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驢友遊記 >motto的空間

【走馬觀花】徐州珠山「好人園」

2024-03-16 21:23:34 motto 閱讀:4049 積分:2047

    2018年8月29日,有幸應邀參加徐州菏澤商會成立慶典儀式。

    上午,慶典組委會組織大家參觀了徐州市容市貌,路過雲龍湖,便一起到珠山公園看一看。

    遊記相冊 @motto

    雲龍湖位於江蘇省徐州城區西南部,是徐州雲龍湖風景區主要景點, 原名「石狗湖」 ,最遲形成於北宋。雲龍湖東靠雲龍山,西依韓山、天齊山,南偎泉山、珠山,三面環山,一面臨城。

    雲龍湖原水面5.8平方公里,陸地5.6平方公里。以湖中路為界,東湖周長約8.1公里,西湖長約7公里,全湖周長約12公里。若包括上小南湖景區(總面積1.661平方公里,其中水域面積0.962平方公里),雲龍湖水面面積已達到6.76平方公里,陸地面積6.3平方公里。

    雲龍湖是徐州最優秀的自然景觀,也是徐州的標誌性景點之一。2016年8月被授予國家AAAAA級景區。

    遊記相冊 @motto

    《明史》記載:「(黃河)決徐州魁山堤,東北灌州城,城中水深一丈三尺,一自南門至雲龍山西北大安橋入石狗湖。」

    據《徐州風物誌》載:「石狗湖,多雨時南山之水盡匯於此,積久不退,昔人作石狗鎮之,故名石狗湖。」

    另相傳,明萬曆年間,雲龍湖邊住一老石匠,石匠養一條相依為命的大黑狗。一天大黑狗被一財主打死剝皮為己治病。老石匠悲痛之餘到雲龍山上找了一塊大石頭,按大黑狗的模樣刻一石狗置於湖邊,石狗不僅能看家護院,而且湖澇時能吸水,湖旱時能吐水,百姓旱澇保收,石狗成了神狗。人們為紀念石狗,就把這湖叫石狗湖。「石狗湖」之名也有四百多年的歷史。多少年來,湖雖幾經開掘疏浚,但尚未見到石狗,但願有朝一日,石狗能重見天日。

    遊記相冊 @motto

    珠山景區位於雲龍湖西部珠山腳下,環繞整個珠山山脈,集休生態、自然為一體。

    昔日的珠山景區,曾是大山頭社區、屯裡社區、茶棚社區的聚集地,雜亂的民房、學校、工廠林立其間。今日的珠山景區,置於山水的懷抱之間,珠山公園、好人園、萬福廣場、水杉步道、南湖濱水景觀帶、中心景區景觀帶,綠蔭小道、碧水環繞、樹木蔥蔥、清新自然。

    遊記相冊 @motto

    珠山景區以天師廣場為核心,以道家思想中的「返璞歸真、天人合一」為文化內容,空間序列層次豐富,結合了道教「一元初始、太極兩儀、三才相和、四象環繞、五行相生、六合寰宇、七日來複、八卦演易、九宮合中、一元復始」的文化概念。

    遊記相冊 @motto

    天師嶺,張道陵升天階段的象徵,站在創教路廣場往西眺望,可以看到一節一節的踏步,彷彿是通往青天的雲梯,這就是通往天師嶺的「神道」。天師嶺是珠山景區的最大亮點。

    遊記相冊 @motto

    天師嶺景點疊石引水,石、水是一剛一柔、一靜一動,起到了相映成趣的效果。 遠遠可以看到「五斗瀑布」 瀉出於山間。整個疊石用了5000餘噸的綿羊石;山下水裡種植了野蘆葦、旱傘草、美人蕉等水生植物,這些植物錯落有致,充滿了野趣。

    遊記相冊 @motto


    遊記相冊 @motto

    張道陵(34年2月22日—156年), 本名張陵,被佛教釋道安視為道教的創始者,初名陵后名道陵,字輔漢,系張良(子房)八世孫,後漢沛國豐縣人,是五斗米道的創始人,第一代天師。

    道書載:為漢留侯子房八世孫。建武十年正月十五夜,生於吳之天目山,七歲讀老子道德二篇,即了其義。為太學書生,通曉天文、地理、諸子、五經、從學者千餘人。創立了正一盟威道,俗稱五斗米道,故稱張道陵為祖天師。

    遊記相冊 @motto

    據傳,張道陵有弟子三千人,真正得其傳的只有三人:一為王長,一為趙升,一為其子張衡。

    王長長期跟隨師傅,擅長天文之學,精通黃老之術,深得張道陵賞識。而趙升能得師傅道法,卻有一段來歷:張天師在鶴鳴山煉丹己成,並服了半劑丹藥,成為「地仙」之後,他看到身邊弟子,多為俗態未除,不足以附托宣教任務,將九鼎大要,留得奇人。

    有一年上令之日,從東方來了一位冰胎玉質、道貌安然的青年,名叫趙升,天師一眼看出定是奇人,欲收為弟子。為了考查趙升的道心程度,張道陵曾七度驗試,結果,發現他拒絕財色,忍辱負重,憐憫天下窮人,恪守正一道規,稱得上滿意。七試之後的一天,張道陵帶領眾弟子,登上雲台峰絕崖,崖下一棵桃樹,紅色果實累累。大家見了,莫不心動,但要想獲取,卻又退縮三分,天師見此情狀,二話沒說,欲縱躍崖下採摘大桃,眾弟子一擁而上,攔住師傅,只有王長、趙升二弟子,木然不動,黙然不語。誰知眾弟子未阻攔住,張天師分開眾人,朝桃樹方向一躍而下,眾弟子齊站崖邊,俯身下瞰,卻不見師傅蹤影,一時驚駭悲啼,面面相覷,無奈之下,失望而歸。

    遊記相冊 @motto

    相傳東漢桓帝永壽元年九月九日在四川赤城渠亭山中,上帝派遣使者持玉冊,封張道陵為正一真人,他在飛升前授給長子衡斬邪二劍,叫他要驅邪誅妖,佐國安民,世世由一個子嗣來繼承他教主的地位。囑咐完畢,張道陵就和弟子王長、趙升三人一起升天而去,而他所創立的道教一直在民間傳到今天,由於他規定入教者需交五斗米,因此也稱「五斗米教」。        故該景點名曰天師嶺,瀑布名曰「五斗瀑布」。

    遊記相冊 @motto

    傳說東漢順帝年間某夜,太上老君降臨在他住的地方,授給他雌雄劍和許多符籙,要他誅滅橫行四川的六大魔王、八大鬼帥。

    張道陵精修千日,煉成了種種降魔的法術。不久八部鬼帥各領鬼兵共億萬數為害人間,他們帶來各種瘟疫疾病、殘害眾生。張道陵於是在青城山上設下道壇,鳴鐘扣罄,呼風喚雨指揮神兵和這些惡鬼大戰。張道陵站立在琉璃座上,任何刀箭一接近他就立刻變成了蓮花。鬼眾又放火來燒,真人用手一指,火焰又燒了回去。鬼帥一怒又招來千軍萬馬重重包圍,不料真人用丹筆一畫,所有鬼兵和八大鬼士都紛紛叩頭求饒。但是他們口服心不服,回去后又請來六大魔王,率領鬼兵百萬圍攻青城山。張道陵神閑氣定,不為所動,他只用丹筆輕輕一畫,所有的鬼都死光了,只剩下六大魔王倒在地上爬不起來,只好叩頭求饒。張道陵再用大筆一揮,一座山分成兩半把六個魔王困在裡面,動彈不得。於是魔王只得答應永世不再為害人間。

    遊記相冊 @motto


    遊記相冊 @motto

    豐縣張道陵傳說分布區域豐縣、蘇魯豫皖接壤地區、龍虎山、雲台山、青城山等道教名山及日本、法國、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馬來西亞、新加坡。

    遊記相冊 @motto

    張道陵天師為天師派第一代張天師,所以又稱祖天師,其繼承者為第二代張天師張衡(非科學家張衡)。天師職位的繼承採用世襲嗣教制度,祖天師化去后,由兒子張衡接任,史稱嗣天師。衡化去后,又由子張魯接任,是為系天師。到了第四代孫張盛時,回歸遷居江西鷹潭龍虎山,子孫世傳其業,一般稱第幾代天師,統稱張天師。

    民國初期,已傳至六十三代張恩薄。到六十三代以後由於歷史原因無法認證下一代天師,使得張天師職位停傳。當初六十三代張恩薄天師追隨蔣介石離開大陸(解放時被北京定為牛鬼蛇神和大地主),逃亡台灣。本來要傳給長子,但長子青年夭亡。張家一族有沒有選舉出新的人選,於是至今天師職位懸空未定。大陸內地道教方面則表示不承認任何六十四代或六十五代天師。台灣自稱是正統,基本只在張源先(當初在台繼承六十四代,為張恩薄老天師的侄子。已故)、張道禎(繼承了張源先的職位。但不承認張源先為六十四代天師,認為只是其代理)、張美良(六十三代的幺子。聲稱張源先當初造假,按遺囑自己才是真正人選),後面還有一群是不是張氏一族天師後裔都不確定的跑出來說自己是張天師。各方各執一詞,真假莫辨。

    遊記相冊 @motto

    珠山廣場東側、瀕臨雲龍湖的鶴鳴台,象徵張道陵得道階段。

    遊記相冊 @motto

    相傳張道陵曾隱居在鶴鳴山上,山上有隻石鶴,每次一叫就表示有得道的人來了。張道陵在此苦心修道,不久就聽見神鶴的叫聲,故該景點取名為鶴鳴台。

    遊記相冊 @motto


    遊記相冊 @motto

    步行左轉,去「好人園」。

    遊記相冊 @motto

    沿雲龍湖岸走,儘管有樹蔭,依然潮濕悶熱,還有濃郁的魚腥味。

    遊記相冊 @motto

    湖中路南端向西走約100米,步行至雲龍湖珠山公園北側,只見一個寬闊的廣場依山而建,這就是「徐州好人園」。

    遊記相冊 @motto

    「徐州好人園」位於徐州雲龍湖西岸,分為好人廣場和好人雕塑兩個部分。好人廣場設置了愛心LOGO、美德柱、愛心牆三組主題雕塑,集中展現了徐州人民重情重義、崇德向善的優良品格和風尚。好人雕塑作為「好人園」的核心和靈魂,預設了100多個雕塑席位,分為敬業奉獻、見義勇為、助人為樂、孝老愛親、誠實誠信五個區域。

    廣場入口,是一個標誌性雕塑,由五顆心形建築組成的「愛心」標誌。

    遊記相冊 @motto

    廣場內,立著5根花崗岩美德柱,5根柱子上分別篆刻了仁、義、禮、智、信幾個大字。

    遊記相冊 @motto

    廣場最里側是一個善舉牆,上面寫著「存善心、積善行、養善性」。

    遊記相冊 @motto

    好人廣場第一個台階共有八級,分成了兩個,分別代表事事如意,事事順心。而第二個台階的踏步分別設有七級和六級台階,分別代表生活的每一天順順利利,也祝好人一生平安。

    遊記相冊 @motto

    2013年9月,「徐州好人園」首次建成並將首批11位「徐州好人」的雕塑進駐,分別為:助人為樂好人張廣之;誠實守信好人劉開田、賀思群;敬業奉獻好人渠立強、掌家忠、李影;見義勇為好人王傑、夏愛民、宋瑋;孝老愛親好人張玲興、張公蘭。

    這是徐州歷史上首次給普通人立塑像。

    遊記相冊 @motto

    張玲興,女,江蘇省徐州市豐縣大沙河鎮雙廟村的一位農家婦女。她堅持25年無怨無悔地照顧著3位和自己毫無血緣關係的「母親」:一個養母,一個婆母,還有一個「續娘」,書寫了感人至深的孝老愛親故事。

    張玲興自小就被人收養,養父善良的性格深深地影響了她。1976年,張玲興嫁給了在當地打工的大沙河鎮雙廟村農民周雲亭。1982年,養父去世后,她帶著養母跟隨丈夫來到大沙河鎮雙廟村,侍奉起兩個「母親」——養母張鳳蘭和婆婆周黃氏。1999年初,丈夫前妻的母親成了孤寡老人。善良的張玲興見不得別人可憐,就認她當了「續娘」,從此家裡便有了三個「母親」。

    在此期間,丈夫因病去世,留下了4萬多元的外債,張玲興獨自撐起了家庭重擔。每天天不亮就起床,先要給三個「母親」做好飯,然後才開始勞動。續娘不吃肉,養母不吃雞蛋,婆婆最喜歡吃油煎饃,張玲興總能根據老人口味做好不同的飯菜,在幫助老人穿衣、洗臉、梳頭后,把飯菜一一端到老人面前。婆婆雙目失明,每頓飯都是張玲興一口口地喂,她從沒厭煩過。

    處理三位老人的關係最讓張玲興費心。婆婆周黃氏性情古怪,一天她爬上了房頂,把張玲興嚇一跳:「娘呀,你要幹嘛?」婆婆回一句:「我活夠了。」就往下跳,張玲興趕緊去接,結果婆婆毫髮未損,自己卻被砸得癱在地上不能動彈。養母愛耍小孩脾氣,「續娘」性格好卻軟弱。人老如頑童,常會鬧彆扭,每次鬧完后,三人就眼巴巴地等張玲興回來,然後爭先恐後地「告狀」,讓她主持公道。雖然已經疲憊不堪,但張玲興仍然耐心地聽老人的絮叨,然後想辦法哄她們開心起來才能歇一下。為了「平衡」老人之間關係,張玲興還煞費苦心地定了一個原則:關係越親近,生活「配置」越低。比如,養母的拐杖是樹枝做的彎木棍,婆婆的是從集市買的竹子拐杖,而「續娘」用的則是漂亮的龍頭杖。

    受張玲興影響,如今這裡孝順老人蔚然成風。94歲的養母和婆母相繼去世后,張玲興最大的心愿是,爭取把今年98歲的「續娘」奉養過百歲,讓她再過幾年好日子。

    張玲興曾被評為全國三八紅旗手、全國孝親敬老之星,2006年「感動徐州十大人物」。其感人事迹被新華社等媒體宣傳報道。2004年,《張玲興和她的三位母親》電視專題片被文化部選送到法國戛納國際電視節展播,在國際上引起熱烈的反響。

    遊記相冊 @motto

    張公蘭,全國道德模範。生於1930年8月,祖籍山東省微山縣西平鄉東明村。父親張宗興,母親張奚氏,都是嘴裡含塊冰都化不出水來的農民。父母孝敬外公外婆,在微山湖一帶是出了名的。1944年,張公蘭經媒人介紹與江蘇省徐州市沛縣大屯鎮大屯村唐金成結為夫妻,那年,張公蘭剛滿16歲,丈夫18歲。進婆婆家門前,她媽媽就千叮嚀萬囑咐,到了婆婆家你要手腳勤快,一定要聽婆婆的話,千萬不能和婆婆鬧彆扭,要孝順婆婆,不能讓外人說咱沒家教。聽了媽媽的教誨,張公蘭對婆婆的話視為聖旨,對婆婆百依百順。婆婆對兒媳,也是關懷備至,婆媳和諧相處,傳為佳話。

    1948年22歲的小叔唐金松染病身亡,撇下了三個孩子。小叔的早逝對婆婆是一個沉重打擊,公蘭作為大娘,一方面安慰妯娌,另一方面開導婆婆。婆婆在張公蘭的勸導下,悲痛的心情慢慢穩定,一家老小的生活也逐漸正常起來了。可禍不單行,1977年的春節剛過,丈夫唐金成感到胃疼,到大屯礦醫一查,確診為胃癌。張公蘭如雷擊頂,頓感天旋地轉。金成知道自己得了不治之症,他哭著對公蘭說:癌症是治不好的病,你也別費心了,娶了你這樣知疼知熱,尊老愛幼的媳婦,我知足了。要說我最放心不下的就是咱那近80歲的老娘了,我就把她託付給你了!

    在丈夫生病到去逝近一年多的時間裡,張公蘭一方面四處尋醫給丈夫看病;一方面瞞著婆婆,不讓婆婆知道丈夫的病情。當婆婆從年幼的孫子口中知道了實情的時候,婆婆抓住張公蘭的手哭得死去活來。張公蘭哭著對婆婆說:娘,您老不要太傷心了。金成走了,不還有您兒媳婦我嗎?只要我活著,有我吃的就有你吃的,我就不會讓你餓著。

    丈夫去世后,張公蘭拚命地幹活,白日里,她除了幹完地里的活,還在家門口擺個茶水攤賣些茶水、瓜果等;到夜裡,她就紡花、織布掙些零碎錢。就用這些錢,她養活了一家老小。

    在這樣一種超常的毅力支配下,張公蘭撐過了一個個寒冬酷暑,又度過了一個個不眠之夜,她時常對她的兒女們這樣說:要想讓人家瞧得起,咱們自家人要有志氣,要能吃苦能幹事。」幾個孩子也很聽娘的話,深知娘的一片苦心,幾年下來,一個個也都干出了一番事業。大兒子從部隊回來后,先是開了一家家電修理店,積累了部分資金又改行做起了食品批發;二兒子精通機電技術,在一家機械廠當維修工;三兒子自幼在飯店當學徒,學的一手麵食製做技術,開了一家麵食加工店;看到幾個孩子事業上也都有了成就,張公蘭很是高興。可就在這時,不幸又降臨到這個家庭。

    遊記相冊 @motto

    1981年6月,婆婆為保護曾孫子釗子,發生了車禍,高位截肢。幼年喪母,老年喪子,晚年又成了殘疾人,一個個不幸接踵而來,給婆婆身心造成了巨大的傷害。從此,婆婆的性格變得冷漠、孤僻,甚至有時有些不近人情。可不論婆婆讓張公蘭干再重的活,說再難聽的話,張公蘭一想起丈夫臨終前說的話,就有苦往肚裡咽,有淚眼裡流,默默地承受著。

    為使婆婆過的舒適,張公蘭想了許多辦法。首先給婆婆的床鋪鋪上鬆軟的海綿,幾床換洗的乾淨被褥。夏天為了防止蚊蟲叮咬,張公蘭專門縫製一頂又高又寬又長的蚊帳,又跑到集上買來上乘的芭蕉扇,天一擦黑,張公蘭就守在婆婆的床前,給婆婆掖好蚊帳,發現蚊子哪怕只是一個,她就鑽進蚊帳里扑打。婆婆喜歡吃糖,她專門買了幾斤冰糖,一年四季冰糖不斷,茶水裡放的,口裡含的,讓婆婆吃個夠。

    2002年的一天,公蘭像往常一樣,早早起床,一件一件的給婆婆穿上衣服,扣好扣子,繫上腰帶,攙扶著婆婆下了床。婆婆也像往常一樣,自己手扶著板凳,一步一步地向屋外挪步。快到晌午時,張公蘭正在灶房裡給婆婆做些合口吃的,突然聽到院子里 哎唷 一聲,張公蘭急忙熄滅灶火,衝出灶屋,往院子里跑,跑出一看,婆婆身子斜倒在凳子旁。從那時起,婆婆癱瘓在床,一躺就是5年。

    婆婆的病情無異於雪上加霜,給張公蘭生活上帶來沉重的負擔,精神上帶來壓力,但她仍然以博大的胸懷,更加細緻地去照料癱瘓在床的105歲高位截肢的婆婆。她不僅幫助婆婆以頑強的毅力去戰勝傷病,剋制病魔,更多要鼓勵婆婆以百倍求生的慾望,與生命抗爭。

    剛卧床時,張公蘭怕婆婆長期躺著難受,就自己脫鞋上床,把婆婆攬在懷裡,這樣,婆婆就感覺舒服多了。但婆婆覺得舒適是舒適,這樣太難為媳婦了,就說,兒呀,我一躺就是幾年,你這樣做不是長法,還是讓我躺著吧!

    人們常說,人就像一部機器,年齡大了就容易出些毛病。為了預防婆婆生病,她總是預備一些預防感冒、拉肚子的藥物,如果藥物不管用,她就馬上到村衛生所把醫生叫來,惟恐婆婆受罪。6月的一天夜裡,下著暴雨,婆婆突然說肚子疼,張公蘭感到不妙。她和婆婆相處幾十年,婆婆啥脾氣性格她是摸得一清二楚。婆婆是個通情達理的人,如不疼得厲害,她是不會奈何人的,張公蘭聽到后馬上頂風冒雨,到村衛生所叫來張醫生,經診斷是婆婆腸胃不好,張公蘭跟著張大夫取了葯。當婆婆吃過葯后已是凌晨3點多鐘了,為了擔心婆婆再出癥狀,張公蘭一直守到天亮。據張公蘭婆婆介紹,像這樣的情況,她也記不清有多少次了。

    張公蘭為了使婆婆生活得有滋有味,除生活上關懷備至,在精神上,常給婆婆安慰,聊天,講故事,尤其是夜晚,老年人總睡不著,每逢這時,張公蘭就拉亮電燈,披衣坐起,娘倆就啦家長,上至幾千年,下至幾百年,遠在千里,近在眼前,陳年古道,一套一套地往外搬,講著講著婆婆也就睡覺了。張公蘭聽著婆婆輕輕的鼾聲,也就甜甜地睡覺了。一天,一日,一年四季,春夏秋冬,張公蘭始終如一。婆婆在張公蘭的精心照料下,雖年過百歲,並不顯得蒼老,看上去象七八十歲的老人。

    張公蘭不僅自己敬老,而且教育孩子們孝親敬老。她經常把兒子、孫子和他們的媳婦們叫到跟前,給他(她)們聊家常里短,講述什麼是忠厚傳家遠的道理,她還經常對兒女們說:做人要尊長愛幼,咱們可不能學那些不要老不要少的人,這樣才能在人家面前抬起頭來!兒女也都個個懂事,聽話。三個兒子兒媳,個個比著孝敬奶奶。同時,喊聲娘:你孝敬奶奶,我們孝敬您!

    張公蘭無怨無悔、無微不至地關心照顧婆婆的故事感動了婆婆和親朋四鄰。婆婆說,俺這個老兒媳婦真是千里挑一、萬里挑一的好媳婦。鄰居們對公蘭孝道善舉,也是讚不絕口。都說張老太太真是個難得的大好人啊!

    遊記相冊 @motto

    夏愛民,男,漢族,1953年8月1月生,高中文化,睢寧縣睢城鎮居民。走進夏愛民的家,兩層小樓與周圍人家沒啥不同,屋裡沒做啥裝修,傢具也不多。一樓正屋周圍的牆上掛滿了紅彤彤的錦旗、綬帶、榮譽證書以及獎匾、獎盃、獎章等。那些錦旗有單位送的,有個人送的,有政府頒發的,大大小小共有19面,僅見義勇為方面的就有12面之多。那幾十本榮譽證書中,有省市縣鎮頒發的,也有國家頒發的。還有一摞用紅紙寫的大大小小的感謝信,這些感謝信有的是感謝夏愛民救命之恩的,有的是感謝夏愛民扶貧幫困的,每一封感謝信的背後都是一個激動人心的故事。翻開夏愛民的「好人」檔案,你會發現,夏愛民不光有嫉惡如仇的俠骨、扶弱濟困的柔腸,還有一顆知恩圖報的心。

    他曾不止一次向人提起那一段經歷:上世紀80年代初期,剛剛開始下海做服裝生意的夏愛民,第一次去常熟進貨,返程時才發現,連買車票的錢都沒有了。正當他一籌莫展時,是一位素不相識的解放軍同志幫他買了返程車票。正是這件事,讓知恩圖報的夏愛民滿懷感激,銘記於心,並暗自發誓要「擁一輩子軍,做一輩子好事」。1983年春節前夕,夏愛民開始給所在居委會的軍屬、烈屬送酒、送肉、送衣物。30年來,每到逢年過節,他都不忘向部隊、軍人、軍屬表心意、獻愛心。1994年4月,時任縣政協委員的夏愛民,帶著心繫社稷、情牽民生的重任下鄉調研。走訪得知,李集鎮三里村王西組現役軍人王德虎家中,因兒子服役、父母年老體弱、家庭缺少勞動力和致富技術,日子過得緊巴巴的。這事一直揪著他的心,回來后夜不能寐,暗下決心:絕不能讓報效祖國的軍人家庭再受窮!於是租了一輛昌河車,買上一台17英寸黑白電視機、一頭小豬崽兒和羽絨服、棉被等物品,下鄉去認親戚、結對子。他和王家人親如一家,經過兩年多幫扶,終於使他們在兩年內脫了貧。

    1998年夏天,長江流域發生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水。坐在電視機前的夏愛民,看到人民子弟兵在水中打樁築壩,手挽手用身體阻擋洪水,看到躺在堤壩上極度疲憊的將士爛襠爛腳的情景,他情不自禁潸然淚下。他花了1200元買了10床棉被,寄往江西省九江市賑災辦,聊表對抗洪將士的敬意和對災民的慰問之心。2005年建軍節前,他因門市拆遷遷址,經營效益急轉直下,一時間生意陷入困境。然而就在這種情況下,他竟然瞞著妻子,將結婚時的愛情信物價值3000元的子母綠大鑽戒,低價賣掉用於擁軍。雖說這事在家庭引起了一場風波,但當他給駐徐某部送去一台彩電和中秋月餅之後,他還是為了自己能夠履行「月月做好事,年年必擁軍」的承諾而高興。長期的擁軍使夏愛民越發感到,自身的力量很微弱。為此,夏愛民積極動員睢寧縣個體私營業主投入擁軍活動中。在他的帶動下,全縣16位個體私營業主募捐了3.5萬元,購買了電視機、煤氣灶、電風扇等物品,送到了魏集鎮刁庄村王文早等19位老功臣家中。

    多年來,夏愛民獲得榮譽無數,也獲得了一筆可觀的獎金。但是這些錢他一分也沒用到自己身上,依然省吃儉用,擁軍優屬。吃鹹菜、喝稀飯嘗過苦日子的夏愛民,平日里省吃儉用捨不得亂花一分錢,他把靠做小生意賺來的每一分辛苦錢都看得像鍋蓋子一樣大,但在擁軍優屬上,他從不吝嗇。為此,他還把各級政府和單位發給的獎金也都拿出來擁軍,用實際行動圓著自己的擁軍夢。

    1999年2月,夏愛民把被評為「徐州市十佳個體戶」的2000元獎金,用於購買豬肉、粉絲和防寒羊皮手套,送到駐睢武警中隊,慰問春節堅守在看守所崗位上的武警戰士;他把徐州市見義勇為基金會獎給的3000元和家裡的2000元現金,湊成5000元,集中購買棉被、床單、羽絨服及豬肉、粉絲、禮品盒等物品,送到敬老院、軍烈屬和孤寡老人家中。2000年8月29日,夏愛民被評為江蘇省見義勇為先進個人。他把省委、省政府獎勵的5000元現金,用於為駐徐某部「王傑班」戰士父母購買人身意外傷害險,並鼓勵戰士要安心服役、報效祖國,為家鄉親人爭光。

    2007年夏天,徐州坦克二師警偵連在連雲港執行海訓任務,他得知后,用賬戶中僅剩的5000元錢為戰士們購買了慰問品,冒著酷暑,來到連雲港慰問。坦克二師的官兵深為感動,隨即為夏愛民贈送了「情牽國防心繫官兵」牌匾。夏愛民的故事還有很多。他是服裝個體戶,貨物大部分是從外地進來的。因而他每年有相當的時間在長途汽車上。歹徒明火執仗搶劫旅客錢物的事,他遭遇多次,每次都免不了一場正義與邪惡的搏鬥。

    1993年5月的一天,夏愛民乘上從睢寧發往常熟的客車去進貨。凌晨2時許,客車行駛到無錫郊外5公里處,遭遇一名男扮女裝的車匪持刀搶劫。歹徒劫持一位姑娘要挾威逼乘客掏錢,並在姑娘身上砍了兩刀,滴血的屠刀面前無人敢吭一聲。危急關頭,滿腔怒火的夏愛民從腳下工具箱中摸出撬棍,怒吼一聲衝上前,歹徒從懷中抽出一把長柄斧頭,搏鬥中夏愛民右肩胛遭斧頭背重重一擊,他顧不得疼痛,一步搶上死死抱住歹徒。回過神來的乘客一擁而上把歹徒制服,保護了60多名乘客的生命財產安全。

    1994年12月27日,夏愛民進貨返回途經江都附近,發現一歹徒兇殘地砍斷一位年近六旬山東老漢的手指,在企圖跳車逃跑時,被夏愛民一把抓住。他叫其他乘客押住歹徒,並請司機把車開往高郵醫院。途中他把老人抱在懷中,緊緊攥住流血的手指。趕到醫院后,他用自己的錢為老漢挂號急診、拿葯掛水,直到老人醒來,安排好住院,才和其他人一起將歹徒扭送當地派出所。

    1996年4月的一天傍晚,進貨返回躺在卧鋪客車上熟睡的夏愛民突然被一陣響動驚醒。原來,不知何時車裡上來3名歹徒,一個把門,另外兩個用雙筒獵槍抵住一個男子,逼他掏錢。歹徒步步緊逼,說「數到十,再不給錢就開槍」。為不傷及他人,夏愛民急中生智,站起來說:「他錢用完了,我這兒有。」把歹徒注意力吸引過來。槍口剛離開那人的腦門,夏愛民就大吼一聲,猛撲過去,奪下獵槍,並向歹徒砸去。他大喊:「大家快上啊,抓住這幾個歹徒!」大家在夏愛民的帶領下一陣猛打,歹徒抱頭鼠竄。

    1996年8月21日,仍然是進貨返迴路上,客車在高郵湖段發動機突然熄火,司機忙著搶修。突然從路邊竄出兩個手持凶械的歹徒衝上車搶劫。夏愛民抓起搖把,砸中一個歹徒的胳膊,另一個被他一腳踢得趴了下去。兩歹徒一看不是對手,跳入河中逃脫。

    1997年4月20日下午4時,個體戶邢磊商店被搶,夏愛民聞聲追趕擒獲竊賊,並扭送城西派出所。同年11月28日下午,浙江臨海市來睢打工的葛曉茂的妻子在新市街買毛衣時,自行車被小偷騎跑,聽到喊聲,見小偷迎面衝來,夏愛民飛起一腳,將小偷連人帶車踢倒在地。

    1999年7月24日上午9點多鐘,一個戴著眼鏡看上去文質彬彬的人,在個體戶李淑蘭門市買衣服,順手牽羊從錢櫃中偷出70元錢,剛逃出150多米遠,就被聞訊追上的夏愛民一把按倒。

    同年8月的一天傍晚,夏愛民在回家途中,發現一個推著嶄新自行車的人形跡可疑,他上前盤問時,那人突然將車子推倒,撒腿就跑。因當時大霧瀰漫,夏愛民追趕不及,讓其逃脫,次日,他將贓車送交城西派出所。2001年7月14日,兩個偷了皮衣已逃至風華樓下的女賊被夏愛民捉住,她們詛咒發誓要報復,他不予理睬,將其扭送到派出所。

    同年8月19日,夏愛民途經文學路小福州花園公寓附近,發現城河邊有上百人圍觀一落水女子,他來不及脫衣,急忙分開眾人跳入河中,把她推拉上岸后又進行搶救,挽回女子一命。2003年3月11 日下午4時許,62歲退休老人劉廣存騎車上街買食用油,在新市街商廈附近,突然被一輛「面的」撞倒,老人昏迷躺在血泊中。夏愛民聞訊飛奔上前,抱起地上「血人」趕往醫院,從縣醫院的一樓背到七樓,不顧渾身染血,他用自己的錢挂號急救、交押金辦手續。當其家人趕到時,他卻悄然離開。

    2004年11月17日,夏愛民路遇一位身患腦血栓老人栽倒在水泥路上,鮮血直流。當得知老人家住附近時,不顧衣服染血,將其背送回家中。老人的女兒感激地送上一面「救父之恩,終身難報」的錦旗。2006年8月23日,為救落水少年,夏愛民差點命喪河中。夏愛民因右肩胛韌帶被歹徒砸傷,加之身患關節炎、心臟供血不足等多種疾病,身體大不如前。那天中午,他在天元廣場西側門市中剛服完葯,就聽有人大喊:「快救人哪,有小孩快淹死了!」夏愛民立即衝出,發現廣場河邊圍了許多人,河水中一個小孩的頭正在下沉……生死關頭,來不及考慮許多,他一縱身跳入河水。待從水底將小孩托出水面,他已精疲力竭,手腳無力,身體漸漸沉入水中,幸被幾個青年拉救上岸。小孩得救了,他卻為此大病一場。小孩的父親拿出兩萬元感謝,被他謝絕,只好製作一面「救子之恩,全家難忘」的錦旗表達謝意。

    2007年8月28日,一位叫王懷連的老人在睢中校附近被計程車撞倒昏迷在地,又是夏愛民援手,就近送到中醫院急救。他用自己的錢為其拍片、縫合、打吊水,待家人趕到尋找救命恩人時,他已離去……

    遊記相冊 @motto

    2011年初,夏愛民檢查出患有胃癌,同年進行了胃部切除手術。經過6次化療、1次手術后,他重新站了起來。不久,因糖尿病、膽囊炎等病症,夏愛民進行了第二次手術。身患癌症的夏愛民,需要常年吃藥化療,睢寧縣委、縣政府給予夏愛民2萬元的生活補貼,他卻把這筆錢全部捐給睢城鎮朱樓小學的25名孤兒、 以及生活困難的孩子們。他說,孩子比我更需要這筆錢。躺在病床上,他仍不忘囑咐妻子為官兵送上端午節的糯米和雞蛋,為腿腳不便的抗日老戰士送去新輪椅。當縣雙擁辦負責同志去看望他時,他緊緊握住雙擁辦同志的手說:凌城鎮有一位抗日老戰士名叫秦志標,前不久生病卧床了,我已為他購買好一個輪椅,現在我生病了,不能前往,委託你們給送去。看望他的雙擁辦、人武部的負責同志當場就流淚了。在徐州接受一次次化療期間,躺在病床上的夏愛民,時刻想著還能為軍人做點什麼?他考慮再三,兩次打電話,請求縣雙擁辦的同志聯繫縣紅十字會幫他辦理身體捐獻手續。

    2013年1月15日,年過花甲、身患胃癌的夏愛民與睢寧縣紅十字會簽訂身後遺體捐獻手續,如果哪天自己不行了,願意將身上好的器官捐給需要救治的子弟兵……

    2013年9月,他又獲得第四屆全國道德模範提名獎、第四屆江蘇省道德模範的榮譽。他參加了在中央電視台演播大廳舉行的第四屆全國道德模範評選表彰頒獎典禮,受到了習近平總書記的親切接見。在南京參加第四屆江蘇省道德模範座談會,受到了省委書記羅志軍、省長李學勇的親切會見。

    2014年8月31日,夏愛民同志因病去世,享年61歲。9月3日,市文明辦向全市發出關於開展向夏愛民同志學習活動的通知。

    遊記相冊 @motto


    遊記相冊 @motto

    李影,女,1981年1月生,江蘇徐州人,系來滬農民工。1998年來滬打工,2005年10月至今為上海閘環靈石環境衛生工程有限公司滬太路1170弄(龍潭小區)29號公廁管理員。2011年9月20日,在第三屆全國道德模範評選中榮獲全國誠實守信模範稱號。

    幾年來,李影同志堅持「熱愛本職、禮貌待人;文明作業、規範服務;勤於保潔,加強管理」的職業道德規範,發揚「跨前一步,為民服務」的行業精神。由李影等人創造的「跟蹤式」保潔方式已經成了靈石公司公廁管理服務的一大特色,始終保持廁所的乾淨整潔,沒有異味。她對體質較弱的用廁人員堅持做到攙一把,問一聲,望一下,送一程,並個人出資購買了各種實用器具用於廁所內,在醒目處張貼「溫馨小提示」,使一座並不奢華的廁所處處體現出便民的雅緻與體貼。

    李影還不斷努力學習、敢於創新,具有用戶至上的價值觀和服務觀,她善於思考,主動了解用戶需求,不斷提高服務質量,在本職崗位上能以實際行動全心全意為用戶服務。為提高服務水平,她堅持用戶至上的服務理念,做公廁服務的有心人,主動了解周邊居民的需求,營造出獨具特色的公廁內外環境,形成了閘北區市容局公廁管理新品牌。2007年3月,當地居民群眾聯名向該公司致函,對她的服務工作進行了肯定和表揚,得到群眾的一致好評贏得了周圍居民群眾的高度好評。

    李影所在的龍潭公廁被閘北區市容局評為2007年度「十佳文明窗口」稱號,同年,她被全總等部門評為「全國用戶滿意服務明星」。2008年,李影又分別獲得了閘北好職工、上海市五一巾幗獎、上海市五一勞動獎等榮譽稱號。2011年9月20日,在第三屆全國道德模範評選中榮獲全國誠實守信模範稱號。並且,獲得了全國勞動模範、全國優秀農民工、全國「五一」勞動獎章。

    遊記相冊 @motto


    遊記相冊 @motto

    王傑(1942年10月-1965年7月14日),山東省金鄉縣人,中國*黨員。王傑從小愛聽英雄故事,愛看英雄畫冊。1957年,大水淹沒家鄉,王傑冒著生命危險搶救生產隊的馬匹。1958年考入金鄉一中初中部,每星期天回家,都幫助生產隊會計算帳。1961年8月,王傑應徵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在濟南軍區裝甲兵某部工兵一連當戰士。1962年2月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王傑生前是濟南軍區駐江蘇徐州某部工兵一連五班班長。

    1963年8月27日,王傑所在部隊奉命到河北抗洪救災,一天夜裡,上級命令他們到木料場去搶運木料。場子被茫茫的洪水圍困著,必須首先派一個尖兵探出一條安全的路來,大家才能順利進場。王傑同志搶先要求擔負了這項戰鬥任務。他在齊胸的水中探索前進,好幾次掉進沒過頭頂的深坑。在尋找進出口時,他腿上、手上被在水下的鐵絲網劃成道道血痕,但為了順利完成搶運任務,王傑把這一切完全置之度外。王傑這種奮不顧身、迎難而進的精神,使戰友們受到了極大的鼓舞和教育。王傑用自己的行動實踐自己「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誓言,入伍以後,連續三年被評為五好戰士,兩次榮立三等功,多次受獎,被評為模範團員。

    1964年1月,王傑被提任副班長,後任班長。2月3日,他在日記中寫道:「我們青年人要象疾風中的勁草,歲寒時的松柏,經得起艱難困苦的考驗,勇敢地擔當起建設社會主義的重擔。」3月,由於王傑分秒必爭,刻苦鑽研,考上一級技術能手。他始終把革命利益放在第一位,任爆破手期間,不浪費一寸導火索,決心「把艱苦奮鬥的作風接過來,傳下去。」同年9月,家庭再三去信催其回家結婚,王傑因工作需要,再次推遲婚期。

    1965年初,王傑其母心臟病複發,他以戰備為重,三次推辭連里安排的假期。「哪裡有困難,哪裡最危險,哪裡就有王傑。」這是一連同志對王傑的評語。冬訓中,是他帶頭跳進結冰的水裡打樁架橋;施工時,突然暴發的山洪捲走了物資,又是他第一個奔去搶救;爬高空、鑽貓洞進行爆破,也總是他擔著風險搶先去裝葯、放炮;有時發生啞炮,仍然是王傑爭先恐後地去排除。

    1965年7月上旬,濟南軍區駐徐州部隊拉練到邳州張樓鄉,並短時在那裡進行各種演練,縣武裝部受當時熱映的「地雷戰」影響,利用這個機會,臨時組織了民兵地雷班。由於王傑是名優秀的班長,二次立功,又是那時部隊戰士中很少有的初中生。

    出事那天已經吃住在一起給民兵地雷班授課和演示10多天了。1965年7月14日上午,他們進行最後一項訓練——地雷實爆,王傑讓大家圍成一圈,由他做示範動作。王傑不是個粗人,真要出事故也不會在10多天後。但是你不能否認這個事實,那11名民兵是沒什麼文化整天地里勞動的粗人。地點處在鄉政府的街邊土路,我們邳州人又密,值學生暑假,看熱鬧的、過路的,尤其小孩子多。因為我班當地的幾個同學也在現場。這又不同於在營房訓練,為了安全把所有路口把住不讓通行,只王傑一人也根本顧不了。各種一般的地雷教過了,是教後面最複雜的有較長絆線的地雷,具體站著講的時候外面人都很遠。尤其是在最後穿雷管、帶引線的細緻作業時,不能分散一點精力。他蹲的很近,時間又長,周圍12人為了看清就慢慢地圍成了裡外幾層的水桶,還有過路的和圖熱鬧的小孩子。也就是臨到萬事大吉的時候,那長長細細的引線在擁擠中不知被誰碰了,雷包的引線還在王傑的手裡,動與沒動只有王傑能感覺到,他要往後一仰肯定沒事,但他知道是什麼後果,在3秒爆炸的時間內他選擇了撲的動作!聽同學講,王傑真是被炸的粉身碎骨,其中一肢飛向空中近20米,和路邊的楊樹差不多高(20直徑),12名民兵全部不同程度負傷,隨即送往9里遠的縣醫院。在場的12名民兵和人武幹部得救了,年僅23歲的王傑卻獻出了自己的生命。在張樓公社和駐地群眾的一再請求下,部隊決定把王傑安葬在他犧牲的地方;公社買來最好的楠木,請來當地有名的木匠,為王傑做了一口棺材。

    1965年7月16日上午,當地群眾為王傑舉行了隆重的安葬儀式,方圓幾十里的男女老少和部隊官兵組成了龐大的送葬隊伍,一路上哭聲震天。

    遊記相冊 @motto

    1965年9月16日,某坦克師和徐州黨政機關群眾7000餘人,舉行了隆重的追悼大會。根據王傑生前願望,王傑生前所在部隊黨委追認他為中國*正式黨員。中國人民解放軍總政治部、全國總工會、共青團中央、全國婦聯先後發出通知,號召全國軍民向王傑學習。

    1965年11月,國防部命名王傑生前所在班為「王傑班」。黨和國家領導人毛澤東、周恩來、林彪、朱德、葉劍英、董必武、陸定一親筆為王傑題詞。毛澤東主席的題詞是:「我贊成這樣的口號,叫做『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周恩來的題詞是:「座座高山聳入雲,我們施工為人民。不怕施工苦和累,願把青春獻人民。(錄王傑詩)」

    1968年,家鄉人民為紀念王傑,將其故里花鼓村(另說為華堌村)更名為「王傑村」,並在村東建王傑烈士紀念館,讓子孫後代都由於銘記烈士的英雄事迹。

    王傑烈士紀念館,位於金鄉縣城北2.5公里的王傑村的東邊,佔地3015平方米,其中展覽面積163平方米,展出了英雄王傑的生平事迹,有文字資料、圖畫、照片和實物等。1988年1月,經該省政府批准為第一批省級重點烈士紀念建築物保護單位。

    1989年清明節,王傑大理石雕像在縣城文峰路和金山街交叉口落成。

    2009年9月14日,他被評為100位新中國成立以來感動中國人物之一。

    2017年12月13日,黨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到第71集團軍視察。視察期間他專門來到集團軍某旅,看望了王傑同志生前所在連官兵。他強調,王傑精神過去是、現在是、將來永遠是我們的寶貴精神財富,要求*員都要好好照照王傑「三不伸手」這面鏡子。

    遊記相冊 @motto


    從中央廣場轉至左側。

    遊記相冊 @motto

    掌家忠,1930年1月出生在連雲港的一個鐵匠世家,父親是遠近聞名的巧鐵匠。幼時,家境貧寒,無力供其讀書,小小的掌家忠就在鐵匠爐旁看父親打鐵。耳濡目染,便對打鐵產生了興趣。年歲稍長,即從鼓風、添煤、看火開始學習,繼而幫錘、掌鉗、淬火試藝。歷經數年,技藝日臻嫻熟,所制器物既得父親嘉許,又受客戶歡迎,很快成為一名年輕的巧鐵匠。

    掌家忠1949年參加工作,先組織人盤爐生火打道釘,又積极參与籌建工會。所做工作,無不得到領導和周圍人的肯定。新中國成立后,掌家忠進入連雲港華興鐵工廠工作。當時,工廠承擔了生產水車的任務,他乾的是鍛工,負責打制水車軸。水車軸是整部水車的重要部件,打制水車軸的工序就成了水車生產的關鍵環節。然而,由於工藝落後,生產效率很低,緊趕慢趕,一天也只能打25根。這樣的進度遠遠不能滿足生產的需要。眼見著水車軸的打製成了整個生產過程的攔路虎,掌家忠著急了。他這人有個特點,越是遇到困難,就越會想辦法。辦法還真讓他想出來了。通過研究,他發現問題出在模具上,於是著手改造模具。模具改造成功,果然效率大增, 日產量由25個迅速提高到320多個。掌家忠小試牛刀,就贏得一片讚揚聲。

    1953年,連雲港華興鐵工廠與徐州的兩家單位合併為徐州鐵工廠,掌家忠也從連雲港來到了徐州。環境改變了,掌家忠所乾的行當沒有變,沒改變的還有他紮實肯干、刻苦鑽研的精神。憑著積極的勞動態度和卓越的勞動貢獻,掌家忠很快成為鍛工組長。當了組長,他肩上的擔子重了,考慮的問題也多了,除了考慮如何改進工藝、提高效率,還得考慮怎樣讓小組的同志跟他一樣為新中國的建設積極工作。當時,解放僅僅3年多,國家還很窮,掌家忠說,咱總不能老這樣窮下去,得干!只有勞動才能創造財富,國家才能富起來,老百姓的日子才能越過越好。憑著這個信念,掌家忠帶領他的鍛工小組,創造了令人稱奇的業績。

    他所在的徐州鐵工廠,曾一度改名為農業機械廠。1955年,這個廠接受了雙輪雙鏵犁的生產任務,大量的鍛工活兒擺在掌家忠和鍛工小組面前。從某種意義上說,鍛工小組的工作進度,就是雙輪雙鏵犁的生產進度。掌家忠非常清楚這一點,他說,生產任務這麼重,咱們不僅不能拖後腿,而且還要當排頭兵。在這種信念的支撐下,他發揮鍛工小組的集體智慧,果斷打破常規,在鍛制雙鏵犁深耕齒板和地輪軸卡板等零件的過程中,連續創造和改進工具及操作方法33項。這些革新和改造,使生產效率大大提高,深耕齒板的生產定額由180個提高到1800個,深耕閘銷定額由75個提高到750個。雙輪雙鏵犁的月產量也由1500部提高到2800部。1956年,農業合作化進入高潮,雙輪雙鏵犁的生產任務突然增加了十幾倍。面對突然增加的任務,掌家忠帶領鍛工小組的同志們積極學習推廣先進經驗,同時大膽進行革新改造,使生產效率再次突飛猛進。雙鏵犁左右粱調直的定額是490個,他們硬是完成了1400個,有的零件生產效率甚至提高了六七倍。

    掌家忠懷揣赤誠之心,響應黨和國家的號召,為新中國的建設發揮聰明才智,不斷革新創造,運用科學技術提高生產效率,創造出社會主義建設的驚人速度和輝煌業績。他所帶領的鍛工小組,在第一個五年計劃期間,改進了383種工具、模具和操作方法。1953年生產出了徐州第一台工作母機——35噸傾斜式沖床;1955年生產出了雙輪雙鏵犁、圓盤耙、中耕器等農業機械。第一個五年計劃期間,鍛工小組完成了9年的工作量,在1953 年到1959年的7 年間,完成了25年7個月的工作量,從1953年至1965年,共改進操作技術及工卡模具718項,年年月月超額完成國家計劃。

    徐州第一台5噸機械式汽車起重機,也是掌家忠的鍛工小組參與造出來的。上世紀60年代初,全國能生產這種吊車的只有北京,徐州沒有這方面的經驗,掌家忠就被重型機械廠派去北京學習,學習回來就動手干,終於在1963年生產出徐州第一台5噸機械式汽車起重機。除了起重機的底盤是由長春汽車製造廠生產的,其他零部件全是掌家忠的鍛工組一錘一錘敲出來的。

    吊鉤是汽車起重機的關鍵部件,打制吊鉤的技術是掌家忠從北京學來的。掌家忠分析了北京的技術,發現還有不完善的地方,就動手進行改進。原來打制吊鉤的工藝複雜,刨床刨、銑床銑、砂輪打,既費工時,又費材料。掌家忠改用模具生產,不僅提高質量和效率,還節省了原材料。技術是從北京學來的,後來竟使北京的反過來向徐州學習,再往後,北京和泰安所用的吊鉤,乾脆就由徐州重型廠來做了。徒弟一努力,反而變成了師傅,他發明的吊鉤、齒輪鍛造新技術還被推廣到全國。

    遊記相冊 @motto

    1981年初的一天,掌家忠將一份辭職報告交到機械局黨委書記的手上,說:「還是讓我回鍛工小組吧,那裡更適合我。」雖然,局黨委書記知道掌家忠對鍛工小組有著特殊的感情,但掌家忠的辭職還是讓他感到吃驚。這個五十年代的老勞模、機械局黨委常委、革委會副主任、鍛造廠廠長竟要辭「官」不做回去當工人。這不僅讓局黨委書記感到吃驚,還立即引來一片熱議:「掌家忠把『官』給丟了。是不是犯錯誤了,不然咋會撤他的職?」當得知他是主動辭職的情況后,他的徒弟和親友也很不理解,說:「正幹得好好的,為啥下來當工人?你這樣一弄,人家會以為你是犯了錯誤被撤職的。你這是圖的啥呀!」掌家忠笑著說:「不犯錯誤就不能下來當工人?辭職是我自己的主意,我是覺得自己不適合當幹部,咱的文化水平低,當領導太吃力。倒不如趁自己身子骨還壯實,發揮我的長項,下到組裡再干幾年,這樣難道不好嗎?再說,一個百十人的小廠,五六個頭頭,都擠在上面幹啥?」還有人跟他說:「你都年過半百了,擱領導崗位再混幾年算了,還下來出這個力幹啥?」一聽這話,掌家忠不高興了,說:「咱*人是為人民服務的,不是混日子的!不論做官還是為民,都是人民的勤務員。需要你做官,你就認真去做官;需要你為民,你就認真去為民。當官為民都是為了建設國家,怎樣對國家對人民有利,咱就怎樣干。當年我入黨時,就是這樣想的。」

    掌家忠回到生產一線后,仍像以往那樣,一點兒都沒變,照樣甩開膀子跟鍛工小組的同志一塊兒干。當年8月的一天,廠領導發現加工車間堆著許多16噸汽車吊前別動臂和中后別動臂鍛工件沒有加工。他也知道,這個部件的加工難度很大,前後要經過9道工序,才能把一個7公斤左右的毛坯加工成2公斤左右的成品。但他更知道,這個部件的加工關涉總裝任務的完成。看著大堆等待加工的毛坯,廠領導心裡著急,就讓人把掌家忠請來。待掌家忠看完整個加工流程,廠領導拿出一個成品說:「掌師傅,我就要這樣的。一沒圖紙,二沒模具,我不僅要產品,還得要進度,你得儘快給我干出來。全廠的總裝任務能不能完成,就看你的了,行不行?」這位廠領導話音一落,就發覺自己的話說重了,這個要求苛刻得近乎不講道理。掌家忠也是當過領導的,他非常理解廠領導的心情,就說:「我回去想想辦法,保證按要求給你拿出東西來。」

    廠領導的要求實在苛刻,掌家忠的回答也顯得草率。聽起來好像他已成竹在胸,其實,根本不是那回事兒。但是,從幾十年的革新實踐中,掌家忠似乎發現了「規律」,他曾說過:「越是困難的時候,越會有奇迹出現,困難裡面就藏著竅門兒。有了困難,你就得想辦法解決,這樣想,那樣想,想著想著辦法就想出來了。當然,也不是一下就想出來的。只要你一心一意想著工作,想著國家還很窮,我們得干,你就能想出辦法來,就能把工作干好。」

    掌家忠回去以後就連夜鑽研起來。家人都睡下了,他還趴在桌子上畫來畫去。這個只上了三個月識字班的鐵匠的兒子,硬是靠自學掌握了一定的文化知識,不僅能閱讀,還能識圖和畫圖。這些知識,都是人家休息他不休息,人家睡覺他不睡覺,利用一點一滴的時間刻苦學習積累起來的。現在,為了解決生產上的難題,掌家忠又挑燈夜戰,鑽研起來。一個方案不行就換一個方案,這個思路不通再換個角度繼續想,終於讓他想通了,解決問題的辦法也有了。他用翻印的辦法,將兩個彎頭處做出模具(中間一段採用自由鍛)。四五天後,他拿著改進好的產品去加工車間徵求意見。車間主任滿意地連連點頭,說:「這可解決了大問題。生薑還是老的辣呀!」每個別動臂的加工原來要費9小時15分鐘,改進后只需1小時45分鐘,工效一下子提高4倍多。用料也由原來的7公斤左右降到2公斤左右,每台車可節約鋼材20多公斤。同時,搶回了時間,保證了16噸汽車吊總裝任務的完成。

    從1949年參加工作,直到1991年退休,42年間,掌家忠大部分時間是在鍛工崗位上度過的。 在這平凡的崗位上,這個平凡的工人、普通*員卻創造了不凡的業績。他的發明創造成就和無私奉獻精神獲得了廣泛認可。先後22次獲得全國及省、市勞模稱號。連續4次當選市人大代表、1次當選省人大代表、1次當選全國人大代表。還曾被選為黨代表出席徐州市和江蘇省黨的代表大會。1959年9月,掌家忠小組被授予「全國先進班組」稱號, 掌家忠光榮出席了全國群英會。掌家忠小組的事迹被收錄在《全國群英會機械系統先進經驗彙編》中。掌家忠多次受到毛澤東、周恩來等老一輩黨和國家領導人的接見,還曾應邀參加前蘇聯「十月革命」42周年觀禮。他還有個「常勝將軍」的特殊稱號。這個稱號的來源有兩種說法,一是說他曾22次獲得勞模稱號;二是在以推廣新技術為目的的全國巡迴鍛造技術比武中,他每戰必勝。

    2013年,掌家忠被評為「徐州好人」。幾十年來,他無數次接受採訪,每次他都會說:「這要歸功於黨,歸功於國家。」2014年「五一」期間,在子房小區一所簡陋的居室里,面對採訪人員,他還是那句話:「這都歸功於黨的培養。毛主席說了,我們的地方很大,但是還很窮,我們要改變這個面貌。改變面貌靠什麼呢?要靠科學技術。我別的本事沒有,就這點兒能耐。我家祖祖輩輩打鐵,舊社會人家看不起。到我這一代,趕上了好時候,咱能不好好乾嗎?不好好乾國家怎能改變一窮二白的面貌?」

    遊記相冊 @motto


    遊記相冊 @motto

    渠立強,全國科普工作先進工作者、江蘇農林系統先進人物、省感動農民十佳農技推廣人物、省測土配方施肥先進個人、省五一勞動獎章和省十大傑出科普人物提名獎等榮譽稱號獲得者。2014年7月14日早6:39因搶救無效病逝於豐縣人民醫院,享年50歲。

    渠立強1964年出生於一個名人輩出、先進人物輩出的古老城市:劉邦、蕭何、李衛故里——江蘇豐縣。1988年7月江蘇農學院畢業,1997年6月入黨。1973年9月至1978年7月在豐縣張五樓鄉渠集小學就讀,1978年9月至1981年7月在豐縣張五樓鄉劉老家聯中就讀初中,1981年9月至1984年7月在豐縣華山中學就讀高中,1984年9月至1988年7月在江蘇農學院農學專業就讀,1988年7月至1989年6月在豐縣棉花原種場任農業技術員,1989年6月至1994年9月在豐縣農業局任助理農藝師,1994年9月至2000年9月在豐縣農業局任農藝師、土肥站副站長,2000年9月至今在豐縣農業委員會任高級農藝師,土肥站站長。

    渠立強在土肥崗位上,20多年如一日,愛崗敬業、刻苦鑽研、腳踏實地、任勞任怨,為全縣農業發展和農民增收做出了突出貢獻。2006年因患腎癌切除了一個半腎,2011年又切除了僅剩下的左半腎,6年,就是這樣一個腎癌患者,恪盡職守,以驚人的毅力與生命賽跑,一心撲在農技推廣事業上,主持舉辦測土配方培訓班和技術講座206期次,科技大集140餘場次;完成國家農業部、省農委8個試點項目,2項獲省部級獎;參加制訂省市行業標準8項並已全部發布實施;主持申報省重大專項科研課題3項,10多篇論文參加省級學會交流並獲獎。渠立強在平凡的崗位上作出了不平凡的業績,多次得到上級部門的充分肯定,獲得全國科普工作先進工作者、江蘇農林系統先進人物、省感動農民十佳農技推廣人物、省測土配方施肥先進個人等榮譽稱號,榮獲省五一勞動獎章和省十大傑出科普人物提名獎。

    由江蘇省委宣傳部、徐州市委宣傳部、豐縣縣委、縣政府和省文化藝術研究院、江蘇泰極影視傳播有限公司聯合籌拍的電影《渠立強》,經過前期各方精心籌備,2012年11月11日在豐縣舉行了開機儀式。

    電影《渠立強》以渠立強為原型,主要反映他參加工作24年來,辛勤耕耘在土壤肥料和農技推廣領域,成為農民喜愛的「土專家」;罹患腎癌雙腎切除,仍奔走在田間地頭,指導農民科學種田,靠透析維持生命,依然與時間賽跑,堅持工作。他堅守平凡、嘔心瀝血、無私奉獻的事迹,感動了農民、感動了社會,是基層農技人員的楷模。通過電影,讓廣大觀眾感受到基層公務人員的無私奉獻精神,體現基層農技人員的奉獻精神和崇高靈魂。

    遊記相冊 @motto


    遊記相冊 @motto


    遊記相冊 @motto

    當代愚公,他讓石縫裡長出森林

    2012-10-15 新華報業網-新華日報(南京)

    繼榮膺國家環保模範城市后,兩個月前又喜獲「國家森林城市」稱號,這讓頭頂重工業基地和煤城兩個「黑鍋蓋」的徐州人喜出望外。這座被幾百座石質荒山包圍的「石頭城」,如此巨變的背後,「石頭縫裡綉出森林」的奇迹著實讓人嘆為觀止。而探尋、見證這一「奇迹」,便有了對徐州一位不尋常的荒山植樹老人劉開田的探訪。

    61歲立下「百年承諾」

    記者日前一路顛簸,來到距徐州市區30餘公里的呂梁山區的銅山區伊庄鎮呂梁村,只見劉開田老人開荒造林的徐山,在蒼松翠柏的掩映下格外生機盎然,山腳下的冬桃已經掛果,小路邊的辣椒、瓜果蔬菜長勢喜人。

    沒等記者走近山下老人的小屋,老人已蹣跚著走上前來打招呼。這讓鎮宣傳委員陸靜喜出望外,她告訴記者,前兩個月老人一場大病不輕,她來幾次看望,老人總沒能下床。        今年已86歲的老人寡言少語,頭上戴著帽舌已斷裂的布帽,一身破舊的夾衣布襖,腳上兩隻不同顏色的布鞋都已腳趾出洞。記者跟隨老人走進院內,只見屋內屋外到處都是雜物、農具,堂屋中支著半尺來高的板床,旁邊的一間屋裡圈著一隻母羊和剛生的兩隻小羊。難以想象,老人在這個雖已幾經「改善」的環境里整整生活了25年,而在這25年裡,他硬是讓腳下的石頭縫裡長出了一片綠色樹林!

    要上老人的山,至今依然沒有什麼路。村支書劉廣明領著記者鑽著樹空,順著亂石叢往上爬。指著遍布全山已有手腕粗的側柏,劉支書自豪地介紹:「這就是劉開田25年前種下的樹苗!」

    呂梁村有大小几十座光禿的石頭山,常年飛沙走石。為此,政府多次動員群眾承包荒山,無人響應。1987年12月,劉開田老人挺身而出,與村裡簽約包山,而且一簽就是100年。「愚公能移山,我定能綠山!」那一年,老人已經61歲。

    聽說劉開田簽了合同,全家老少六口人,五口人都反對他做這「傻事」。可劉開田第二天一大早背起半袋子玉米面,手提一口小鐵鍋,拎起鐵鎬就上了山。他先在一處避風的山坡,用石塊壘起一間二三平方米的小窩棚,三塊石頭支起鍋,方園幾百畝的徐山從此成了他的家。這一離家,他就再也沒有下過山。

    「咱這裡的山都是大青石,堅硬無比,只有石頭縫裡夾藏著零零星星的碎土,保不住土,留不住水。」劉廣明使勁踩了踩腳下的石頭說,「為了能種下樹,劉開田用鐵鎬鑿開石縫,把一塊塊亂石從坑裡揀出來,再把石頭圍成一圈,築起『魚鱗坑』,然後從山腳下背土,把一個個魚鱗坑填滿。」

    就這樣,冬去春來,劉開田總是從早干到晚,渴了喝口山溝里的水,餓了啃幾塊干饅頭,夏天蟲子叮,冬天風刺骨,白天黑夜連軸轉,這一轉就是6年。6年時間,老人鑿石挖坑用壞鐵鍬、鐵鎬、鐵鎚50多把,鞋磨透了80多雙,硬是在600畝石頭山上挖了13萬個魚鱗坑,栽下13萬棵松樹苗。一片光禿禿的荒山,從此有了綠色的希望。

    25年沒離過山林一天

    直到1994年,當地村民倪鳳堂投寄的一篇「老愚公劉開田承包荒山一百年」新聞稿,才讓劉開田的事迹開始為外界知曉,倪鳳堂也因此成了與劉開田常來常往的朋友。聽說記者來探訪劉開田,他特意趕來,帶著記者來到山坡上一道道碎石壘砌的石牆前,講述老人守護山林的故事。

    倪鳳堂回憶說,剛栽好的松柏苗子只有四五十公分高,這時若被羊吃了樹頭,這棵樹苗就完了,因此老人整天在山上轉。一個人吃住在荒山野嶺,最大難題就是人和小樹都需要水。樹苗一缺水,老人就到山下溝里挑水,挑一次水來回要個把小時,一趟挑兩桶水只夠澆十來棵樹,因此老人總在不停地擔水、澆樹。為減少水土流失和防火,老人還嘗試了一種「笨辦法」:用石頭壘砌一米來高的石牆。一天壘一點,10多年過去了,他在山上竟壘了幾百堆,長達2000多米。

    劉開田老人的事迹深深地感動了人們。1998年春,鎮政府特意在山腳下給老人蓋了2間瓦房,老人很感動,在院里種了菜、餵了雞、養了羊,生活可以自給了,看護山林也更加精心。看著山在變綠,樹在長高,家裡人也改變了對老人的看法,兒子扛鍬提桶上了山,出嫁多年的女兒也領著全家人來增援,連左鄰右舍的親友們也都趕來幫忙。不久,老伴索性把家搬到山上來了。有老伴做幫手,老人幹得更起勁了。

    就這樣,整整25個年頭,包括每年春節,老人一天也沒有離開過他的山林。如今,小樹長大了,老人也老了,行動已不那麼方便,但他告訴記者,自己還是那個習慣,每天早晨圍山轉一圈,看看他親手呵護大的一個個心愛的「孩子」。

    倪鳳堂告訴記者,老人在石頭縫裡種下的這13萬棵樹苗,成活率竟高達90%以上,而且25年來沒有發生過一次火災和蟲害。

    只為山野披綠石頭歡唱

    劉開田老人的兒子劉繼忠也已六十齣頭,父子倆如今一起守山。劉繼忠告訴記者,去年三月他母親去世,父親特意把母親埋在了山上。父親雖然很倔強,但這次對父親打擊很大,平時話更少了。今天六七月間,老人生了場大病下不了床,在當地領導關心下,鎮里免除了他的醫療費,幫他挺了過來。鎮宣傳委員陸靜介紹說,除辦了低保、養老保險等,鎮里還和醫院說好,「劉開田看病不要錢」。

    一旁的村支書劉廣明告訴記者,劉開田每年只能從樹上打一些松子,賣上千把塊錢;近幾年和兒子在山腳下種了些花椒樹、桃樹和中藥材,收入也很少。即便這樣,老人也從沒賣過一棵樹。雖然賺不到錢,但老人造福子孫的行動已感染了周邊的群眾。在他的帶動下,如今村民們積極進山造林,整個呂梁村已有33座山頭被承包植樹。

    劉開田老人英雄般的壯舉受到社會的廣泛讚譽,老人先後被授予「省勞動模範」、「全國優秀鄉村護林員」等光榮稱號,還登上了「中國好人榜」。今年3月,老人被評為十大感動徐州新聞人物,頒獎詞是:肩挑沉甸甸的夢想,手栽未來和希望,只為山野披綠,只為石頭歡唱。

    與老人告別,只見他又坐到了山腳下他親手壘砌的石牆上,像一座雕塑,更像是山林的守護神。

    遊記相冊 @motto


    遊記相冊 @motto

    一位老人說,他到了哪兒,都巴望哪兒好, 他堅持做好事善事。你能想到嗎,一位年逾八旬普普通通的農民以什麼為樂、為榮?他以做善事、做好事為終生之樂!心裡裝的是別人之困,手裡幫的是他人之難。

    這位老人叫張廣之,家住睢寧縣官山鎮張集村南一組。86歲的老人四十多年如一日,省吃儉用,樂善好施,好事做了不計其數。周圍十里八村提起張廣之老人沒有人不知道的,都稱讚他是一位活著的「老雷鋒」,是一位令人敬重的好老人。張廣之的家鄉有一條老睢河,南岸安徽省,北岸江蘇省。為方便兩岸百姓往來,1995年,張廣之買回了幾塊水泥板,開始在河上搭建簡易橋;2008 年6 月,老人用積蓄給這條河修起了一座石頭橋;2009年前,張廣之將一條近1500米的土路鋪成了砂石路;2012年前,張廣之被評為「睢寧人民好榜樣」,政府獎勵給他20萬元獎金,他全部用來修了一條1000多米長的水泥路。他被評為「第五屆感動徐州十大年度人物」 、 榮獲「江蘇省道德模範提名獎」 。

    一個人做點好事不難, 難的是一輩子做好事。 以做善事、好事為終生之樂!這位老人叫張廣之,家住睢寧縣官山鎮張集村南一組。這位老人幾十年如一日,省吃儉用,樂善好施,好事做了不計其數。在周圍十里八村提起張廣之老人沒有人不知道的,都齊聲稱讚說,他可是一位令人尊敬的好人。張廣之是一盞點亮的燈,為別人照亮前行的路;張廣之是一塊鋪路的石,在崎嶇中為他人架起一座通暢的橋;張廣之是鄉間一棵高大的樹,82歲的年輪上,刻下的是義動鄉親、情感星月的善舉。他用八十二年如傘的綠葉,給經過的人八十二片清涼。而對他自己無私的奉獻,總是笑在其中,無怨無悔,他說他活到一百歲,好事做到一百歲。張廣之老人年輕時候先後在本縣及泗洪一帶以擺渡為生,長期與船結下了緣。

    1974年他回到老家張集村,在張廣之住處南側有一條寬約25米的河,叫濉河,就是這樣一條河天塹似的阻斷了蘇皖兩地父老鄉親的出行和來往,張廣之看在眼裡,急在心上,於是他和家人商量決定買一條小船來方便群眾過往,當時沒錢買船,他就把家裡的豬和雞賣了,湊合湊合買了一條能乘坐兩三個人的小船,從那時起,他就每天無數次地擺渡來擺渡去, 免費運送沿河兩岸的父老鄉親,張廣之免費運送從來不嫌麻煩,即便是正在吃飯的時候只要有人喊過河,他就立馬放下飯碗去給村民義務服務。用小船擺渡既不方便也不利於車輛通行,於是張廣之又想到了修橋,1994年,張廣之賣了一頭豬,又借了幾百元錢買來了石頭、水泥、黃沙、樓板,修了一個簡易橋,臨時方便群眾行走,由於人來人往,加之通行車輛多,橋面損毀嚴重,有幾次他親眼看到有的群眾一不小心掉進了河中,上學的孩子摔斷了腿,這更進一步刺激了張廣之老人修建大橋的決心,可是修建大橋需要大筆資金,錢從哪裡來?張廣之老人共有五個兒子兩個女兒,平時都很孝順,不管老人缺不缺錢花,子女們都能及時送來生活費、養老費,為了建橋,他一個一個給孩子們打電話,說我要修橋錢不夠了,你們都得拿點出來,權當是給我看病了。為了遂父親的心愿,讓他高興,子女們紛紛掏錢,最多的一個女兒掏了7000元,加上老人近六年來省吃儉用積攢下來兒女們給的養老金,總共湊夠了3 萬元,然而還差1萬元怎麼辦?張廣之就四處找人借錢,鄉親們都被老人無私的義舉所感動,一位走街串巷拾破爛的老人也送去了100元,這讓身處困境中的張廣之感動地落下了眼淚,更加堅定了他修建大橋的決心和信念。

    2009年6 月,歷經千辛萬苦,歷時3個多月、投資近4萬元的蘇皖便民橋在張廣之和鄉親們共同努力下終於建成通車,橋通了,人樂了。然而,這一次張廣之老人真的累倒了、病倒了、傷倒了,直到現在,老人的右胳膊因修橋被石頭砸傷未愈,不能著重,時而疼痛發作。橋修好了,然而村莊的路又太難行了,一遇有陰雨天氣,尤其是老人和孩子們不是滑倒就是跌倒,這讓張廣之老人心裡很難過,怎麼辦?修路。

    2010年6月,張廣之老人在家裝起了病,在外地工作的兒女們聽說父親有病,趕緊往家裡寄了錢,這下張廣之老人樂了,修路的錢有了,可是這些錢還不夠,怎麼辦?老人乾脆把家裡的樹木、羊變賣了,老伴為了支持張廣之修路,甚至把家裡雞下的蛋偷偷拿去賣了,就這樣,東挪西借,又投入了2 元,把莊子東西、南北兩條1000多米泥濘路硬是修成了沙石路,為了減少修路開支,老人自己騎車外出10 多里路聯繫石料、石灰等,為了節省運費,張廣之和老伴頂著炎炎烈日,拉著平板車從黃圩街一步一挪的拉運水泥管子,一路上要歇上七八次才能拉到家。一位搞運輸的個體戶看到了十分感動,說料子我來給你拉,工錢我一分也不要。為了修橋、為了鋪路,如今張廣之老人還欠下了1萬多元的外債,有人問他:你這樣一味地做好事圖個啥?老人說:既不圖名也不圖利,圖的是方便群眾,圖的是大伙兒平平安安。圖的是看到這些我心裡踏實高興,這就是我晚年追求的幸福!

    當媒體記者聞訊要採訪他時,他說:別採訪、別採訪,我做的只是一點點平平凡凡的小事而已。記者前去採訪張廣之老人,在張廣之修建的橋頭上,恰巧遇到張集村村民侯建民從附近的小宋庄回來,他告訴記者說:以往到冬天過河得繞十幾里路,現在張廣之老人給建好了一座橋,方便多了,不用再繞了。牛俊生是小宋庄村民,對這座橋給他帶來的便利更是深有體會,他說他是做水果生意的,沒有這座橋之前,他只能在本村裡銷售,有了這座橋他可以做起跨省生意,收入明顯提高了,真是要感謝這位老人家啊。而張廣之老人聽說后卻淡淡地說,這不是什麼大事,前庄后村的,人老幾輩子誰沒做過幾件好事啊,做幾件好事能有人記著,這就行了,一輩子也就沒有白活了。生命不息,奉獻不止,這就是張廣之老人人生的真實寫照,用他的心燈照亮了大家,用他的行動影響著大家。張廣之助人為樂的感人事迹先後被許多媒體多次予以大篇幅宣傳報道,在社會上產生了廣泛影響。2011年4月,張廣之獲徐州市第二屆道德模範提名獎,這是睢寧縣唯一獲此榮譽的好人。

    遊記相冊 @motto


    遊記相冊 @motto

    好人還有很多,只能看到這裡了。

    遊記相冊 @motto


    遊記相冊 @motto

    八月底的天,依然很熱,真的心疼導遊姑娘,辛苦了!

    遊記相冊 @motto

    臨別,再看一眼由五顆心形建築組成的「愛心」標誌。

    祝願天下所有好人一生平安!


    motto的遊記:
    微信訂閱:相約久久,贈送9000景點攻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