典手中奪取了英格爾曼蘭。

          1703年,彼得大帝在涅瓦河口的一個兔子島上建立了彼得保羅要塞,是為了防止瑞典人重新奪回這片新爭奪來的土地。後來經過擴建,成了最初聖彼得堡城市的雛形。到了1713年,彼得大帝乾脆將首都從莫斯科搬遷到這裡,這以後的200年,它就成了俄羅斯的首都。中國人民所熟悉的十月革命一聲炮響,就是1917年11月7日晚9點45分,在靜靜的涅瓦河上的阿芙樂爾號巡洋艦,突然向臨時政府所在地冬宮開炮時的划世紀炮響。眾多的革命士兵和赤衛隊員在夜色中,在激昂的烏拉聲中衝破街壘,勇敢地沖向聖彼得堡(當時叫彼得格勒)大涅瓦河起點南岸的冬宮。我的腦海里再現赤衛隊員和水兵,冒著槍林彈雨,奮不顧身地攀爬並打開冬宮巨大鐵門的情景。次日凌晨2點,終於攻佔冬宮,推翻了盤踞在這裡的臨時政府,十月革命取得輝煌的勝利。

          窗外似乎是漆黑一片,火車在東歐平原的原野上賓士,軟卧車廂有規律的哐啷鏗鏘聲,像催眠曲一樣將疲倦的旅客送入夢鄉。我雖然也零星想著這座即將到達的英雄城市在二戰中那些可歌可泣的故事,也在回憶前蘇聯電影畫面里的場景,也在想我明天要重點關注的聖彼得堡市哪些景點,但這些遊絲一樣的思緒不知在哪一刻好像是換了一個頻道般地變得無影無蹤,那麼多腦細胞像是偷懶似地藏起來了,我整個人好像也輕鬆了許多。噢,原來我大概也加入了列車卧鋪車廂里鼾聲大合唱的行列。

          第二天早晨,在列車上草草洗漱過,我們隨隊伍下車,離開聖彼得堡市的莫斯科火車站。乘坐導遊安排迎接我們的大巴,來到這座城市的街道上,我們的第一個目的地是斯莫爾尼宮。但在這之前,導遊告之我們即將到一個中餐廳早餐。這是從火車站到斯莫爾尼宮所經過的聖彼得堡的一些街道。

      在異國他鄉,見到一個中餐館就特別親切。店門口招牌上的中文字,有時會觸動你的不知哪一根神經,會讓你自覺不自覺地鼻根酸澀眼含淚花。女同胞進入大堂之前,總會抽出些微一點空閑時間整理整理衣裙。男同胞可沒有這般講究,只想著怎樣填飽肚子,有精力欣賞景點。我們從進餐館門是當地時間早晨6點40分,用過早餐,稍事休整再乘車到達這城市東北部,即涅瓦河轉彎處的斯莫爾尼宮才7點38分。說明我們的早餐點離這個當年列寧在這裡發號司令,任命新成立的蘇維埃政府各部門要員的地方很近。1917年「十月革命」期間,布爾什維克軍事革命委員會就設在這裡,革命導師列寧1917年11月中旬到1918年3月期間曾在這裡辦公。說起來,這個正在維修中的斯莫爾尼宮在1806年建成后的兩年內,曾經為貴族女子學院,「斯莫爾尼」在俄語里是「瀝青」的含義,也說明這裡也曾經是個瀝青廠。蘇聯時期這裡風光無限,曾經是列寧格勒市政府的辦公樓,如今為聖彼得堡市政府。因為主樓在維修,所以說它整體的風格為藍白相間,屬於巴洛克風格與拜占庭風格的融合似乎還有點勉強。(待續)

    微信訂閱:相約久久,贈送9000景點攻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