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去內蒙之七:瀋陽故宮博物院(1)
來到故宮門前,首先看到的就是跨街而立的兩座高大牌坊——文德坊和武功坊,按照與大臣上朝排班相同的「文東武西」位置,矗立在宮門兩側。瀋陽故宮門前的這一種稱作「木結構琉璃瓦頂四柱三樓式」牌坊,既是皇宮門前的明顯標誌,也做為進入宮廷區域的門戶。
在清代,不僅兩座牌樓間禁止路人和車輛通行,而且每座牌樓都設有可以開合的柵欄門,其外路北各有一座值房,有皇宮護兵日夜守衛。即使是官員們要進宮上朝,也須先在牌樓外幾十步之處「諸王以下官員人等至此下馬」的下馬碑前出轎下馬,接受盤查后才能恭敬地走入牌樓以內的「宮闕禁地」。由於牌樓實際上是宮前的左右闕門,所以過去瀋陽人習慣上稱之為「東華門」和「西華門」。
文德坊、武功坊雖建於清朝入關之前,但造型和裝飾都堪稱精美。兩坊均為主間(明間)高兩次間低的形式,黃心綠邊琉璃瓦頂,每間檐下內外各四組斗拱承托,其下的枋、折柱、雀替、花板等部位,是以浮雕為主,彩繪為輔的裝飾,翔龍飛鳳,海水流雲、瑞樹奇花,貼金敷彩,艷麗祥和,既有皇家氣派又具地方風格,在古代牌坊中獨樹一幟。中間坊額藍地金字,滿、漢、蒙三體合璧,除坊名外,並有「崇德二年孟春吉日立」字樣,可知建於1637年正月,是瀋陽故宮唯一記有落成年代的建築。
在兩牌坊間南側大清門前的區域,是一組與宮殿正門配套的建築。東西各有奏樂亭一座,為迎送皇帝入宮出宮奏樂之處;兩側又各有平房和樓房一座(西側樓已不存),稱作「朝房」和「朝樓」,是官員們入宮前候朝的地方,每逢朝會之日和「三大節」在大政殿舉行朝賀儀式時,官員們都要在這裡事先按次序列隊,至規定時辰入宮上殿。
現在的售票廳應該就是原來朝房的地方。
原想通過身份證網上訂票,結果系統上不去,老謝只好排隊等票,老於和老劉還跑回去拿了一次身份證。
大清門建於清太宗天聰初年,開始只按通常習慣稱為「大門」,兩側的小門則稱「東門」和「西門」。到1636年皇太極改元稱帝時,用與新國號相同的「大清」二字來命名這座皇宮大門。正式定名的同時還規定,大清門及東、西翼門,要設兵丁稽察出入人員,嚴加把守。各級官員和侍衛、護軍等,在入朝前集合於大清門時,無論坐立,都不準面向或背向正北的宮殿方向,更不許坐立於中間的御道上,只能在御道左右「相向坐立」,即位於御道東側者面向西,位於御道西側者面向東。這是因為如面向北,則有窺視宮闕禁地之嫌;面向南則背對皇宮,也是對皇帝的「大不敬」。至於坐立御道之上,更是藐視君王的重罪,當時明文規定,自親王以下所有官員,都只能由左右台階出入,中間的御道只有皇帝才能通行。至於兩旁的翼門,應是供平時官員及宮女、太監等因事進出宮殿之用。
大清門雖然只是出入宮殿的通道,但做為皇宮的門面裝飾也力求華麗美觀。除黃綠兩色的琉璃瓦屋頂和檐下的雕樑畫棟外,最引人注目的要算是牆體四角的琉璃「墀頭」,每組都由上下相聯的四部分組合而成,黃、藍色調為主,間以紅、白、綠等色,浮雕雲龍飛鳳、瑞獸奇花,鮮艷多彩,燒造精緻,雖然不處於建築的中心部位,卻成為最亮麗斑斕的藝術傑作。
1961年,國務院將瀋陽故宮確定為國家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4年7月1日,第28屆世界遺產委員會會議批准瀋陽故宮作為明清皇宮文化遺產擴展項目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瀋陽故宮的高台建築、「宮高殿低」的建築風格,在中國宮殿建築史上絕無僅有。
2017年晉級第三批國家一級博物館。
瀋陽故宮佔地面積六萬多平方米,有古建築114座,500多間,至今保存完好,是一處包含著豐富歷史文化內涵的古代遺址。在宮廷遺址上建立的瀋陽故宮博物院是著名的古代宮廷藝術博物館,藏品中包含十分豐富的宮廷藝術品。它以獨特的歷史、地理條件和濃郁的滿族特色而迥異於北京故宮。瀋陽故宮那金龍蟠柱的大政殿、崇政殿,排如雁行的十王亭、萬字炕口袋房的清寧宮,古樸典雅的文朔閣,以及鳳凰樓等高台建築、「宮高殿低」的建築風格,在中國宮殿建築史上絕無僅有。
崇政殿是在東北地區極為普遍的硬山式房屋的基礎上,根據皇宮正殿的使用需要加以美化,其殿體高12米,下有一米多高的磚石台基,前後各有加飾石雕欄板望柱的殿階和檐廊,這樣,在造型上已與民間的同式房屋產生了本質區別,成為只有宮殿寺廟中才有的高等級模樣。
崇政殿在使用功能上與大政殿有顯著不同。首先,做為皇宮的正殿,它是皇帝日常臨朝理政之處,也就是通常所說「上朝」的地方。在後金早期的宮殿制度中,俗稱為「汗宮裡的殿」或「內殿」,而大政殿則是舉行較大規模的重要集會時的「大殿」,在一般情況下很少使用。從這個意義上說,崇政殿相當於皇帝的「辦公室」,而大政殿則更像是一座「會堂」。其次,清太宗時期國家的重要典禮,如元旦和萬壽節慶典、太祖實錄告成、皇子娶妻公主下嫁、明朝重要官員的歸降等儀式,都是在崇政殿舉行,而大政殿則是在元旦、萬壽節等典禮的主要禮儀結束后大宴群臣的地方。第三,崇政殿也是皇帝接見宴請外邦賓客之處,在皇太極時期,主要用以款待前來盛京進貢、朝覲、通婚的蒙古諸部貴族,國內慶典時的一些小規模宴會也常在這裡舉行。
在崇政殿前東西兩側,各有一座樣式相同的五間硬山頂二層樓房,東為飛龍閣,西為翔鳳閣,與大清門、崇政殿共同構成一個完整的建築布局單元。
這兩座樓閣雖然是金鑾殿的左輔右弼,卻並不是清入關前所建。清太宗時期的瀋陽故宮確曾有過飛龍、翔鳳兩座樓閣,但應是在崇政殿後,而不是在殿前。現在二閣所在的位置,原本是一座三間的小廂房(東側)和一座二層七間的銀庫樓(西側)。乾隆八年(1743年)清高宗弘曆第一次東巡盛京來到故宮,覺得崇政殿前左右的兩座建築高低不同,樣式各異,有失整齊美觀,他在故宮內各處仔細查看了一番後傳下聖旨,在此新建造型相同、東西對稱的兩座樓閣取代舊有建築,將已年久失修的舊樓閣拆除,把飛龍、翔鳳的名稱移到新建的二閣上來。於是,便有了崇政殿前現存的面貌。
翔鳳閣內貯存的,主要是供皇帝東巡期間使用和賞賜的物品,基本上都是乾隆時期從北京宮中調運至此。其種類之多、歷史和藝術價值之高,比飛龍閣內所藏有過之而無不及。
其大致可以分為三類:一是供各宮殿內陳設的御用器物,包括玉器、瓷器、漆器、琺琅器、金銀器、竹木牙角雕刻製品、文房四寶等,連同備用品在內共兩千多件,大多是清代宮中御用珍品;二是備皇帝至盛京時穿用和賞賜的服飾、衣料、荷包等,共四千餘件;三是供皇帝駐蹕期間查閱和欣賞的古籍、輿圖、書畫等近千件,其中唐、宋、元、明、清歷代名家作品三百餘件尤為著名,後人曾有《盛京故宮書畫錄》一書專門記述。
飛龍閣內上層,原用作存放清歷朝皇帝所用武備。滿族是一個以騎馬射箭著稱的民族,清代的皇帝們自幼即練就嫻熟的弓馬技藝。飛龍閣內所藏,便是他們生前用過的各種弓箭、鞍轡、甲胄、刀劍中的一部分,從太宗朝至穆宗(同治)朝共有四千多件,絕大多數是乾隆至光緒年間陸續由北京送到這裡的。皇帝東巡盛京時,往往要親自登樓閱視這些先帝遺物,以示珍視和敬重。
飛龍閣下層的主要藏品,是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奉旨從北京運來的一批古代青銅器。包括商、周、漢、唐歷朝所制鼎、彝、盂、盤、卣、爵、觚、鍾等共八百件,按編號存放在十三座大櫃中。在乾隆晚年著錄宮內所藏古銅器時,將盛京的這批蕆品集中收載在《西清續鑒》一書中,成為清宮藏寶一個特殊的專項。
后金天命十年(明天啟五年,1625年),努爾哈赤出於戰略考慮,定瀋陽為都城,並在瀋陽舊城的中心,修建了議政之所——大政殿和十王亭,是為營建瀋陽故宮之開端。1644年,清朝遷都北京,這座昔日皇家宮殿即成為陪都宮殿。順治初年,定盛京為國家的「陪都」,以後又陸續設立了盛京戶、禮、兵、刑、工五部和盛京將軍奉天府、承德縣等各衙門於城內,負責管理這一地區的相關事務。盛京宮殿作為清朝的「開國聖跡」,受到特殊的保護,日常的管理、守衛和修繕由盛京內務府和盛京工部負責。自康熙十年(1671年)開始,至道光九年(1829年),康熙、乾隆、嘉慶、道光十次東巡在此駐蹕。乾隆時期,為清帝東巡駐蹕和恭貯先祖及宮中之物,又加以重修、重建和擴建,開成這座皇宮與行宮並存的積累狀宮苑建築群體。
道光朝以後,瀋陽故宮飽受塗炭,「始有沙俄霸宮暴掠於前,繼有日人窺盜金匱之秘於後,更有英酋圖索驥入宮搜寶之舉。民族瑰寶,亦為帝國主義列強攫取之物,寧不悲乎?」宣統三年,東三省總督錫良據金梁之議,「奏請於盛京大內,文溯閣前隙地建設博物館」,因辛亥舉義,此事不了了之。辛亥以後,北洋主政,遂將盛京庫藏之寶運往京師大內。馮玉祥將軍「北京政變」后,盛京皇宮亦由奉天省政府接管。
努爾哈赤病逝之時,身後還有代善、阿拜、湯古代、莽古爾泰、塔拜、阿巴泰、皇太極、巴布泰、德格類、阿濟格、巴布海、賴慕布、多爾袞、多鐸、費揚果共十五個兒子(長子褚英已遭處死)。而皇太極是努爾哈赤第八子,為何能繼位,各方史籍說法不一。皇太極繼承大汗位置后與其他三位親王一同主持朝政,被稱為四大貝勒時期。大貝勒禮親王代善,二貝勒阿敏、三貝勒莽古爾泰、四貝勒皇太極。統稱為「四大貝勒」。
天命六年(1621年)三月十三日,努爾哈赤率重兵圍攻瀋陽。瀋陽城很堅固,而且埋伏火炮,故易守難攻。但由於城中降兵叛變以及后金軍不斷加強兵力,后金終攻克瀋陽城。同年,后金還成功攻取遼陽,並下令遷都遼陽。天命十年(1625年),后金又決定遷都瀋陽,後來改瀋陽為盛京。
滿文是用來拼寫滿語的文字。滿文主要借鑒了傳統的回鶻式蒙古文,后在此基礎上加以改進,形成了符合滿族本民族語言表達要求的新滿文。
滿族不僅創造了自己的文字——滿文,而且將滿文作為清朝的法定文字來推廣和使用,形成了大量的滿文古籍文獻,包括圖書、檔案、碑刻、譜牒、輿圖等等。在中國55個少數民族古籍文獻中,無論是數量,還是種類,滿文古籍文獻都屬於最多的一種。它在中國文字史的少數民族語言文字領域,有重要地位,是中華民族文化遺產的有機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歷史文化價值。
皇太極腦中風病逝於崇德八年(1643年)八月初九晚十時入關前夕,年五十二歲。后葬於瀋陽昭陵(今瀋陽市北陵公園北)。由於死前未立繼承人,其弟睿親王多爾袞與長子豪格爭位不下,彼此陳兵示威。最終多爾袞獨排眾議,擁立庄妃的六歲兒子福臨,是為清世祖,改元順治。
順治元年(1644年)李自成經河南、山西順利的攻入北京,明思宗在煤山上吊殉國,明亡。同年山海關守將吳三桂不願投降大順。面對李自成的順軍,吳三桂引清兵入關,於一片石戰役擊敗大順軍。李自成放棄北京,率軍退回陝西。清朝攝政王多爾袞成功迎順治帝入關,並將首都遷到北京。同一時間,明朝馬士英擁護福王在明朝陪都南京稱帝,即弘光帝,南明成立。然而弘光朝因為黨爭與宦官之亂而混亂分裂。
瀋陽故宮大政殿俗稱八角殿,始建於1625年,是清太祖努爾哈赤營建的重要宮殿,是盛京皇宮內最莊嚴最神聖的地方。初稱大衙門,1636定名篤恭殿,后改大政殿。八角重檐攢尖式,八面出廊,其下為須彌座台基。殿頂滿鋪黃琉璃瓦,鑲綠剪邊,正中相輪火焰珠頂,寶頂周圍有八條鐵鏈各與力士相連。殿前兩明柱各有金龍盤柱,殿內為梵文天花和降龍藻井。殿內設有寶座、屏風及熏爐、香亭、鶴式燭台等。此殿為清太宗皇太極舉行重大典禮及重要政治活動的場所。1644年(順治元年)皇帝福臨在此登基繼位。
大政殿原名篤恭殿,重檐八角攢尖式,八面出廊,均為「斧頭眼」式隔扇門。下面是一個高約1.5米的須彌座台基,繞以雕刻細緻的荷花凈瓶石欄杆。殿頂鋪黃琉璃瓦鑲綠剪邊,正中相輪火焰珠頂。殿內有精緻的斗拱、藻井和天花,殿前的兩根大柱上雕刻著兩條蟠龍,氣勢雄偉。從建築上看,大政殿也是一個亭子,不過它的體量較大,裝飾比較華麗,因此稱為宮殿。大政殿是用來舉行大典,如頒布詔書、宣布軍隊出征、迎接將士凱旋和皇帝即位等的地方。
十王亭在大政殿前左右兩側,各排列症著五座方亭。東側由北向南依次是左翼王亭,鑲黃旗亭、正白旗亭、鑲白旗亭、正藍旗亭,西側則相應為正黃旗亭、正紅旗亭、鑲紅旗亭、鑲藍旗亭,俗稱「十王亭」或「八旗亭」。
這些亭子的來歷,應從滿族獨特的社會組織──八旗制度說起。滿族人原有一種狩獵組織「牛錄」(漢語意為「大箭」),由十人組成,其中一人為首領,稱為「牛錄額真」,外出狩獵時,同牛錄的人都要聽從其指揮統一行動。努爾哈赤在征服各部的過程中部眾不斷增加,便於1625年對牛錄組織加以改造創立了「八旗制度」,規定每三百男丁編成一牛錄,五牛錄編成一甲喇,五甲喇編成一「旗」。當時編成的八個旗以所用旗幟的不同區分。用黃、白、紅、藍整色旗的分別稱為整黃旗、整白旗、整紅旗、整藍旗;另四旗用加鑲邊的旗幟,即黃、白、藍旗鑲紅邊,紅旗鑲白邊,分別稱為鑲黃旗、鑲白旗、鑲紅旗、鑲藍旗。後來漢字中多把「整」寫作「正」,所以就有了八旗「四正四鑲」的說法。皇太極時期又在原有的滿洲八旗之外新建了蒙古八旗和漢軍八旗,但旗幟並未改變,所以習慣上仍稱作八旗。
瀋陽故宮大政殿和十王亭所構成的建築組合,正是八旗組織在當時國家中重要地位的生動體現。這裡舉行大型典禮時,皇帝升坐大殿,八旗各級官員都各自排列在所屬旗伯亭子前,直到清朝遷都北京后盛京官員在此「坐班」、「朝賀」時仍是如此。在平時。十王亭則是八旗官員處理本旗行政、民事、訴訟等事務的辦公場所,通俗地說,如果大政殿是國家的「大衙門」,那麼十王亭就是八旗的「旗衙門」。
盛京太廟,大清門東側原本是明朝的一座道教觀宇,內供天官、地官、水官,名為三官廟,早在努爾哈赤遷都瀋陽之前就已是城中的著名廟宇了。在興建瀋陽故宮時,皇帝不但沒有拆掉它,而且還繼續保留廟中的香火,清入關前,有許多與宮廷有關的重要事件發生在這裡,順治、康熙、乾隆等皇帝還多次賞賜銀兩和御筆匾額,表示對這座與開國宮殿同在一處的廟宇的特殊重視。
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乾隆皇帝第三次東巡盛京時,為了完備陪都城的規制,傳旨重修盛京天壇、地壇、堂子(皇帝按滿族薩滿教禮俗祭天之處)和盛京太廟。當時其他三處的舊建築尚存,而太廟則因多年廢置難以修復。於是乾隆決定把在三官廟舊址重建太廟,並舉出古代宮殿前「左祖右社」(即宮闕左建太廟、右建社稷壇)的制度做為依據。同時傳諭,把三官廟(此時已改名為景佑宮)移至德盛門(大南門)內重建。幾年後,搬遷重建工程全部竣工,三官廟的位置,被新的盛京太廟所取代。
瀋陽故宮東路南北兩端,各有一處與在這裡舉行典禮活動有關的建築,即鑾駕庫和奏樂亭。
鸞駕庫位於大政殿正北,硬山前後廊式正房十一間。清代乾隆初年以前的鑾駕庫並不在此處,而是在崇政殿前的東七間樓,當時稱為「鑾駕音樂樓」。乾隆十一年至十三年年增建行宮建築時,因東七間樓需挪改,將其內存放的鑾駕樂器等移至現址,並把原有的五間正房擴為七間,后又擴為十一間,即為現狀。
鑾駕庫中存放的物品,主要是皇帝東巡時所用的儀仗和樂器。儀仗包括轎、輿、交椅和各種旗、幡、鉞、斧、槍、戟、瓜、傘、蓋、扇等, 是皇帝出巡或上殿時排列在其周圍,用以展示「天子尊嚴」的。樂器則是在清宮丹陛大樂、中和韶樂、鹵薄樂等樂部中使用的大銅角、小銅角、畫角、蒙古角、金口角、行鼓、仗鼓、排簫、雲鑼、編鐘、編磬、建鼓、箏、琴、瑟、龍笛、笙、方響、拍板等等,供御駕行進和宮內典禮時所用。
這些儀仗和樂器,絕大多數都是乾隆年間從北京運來,專門供皇帝在盛京期間使用。按照制度,皇帝東巡在瀋陽故宮停留的幾天內,要有崇政殿朝賀和大政殿筵宴兩項重要典禮,屆時都須依照國家大典的儀節,在宮殿前陳設鹵薄儀仗和樂隊,以體現皇家威嚴和演奏典禮樂章。由於這批儀仗樂器每次都要用到,又沒有必要在北京和盛京間運來運去,所以便永久存放在鑾駕庫內,一直用至1829年道光皇帝最後一次東巡,其中一部分現在仍然收藏在瀋陽故宮博物院。
現在的鑾駕庫主要擺放了一些宮廷生活用品。
清代宮廷藝術珍品展覽地點在鑾駕庫,該展覽精選了院藏清代瓷器、琺琅、玉器雕刻等幾類文物精品62件進行展出,分3個單元展出。這些珍品不僅是當時宮廷文化和審美情趣的物質反映,更是代表了清代工藝水平的最高峰,是中國藝術史上的傑作。
明代,著名書家文徵明曾多次揮毫書寫《醉翁亭記》 一文,其中以其小楷和大字行書最為珍貴。
現存於瀋陽故宮博物館的大字行書「醉翁亭記」,書於嘉靖十六年,時年書家年近古稀,正值其藝術創作之盛年。這一長卷墨跡,氣勢宏大,字跡遒勁典雅,其規格縱達47厘米,橫1500匣米,曾經清內府收藏,是國家級一級文物,亦是瀋陽故宮博物館的鎮館之寶。
文徵明(1470---1559),初名壁,字征明,更字征仲,號衡山居士,江蘇長洲(今蘇州吳縣)人。他出身仕宦之家,天資不算聰穎,但學習十分勤勉。早年攻詩文書畫,師從吳寬、李應禎、沈周等。文徵明的仕途不太順利.屢次科考不中。直到54歲時受工部尚書李充嗣的推薦才得以直接入吏部參加考核,授翰林待詔一職。此時他的書畫已負盛名,購求其書畫的人很多,他本人卻不免受到翰林院同僚的嫉妒和排擠。文徵明心中悒悒不樂,三年中三次上書請辭才獲批准。57歲辭歸出京,放舟南下,回蘇州定居,以翰墨自娛,無意仕進。文徵明詩、文、書、畫無一不精,是被人稱為「四絕」的全才。他擅畫山水、人物、花卉、蘭竹,尤以山水著稱。山水得沈周指導,學習宋元諸家,主要表現文人生活題材。他的山水畫有「粗筆」「細筆」兩種風貌,人稱「粗文」和「細文」。但細筆是其主要風貌,最具特色。
清明黃納紗五彩金龍夏朝服:清代光緒皇帝載湉御用。此朝服是夏季禮服之一,為其登基、大婚、萬壽聖節、祭天等重大典禮和祭祀活動時所穿禮服。為明黃顏色,是一種披肩領、馬蹄袖的大襟袍。披肩為黑紗地納紗綉平金龍二條,上衣兩肩和前胸、後背飾正龍各一條,飾有傳統紋樣十二章,間以五色雲紋,下幅為平水紋飾。
琺琅,又稱「佛郎」「法藍「」,是由中國隋唐時古西域地名拂菻音譯而來。琺琅器是以琺琅為材料裝飾而製成的器物,其基本成分為石英、長石、硼砂和氟化物,與陶瓷釉、琉璃、玻璃同屬硅酸鹽類物質。當時東羅馬帝國和西亞地中海沿岸諸地製造的搪瓷嵌釉工藝品稱拂菻嵌或佛郎嵌,簡化為拂菻。1918~1956年,琺琅與搪瓷同義合用。1956年中國制訂搪瓷製品標準,琺琅改定為琺琅,作為藝術搪瓷的同義詞。
瀋陽故宮台上五宮建築是指位於中路中軸線上崇政殿和鳳凰樓之後的寢宮部分。盛京皇宮內,多為庭院式建築。而鳳凰樓高台上的後宮生活區,則是典型的北方「四合院」形式。中宮清寧宮、東宮關雎宮、西宮麟趾宮、次東宮衍慶宮以及次西宮永福宮,五宮圍合成合院式,與清寧宮東西牆外靠北側的兩座配宮一起,構成皇太極時期的後宮建築。
四大配宮均為明間開門,室內兩側次間和稍間形成兩個「卐」字形炕面,加上暖閣內的一鋪炕,共計七鋪炕。清寧宮除做為皇太極和皇后的寢宮外,還兼作皇宮內家祭和家宴的場所,因此將門開在東次間,形成東稍間,封閉成「東暖閣」用於居住,西側四間貫通成適宜祭祀和家宴的「口袋房」式的空間布局。
西路北側的一組建築,最南面是位於嘉蔭堂后的三間懸山屋宇式宮門,入內即為這一區域的主體建築——文溯閣,是專為存放《四庫全書》而建的七座著名藏書樓之一。
文溯閣的建築形式,與其他六閣一樣,都是仿效浙江寧波范氏的著名藏書樓——天一閣,當然這只是在結構上,而其具體的建造和施工仍是按照清代宮廷建築的標準。閣的外觀為兩層,每層六間,但西側一間寬度只有其他各間的一半,並不用作藏書而是安設樓梯的地方。表面看來,這半間房似乎有些多餘,其實這種故意湊成六間的格局是有「講究」的。因為寧波的天一閣是按照《周易》中「天一生水,地六成之」的說法建造的,其目的就是借這種觀念「以水克火」,避免藏書樓失火而使珍貴的書籍受到損失,這也正是文溯閣等七閣模仿天一閣的主要用意秘在。一個大屋頂下的六間房屋,即是象徵著「天一」和「地六」的。
文溯閣建成后,七十三歲高齡的乾隆皇帝第四次——也是最後一次來到盛京故宮。面對新建的書閣和收藏其中的《四庫全書》,這位太平盛世的「古稀天子」感慨萬千,十分慶幸能夠在祖先宮殿里親眼看到自己的心愿得以實現。其後,還在盛京內務府專設六品官一人,負責文溯閣《四庫全書》的管理和保護。文溯閣東山牆邊,建有一座紅牆黃瓦的方形碑亭,內立滿漢合璧文字石碑,正面刻《文溯閣記》,背面刻《宋孝宗論》,都是乾隆皇帝御撰文。
文溯閣后的院落中,有仰熙齋七間,兩側有抄手廊與文溯閣后廊相連。齋內東間設有寶座屏風,從皇帝所題「日麗風和春藹吉,周書魯語義抽尋」等對聯的內容,可以知道這裡應是與藏書閣配套的書齋。出仰熙齋北門,另有一進院落,正面為九間殿,東西各有配房三間,由其所處的位置和有關殿內陳設的記載看,這裡也應該是與仰熙齋在布局和功能上結合使用的建築。
禮輿,是清朝時供皇帝上朝、祭祀時乘坐的十六人抬大轎,與輕步輿、步輿合稱「三輿」。禮輿的叫法始於乾隆十三年(1748年)。
太平車是從遠古沿襲下來的一種古舊車輛,是古代中國勞動人民造車工藝趨向成熟的結晶,主要使用在中國平原地區。據《路史后紀》載:奚仲發明車輛,夏禹時期封奚仲為夏車正,主管天下造車之事。由於天中地區盛產造車的上乘之木「槐」,而將奚仲分封到這裡,並以奚仲五世祖少昊之名「摯」為其國名。
奚仲是棗莊薛城人,滕州市與薛城區之間的陶庄鎮駐地西南5公里的奚公山上,山上有古冢兩封,北為奚仲墓,南為冉求墓。兩墓東50米有車服祠,亦稱奚公祠。薛國故城內有奚仲廟,奚仲廟故跡依存。
乾隆年間,每次篡修玉牒(愛新覺羅氏皇族的宗譜),都要將一份由京運至盛京尊藏。出京前將玉牒放於特製的彩亭內,皇帝親自恭送到盛京后,玉牒亭先被抬至崇政殿前,眾官行三拜九叩禮之後,再送玉牒入敬典殿尊藏。
篇幅所限,只能下篇繼續。
motto的遊記:
- 1 參加慈溪市山東(菏澤)商會成立慶典 78P
- 2 蘇州博物館 76P
- 3 走訪泰安市菏澤商會 68P
- 4 【日照學黨建之八】莒縣沭河濕地公園 52P
- 5 【日照學黨建之七】莒縣博物館 96P
- 6 【日照學黨建之六】凱達物流,瀚森園林,莒國古城展廳 54P
- 7 【日照學黨建之五】莒縣龍山鎮嗡嗡樂園,城陽街道岳家村公心文化 45P
- 8 【日照學黨建之四】陳疃鎮黨性教育基地,1971研學實踐教育基地 59P
- 9 【日照學黨建之三】不老山生態文化村,鳳凰錯藝術鄉村 50P
- 10 【日照學黨建之二】東港供銷社黨委,江豪國際家居館 34P
- 11 【日照學黨建之一】石臼街道銀海社區,國際財富中心 51P
- 12 【走馬觀花】滕州荊河公園、龍泉廣場 57P
- 13 【走馬觀花】驩城更名廣場、薛城奚仲廣場 41P
- 14 【走馬觀花】中捷產業園、愛旅房車公司、滄州鐵獅子 58P
- 15 【走馬觀花】安徽碭山看梨花 36P
- 16 【走馬觀花】毛遂墓、薛國故城、孟嘗君陵園 46P
- 17 【走馬觀花】水泊梁山走一走 99P
- 18 【走馬觀花】徐州珠山「好人園」 50P
- 19 【武漢訪友之十】大別山——西九華山掠影 67P
- 20 【武漢訪友之九】西九華山——留夢河谷 49P
- 21 【武漢訪友之八】湖北麻城烈士陵園 64P
- 22 【武漢訪友之七】中國地質大學裡面轉一轉 76P
- 23 【武漢訪友之六】逸夫博物館看地球滄海桑田 89P
- 24 【武漢訪友之五】逸夫博物館看生命起源與進化 97P
- 25.【武漢訪友之四】中國地大特色礦物精品展 91P
- 26 【武漢訪友之三】黃鶴樓 87P
- 27 【武漢訪友之二】隨州博物館 77P
- 28.【武漢訪友之一】隨州曾侯乙墓 55P
- 29.我要去內蒙之十:天下第一關——山海關 43P
- 30 我要去內蒙之九:九一八歷史博物館 71P
- 31.我要去內蒙之八:瀋陽故宮博物院(2) 73P
- 32. 我要去內蒙之七:瀋陽故宮博物院(1) 76P
- 33 我要去內蒙之六:劉老根大舞台 43P
- 34 我要去內蒙之五:塔敏查干沙漠 50P
- 35.我要去內蒙之四:通遼大青溝景區 51P
- 36 我要去內蒙之三:阿魯科爾沁旗吃午飯 40P
- 37 我要去內蒙之二:七鍋山地質公園 90P
- 38 我要去內蒙之一:過赤峰市巴林右旗 58P
- 39.宿遷項王故里一游 82P
- 40 參觀江蘇洋河酒業集團 79P
- 41.遊覽洪澤湖濕地公園 73P
- 42 到雙溝酒廠參觀學習 79P
- 43.【曲阜一日游】游孟府 82P
- 44.【曲阜一日游】游孟廟 98P
- 45 【太行山二日游】紅豆峽 99P
- 46 【太行山二日游】八泉峽 99P
- 47 【亳州一日游】中藥材市場、青瓷潭酒廠 33P
- 48 【亳州一日游】曹操地下運兵道 50P
- 49 【亳州一日游】華祖庵(華佗紀念館) 45P
- 50 【亳州一日游】廟會廣場(老錢莊) 21P
- 51 【亳州一日游】花戲樓(大關帝廟) 64P
- 52 【菏澤漫遊】菏澤帝堯陵 32P
- 53 【菏澤漫遊】趙王河公園 29P
- 54 【菏澤漫遊】鄆城水滸好漢城 80P
- 55 【菏澤漫遊】鄆城唐塔 11P
- 56 【菏澤漫遊】鄆城黨校的五天幸福生活 87P
- 57 【菏澤漫遊】巨野去看農民畫(昌邑故城、付氏民居) 76P
- 58 【菏澤漫遊】巨野博物館 95P
- 59 【菏澤漫遊】巨野花冠酒業 60P
- 60 【菏澤漫遊】巨野金山公園 67P
- 61 【菏澤漫遊】單縣呂后廟 27P
- 62 【菏澤漫遊】湖西「小延安」——張寨 45P
- 63 【菏澤漫遊】單縣湖西革命歷史紀念館 36P
- 64 【菏澤漫遊】單縣牌坊廣場 63P
- 65 【菏澤漫遊】單縣浮龍湖 90P
- 66 【菏澤漫遊】定陶成海看牆繪 51P
- 67 【菏澤漫遊】定陶仿山堌堆 17P
- 68 【菏澤漫遊】定陶七股栢林 14P
- 69 【菏澤漫遊】定陶法源寺 32P
- 70 【菏澤漫遊】定陶黃店看玫瑰 60P
- 71 【菏澤看牡丹】中國牡丹園 68P
- 72 【菏澤看牡丹】曹州牡丹園 57P
- 73 【菏澤看牡丹】曹州百花園 67P
- 74 【冠縣一游】 武訓先生紀念館 48P
- 75 【冠縣一游】 中華第一梨園 52P
- 76 【徐州一日游】 賈汪區馬庄 33P
- 77 【徐州一日游】 潘安水鎮 63P
- 78 【徐州一日游】 墨上集民俗文化園 83P
- 79 【徐州一日游】 豐縣漢皇祖陵 34P
- 80 【南京二日游】之四 古秦淮 68P
- 81.【南京二日游】之三 梅花山 89P
- 82.【南京二日游】之二 明孝陵 50P
- 83.【南京二日游】之一 玄武湖 78P
- 84 中達海南之旅(十二)海南島返程 46P
- 85 中達海南之旅(十一)興隆熱帶植物園 63P
- 86 中達海南之旅(十)興隆咖啡文化博覽園 55P
- 87 中達海南之旅(九)萬寧首創奧特萊斯 42P
- 88 中達海南之旅(八)興隆銀湖酒店 63P
- 89 中達海南之旅(七)天涯海角、聖旨博物館 91P
- 90 中達海南之旅(六)鰲山壽谷 52P
- 91 中達海南之旅(五)南山文化旅遊區 93P
- 92 中達海南之旅(四)日月灣、興隆華僑橡膠博物館 55P
- 93 中達海南之旅(三)分界洲島 90P
- 94 中達海南之旅(二)博鰲亞洲論壇、玉帶灘 71P
- 95 中達海南之旅(一)鄭州飛海口 62P
- 96 大東北自駕游之卅一:我不想說再見 84P
- 97 大東北自駕游之三十:世博園四 87P
- 98 大東北自駕游之廿九:世博園三 66P
- 99 大東北自駕游之廿八:世博園二 82P
- 100 大東北自駕游之廿七:世博園一 84P
- 101 大東北自駕游之廿六:夜驅奈曼旗尋找沙漠 79P
- 102 大東北自駕游之廿五:楊靖宇將軍殉國地 75P
- 103 大東北自駕游之廿四:行走在美麗的長白山脈 79P
- 104.大東北自駕游之廿三:過鏡泊湖進入吉林省 76P
- 105 大東北自駕游之廿二:興凱湖訪友到農家 74P
- 106.大東北自駕游之廿一:虎頭要塞 76P
- 107.大東北自駕游之二十:中國東極黑瞎子島 79P
- 108 大東北自駕游之十九:三江平原看北大荒 79P
- 109.大東北自駕游之十八:沿小興安嶺去伊春 83P
- 110 大東北自駕游之十七:五大連池看火山 76P
- 111 大東北自駕游之十六:神秘大興安嶺 84P
- 112.大東北自駕游之十五:神州北極后看白樺林 83P
- 113 大東北自駕游之十四:漠河北極村 86P
- 114 大東北自駕游之十三:中國冷極根河 78P
- 115 大東北自駕游之十二:額爾古納到根河 72P
- 116 大東北自駕游之十一:再進大興安嶺 61P
- 117.大東北自駕游之十:美麗的海拉爾河谷 76P
- 118 大東北自駕游之九:滿洲里看國門 71P
- 119 大東北自駕游之八:紅色滿洲里 76P
- 120 大東北自駕游之七:過諾門罕戰役遺址 77P
- 121 大東北自駕游之六:阿爾山中蒙口岸 71P
- 122 大東北自駕游之五:過烏蘭毛都草原 72P
- 123 大東北自駕游之四:桃木和蘇木草地打個滾 73P
- 124 大東北自駕游之三:錫林郭勒大草原 62P
- 125 大東北自駕游之二:過錫林浩特市 70P
- 126 大東北自駕游之一:北出張家口 70P
- 127 西藏自駕五人行(二十一)平遙古城、太行山 83P
- 128 西藏自駕五人行(二十)沙坡頭、再見黃河 69P
- 129 西藏自駕五人行(十九之二)張掖丹霞地貌 85P
- 130 西藏自駕五人行(十九之一)河西走廊、嘉峪關 67P
- 131.西藏自駕五人行(十八之三)敦煌莫高窟、玉門 81P
- 132 西藏自駕五人行(十八之二)大草灘、阿克塞 55P
- 133 西藏自駕五人行(十八之一)柴達木盆地、當金山 62P
- 134 西藏自駕五人行(十七之二)崑崙河谷、無極龍鳳宮 63P
- 135 西藏自駕五人行(十七之一)昆崙山 62P
- 136.西藏自駕五人行(十六之二)可可西里 74P
- 137 西藏自駕五人行(十六之一)唐古拉山口 69P
- 138 西藏自駕五人行(十五之四)念青唐古拉山、那曲 72P
- 139 西藏自駕五人行(十五之三)納木錯 59P
- 140 西藏自駕五人行(十五之二)那根拉山口 47P
- 141 西藏自駕五人行(十五之一)天路,羊八井 51P
- 142 西藏自駕五人行(十四之三)大昭寺 60P
- 143 西藏自駕五人行(十四之二)布達拉宮 73P
- 144 西藏自駕五人行(十四之一)藏文化遊覽 72P
- 145 西藏自駕五人行(十三之三)布達拉宮夜景 52P
- 146 西藏自駕五人行(十三之二)拉薩河、墨竹工卡 51P
- 147 西藏自駕五人行(十三之一)林拉公路、米拉山口 56P
- 148 西藏自駕五人行(十二之四)雅魯藏布江大峽谷 68P
- 149 西藏自駕五人行(十二之三)過林芝回遊雅魯藏布江 63P
- 150 西藏自駕五人行(十二之二)色季拉山 61P
- 151 西藏自駕五人行(十二之一)魯朗林海 68P
- 152 西藏自駕五人行(十一之五)波密縣、通麥天險 68P
- 153 西藏自駕五人行(十一之四)松宗鎮看盔甲山 66P
- 154 西藏自駕五人行(十一之三)帕龍江看冰川 58P
- 155 西藏自駕五人行(十一之二)然烏湖 55P
- 156 西藏自駕五人行(十一之一)安久拉山 56P
- 157 西藏自駕五人行(十之六)怒江大峽谷 60P
- 158 西藏自駕五人行(十之五)怒江七十二拐 54P
- 159 西藏自駕五人行(十之四)業拉山 59P
- 160 西藏自駕五人行(十之三)東達山 65P
- 161 西藏自駕五人行(十之二)瀾滄江 59P
- 162 西藏自駕五人行(十之一)拉烏山 65P
- 163 西藏自駕五人行(九之四)靈芝河、芒康縣 58P
- 164 西藏自駕五人行(九之三)巴塘縣、金沙江 52P
- 165 西藏自駕五人行(九之二)挖蟲草、海子山 52P
- 166 西藏自駕五人行(九之一)理塘感受高反 52P
- 167 西藏自駕五人行(八之三)茶馬古道、卡子拉山口 68P
- 168 西藏自駕五人行(八之二)木雅聖地、新都橋 57P
- 169 西藏自駕五人行(八之一)再上折多山 67P
- 170 西藏自駕五人行(七)跑馬山 70P
- 171 西藏自駕五人行(六)康定縣 29P
- 172 西藏自駕五人行(五之三)受困折多山 48P
- 173 西藏自駕五人行(五之二)大渡河、瀘定橋 39P
- 174 西藏自駕五人行(五之一)過二郎山 45P
- 175 西藏自駕五人行(四之二)汶川地震遺址 48P
- 176 西藏自駕五人行(四之一)都江堰 68P
- 177 西藏自駕五人行(三)重慶朝天門、渣滓洞 52P
- 178.西藏自駕五人行(二)三峽大壩 61P
- 179 西藏自駕五人行(一)過襄陽至宜昌 25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