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東11.11購物節,至高11111元等你領
最新驢友遊記 >motto的空間

西藏自駕五人行(十四之二)布達拉宮

2024-05-27 11:29:47 motto 閱讀:2278 積分:2110
    相關景區的詳細攻略:

    繼續布達拉宮之旅。

    西藏布達拉宮 @motto

    仔細看,牆。

    布達拉宮的白牆,是用一種當地的白色石灰粉做塗料,摻入大量牛奶後進行粉刷而成的。

    紅牆用的草牆,這其實是西藏特有的建築材料白瑪草。這種草是一種怪柳枝,秋天晒乾,去皮,再用皮條辮紮成小捆整齊地壓在檐下外側。

    西藏布達拉宮 @motto

    布達拉宮外牆頂部大多用檉柳樹枝疊砌成牆,藏語叫做白瑪草牆。

    檉柳又叫紅柳,藏區俗稱觀音柳,是野生落葉小喬木,老枝呈紅色。其砌築方法是先將檉柳枝條去皮晒乾,然後用濕牛皮繩捆綁成手臂粗細的小束,上下用木釘固定,再砌置於女兒牆外側,最後將其刷赤紫色。

    西藏布達拉宮 @motto


    西藏布達拉宮 @motto


    西藏布達拉宮 @motto


    西藏布達拉宮 @motto


    西藏布達拉宮 @motto


    西藏布達拉宮 @motto


    西藏布達拉宮 @motto

    廣場全貌。

    西藏布達拉宮 @motto

    從布達拉宮看藥王山。

    相傳,它頂上的山崖是文成公主思念家鄉時向東方朝拜的地方。洞窟開鑿於松贊干布時代,據說藏王松贊干布的木雅妃如雍在查拉魯普山崖上雕刻大梵天神像,用當時西藏很緊俏的鹽作為工匠的報酬,掘崖粉一升,給鹽一升。接著,又在石窟里開鑿了轉經廊道。經過一千多年的風風雨雨,中間幾經興衰,這座拉薩地區罕見的石窟寺廟至今仍然保存完好。

    西藏布達拉宮 @motto

    很早的時候,人們為了祭祀藥王菩薩,在這座山頂上堆起了一個碎石菩薩,插著經幡的「輪堆」。而藏族所說的藥王菩薩大概就是漢族人所崇拜的文殊菩薩吧。因為文殊菩薩也專司醫藥,為民解除疾病之苦。要不,傳說里的藥王山又為什麼會成為文殊菩薩留足的神山呢。如果您伴隨著朝聖的香客從「角布日」東側的小巷進入朝拜神山的秩序時,巷口處那迎風招搖、色調耀眼的經幡令您心馳神往外,您能看到,山崖腳下,一個個業餘民間雕刻大師,流浪藝匠心度虔誠在地塊塊片岩上精心雕刻著形象各異的佛和神靈石像以及六字真經。偶而,一個朝聖的香客捐上一些錢換取一塊石刻,但他們並不是帶回去供奉在自己經堂的佛龕里,長明燈前,也不是當作朝拜紀念品或旅遊紀念品作為珍藏,而是轉眼主恭恭敬敬地放置到了神山的隨便那一個崖坡上。

    西藏布達拉宮 @motto

    這已經是多少世傳承下來的朝聖習俗了。一來,是朝聖者對那些以此為業謀生的藝匠們的施捨;二來就是對這座神山從心底里發出的敬仰與祈禱吧!傳說這些藝匠們,其中大部分是以此為業、為生的民間雕刻藝人,但有些以前並不以此為生,只是在他的一生中的某個階段造下了孽緣,為了向神贖罪,便來到神山腳下操此「善業」的。快要走到這條民間藝匠匯聚的深巷盡頭時,就會看到坐落在藥王山東南坡半山腰的查拉路甫石窟。石窟依山而立,洞口朝著日出的方向,與大門面向西方凈土的大昭寺遙相望。洞內平面呈不規則長方形,中心立柱與洞壁間的空間狹窄,僅可容一人通過,但朝聖的信徒們必定要進洞窟內按宗教儀軌以順時針方向朝瑾一番。

    西藏布達拉宮 @motto


    西藏布達拉宮 @motto


    西藏布達拉宮 @motto

    精美的壁畫,美奐絕倫。

    西藏布達拉宮 @motto

    在布達拉宮的建築藝術成就中,最為突出的就是它的繪畫部分,主要表現在壁畫,唐卡和其他裝飾彩繪方面。

    布達拉宮的壁畫琳琅滿目,美不勝收,大小殿堂,門廳,迴廊和牆面無不繪有壁畫,僅司西平措大殿二樓畫廊就有壁畫698幅。壁畫取材多樣內容豐富,技法精細,色澤明艷,就壁畫題材而言,就有表現歷史人物和歷史故事的,也有表現宗教神話和佛經故事的,還有表現建築,民俗,體育,娛樂等富有生活氣息的。

    西藏布達拉宮 @motto


    西藏布達拉宮 @motto

    例如大型壁畫 「使唐求婚」、「五難婚使」、「長安送別」、「公主進藏」四個部分,生動地記錄了唐貞觀15年唐蕃聯姻的歷史。又如在紅宮的西大殿還有一組五世達賴朝見順治皇帝和十三世達賴進京覲見的歷史畫面。這些壁畫的人物表情生動,栩栩如生,色澤豐富艷麗,布局疏密得當,畫面繁而不亂,具有鮮明和強烈的民族特色。

    可以說,布達拉宮的壁畫既彙集了藏族繪畫的精華,又汲取了漢族繪畫的構圖和運筆,是我國民族藝術寶庫中的一顆絢麗的明珠。在漫長的歲月中,數以萬計的壁畫作品使布達拉宮成為一個名副其實的藝術宮殿。

    西藏布達拉宮 @motto


    西藏布達拉宮 @motto


    西藏布達拉宮 @motto


    西藏布達拉宮 @motto


    西藏布達拉宮 @motto


    西藏布達拉宮 @motto

    又一次換票,必須的。

    西藏布達拉宮 @motto


    西藏布達拉宮 @motto

    布達拉宮是以土、木、石三種建築材料砌成的。布達拉宮的建築材料大多是就地取材。木料大多為拉薩周邊地區的藏青楊,但是這種木材鬆軟而易遭蟲蛀,因此第一期維修時將大部分柱、梁、椽改用西藏的高山松。

    西藏布達拉宮 @motto


    西藏布達拉宮 @motto


    西藏布達拉宮 @motto

    布達拉宮所有建築的屋頂和地面均用當地開採的「阿嘎土」封護材料。這種材料主要屬於土石相兼的微晶灰岩,產於西藏地區一些半土半石的山包中,儲藏部位在山體上部的1-2米厚層中。拉薩附近的曲水、林周、達孜等縣,山南地區的扎囊縣等均有儲藏與開採。

    「阿嘎土」具有堅硬、光潔、美觀的良好效果。阿嘎土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鈣,施工時將大塊的阿嘎土搗碎,然後再篩選分級;粗阿嘎土的粒徑為3-4厘米;中阿嘎土的粒徑為2-3厘米;細阿嘎土的粒徑為1-2厘米;最後為1厘米以下的粉狀阿嘎土。但是,阿嘎土的抗水性能差,其內部的粘性材料容易被雨水沖刷,在日晒雨淋下變得越來越粗糙,致使雨後的屋面普遍漏水,漏水后再打阿嘎土,屋頂越來越沉導致房屋變形,這也成為藏式古建築致命的弱點。目前所使用的阿嘎是經現代工藝改良的。它提高了抗壓強度、抗凍融性能及防水性能,形成了剛柔相濟的複合防水體系。

    西藏布達拉宮 @motto


    西藏布達拉宮 @motto

    從紅宮遠眺。

    紅宮位於布達拉宮的中央位置,外牆為紅色。宮殿採用了曼陀羅布局,圍繞著歷代達賴的靈塔殿建造了許多經堂、佛殿,從而與白宮連為一體。

    西藏布達拉宮 @motto

    紅宮最主要的建築是歷代達賴喇嘛的靈塔殿,共有五座,分別是五世、七世、八世、九世和十三世。各殿形制相同,但規模不等。其中最大五世達賴靈塔殿(藏林靜吉)殿高三層,由十六根大方柱支撐,中央安放五世達賴靈塔,兩側分別是十世和十二世達賴的靈塔。五世達賴靈塔殿的享堂西大殿(措欽魯,亦名司西平措)是紅宮中最大的殿堂,高6米多,面積達725.7平方米。殿內懸挂乾隆帝親書的「涌蓮初地」匾額,下置達賴寶座。整個殿堂雕樑畫棟,有壁畫698幅,內容多與五世達賴的生平有關。在紅宮的西部是十三世達賴靈塔殿(格來頓覺),建於1936年,是布達拉宮最晚的建築。其規模之大也可與五世達賴靈塔殿相媲美,殿內除了靈塔,還供奉著一尊銀造的十三世達賴像和一座用20萬顆珍珠、珊瑚珠編成的法物「曼扎」。

    西藏布達拉宮 @motto

    紅宮中的法王殿(曲結哲布)和聖者殿(帕巴拉康)相傳都是吐蕃時期遺留下來的建築。

    法王殿正處在布達拉宮的中央位置,它的下面就是瑪布日山的山尖。據說這裡曾經是松贊干布的靜修之所,現供奉著松贊干布、赤尊公主、文成公主以及大臣們的塑像。聖者殿供奉松贊干布的主尊佛——一尊由檀香木天然形成的觀世音菩薩像。紅宮的屋頂平台上布滿各靈塔殿的金頂,全部是單檐歇山式,以木製斗拱承托外檐,上覆鎏金銅瓦。頂端立一大二小的三座寶塔,金光燦燦,煞是耀眼。

    屋頂外圍的女牆用一種深紫紅色的灌木壘砌而成,外綴各種金飾,牆頂立有巨大的鎏金寶幢和紅色經幡,體現出強烈的藏式風格。

    西藏布達拉宮 @motto

    紅宮中的另外一些宮殿也很重要。三界興盛殿(薩松朗傑)是紅宮最高的殿堂,藏有大量經書和清朝皇帝的畫像。壇城殿(洛拉康)有三個巨大的銅製壇城(曼陀羅),供奉密宗三佛。持明殿(仁增拉康)主供密宗寧瑪派祖師蓮花生及其化身像。世系殿(仲熱拉康)供金質的釋迦牟尼十二歲像和銀質五世達賴像,十世達賴的靈塔也在此殿。

    西藏布達拉宮 @motto

    紅宮,主要是達賴喇嘛的靈塔殿和各類佛殿,共有8座存放各世達賴喇嘛法體的靈塔,其中以五世達賴喇嘛靈塔為最大。西有寂圓滿大殿(措達努司西平措)是五世達賴喇嘛靈塔殿的享堂,也是布達拉宮最大的殿堂,面積725平方米,內壁滿繪壁畫。其中,五世達賴喇嘛去京覲見清順治皇帝的壁畫是最著名的。殿內達賴喇嘛寶座上方高懸清乾隆皇帝御書「涌蓮初地」匾額。法王洞(曲吉竹普)等部分建築是吐蕃時期遺存的布達拉宮最早的建築物,內有極為珍貴的松贊干布、文成公主、尺尊公主和祿東贊等人的塑像。殊勝三界殿,是紅宮最高的殿堂。現供有清乾隆皇帝畫象及十三世達賴喇嘛花費萬餘兩白銀鑄成的一尊十一面觀音像。十三世達賴喇嘛靈塔殿,是布達拉宮最晚的建築,1933年動工,歷時3年建成。此外還有上師殿、菩提道次第殿、響銅殿、世襲殿等殿堂。

    西藏布達拉宮 @motto

    因為布達拉宮內部不讓拍照,我們只好默默地走,默默地看,默默地記。出來后如果問有何印象,人很多,路很窄,樓梯上上下下,佛主密密麻麻,佛教物件珍貴無價,不愧為西域寶藏。

    此處刪除照片1000張。

    西藏布達拉宮 @motto

    布達拉宮裡最神秘,也最晚被現代人知道的建築,是地壟。

    地壟究竟是什麼?專業人士這樣解釋:「平整山體建起的地壟牆之間的井狀空間。」大家都知道布達拉宮建在北高南低的山腰上,為了防止建築物下滑,使其堅固穩定,增加建築的底層面積,工匠們就在山坡地基上縱橫起牆,上架梁木構成小房,形狀像井一樣,這就是地壟。

    西藏布達拉宮 @motto

    布達拉宮在修建時並沒有圖紙,這就給後人留下了難題。

    已經退休的原布達拉宮管理處處長強巴格桑被人們稱為「布宮守護者」。因為舅舅在布達拉宮裡任職,他從小就常常同舅舅一起進出布達拉宮。後來,強巴格桑帶著四個川大考古專業畢業的大學生開始了測量工作。他們一個房間一個房間實地測量。測量到紅宮某處,發現底下一扇窗戶和一個門都是封死的,他們決定打開看看,就這樣,他們發現了從未看到過的建築部分——地壟。

    西藏布達拉宮 @motto

    地壟不僅存在於布達拉宮的宮殿、經堂、僧舍,前後坡的登山道和東西庭院都建有地壟。換句話說,地壟就是整個布達拉宮的地基,但它卻是最晚被人們所知道的、布達拉宮裡極其重要的一部分建築。

    西藏布達拉宮 @motto

    宮牆內的山前部分叫作「雪城」,分佈著原西藏政府噶廈的辦事機構,如法院、印經院和藏軍司令部等。此外還有作坊、馬廄、供水處、倉庫、監獄等宮廷輔助設施也都設在這裡。

    西藏布達拉宮 @motto

    遠望拉薩城。

    西藏布達拉宮 @motto

    後門出來,迎面幾棵大榆樹,榆錢串串,煞是喜人。

    黃河下游的榆錢,落到地里應該快發芽了吧。

    西藏布達拉宮 @motto

    宮牆內的山後部分稱做「林卡」,主要是一組以龍王潭為中心的園林建築,是布達拉宮的後花園。五世達賴重建布達拉宮時在此取土,形成深潭。後來六世達賴在湖心建造了三層八角形的琉璃亭,內供龍王像,故此稱為龍王潭。

    西藏布達拉宮 @motto


    西藏布達拉宮 @motto

    大王派我去巡山呢,去巡山呃。

    西藏布達拉宮 @motto

    龍王潭,一片水清林幽之所,古柳蟠生,碧波清澈。這就是拉薩著名的園林——宗角祿康。

    宗角祿康是布達拉宮附近最著名的水域,所有水中倒影的布達拉宮照片都是從祿角宗康方向拍攝的。 在藏語中,「宗角」的意思是:(布達拉)宮堡後面;「祿康」,意為魯神殿。魯神是藏傳佛教和苯教對居於地下和水中的一類神靈的統稱。「魯神」往往被漢譯為「龍神」,進而又被誤傳為內地人所說的龍王,「龍王潭」這個俗稱因此出現。

    西藏布達拉宮 @motto

    遠望布達拉宮北面的群山,想起色丹寺,那裡設有天葬台,對遊客開放。真正的信仰者,和專業研究人員可以去看看,一般人聽聽就行了。

    西藏布達拉宮 @motto

    天葬是在一定自然條件和社會環境中形成的葬俗。在遠古的西藏社會,曾經出現過「原始天葬」或「自然天葬」。

    根據一些藏族歷史文獻的記載,藏族天葬習俗的歷史可追溯到公元7世紀以前。據《紅史》記載: 古代苯教把世界劃分為天、地、地下三個部分,其中天神佔有比較重要的地位。

    吐蕃的第一代贊普和他以後的六個贊普都是順著天梯降到人間的天神之子,並且都是在完成天神授意的人間事業之後,又順著天梯回到天上,這就是歷史上說記載的「天墀七王」。天葬之說也就被人們宣揚得更加神秘了。

    西藏布達拉宮 @motto

    天葬的實行與藏傳佛教的興起及印度文化的輸入有著密切的關係。

    有學者根據漢文史籍《大唐西域記》中關於天竺(古印度) 有「送終殯葬,其儀有三,三日野葬,棄林飲獸」風俗的記載,認為西藏所行之天葬風俗源於印度古代的「林葬」、「野葬」,而不是藏民族祖宗傳承的本土儀式。

    在藏文史籍中也有關於這方面的記載,並明確地說天葬之俗是在11世紀末12世紀初,由在藏區創立希解和覺宇兩教派的著名印度僧人唐巴桑傑帶來的。據說他在西藏傳法時,大力提倡這種葬俗,並親自到天葬台為死者超度。

    由於佛教徒們認為把遺體獻給鷹,這是一種功德,能贖回生前罪孽,且利於靈魂轉世,因而認同了這一葬法,逐漸在藏區流行成為一種風俗。

    西藏布達拉宮 @motto

    還有一種說法認為西藏一年內大部分時間為凍土層,堅硬難掘且又因樹木稀少難以棺葬,便因地制宜地採用了天葬形式。

    另一種更為可信的說法是天葬與佛教教義相吻合。在佛教中,「布施」是信徒的標誌之一,布施中的最高境界就是捨身,佛經中就有「捨身飼虎」的動人故事,況且,按照佛教教義,人死之後,靈魂離開肉體進入新的輪迴,屍體就成了無用的皮囊,死後將屍體喂鷹,也算是人生的最後一次善行。

    西藏布達拉宮 @motto

    普及一點常識,膽小者或身心有恙者,小心進入。

    天葬台呈長方形,東西朝向,由一塊塊厚實的長條形方正花崗石毛坯壘成,西側有一根碗口粗的石柱,石柱上系著一條哈達,大概是固定死者頭顱之用。東側並列著兩塊高出天葬台基座約50厘米的大石頭,其中一塊石頭上還置有一把斧子,西側山坡上散放著尖刀、利刃之類,是天葬師行天葬時用的工具,天葬台上血跡斑斑,透著幾分陰森。

    到了天葬台,見天葬師首先用隨身攜帶的牛糞生火,火燃著后敷上糌粑,青煙裊裊,直上雲天。之後,天葬師盤腿而坐,誦念超度經文,手搖卜朗鼓,吹起人骨做的號子,伏於周圍群山之中的鷹鷲得到鼓號聲,便紛紛騰空,盤旋於天葬台的上空,陸續降落在天葬師周圍,圍成一個圓圈,靜靜地注視天葬師的一舉一動。

    天葬開始后,天葬師打開裹屍包,將屍體臉朝下置於天葬台上,頭部用哈達固定在石柱上。第一刀落在背上,先豎三刀,后橫三刀,意思是:「安息吧」接著肢解四肢,割成小塊,取出內臟,待這些處理停當,天葬師就向周圍的鷹示意。得到天葬師的招呼,鷹鷲紛紛上前,不多時,所有的肌肉和內臟都被子吃得乾乾淨淨。天葬師再把餘下的骨頭砸碎后,拌以糌粑,捍成團團,再把地上的血水粘干,然後扔給鷹鷲,直到沒有一點遺漏。

    做完這一切,天葬師就到山下去洗手和刀具,整個天葬過程宣告結束。

    西藏布達拉宮 @motto

    不多說,翻過這一頁,繼續我們的行程。

    西藏布達拉宮 @motto

    上山的路,在布達拉宮內虛幻飄渺、琳琅滿目中不知不覺中完成了,下山的路顯得很長。

    西藏布達拉宮 @motto


    西藏布達拉宮 @motto


    西藏布達拉宮 @motto


    西藏布達拉宮 @motto

    一處小佛龕。

    西藏布達拉宮 @motto


    西藏布達拉宮 @motto


    西藏布達拉宮 @motto


    西藏布達拉宮 @motto


    西藏布達拉宮 @motto

    轉經筒又稱「嘛呢」經筒、轉經桶等,與八字真言和六字真言(六字大明咒)有關,藏傳佛教認為,持頌真言越多,越表對佛的虔誠,可得脫輪迴之苦。因此人們除口誦外,還製作「嘛呢」經筒,把「六字大明咒」經卷裝於經筒內,用手搖轉,藏族人民把經文放在轉經筒里,每轉動一次就相當於念頌經文一次,表示反覆念誦著成百倍千倍的「六字大明咒」。有的還用水力、燈火熱能,製作了水轉嘛呢筒、燈轉嘛呢筒,代人念誦「六字大明咒」。

    轉經筒起源於象雄雍仲本教。藏族同胞還有許多獨特的祈福方式:比如轉神山、拜神湖、撒風馬旗、懸挂五彩經幡、刻石頭經文、放置瑪尼堆、供奉朵瑪盤、酥油花甚至使用轉經筒等等,這些也都是古象雄雍仲本教的遺俗。

    西藏布達拉宮 @motto

    轉經筒一般分為兩類:一種是手搖式的,另一種是固定在寺廟裡輪架上的。

    一踏上西藏的土地,就能從路邊、寺廟裡看到一個個手搖各色轉經筒的藏民,他們大都身穿色彩繽紛的藏袍,手中搖動轉經筒,把長手柄的另一端放在這個皮套里,然後右手扶在轉經筒下,使它輕輕地順時針轉起來!這種轉經筒通常都以木質為主。白髮蒼蒼的老人手中轉動的經筒很輕巧,這種一般是骨頭或是金屬制的,做工比較講究。有的外面還罩有一個布套,那裡面的轉經筒則很珍貴,大多鑲有寶石。

    西藏布達拉宮 @motto

    轉經筒有大有小,小的拿在手中即可。這種手搖轉經筒又叫作手搖瑪尼輪,質地有金、銀、銅等,也分大中小几種。這種可以拿在手中的轉經筒主體呈圓柱形,中間有軸以便轉動。不僅圓筒上刻有藏傳佛教的六字真言,圓筒中間同樣裝著經咒。轉經筒製作一般都很精美,上面刻的經文和一些鳥獸等圖案除了其本來的意義外,還用漆繪彩色裝飾,如同工藝品。一些轉經筒上還鑲以珊瑚、寶石等,更增添了其宗教作用以外的價值。手搖轉經筒旁邊還開有耳孔,系著小墜子,轉動圓筒下面的手柄,小墜子也隨之而動,靠慣性加速轉經筒的旋轉。隨著轉經筒的快速旋轉,轉經人認定,他的功德也在快速地積累。

    西藏布達拉宮 @motto

    在西藏的寺廟裡都有各種大型的轉經筒。如布達拉宮的西牆外,有一排轉經筒,藏民要順時針用右手轉動它們,並在嘴裡喃喃地念著六字真言:嗡嘛呢叭咩吽。

    在大昭寺正門的左側,有兩個巨大的轉經筒,它們相當沉重,有個高大的穿著猩紅色僧衣的喇嘛在用力地轉動著它們。大昭寺里,圍繞寺內有一圈轉經筒,來此朝拜的藏民們都要按順時針方向走過並用手撥動,使它們隨著念誦的六字真言一起旋轉起來。這些轉經筒都飽經滄桑、閱歷豐富、凈化心靈、韻味無窮。

    無論是手搖式的、還是寺廟裡固定式的,轉經筒的結構大同小異。它的裡面有一張用藏文寫滿的經文,因為在奴隸制時代,藏民大多不識字,所以把經文裝在轉經筒里,每轉一圈,相當於誦經一遍。轉經筒有一個能轉動的軸,每當轉動到一定圈數時,就要更新,這樣藏民就能知道自己念誦經文的遍數。

    在盛大的宗教節日,藏民聚集在大昭寺廣場,手中不停轉動的瑪尼輪,在陽光的照耀下,發出耀眼的萬道光芒,場面十分壯觀。

    多少個世紀以來,這瑪尼輪始終伴隨著神奇的六字真言,在那些虔誠信徒散發著酥油馨香的手指撥動下,不知疲倦地旋轉飛舞著,傳遞著他們與佛菩薩間美妙的溝通。

    西藏布達拉宮 @motto

    儘管小轉經筒轉動很快,但信奉藏傳佛教的人們認為還是無法與大轉經筒相比,因為大的轉經筒上面刻的經咒和裡面裝的經咒比小轉經筒要多得多,轉一圈劃過的軌跡比小轉經筒大得多,因而轉一圈大的轉經筒比轉一圈小的轉經筒積累的功德也高得多。這樣一來,人們除了熱衷於隨時隨地轉動手搖轉經筒外,還專門抽出固定時間,去轉更大的轉經筒。大的轉經筒一般都集中在寺院周圍,有專門的轉經走廊。一排排不易數清的轉經筒被整齊排列固定在木軸上,一眼望去,既感到壯觀又感到神秘。

    這種大的轉經筒也是圓柱形,高近1米,直徑40餘厘米,一般有銅製和木製兩種,銅製的轉經筒外形仍為銅的本色。木製的轉經筒則多為紅色,筒外包有綢緞、牛羊皮等,並刻著六字真言和鳥獸圖案,筒里則裝滿了經文。轉動這些轉經筒得靠手推,一般輕輕一推即可轉動。轉動起來即意味著將裡面所裝的經文念了起來。也有手推也轉動不了的轉經筒,這種轉經筒非常大,其高度可達數米,直徑可達兩米,筒中可容納全部大藏經,要想轉動它,必須眾人協力方可。

    西藏布達拉宮 @motto


    西藏布達拉宮 @motto


    西藏布達拉宮 @motto


    西藏布達拉宮 @motto

    一定要合個影。一位過路的學生給照的,挺認真,從不同角度給照了好幾張,謝謝他。

    西藏布達拉宮 @motto

    儘管已經遊覽完布達拉宮,仍然還想留幾張照片,難捨最後一瞥。

    西藏布達拉宮 @motto

    黃玫瑰。

    西藏布達拉宮 @motto

    到了布達拉宮,西藏五人自駕游到了終點,原定的珠穆朗瑪大本營計劃因為時間問題,只好留給下次了。

    景區的其他遊記
    motto的遊記:
    微信訂閱:相約久久,贈送9000景點攻略。