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驢友遊記 >motto的空間

大東北自駕游之十:美麗的海拉爾河谷

2024-01-28 15:49:06 motto 閱讀:2054 積分:2030
    相關景區的詳細攻略:

    看過滿洲里國門景區,我們開始回頭往東去向呼倫貝爾、牙克石方向。

    滿洲里國門景區 @motto

    滿洲里市中心標誌,沒看懂其含義。

    遊記相冊 @motto

    已過12點,大概是因為在景區吃冰糕吃得太多,大家都不感覺餓,那就等等再說。

    要問冰糕吃多少?70塊錢的。出來國門,大家有點渴,準備幾買塊冰糕,一問20一塊!沒捨得買。

    到了自貿區,又見賣冰糕的,一問5塊一根,麻溜地買了7根,好像玉興說肚子不好不吃沒買;大家一聚頭,小娟也買了7根!於是努力地、努力地吃,最後還剩三四根,化了,扔了。

    遊記相冊 @motto

    出了滿洲里,美麗的海拉爾河就伴我們左右。河水滋養著這片美麗的草原,沿路又恢復了往日的風景,青草和乾草捆遍布原野。

    乾草捆是調製成含水量在17%以下的乾草,貯存前用各種乾草打擁機壓製成的草捆,一般每捆35-40公斤。乾草捆不僅便於搬運、貯藏和取喂,且能較好地保持乾草的綠色和香味,養分的損失也能減少。

    遊記相冊 @motto

    海拉爾河,蒙古語意為雪水之河,是額爾古納河的上遊河段。發源於大興安嶺西側吉勒老奇山西坡,呈東至西流向,其源流為大雁河,與庫都爾河於烏爾旗漢林場匯合后始稱海拉爾河。幹流全長714.9公里,流域面積5.45萬平方公里。流域內年積雪厚度可達半米,封凍期約200天。年中洪峰有兩次,一是5月融雪期,一是8月夏雨期。

    遊記相冊 @motto

    經過烏珠爾蘇木,烏珠爾蘇木是呼倫貝爾市陳巴爾虎旗下轄的一個鄉鎮級行政單位。

    遊記相冊 @motto


    遊記相冊 @motto

    呼和諾爾是個湖的名字,就在前面路的左側。

    遊記相冊 @motto


    遊記相冊 @motto

    呼和諾爾旅遊景區位於呼倫貝爾草原中心地帶,東面與呼和諾爾湖相依,南面與海拉爾河相通,北面與莫爾格勒河相連,緊鄰301國道,東距海拉爾區46公里,陳旗巴彥庫仁鎮26公里,西距邊城滿洲里市160公里,交通便捷,地理位置優越。

    景區以700多平米的多功能蒙古包式遊客中心為主體,形成蒙古包群,可同時接納2000人就餐,並能容納600人住宿,有十幾處景點供遊客參觀遊覽。

    遊記相冊 @motto

    呼和諾爾之美,美在她的純凈無瑕。在這片綠色奔涌的草原上,草兒在晨露中滋長,野花散溢著芬芳,清涼的風掠過,草原就會翻起綠色的波浪,一直流淌到與天際相接的地方。遠處,成群的牛羊在徜徉,騎馬的牧人在歌唱。

    遊記相冊 @motto

    呼和諾爾之美,美在她的粗獷奔放。這裡有山一樣雄壯的搏克手,這裡有鷹一樣矯健的馴馬師,這裡有潮水般奔涌而來的馬群,這裡有豪放不羈的蒙古漢子。在這裡,您可以盡情領略馬背民族「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壯志雄風。

    呼倫貝爾大草原 @motto

    呼和諾爾之美,美在巴爾虎蒙古族厚重燦爛的民族文化。巨大的勒勒車輪展示著歲月的滄桑,潔白的蒙古包雁陣排開,傲立的雪狼講述著神秘的傳說。

    遊記相冊 @motto

    我們決定停車去看看。

    遊記相冊 @motto


    遊記相冊 @motto

    沒忘記帶上漁網。

    遊記相冊 @motto


    遊記相冊 @motto

    因為天晴得不是太好,湖面略顯陰沉。

    遊記相冊 @motto

    在蒙古語中「呼和諾爾」意為「青色的湖」。草原內有許多大大小小的河流湖泊,呼和諾爾湖景色最佳,湖面四周綠草如茵,湖水清澈潔凈,猶如一顆閃亮的明珠。草原綠茵如毯,鮮花爛漫,蒙古包點點,這裡是呼倫貝爾大草原的代表。

    遊記相冊 @motto

    竟然有一架小型飛機飛過湖面。

    遊記相冊 @motto

    湖面上水鳥不少,因為距離遠,用懂鳥也分不清是和品種。腿短,不是鶴和鷸;頸短,不是鸛和鷺;喙細,不是鴨和雁;羽毛白中帶灰,最大的可能是鷗。

    鷗,鷗科動物,形色像白鴿或小白雞,性兇猛,長腿長嘴,腳趾間有蹼,善游水。喜成群飛翔,三月份產卵。生活在海邊的稱海鷗,生活在湖邊或江邊的稱江鷗,又有一種鷗,它隨海潮的漲落而來去,人們稱為「信鷗」。

    遊記相冊 @motto

    這隻還銜著一條魚。

    遊記相冊 @motto


    遊記相冊 @motto

    下水趟趟,離岸十幾米才剛沒膝蓋。湖底很平,很硬,很乾凈,沒有一點淤泥和雜草。小魚苗有一些,大點的魚沒見到,撒魚的計劃再次落空。

    遊記相冊 @motto


    遊記相冊 @motto

    只好回去。

    細看遠處草叢中,玉興正在出恭。

    遊記相冊 @motto

    湖岸薄薄的土層,下面就是沙土。

    遊記相冊 @motto

    草地上蝗蟲不少,圖片的左上角一直飛舞的蝗蟲闖入我的鏡頭,咔嚓留住了瞬間。

    遊記相冊 @motto


    遊記相冊 @motto

    沙參,桔梗科沙參屬多年生草本植物,根胡蘿蔔狀,不分枝,高可達1米,7-8月開花。

    以根入葯。秋季刨采,除去地上部分及鬚根,颳去粗皮,即時晒乾。無毒,甘而微苦,有滋補、祛寒熱、清肺止咳,也有治療心脾痛、頭痛、婦女白帶之效。主治氣管炎,百日咳,肺熱咳嗽,咯痰黃稠。根煮去苦味后,可食用。

    遊記相冊 @motto

    這個沒搜到,識花君識別為水蠟燭,也就是香蒲,明顯不對頭。

    遊記相冊 @motto

    右側3公里是白音哈達草原景區位。景區位於呼倫貝爾市陳巴爾虎旗白音哈達嘎查境內,景區北有呼和諾爾湖,東北有蜿蜒曲折的海拉爾河以及莫日根河和海拉爾河匯流的濕地,301國道從景區西北側穿過,距離海拉爾55公里。

    景區四周是遼闊無垠的草原,草原植被覆蓋率95%以上,天空澄清透明,草地碧綠清新,主地勢平坦,視野開闊,景色優美,居高遠眺,一望無垠的綠色盡收眼底,是夏季開展觀光避暑、生態旅遊和冬季開展冰雪旅遊的最佳之地。白音哈達草原景區是內蒙古自治區和呼倫貝爾市兩級政府籌資建設的高端旅遊接待景區,景區定位為高品質草原旅遊景區和高端接待旅遊目的地。

    遊記相冊 @motto

    路過陳巴爾虎旗。又想起老舍先生散文《草原》中的段落:

    我們訪問的是陳巴爾虎旗。汽車走了一百五十里,才到達目的地。一百五十里全是草原。再走一百五十里,也還是草原。草原上行車十分洒脫,只要方向不錯,怎麼走都可以。初入草原,聽不見一點兒聲音,也看不見什麼東西,除了一些忽飛忽落的小鳥。走了許久,遠遠地望見了一條迂迴的明如玻璃的帶子——河!牛羊多了起來,也看到了馬群,隱隱有鞭子的輕響。快了,快到了。忽然,像被一陣風吹來似的,遠處的小丘上出現了一群馬,馬上的男女老少穿著各色的衣裳,群馬疾馳,襟飄帶舞,像一條彩虹向我們飛過來。這是主人來到幾十裡外歡迎遠客。見到我們,主人們立刻撥轉馬頭,歡呼著,飛馳著,在汽車左右與前面引路。靜寂的草原熱鬧起來:歡呼聲,車聲,馬蹄聲,響成一片……

    遊記相冊 @motto

    陳巴爾虎旗隸屬呼倫貝爾市,地處呼倫貝爾大草原腹地,東部和東北部分別與牙克石市、額爾古納市接壤,東南與海拉爾區毗鄰,南邊接著鄂溫克族自治旗,西與新巴爾虎左旗交接,西北與俄羅斯隔額爾古納河相望,中俄邊境水界線總長193.9公里。

    遊記相冊 @motto

    巴爾虎部落是蒙古族最古老的部落,銅石並用時代居住在貝加爾湖畔。1732年、1734年到呼倫貝爾戍牧屯邊,是呼倫貝爾原住民之一。鄂溫克族通古斯部落是從「十月革命」前後從額爾古納北岸遷入陳巴爾虎旗境內定居,成立了鄂溫克民族蘇木。

    巴爾虎最早的記載出現在唐貞觀二十一年(647年),古稱「拔野古」。唐開元二十年(732年),唐朝在今貝爾湖畔建立了以巴爾虎人為主的幽陵都督府。

    清康熙年間,有一部分巴爾虎蒙古人被編入八旗,駐牧在大興安嶺以東布特哈廣大地區,還有一部分成為喀爾喀蒙古(今蒙古)諸部的屬部。

    遊記相冊 @motto

    清雍正十年(1732年),清政府將包括索倫(今鄂溫克)、達斡爾、鄂倫春族和巴爾虎蒙古族士兵及家屬3796人遷駐呼倫貝爾牧區,以防俄人侵擾。其中275名巴爾虎蒙古人便駐牧在今陳巴爾虎旗境內。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清政府又將在喀爾喀蒙古車臣汗部志願加入八旗的2400多名巴爾虎蒙古人遷駐克魯倫河下游和呼倫湖兩岸即今新巴爾虎左右兩旗境內。從喀爾喀蒙古車臣汗部遷來的則相對被稱為「新巴爾虎」,即「新來的巴爾虎蒙古人」之意。新巴爾虎蒙古人居住在新巴爾虎左旗和新巴爾虎右旗。

    民國八年(1919年)建陳巴爾虎旗。

    遊記相冊 @motto

    前面馬上到呼倫貝爾市區,水源提議去世界反法西斯戰爭海拉爾紀念園去看看,車往右一拐,跨國海拉爾河就到了。

    遊記相冊 @motto

    世界反法西斯戰爭海拉爾紀念園位於呼倫貝爾市海拉爾城區鐵路工人新村北部,定位為國家5A級戰爭主題公園,總面積110公頃,是在原侵華日軍海拉爾要塞遺址上建立的,是集愛國主義、國際主義、革命英雄主義為一體的軍事主題紅色旅遊景區,是國內少有同類題材主題公園之一。

    遊記相冊 @motto

    侵華日軍海拉爾要塞,也稱海拉爾築壘地域,始建於1934—1937年,是日本關東軍在海拉爾修築的以內陸防禦為主的軍事工事。其中的北山陣地,是國內同類遺址中地上地下工事最為複雜、規模最大、設施最全、保存最完好的一處環行防禦陣地,也是海拉爾防區的指揮中心。

    遊記相冊 @motto

    該遺址為日本關東軍在中國東北修建的十七處軍事工事中的一處,並且是其中規模最大和目前國內同類遺址中保存最完好的一處。海拉爾要塞由5個主陣地和4個輔助陣地組成,以敖包山和北山陣地為主體,佔地22平方公里。軍事工事在修建過程中,日本關東軍從中國內地抓來數萬名勞工,工程結束后,為保守軍事機密,關東軍將勞工全部殺害,海拉爾河北岸「萬人坑」內的嶙嶙白骨就是鐵證。

    遊記相冊 @motto


    遊記相冊 @motto


    遊記相冊 @motto

    園區分為地上、地下兩部分,其中地面建有海拉爾要塞遺址博物館,設四個展廳,分九個單元,展出了抗戰各個時期的文字資料100餘萬字,珍貴歷史照片1000餘張,地圖39幅以及大量的戰爭實物。

    呼倫貝爾盟侵華日軍海拉爾要塞遺址 @motto


    遊記相冊 @motto

    既有時間原因,也有省錢的問題,還有肚子的問題,你沒有買票進去。快下午四點了,我們還沒吃午飯。

    呼倫貝爾盟侵華日軍海拉爾要塞遺址 @motto


    遊記相冊 @motto


    遊記相冊 @motto

    在呼倫貝爾市區北部的祥泰酒店、祥合賓館的樓下一處叫宴香居老菜館的的地方吃了午飯。大廚已經打烊,老闆娘給下的水餃,還拍了蒜汁,印象中臨走還拿了幾瓣蒜。

    遊記相冊 @motto


    遊記相冊 @motto

    飯店門口的籠子里,老闆竟養著幾隻大號的疑是蟈蟈的昆蟲,灰色,個頭要比常見的蟈蟈大許多。到底是不是蟈蟈、蟋蟀或者蝗蟲,還不能確認。特別是背部無翅,沒有強壯的後足,這些都異於它們。說是螻蛄吧,更不像。

    期盼高手指點迷津。

    遊記相冊 @motto

    過呼倫貝爾市政府駐地海拉爾區。

    遊記相冊 @motto

    海拉爾區是內蒙古自治區呼倫貝爾市的市轄區,是呼倫貝爾市政治、經濟、文化、醫療、教育、交通、信息、旅遊中心, 2018年海拉爾區戶籍人口28.5萬。

    遊記相冊 @motto

    居住在海拉爾地區最初見諸史籍的民族是東胡,東胡是中國北方一個古老的游牧民族。秦二世胡亥元年(前209年),匈奴冒頓單于殺父自立,繼而向東胡族發動襲擊,一舉大破東胡,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游牧民族政權——匈奴,海拉爾為左賢王庭轄地。

    2001年10月,國務院批准呼倫貝爾盟撤盟設市,為呼倫貝爾市人民政府駐地。2002年2月,撤銷縣級海拉爾市,成立海拉爾區。

    遊記相冊 @motto

    沿呼倫貝爾東山國際機場高速向東行進。

    呼倫貝爾東山國際機場為內蒙古自治區主要機場,國家一級4C級機場,呼倫貝爾中心機場。始建於1932年,前身為海拉爾東山國際機場,2011年正式更名為「呼倫貝爾東山國際機場」。目前已開通(或曾開通)飛往北京首都、北京南苑、呼和浩特、加格達奇、根河、扎蘭屯、新巴爾虎右旗、阿爾山、西安、通遼、哈爾濱、大慶、瀋陽、長春、長沙、福州、煙台、青島、無錫、南京、南昌、南通、宜昌、杭州、深圳、秦皇島、廣州、石家莊、天津、上海、大連、寧波、鄭州、合肥、廈門、武漢、昆明、蘭州、海口、濟南、俄羅斯赤塔、俄羅斯伊爾庫茨克、蒙古喬巴山、蒙古烏蘭巴托等城市的航線。

    機場路雕像群恢弘大氣,極富民族特色。

    遊記相冊 @motto

    蒙古族是一個酷愛音樂的能歌善舞的民族,素有「音樂民族」、「詩歌民族」之稱。蒙古人自古以來過著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在漫長的歷史過程中蒙古人用自己的智慧和藝術天才創造了豐富而寶貴的音樂財富。

    蒙古族的舞蹈節奏歡快,動作剛勁有力,以抖肩、揉臂、馬步最具特色。經典的蒙古族傳統舞蹈大致有「馬刀舞」、「筷子舞」、「安代舞」、「盅碗舞」等。

    遊記相冊 @motto

    服飾首飾、長袍、腰帶和靴子是蒙古族服飾的4個主要部分。蒙古袍是蒙古族男女老幼都愛穿的長袍,是在長期的游牧生活中形成的獨特衣著裝飾。

    蒙古族婦女頭上的裝飾品,用寶石、金銀等製成,多在節慶宴會上或探親訪友時使用,平時則用彩色長綢纏繞。

    遊記相冊 @motto

    蒙古人所崇拜的圖騰有狼、鹿、熊、氂牛、鷹、天鵝、樹木等等。《蒙古秘史》開篇第一句話這樣寫道:成吉思合罕的祖先是承受天命而生的孛兒帖赤那和妻子豁埃馬蘭勒,即蒙古人所崇拜的圖騰狼和鹿。

    此外,受中原漢文化的影響,蒙古民族也崇拜龍,還有的部族有樹木圖騰崇拜、氂牛圖騰崇拜等等。各種圖騰神話反映了蒙古民族特點及與北方各民族、特別是阿爾泰語系各民族神話的許多共通之處,體現出他們之間相互交融的密切聯繫。

    遊記相冊 @motto

    射箭,是蒙古族傳統的"男兒三技"的又一項目,也是那達慕大會最早的活動內容之一。在公元800多年以前,蒙古人分為許多不同的部落,他們的經濟生活大體可分為游牧經濟和狩獵經濟兩種。在成吉思汗統一蒙古以後,雖然狩獵經濟的部落逐漸轉向了游牧經濟,但狩獵時期長年積累下的拉弓射箭的本領卻保留了下來,以防外敵侵略和野獸襲擊畜群。沒有牲畜的貧苦牧民則仍依賴弓箭捕殺動物維持生活。

    從歷史上看,從成吉思汗統一蒙古各部到忽必烈建立元朝,都是藉助於弓馬騎射之長。《元史·兵志》云:"元起朔方,俗善騎射,因以弓馬之利取天下。"明清以來,騎射在其狩獵和護射防敵中仍起重要的作用。明《夷俗記》中關於騎射的記載:"上馬則追狐逐兔,下馬則控拳臀張。"就是當時騎射生活的真實寫照。

    遊記相冊 @motto

    搏克是蒙古族傳統的體育娛樂活動之一,草原上的人們把蒙古式摔跤稱作"搏克"(蒙語結實、團結、持久的意思)。它是蒙古族三大運動(摔跤、賽馬、射箭)之首,不管是祭敖包,還是開那達慕,"搏克"都是不可缺少的主項。2006年,蒙古族搏克被國務院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搏克比賽在悠揚激情的"烏日亞"讚歌聲中開始,比賽場地無特殊要求,有一塊平坦草地或土質地面即可舉行。選手們揮舞著壯實的雙臂,跳著模仿獅子、鹿、鷹等姿態的舞步入場。比賽規則簡單明了,不限時間,參賽者也不分體重,膝蓋以上任何部位著地為負。搏克運動要求選手腰、腿部動作協調配合,在對抗中充分顯示自己的力量和技巧。

    遊記相冊 @motto

    蒙古族有搶婚和聘婚兩種婚姻制度。搶婚是奴隸制社會的一種婚姻形式。公元十三世紀以前,蒙古族社會多半為搶婚制。如成吉思汗的父親也速該把阿禿兒與訶額侖夫人的成親,就是搶婚形式。聘婚是封建社會的一種婚姻形式。公元十三世紀以後,蒙古族進入封建社會,即普遍實行聘婚制。但仍有搶婚制的殘餘。在部落間的戰爭中,搶婚或掠奪婚仍屢見不鮮。

    遊記相冊 @motto

    蒙古族有獵狗打獵的習俗。因此,他們非常重視選留一隻好獵狗——「台格」,也就是經閹割的短毛細狗。選留獵狗要注重好的品種,即從良種小狗崽中挑選腰身長,尾巴長而勻稱,聽覺靈敏,視力敏銳,動作敏捷,跑起來快的小狗作獵狗。

    當第一次出獵調馴獵狗時,先往狗鼻子里灌注狐狸熱血,使其與狐狸和狼成為冤家對頭。如果是專門獵取狐狸和狼的獵犬,那麼就要禁忌獵兔子。否則在追逐狐狸時一旦遇到兔子就會失去主要目標。一隻訓練有素的獵狗必須領會以下幾點:吹口哨、示意、招手、指點、呼喚等暗示和要求。一隻好獵犬不僅能抓住野外奔跑的狐狸,而且能把竄進洞穴的狐狸從洞中咬住尾巴拽出來。

    獵狗每日喂一次食。在喂米食的同時,還要適當補充一些兔肉和羊肉等肉食,但須將肉煮熟加鹽放晾后才喂。獵狗餵食量要少,掌握一定的標準,切忌喂得太飽。在冬季數九天,為預防狗掌冬裂需用蒜泥塗於狗掌。進入五九天,須將獵狗拴於帶漢漬的鞍屜上進行控腹吊膘。

    遊記相冊 @motto

    呼麥,又稱喉音唱法、雙聲唱法、多聲唱法或浩林潮爾,是阿爾泰山周圍地區諸多民族的的一種歌唱方式,並非蒙古族所獨有。呼麥是阿爾泰山原住民族創造的一種神奇的歌唱藝術,早在12世紀蒙古形成民族之前就已在廣袤的地域上流傳:一個歌手純粹用自己的發聲器官,在同一時間裡唱出兩個聲部。呼麥聲部關係的基本結構為一個持續低音和它上面流動的旋律相結合。又可以分為「泛音呼麥」、「震音呼麥」、「複合呼麥」等。在中國各民族民歌中,它是獨一無二的。

    呼麥的歷史可以遠溯至匈奴時期,即在匈奴時代就已經產生了呼麥。蒙古高原的先民在狩獵和游牧中虔誠模仿大自然的聲音,他們認為,這是與自然、宇宙有效溝通、和諧相處的重要途徑,由此人體發聲器官的某些潛質得到開發,一人模仿瀑布、高山、森林、動物的聲音時可以發出"和聲",即呼麥的雛形。

    遊記相冊 @motto

    蒙古馬鹿是所有馬鹿亞種中體型最小的,體長200 - 230厘米,體重145 - 300千克。眼窩凹陷,有顏面腺;有足腺;無膽囊;胃4室,反芻;牙齒32-34枚;腿細長,善奔跑。雄鹿有角、眉叉從角基部伸出,第二叉緊接眉叉之上,共4-6叉,多達8叉。毛色均勻,冬毛棕灰色,成獸體側無花斑,臀斑大而明顯,呈淺赭黃色,其上緣及外緣為棕黑色。

    棲息於稀疏灌叢,荒漠草原,或下至溪谷沿岸活動。食物種類十分廣泛,隨季節和地區有很大的變化,主要是植物性草及樹葉等。主要分佈於中國蒙古和寧夏賀蘭山地區。

    遊記相冊 @motto

    蒙古人自幼就在馬背上成長,馬就是蒙古人的搖籃。蒙古人認為,馬是世界上最完美、最善解人意的牲畜。蒙古馬性子烈、慓悍,對主人卻十分忠誠。蒙古人視馬為牧人的朋友,馬以頭為尊貴,蒙古人嚴禁打馬頭,不準辱罵馬,不準兩個人騎一匹馬,秋天長膘期不準騎馬狂奔使馬出汗。馬倌、騎手要隨身攜帶刮馬汗板、馬刷子,隨時為騎乘的馬刷洗身子、刮除馬汗,為馬舒筋活血、放鬆肌肉、消除疲勞,同時,這也是主人與馬親近、增強感情的途徑。

    遊記相冊 @motto

    鄂溫克族是中國唯一飼養馴鹿的民族,在歷史漫長的歲月里,馴鹿在鄂溫克族的日常生活和生產中做出了重要貢獻,古鄂溫克人從野生動物「索格召」捕抓之後,在長期的生產實踐中逐步馴養成為今日的馴鹿。鄂溫克語馴鹿稱為「奧倫」,馴鹿雄雌均有角。馴鹿角似鹿而非鹿,頭似馬而非馬,蹄似牛而非牛,身似驢而非驢,因而俗稱「四不像」。

    馴鹿善於穿越森林和沼澤地,是狩獵鄂溫克獵人的主要生產和交通運輸工具,馴鹿成為鄂溫克人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珍貴經濟動物,被譽為「林海之舟」的美稱,是國家二類保護動物。狩獵為生的鄂溫克人無論男女老少都非常喜愛和保護馴鹿,視為吉祥、幸福、進取的象徵,也是追求美好和崇高理想的象徵。因此,馴鹿具有民族特色,很有代表性,鄂溫克人將馴鹿確定為鄂溫克族的吉祥物。

    遊記相冊 @motto

    蒙古族人民世居草原,以畜牧為主要生產方式。以奶和肉類食品為主,馬奶酒、手扒肉、烤羊肉和茶是他們日常生活最喜歡的飲料食品和待客佳肴。遼寧遼西的蒙古族比較早地從事農耕生產,所以在飲食上既保留了蒙古族的傳統食俗,還有一些東蒙地區獨特的美食。如全羊湯、「手把羊肉」、蒙族餡餅、喇嘛糕等。

    遊記相冊 @motto

    傳統樂器主要有馬頭琴、「雅托噶」(「蒙古箏」)、蒙古琵琶、蒙古四弦琴和蒙古戰鼓等。

    在眾多樂器中,馬頭琴最受蒙古人推崇。馬頭琴是蒙古人獨有的傳統樂器,具有十分獨特的風格。傳統馬頭琴是個長約四尺,以木為桿,頂端雕刻一個馬頭,下端有一鏟形皮鼓,用馬尾系成兩條弦,再用馬尾做成一個弓弦,演奏時它能發出悠揚深沉的聲調。馬頭琴的演奏與其它拉弦樂器有所不同,它的弓弦不是夾在琴弦之間,而是琴弦外拉奏。

    遊記相冊 @motto

    這兩位是誰,真的不敢妄言,希望高手指點。

    遊記相冊 @motto


    遊記相冊 @motto

    還沒下高速,成武田集老鄉老陳延斌就攜夫人、千金在高速下道口接我們,實在誠惶誠恐。下午6點到達牙克石,入住橙子精品酒店。

    遊記相冊 @motto

    牙克石市是呼倫貝爾下轄縣級市,位於呼倫貝爾市中部、大興安嶺中脊中段西坡。南北長352公里,東西寬147公里,總面積27590平方公里。

    牙克石滿語意為「要塞」之意,是內蒙古大興安嶺政治、經濟、文化、醫療和交通中心,是濱洲線、牙林線兩條鐵路幹線,綏滿高速公路和301國道兩條公路的交通樞紐。素有「中國森林工業之都、冰雪之鄉」的美譽,市區鳳冠高級滑雪場為全國最大的多功能雪上運動基地。

    遊記相冊 @motto

    老鄉見老鄉,沒有滿眼淚汪汪,倒是滿堂喜氣。老於和老陳關係很好,為姑娘上大學幫了不少忙,今年姑娘又考上了研究生,皆大歡喜,能不高興?

    遊記相冊 @motto


    遊記相冊 @motto

    正宗的蒙古大餐,清燉羊肉,醬煲羊蹄,風味血腸。吃法也正宗,主人親自下手為我們切羊蹄、分血腸,咋一開始還真地很不習慣。

    遊記相冊 @motto


    遊記相冊 @motto

    酒至半酣,讓媳婦孩子們歸家,今夜不醉不還。

    老陳年少出外打拚,現在事業有成,兄弟和父母也隨他而來,宛如春秋遷徙的鴻雁,離別愁,思鄉情豈可一言蔽之。

    遊記相冊 @motto

    散場時,已是深夜十點。

    景區的其他遊記
    motto的遊記:
    微信訂閱:相約久久,贈送9000景點攻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